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0小题,总分44分)
1.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均通过GLUT(载体蛋白)吸收葡萄糖,正常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而癌细胞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获得相同的能量时,相比于癌细胞,正常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更多
B. 葡萄糖进入人体所有细胞的过程均需要消耗ATP且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 可通过注射GLUT抑制剂治疗癌症,且该方法对人体无副作用
D. 癌细胞的GLUT相关基因的表达强度可能要大于正常细胞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的协助,进入正常细胞一般参与有氧呼吸,而进入癌细胞主要参与无氧呼吸。
【详解】A、正常细胞吸收的葡萄糖主要参与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多。癌细胞吸收的葡萄糖主要参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获得相同的能量时,相比于正常细胞,癌细胞消耗的葡萄糖更多,A错误;
B、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红细胞,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均通过GLUT(载体蛋白)吸收葡萄糖,注射GLUT抑制剂也可能影响正常细胞吸收葡萄糖,C错误;
D、癌细胞分裂快,需要能量大,且葡萄糖主要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消耗葡萄糖多,所以癌细胞的GLUT相关基因的表达强度可能要大于正常细胞的,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可能重新组合
B.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C. 小鼠发生可遗传变异时,其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D. 自然状况下,病毒和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详解】A、通过减数分数形成配子的过程属于有性生殖过程;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现象导致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故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可能重新组合,A正确;
B、水稻花药内的花粉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根尖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故根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小鼠发生可遗传变异时,其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如发生染色体互换时,C正确;
D、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核酸,可遗传变异为基因突变;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没有染色体,则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增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无性生殖),也不能发生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故病毒和原核生物均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3. 多巴胺是一种能在脑内传递兴奋和愉悦信息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摄取回收,毒品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卡因作用于人体可延长其愉悦感的持续时间
B. 滥用可卡因的后果是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C. 长期大量吸食可卡因后突然停药会出现抑郁症状
D. 部分多巴胺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将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后可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摄取回收,而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毒品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多巴胺持续的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A正确;
B、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B正确;
C、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抑郁、焦虑、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C正确;
D、多巴胺是神经递质,根据题意,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摄取回收,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故选D。
4. 如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相关的中枢是③,与婴儿经常尿床相关的中枢是脊髓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D.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下丘脑、②脑干、③大脑皮层、④小脑。
【详解】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说明脊髓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调控,相关的中枢是③大脑皮层和脊髓,婴儿经常尿床是③大脑发育不完善造成的,A错误;
B、①是下丘脑,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正确;
C、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下丘脑、②脑干、④小脑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C正确;
D、②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D正确。
故选A。
5.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生长旺盛的洋葱不定根置于4℃的冰箱冷藏室中培养36小时后,剪取根尖制成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分裂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温处理能阻断洋葱根尖细胞中DNA的复制
B. 用甲紫染液处理根尖可使染色体着色
C. 制作临时装片前可用卡诺氏液维持细胞的活性
D. 低倍镜视野中所有细胞染色体数都已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甲紫(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温处理能抑制洋葱根尖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用甲紫溶液处理根尖可使染色体着色,B正确;
C、用卡诺氏液固定后细胞已经死亡,C错误;
D、视野中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未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6. 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得到更多证据的支持。人们认为,约100万年前,非洲的古人类(人属各成员)第一次走出非洲,在各地发展出自己的种群,例如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约10万年前,人类(现代智人种)第二次走出非洲,与第一次走出非洲的人类发生有限的基因交流。之后由于目前尚在争议的原因,第一次走出非洲的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陆续灭绝,而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并逐渐扩散占据了全世界。2009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团队完成尼安德特人细胞核DNA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现代人的线粒体和Y染色体基因中则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帕博的研究说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发生了不同物种的远缘杂交
B.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以说明他们具有共同祖先
C. 非洲人不具有上述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他们没有共同祖先
D. 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能发生有限的基因交流,说明他们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可以揭示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B错误;
C、尼安德特人也是从非洲走出去的,因此他们有共同的祖先,非洲人不具有上述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他们没有发生基因交流,C错误;
D、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导致现代人类和已灭绝古代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D。
7. 在一个果蝇种群中,雌雄果蝇数量相等,且雌雄个体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在I、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说明:实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虚线表示a的基因频率变化
A.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历三个时间段后,种群中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20%
B. 若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Ⅰ和Ⅲ的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32%,II时间段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以达到最大值
C. 在第Ⅰ和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多次繁殖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D. 经历了I、Ⅱ、Ⅲ时间段,该种群产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果蝇中XAXa的基因型率为2×0.8×0.2=32%,雄果蝇中XAY的基因型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量相等,因此XAXa、XA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10%,A错误;
B、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在Ⅰ和Ⅲ的两个时间阶段中,雌雄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2×80%×20%=32%,Ⅱ时间段中存在A和a基因频率相等的时段,此时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即为2×1/2×1/2=1/2,B正确;
C、由于在第Ⅰ和第Ⅲ时间段中,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变,该个体是自由交配的个体,所以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C正确;
D、在Ⅰ、Ⅱ、Ⅲ时间段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产生了进化,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因为衡量新物种形成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8. 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反应。此现象符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玫瑰花粉是条件刺激,引起哮喘的人造玫瑰花是非条件刺激
B. 该条件性免疫反应会消退,是因为两种刺激之间失去了联系
C. 玫瑰花粉和人造玫瑰花引起的反射的效应器相同
D. 免疫反应不受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详解】A、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故玫瑰花粉是非条件刺激,人造玫瑰花中无玫瑰花粉,但能引起哮喘,故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A错误;
B、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故该条件性免疫反应会消退,不是因为两种刺激之间失去了联系(两种刺激本身没联系),B错误;
C、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则说明玫瑰花粉和人造玫瑰花引起的反射的效应器相同,C正确;
D、看到人造玫瑰花引起哮喘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因此该结果可表明免疫反应受到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9. 如图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多巴胺和糖原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C. 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②④⑤
D.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外界环境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⑤表示内环境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②表示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转化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转化为淋巴液,④表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
【详解】A、糖原为多糖,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B错误;
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C错误;
D、①表示外界环境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⑤表示内环境与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故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故选D。
10. SRY 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近期我国科学家发现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精子生成缺陷雄鼠。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
B. SRY基因与SDX基因不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C. SDX蛋白促进SRY基因表达可以解释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
D. 若发生性逆转的雄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为2:1
【答案】D
【解析】
【分析】1、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正常情况下性染色体组成XY的个体发育为雄性,XX的个体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其余为生精缺陷雄鼠,若该性逆转的可育雌鼠与正常雄鼠交配,亲本双方染色体组成为XY和XY。
2、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的基因,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不含等位基因。
【详解】A、由于X染色体上的SDX基因突变后,25%的雄鼠会发生性逆转,转变为可育雌鼠,所以可育雌性小鼠的性染色体组成可能为XX或XY,A正确;
B、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不含等位基因,那么SRY基因与SDX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正确;
C、因为SRY基因为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正常雄鼠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并且此时X染色体上存在SDX基因,而当SDX基因突变后雄鼠性逆转成雌鼠,性逆转雌鼠的性染色体中包括正常的SRY基因和发生突变的SDX基因,所以SDX蛋白促进SRY基因表达可以解释SDX基因突变雄鼠的异常表型,C正确;
D、若上述发生性逆转的雄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其亲本染色体组分别为性逆转雌鼠(XY)和正常雄鼠(XY),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为XX:XY:YY=1:2:1。又因为无X染色体的胚胎无法发育,所以正常发育个体中XX:XY=1:2。但由于性逆转雌鼠X染色体存在SDX基因突变的情况,所以子代染色体组成为XY的个体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性逆转雌鼠提供Y,正常雄鼠提供X,此时由于X染色体来自于正常雄鼠,且SDX基因未突变,所以该鼠性别为雄性,占1/2;其二是性逆转雌鼠提供X,正常雄鼠提供Y,此时X染色体来自于性逆转雌鼠,存在SDX突变基因,此时的子代雄鼠中有1/4发生性逆转情况,故结合两种情况分析子代小鼠的雌雄比例不为2:1,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其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蛋白
B.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Na+和Cl-
D.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错误;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并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
C、细胞外液中Na+和Cl-浓度较高,组织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Na+和Cl-,C正确;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C。
12. 当人们面对压力时机体会表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皮肤及内脏血管扩张、支气管扩张、代谢速率升高等,为机体在紧张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能量;由压力状态平复至平静状态,主要表现为瞳孔收缩、心跳减缓、支气管收缩和肠胃蠕动加速。研究表明,瑜伽训练可改善副交感神经活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均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
B. 当机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缓解压力
D. 若机体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副交感神经不活跃,可通过瑜伽训练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属于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没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当机体处压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的,而交感神经是兴奋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准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缓解压力,C正确;
D、若压力长期持续,副交感神经不活跃,可通过瑜伽训练改善副交感神经活性,D正确。
故选A。
13. 兴奋从突触前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程叫作突触传递。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
B. 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C. 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
D. 急性缺氧几秒钟,突触传递可能发生障碍,因为缺氧可能造成递质的合成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A、①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①中的神经递质将大大减少,从而可能影响突触传递而发生疲劳,A正确;
B、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③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此过程为扩散,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
C、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部分,C正确;
D、递质的合成及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急性缺氧几秒钟,突触传递可能发生障碍,因为缺氧可能造成递质的合成减少,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机交配的小群体往往不能维持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B. 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共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C. 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D.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稳定性与环境多变性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而小群体中由于基因突变等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共同进化(协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种间互助可以通过影响共同进化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B正确;
C、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不可育,故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C错误;
D、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C。
15. 已知一个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生活在组织液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剁激而友生的一伙动作电L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分离并置于某溶液E中(溶液中的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同一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只考虑K+、Na+两种离子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的高,Na+浓度比细胞内的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比组织液中的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胞外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详解】A、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一般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甲图的静息电位为-70,说明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造成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细胞内高,Na+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A错误;
B、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多,即E液中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一样,B错误;
C、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即E液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C正确;
D、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K+浓度更低,甲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D错误。
故选C。
16. A、B、C、D四种抗生素均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引起的肺炎,为选出最佳疗效的抗生素,研究者将分别含等剂量抗生素的四张大小相同的滤纸片a、b、c、d置于Sau均匀分布的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h,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au菌落中的全部个体的耐药性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实验条件下,使用抗生素B之前,Sau中不存在抗抗生素个体,耐药性突变是有利变异
C. 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落,离抑菌圈越远抗药性越强
D. 四种抗生素中,抗生素A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好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
【详解】A、Sau菌落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A错误;
B、实验条件下,使用抗生素B之前Sau中就存在抗抗生素个体,Sau产生耐药性的突变对其自身而言能够生存下来,属于有利变异,B错误;
C、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落,离抑菌圈越远,药性变弱,说明菌落抗药性越弱,C错误;
D、据抑菌圈的大小,抗生素D的抑菌圈最小,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差;而抗生素A抑菌圈最大,则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好,D正确。
故选D。
17. 某野生型水稻叶片为绿色,由基因C控制,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叶片为黄色的突变体。突变体1是基因C突变为C1所致,且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体2是基因C突变为C2所致,且基因型C1C2表现为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决定黄色这一表型时,基因C1表现为隐性
B. 突变体1连续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7/9
C. 突变体1和突变体2杂交,若子代中绿色:黄色=1:1,说明基因C2是隐性突变
D. 突变体叶片为黄色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3)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4)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5)多害少利性:一般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
【详解】A、结合题干信息,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而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据此可推知突变型1为杂合子,基因型为C1C(黄色),且C1对C为显性,A错误;
B、由题干可知,突变体1是基因C突变为C1所致,且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因此突变体1的基因型为C1C,突变型1连续自交,由于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子一代成年植株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C1C=1:2,即CC占1/3,C1C占2/3,子一代再各自自交,产生子二代成年植株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C1C=(1/3+2/3×1/4):(2/3×1/2)=3:2,即CC占3/5,C1C占2/5,子二代再各自自交,获得子三代成年植株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CC:C1C=(3/5+2/5×1/4):(2/5×1/2)=7:2,即CC占7/9,C1C占2/9,故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B错误;
C、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1C)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1C)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C正确;
D、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是通过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D错误。
故选C。
18. 将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如图所示,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T管(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Ca2+释放通道;L管对Ca2+的释放。钙泵是一种Ca2+依赖式ATP酶,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使Ca2+逆浓度梯度转运,从而实现L管对Ca2+的回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肌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
B. 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则肌细胞接头处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 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D. 静息状态时,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低于L管中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兴奋经过突触处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神经—肌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A正确;
B、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肌细胞接头处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可能导致电信号不能传导至L管处,Ca2+释放通道无法正常释放Ca2+,B错误;
C、有图可知,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可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
D、静息状态时,肌肉为舒张状态,此时细胞质基质处的Ca2+浓度应低于L管中的,D正确。
故选B。
1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部分造血干细胞中,发生了如图所示变化,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活性加强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细胞癌变。该病目前没有根治药物,但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CML患者体内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其异常染色体可通过减数分裂遗传给后代
B. 染色体检查可用于CML诊断
C. “格列卫”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D. 图中所示的变异不会导致细胞中基因总数目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进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由图可知,产生了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是染色体易位的结果,由于异常染色体出现在造血干细胞中,造血干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而不能通过减数分裂过程遗传给后代,A错误;
B、CML患者产生的原因是其相关细胞中含有异常的染色体导致的,异常染色体的产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因此,染色体检查可用于CML诊断,B正确;
C、患者细胞中产生的BCR-ABL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活性加强的酪氨酸激酶,诱导细胞癌变,而药物“格列卫”能有效控制病情,据此可推测,“格列卫”的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C正确;
D、产生了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生是染色体易位的结果,不会导致细胞中基因总数目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20. 如图1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2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点
B. 图1中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C. 图2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2轴突中的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⑥轴突,⑧为线粒体,⑧突触小泡。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因此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至c点。兴奋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因此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至e点,A错误;
B、图1中③内有3个,即有3个完整的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B错误;
C、图2中,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细胞质基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运输至突触间隙。因此,线粒体(⑧)中CO2浓度最高。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产生的能量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C正确;
D、图2轴突中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因此轴突中的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5小题,总分56分)
21. 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4%。下表是①~④群体样本有关乙病调查的结果,请分析题意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乙病遗传情况调查表
注:每类家庭人数近200人。表中:“+”为发现该病症表现者,“-”为正常表现者
(1)据图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要根据系谱图及表中的____类家庭。
(2)Ⅲ3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为_______。
(3)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4)下列属于遗传咨询范围的有___________。
A.详细了解家庭病史 B.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
C.推算后代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 D.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5)若Ⅰ1同时患线粒体肌病(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则Ⅱ2、Ⅱ3________(填“均患该病”、“均不患该病”或“无法确定”)。若Ⅲ2同时患克氏综合征,其性染色体为XXY,其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Ⅲ2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乙病遗传情况调查中共调查8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400人),调查结果发现患者25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5人),如果在该人群中还有15个携带者,则b基因的频率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② ③. 2/3 ④. 497/4000 ⑤. ACD ⑥. 均患病 ⑦. 形成卵细胞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⑧. 3.75%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结合表格中②号家庭中“母病子病,父正女正”的特点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就甲病而言,Ⅲ3的父母均为Aa,则其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就乙病而言,Ⅲ3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为2/3×1=2/3。
(3)从患甲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后代为AA的概率为1/3×1/2+2/3×1/4=1/3,Aa的概率为1/3×1/2+2/3×1/2=1/2,则Ⅳ1为Aa的概率为Aa/(AA+Aa)=3/5。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4%,因此Ⅳ1与人群中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3/5×4%×1/4=3/500;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其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因此,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1-3/500)×1/8=497/4000。
(4)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因此,属于遗传咨询范畴的有ACD。
(5)线粒体中DNA的遗传特点是母系遗传,即母病子全病。因此,若Ⅰ1同时患线粒体肌病(由线粒体DNA异常所致),则Ⅱ2、Ⅱ3均患病。若Ⅲ2同时患克氏综合征,其性染色体为XXY,其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Ⅲ2的两条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则其患克氏综合征的原因是形成卵细胞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6)假设乙病遗传情况调查中共调查8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400人),调查结果发现患者25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5人),如果在该人群中还有15个携带者,则b基因的频率是b/(B+b)=(20+5×2+15)/(400+400×2)×100=3.75%。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判断甲、乙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表现型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解题。
22. 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____。
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成纤维蛋白促进止血)②血红蛋白、钾离子通道蛋白、胃蛋白酶③葡萄糖、CO2、胰岛素受体④尿素、肌酐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⑦乳酸与NaHCO3反应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再以____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层磷脂分子。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____,原因是____。
(5)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____。
【答案】22. ①. 无机盐和蛋白质 ②. 组织液、血浆
23. ①④⑦ 24. ①. 组织液 ②. 自由扩散(扩散) ③. 8##八
25. ①. 不会 ②.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26. 若浓度过高会造成细胞失水死亡,若浓度过低会造成细胞吸水涨破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小问1详解】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2详解】
①水、无机盐、纤维蛋白原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钾离子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中,所以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胰岛素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
④尿素(代谢废物)、肌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
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⑤错误;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⑥错误;
⑦乳酸与NaHCO3反应发生在内环境,可以维持pH稳定,⑦正确。
因此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①④⑦。
【小问3详解】
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存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再以自由扩散运输方式进入肝细胞被解毒;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单层细胞)、肺泡壁(单层细胞)共4层生物膜,由于每层生物膜有2层磷脂分子,故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8层磷脂分子。
【小问4详解】
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不会引起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小问5详解】
若浓度过高会造成细胞失水死亡,若浓度过低会造成细胞吸水涨破,故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不能过高或过低。
23. 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大熊猫”或“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__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 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 ③. 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2) ①. 基因和物种 ②. 共同进化
(3) ①. 小熊猫 ②.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
(4) ①. 发生 ②.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小问1详解】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且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所以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物种。
【小问2详解】
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小问3详解】
据题干信息,小熊猫食性更复杂,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小问4详解】
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的比例为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一段时间后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比例为30%,A的基因频率为30%+1/2×3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
24.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于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现有果蝇品系甲为一种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
(1)研究人员用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根据杂交结果,推测A/a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均不考虑XY同源区段)。品系甲的基因型为____。
(2)进一步将F1个体与品系甲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
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这A/a、B/b两对基因的存在位置关系是____。根据表中数据,推测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____。
(3)基因型同为aaBb的两亲本果蝇杂交产生子代,该过程中是否发生基因重组?请说出理由。____。
(4)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Ⅰ时,发现极少数实验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变。初步推测有个别F1雄蝇所产生的携带____基因的精子不育。
【答案】(1) ①. 常 ②. 常 ③. aabb
(2) ①.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 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雌性可以发生交叉互换
(3)否,基因重组至少需要两对等位基因,而aaBb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4)a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于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即野生型果蝇体内能同时合成棕色素和朱红色素,品系甲为一种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即甲不能合成棕色素和朱红色素,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说明该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暗红眼为显性性状,则野生型果蝇基因型为AABB,品系甲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研究人员用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与性别无关,且暗红眼为显性性状,可推测控制眼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2详解】
分析正反交结果:杂交组合Ⅰ中F1作父本(AaBb),品系甲作母本(aabb),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白眼=1:1,说明父本产生2种类型的精子:AB:ab=1:1。杂交组合Ⅱ中,品系甲作父本,F1作母本,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眼=43:7:7:43,说明父本产生4种类型的精子:AB:Ab:aB:ab=43:7:7:43。故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A、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根据表中数据,推测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雌性可以发生交叉互换。
小问3详解】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细胞中至少需要两对等位基因。而基因型同为aaBb的两亲本果蝇杂交时,细胞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无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所以该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小问4详解】
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Ⅰ时,发现极少数实验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变。初步推测有个别F1雄蝇所产生的携带ab基因的精子不育。
25. 人体在紧张时会迅速做出一系列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遇到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肌肉收缩,打寒战,这是通过内分泌系统、____系统的调节实现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____反射。
(2)巴普洛夫的狗形成条件反射后,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该反射过程中的效应器是____。经过先给铃声再给食物的训练,狗的大脑皮层中甲、乙两处会建立暂时性联系.理论上,狗听到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比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____(填“长”、“短”或“相等”),原因是____。
(3)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分支会膨大成杯状或球状体的突触小体,其内分布较多细胞器,如____(写出两种即可),这对于突触小泡的形成、移动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很重要的影响。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向传递,原因是____。
(4)草甘膦是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其在环境中的残留会给环境带来潜在风险。科研人员为研究草甘膦浓度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A、依据推荐的草甘膦最低农田使用浓度(1.64ml·L-1),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草甘膦溶液。
B、选取体重基本一致、生理状态良好的成年蟾蜍72只,随机均分为6组,置于适宜条件下饲养。
C、每天定时将不同浓度的草甘膦溶液均匀喷洒到不同组蟾蜍的体表,对照组用蒸馏水代替。
D、每隔一定时间分别从每组中随机抽取3只蟾蜍,将蟾蜍的脑和脊髓损毁,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1),再使用相应仪器测定并计算蟾蜍坐骨神经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结果如图2。
①实验中使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不能称为反射弧,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结构)不能发挥功能。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任氏液的化学成分及浓度与蟾蜍细胞外液的____(组成)最接近。
②神经冲动在图1所示坐骨神经a、b间是以____形式传导的,当在a处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后处细胞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根据图2所示结果计算,连续用2.05mL·L-1的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草甘膦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约____m·s-1。
③本研究的结论是____。有同学在分析实验结果后提出“除草甘膦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观点,其依据是____。
【答案】(1) ①. 神经 ②. 条件
(2) ①. 传出神经机器支配的唾液腺 ②. 长 ③. 前者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较多
(3) ①. ①高尔基体、线粒体 ②. ②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①. ①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 ②. 组织液 ③. ②局部电流##电信号 ④.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恢复到正电位 ⑤. 2 ⑥. ③随着草甘膦溶液浓度的升高,蟾蜍坐骨神经冲动传导速度逐渐减慢 ⑦.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蒸馏水喷洒)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也会随实验时间延长而下降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小问1详解】
遇到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肌肉收缩,打寒战,这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小问2详解】
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在狗形成条件反射后,听到铃声会分泌唾液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机器支配的唾液腺。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效应器及经历的突触的数量都不同,理论上,狗听到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比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所需要的时间长,原因是前者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较多。
【小问3详解】
神经元轴突末梢每个分支会膨大成杯状或球状体的突触小体,其内分布较多细胞器,如高尔基体(与囊泡等形成有关)、线粒体(提供能量);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4详解】
①实验中使用的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不能称为反射弧,这是因为其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不能发挥功能,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只有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部分。实验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维持标本的生活状态,任氏液的化学成分及浓度与蟾蜍细胞外液的组织液最接近,因为组织细胞是生活在组织液中的。
②坐骨神经的a、b都是在同一神经纤维上,所以神经冲动在a、b间是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形式传导的,当在a处给予一次适宜刺激后该处细胞会产生动作电位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故该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恢复到正电位。根据图2所示结果计算,连续用2.05mL•L-1的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约为7.5m•s-1,而不使用草甘膦处理蟾蜍5天的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约9.5m•s-1,所以草甘膦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减慢约2m•s-1。类别
①
②
③
④
父亲
+
-
+
-
母亲
-
+
+
-
儿子
+、-
+
+
-
女儿
+、-
-
+
-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表现型及比例
I
F1
品系甲
暗红眼:白眼=1:1
Ⅱ
品系甲
F1
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选题, 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