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课件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模块培优过关练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模块培优过关练课件,共27页。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模块培优把关练1.如图所示为2022年冬奥会上的部分项目,下列关于这些冬奥会项目的研究中,可以将运动员看作质点的是( )AA.研究速度滑冰运动员滑冰的快慢B.研究自由滑雪运动员的空中姿态C.研究单板滑雪运动员的空中转体D.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花样动作2.用手握住一个油瓶(油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且静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管手握得多紧,摩擦力的大小总是大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B. 不管手握得多紧,摩擦力的大小总是等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C. 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D. 摩擦力的大小总是小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B因为油瓶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不管手握得多紧,摩擦力的大小总是等于油瓶与油的总重力,故选B。3.如图所示,放置在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已知物体相对于传送带保持静止,则该物体( )A. 一定受到平行传送带向上的摩擦力作用B. 一定受到平行传送带向下的摩擦力作用C. 一定受到摩擦力作用,但方向不确定D. 可能不受摩擦力作用放置在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摩擦力与重力的下滑分力平衡,则物体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上。故选A。A4.物体甲、乙原来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刻开始,甲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受到如图乙所示的水平拉力作用。则在0~4 s的时间内( )A. 甲物体所受合力不断变化B. 甲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C. 2 s末乙物体改变运动方向D. 2 s末乙物体速度达到最大A错:由题图甲可知,甲物体在0~2 s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2~4 s内做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整个过程加速度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甲物体在0~4 s内受到的合力保持不变。B错:由题图甲可知,甲物体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C错,D对:由题图乙可知,乙物体所受的拉力先沿正向后沿负向,说明乙物体在0~2 s内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2~4 s内沿原方向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2 s末运动方向没有改变,2 s末乙物体速度达到最大。D C D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空心球体置于上表面光滑的曲面体A和斜面体B上,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此时球心与两接触点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37° 和β=53°,A、B的质量均为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对地面的摩擦力之比为3∶4B. 地面对A、B的支持力之比为9∶8C. 若往球内注入质量为m的水,A、B仍不滑动,则A、B对地面压力的增量之比为16∶9D. 若适当减小A、B间距离,A、B仍不滑动,则球对A的压力增大、球对B的压力减小C 8.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B和质量为2 kg的物体C用轻弹簧连接并竖直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将一个质量为1 kg的物体A轻放在物体B上的瞬间,物体B的加速度大小为(g取10 m/s2)( )A. 2 m/s2 B. 2.5 m/s2C. 5 m/s2 D. 0 A9.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对甲、乙两车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于甲车运动的加速度B. 在t=1 s时刻,乙车刚运动,此时两车相距最远C. 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相距最远D. 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相遇A对: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越大,加速度越大,则可知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于甲车运动的加速度。B错,C对:0~2 s时间内,甲的速度比乙的大,两车间距增大,t=2 s时刻以后,乙的速度比甲的大,两车间距减小,所以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相距最远。D错:0~2 s时间内,甲的位移比乙的大,且两车是从同一位置出发的,所以在t=2 s时刻,甲、乙两车没有相遇。AC10.如图所示,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处时,绿灯还有3 s熄灭,而该汽车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则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可能是( )CD 11.如图所示,不计质量的光滑小滑轮用细绳悬挂于墙上O点,跨过滑轮的细绳连接物块A、B,A、B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物块B移至C点后,A、 B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增大B.水平面对B的弹力减小C.悬于墙上的细绳所受拉力不变D. A、B静止时,图中α、β、θ三角始终相等对A进行受力分析,由于A处于静止状态,故绳子的拉力等于A的重力;绳子对B的拉力也保持不变,等于A的重力;对B进行受力分析,B向右移动时,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绳拉力的水平分量增大,而水平方向B受力平衡,摩擦力增大,故A正确。B向右移动时,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绳拉力的竖直分量减小,则支持力变大,故B错误。由于两绳间夹角增大,而两拉力大小不变,故悬于墙上的细绳的拉力将减小,故C错误。对滑轮进行受力分析,由于A对绳的拉力一直在竖直方向,故绳子与墙平行,则α=θ;因拉A的细绳与拉B的细绳的力相等,而拉滑轮的力与两细绳的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故拉滑轮的力应在这两细绳拉力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故α、β、θ三角始终相等,故D正确。AD12.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沿斜坡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运动员与斜坡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坡与水平面平滑连接。选项中a、f、v和s分别表示物体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速率和路程,下列相关图像可能的是( ) BC13.某同学为测定物块与电梯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将质量为1 kg的物块放在电梯地板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在电梯侧壁上,一端连接物块并保持弹簧测力计水平。现用手向左缓慢移动物块至图甲所示位置,放手后物块仍保持静止。(g取9.8 m/s2)(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2)电梯启动后,用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电梯的a-t图像如图乙所示(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结果发现在电梯运行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物块被拉动,则这一时刻是 (选填“第1 s初”或“第5 s初”),该时刻电梯处于 (选填“超重”或“失重”)状态。(3)物块和电梯地板间动摩擦因数的最大值是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60第5 s初失重0.40物块被拉动,物块与电梯地板间的弹力一定变小,最大静摩擦力变小,电梯处于失重状态,在水平方向F-Ff=ma水平,a水平>0,而在竖直方向FN-mg=ma;a=-0.8 m/s2,解得FN=9 N,又Ff=μFN,则动摩擦因数的最大值μ=0.40。1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当小车质量一定时,小车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图中小车(含定滑轮)质量为2.5 kg,带滑轮的长木板和轻质弹簧测力计均水平固定,打点计时器连接频率为50 Hz的低压交流电源。(1) 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不需要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B. 该实验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C. 为减小误差,砂和砂桶的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D. 若实验过程中,交流电源频率突然变大,则计算出的加速度比真实值要小(2)图是按照规范操作的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下一个点,则小车的加速度a = m/s2,则根据加速度可计算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 N。(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3)某同学忘记平衡摩擦力,改变砂和砂桶的质量,多次测量,记录数据。以小车的加速度a为横坐标,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为纵坐标,结果得到图所示的F-a图像,图像未过原点,交点坐标为(-0.1,0),由此可以得到小车在运动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N。D0.710.890.25 15.冰壶运动属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比赛项目,如图甲所示。现对运动员推动冰壶滑行过程建立如图乙所示模型。运动员对冰壶施加一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θ=37°、大小F=20 N的推力,使冰壶在该推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冰壶质量m=19 kg,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冰壶对冰面的压力大小;(2)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16.潜艇从海水高密度区域驶入低密度区域,浮力骤减,潜艇会如同汽车掉下悬崖,称之为“掉深”,曾有一些潜艇因此而沉没。某潜艇的总质量为3.0×106 kg,在高密度海水区域水面以下300 m深处沿水平方向缓慢潜航。如图所示,当该潜艇驶入海水低密度区域时,浮力突然降为2.4×107 N,10 s后潜艇官兵迅速对潜艇减重(排水),此后潜艇以大小为1.0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沉,速度减为零后开始上浮,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不计潜艇减重过程的时间和水的粘滞阻力,求:(1)潜艇“掉深”过程中竖直方向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2)潜艇“掉深”下沉达到的最大深度(自海平面算起);(3)潜艇减重后的质量。 18. 如图所示,一正方体木块放在一长木板的左端,长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某时刻有F=16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上,木块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木块的质量m=2 kg,长木板的质量M=2 kg,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6,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5,木板长度为L,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1)求开始运动时木块和长木板的加速度。(2)当木块运动2 s时撤去拉力F(木块还没有掉下木板),求撤去F前木块在长木板上运动的距离。(3)撤去F后,木块和长木板继续运动,最终木块恰好停在长木板的右端,求长木板的总长度L(木块的边长可忽略不计)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