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68845/0-17020881330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68845/0-17020881331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5068845/0-17020881331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各地区)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共20页。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④槁⑤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规:圆规。 ④有,通“又”。 ⑤槁,枯。 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1)学不可以已:
(2)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
(4)使之然也:
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 。
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2022·浙江绍兴·六年级统考期末)小古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双目失明。
4.解释短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恐: 戏: 闻:
5.用“ ”画出“臣闻之”的内容。
6.联系上下文,先选择,再填空。
①昧行 ②炳烛而行
师旷告诉平公,老年学习,就好比( );不学习呢,就好比( )。这样一比较,当然是( )更好。
由此可见,“昧行”的意思是 。
7.如果晋平公和你讨论这个老年学习的话题,你会怎么劝说他?
(2022·浙江衢州·六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伯俞泣杖
汉韩伯命,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①,辄②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③,笞④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注释:①小过:小错 ②辄:就 ③得罪:犯错 ④笞:挨打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母教素严。( ) 一日,复杖。( )
10.短文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伯俞“性至孝”?
(2022·浙江金华·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慎交游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②,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③,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⑤ ,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注释:①款狎:亲近,指交往比较亲密。②熏渍陶染:熏陶感染。③操履艺能: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技艺才能。④鲍鱼之肆:腌制咸鱼的店,有腥臭味。⑤墨子悲于染丝:墨子看见洁白的蚕丝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之后,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复原。
11.请给文中画“﹏﹏﹏”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12.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
(2022·浙江台州·六年级统考期末)小古文阅读。
吴起①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赖,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y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止:留住。③俟:等待。④宜:应该。
13.“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一句中,“之”指代的是( )
A.吴起B.食物C.故人
14.“故人来,方与之食”一句中“方”的意思是( )
A.刚刚B.才C.方形,与圆形相对
15.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是( )(多选)
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B.起曰:“待公而食。”
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16.请你根据理解,写出“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
17.对“吴起守信”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
(2022·浙江宁波·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①得一夜行人。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反家。
注释①系:抓到。②致:达到。
18.理解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释之( ) 云( ) 反家( )
19.用自己的话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20.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读懂的?
(2021·浙江温州·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书黄筌画雀》,完成文后的题目。
书黄筌①画雀
宋·苏载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②。乃③知观物不审④者,虽画师且不能⑤,况其大者⑥乎?君子是以务⑦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quán):五代后蜀画家。②然:如此,这样。③乃:于是。④审:评细,周密。⑤不能:不可以这样做。⑥大者:指更大的事。①务:努力,致力于。
21.给横线上的句子加注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B.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22.联系短文,先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验之信然
验( ):A检验,验证 B.有良好效果 C.凭证,证据
信( ):A.信用 B.实在,的确 C.消息
(2)“验之信然”句子的意思:
23.《书黄筌画雀》写黄筌画飞鸟画错了 ,黄筌“验之信然”;《书戴嵩画牛》写戴嵩画斗牛画错了 ,“处士笑而然之”。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2021·浙江宁波·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
猴弈
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②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猴前。靖请以盘盛桃。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有删改)
【注释】①西蕃:我国西部偏远的地方。②遁:消失。③上诏:皇帝下诏书。
24.古文中的“之”有多种释义(见右下图)。下列句中的“之”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填序号)
之:①到、去。②第三人称代词。③相当于现代汉语组词“的”。
(1)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
(2)遍国中莫之胜( )
(3)诏释出,之猴前( )
25.回忆语文书中的《学弈》,比较《猴弈》,完成表格。
26.通过“猴弈”和“学弈”两个事例,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观点是: 。
(2021·浙江衢州·六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
狮熊争食
《山海经》载:狮子与人熊,同争一小羊。二物皆猛兽,各逞其雄,劲敌终日,卒之彼此皆受重伤,甚至各不能起。适来一饿狐,见二兽皆惫,顺手而得之,曰:“多费二公之力!”扬扬而去。二兽眼睁睁无以为法,任其取去。
2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顺手而得之B.多费二公之力C.有一牧童见之D.锺子期听之
28.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各逞其雄”与“任其取去”中的“其”意思相同。( )
(2)“卒之/彼此皆受重伤”停顿正确。( )
(3)“《三海经》载”中的“载”读作“zài”,意为“记载”。( )
29.下列俗语表达的道理中,与这个故事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鹬蚌相争,渔翁得利。D.竹篮打水一场空。
30.面对这样的结局,狮子和人熊可能会怎么想呢?
3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多选)
A.处理事情不要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否则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B.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C.钻空子往往可以得到好处。
(2021·浙江绍兴·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释: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指十五元宵节。
3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触者必怒( ) ②吏卒多被榜笞( )
③吏人书榜揭于市曰( ) ④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33.翻译下面句子: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34.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2021·浙江金华·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②仕:在……做官。③坐:因为。
3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食菱:
(2)或曰:
(3)其人护其短:
(4)欲以清热: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7.与“强不知以为知”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成语是什么?对文中的“北人”,你有什么想说的的?
(2021·浙江绍兴·六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刮骨疗毒①
羽尝为流矢②所中,贯其左臂,后创③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④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⑤。”羽便伸臂令医劈⑥之。时羽适⑦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⑧,盈于盘器,而羽割炙⑨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①选自《三国志》。②流矢:乱箭。③创:伤口。④镞:箭头。⑤耳:语气词。⑥劈:用刀破开。⑦适:恰好。⑧流离:淋漓。⑨炙:烤熟的肉。
38.本文选自 。
39.“然后此患乃除耳”句子中的“患”意为( )
A.患难 B.忧虑 C.隐患 D.患者
“此患”指的是 。(用短文中原句回答)
40.以下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短文中的“羽”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
B.从“贯其右臂”可以看出“羽”伤势严重。
C.短文刻画了“羽”的动作、神态,来体现人物品质。
D.“臂血流离,盈于盘器”可以体会到此次治疗给“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41.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尝为流矢所中”中的“尝”意为曾经。
B.“当破臂作创,创骨去毒”句子中两个“创”意思一样,都是伤口的意思。
C.“饮食相对”意为围坐在一起喝酒进餐。
D.“盈于盘器”中的“盈”意为充盈、漫出。
42.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
1. 停止 代词,指冰。 晒 这样 2.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 3.事例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事例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达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事例四:金就砺则利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1)“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的意思是停止;
(2)“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意思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之”代指冰;
(3)“虽有槁暴”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晒而干枯。故“暴”同“曝”,晒干;
(4)“使之然也”意思是: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故“然”这样。
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智慧多呢?结合这句话含义及参考译文,可以知道“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
3.本题考查了根据文言文内容填空的能力。
通过阅读译文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四个事例进行说明,进而进一步表达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这一观点。
【分析】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熨木使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
4. 恐怕 取笑 听说 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6. ② ① ② 摸着黑行走 7.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解析】4.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恐:恐怕,担心,害怕。
戏:作弄,戏弄。
闻:听说,听闻。
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读文,臣闻之后面是冒号,后面为“臣闻之”的具体内容: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意思是: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6.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填空。
①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②炳烛而行:点上蜡烛走路。
读文可知:师旷告诉平公,老年学习,就好比点上蜡烛走路(故选②炳烛而行);不学习呢,就好比在黑暗中行走(故选①昧行)。这样一比较,当然是点上蜡烛走路(故选②炳烛而行)更好。
昧行:摸着黑行走。昧,黑暗。
7.此题考查语言表达。
晋平公想要学习,却担心自己年龄已老。而师旷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里程,虽然光线微弱,但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晋平公为之称善。
劝说别人实际是一个沟通引导的过程,可以从晋平公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来说服、给予温暖来进行劝说。
如: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虽然精力和能力有限,但是老年学习好处也很多,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老年人脑功能的维护与发展。
【分析】《师旷论学》,出自《说苑》,作者是西汉人刘向,该书说的是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8.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9. 一向 又 10.自己方面;担心母亲方面。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意思: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因此,断句为: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9.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母教素严。”句意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素:一向;
“ 一日,复杖。”句意为:一天,又用手杖打他。复:再,又。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你能力。
从自己方面:“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可以看出伯俞的至孝;
从母亲方面:“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可以看出伯俞的至孝。
【分析】参考译文: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地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唯独今天哭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曾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11., , ; , , 。
因此,与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了。 12.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分析】译文: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本句话讲述的了:和好人在一起时怎么样,和坏人在一起时怎么样。所以“久而自芳也”后面应用分号,表示两个句子存在一定关系,其它地方是正常的断句,用逗号,结尾处用句号,表示一个句子的完结。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翻译: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1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文章结尾处“墨子悲于染丝 ,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意思是: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告诉我们交友要谨慎。
13.C 14.B 15.CD 16.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7.从“吴起守信”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言而有信,遵守承诺的人,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因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要以诚信为本。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之:代词,指老朋友、故人。
C选项正确。
14.本题考查对加点字的理解。
解笞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故人来,方与之食”意思是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项,这句话意思是: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B项,这句话意思是: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C项,这句话意思是:(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
D项,这句话意思是: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根据意思可知CD选项正确。
1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欲”“服”“非的翻译。“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是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
这类题要从整体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掌握其中的内容和主旨,然后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后面补充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
【分析】参考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待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8. 释放 说 回家 19.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20.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有胸怀,有治国安民理念的人。从“令曰:夜不得私行。”“王曰:“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反家。”这些句子读懂了的。
【分析】译文:
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动乱,命令说:“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被抓的人)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课回来,没发觉天(已经)黑了。”差役问:“(需要)鞭打(他)吗?”王安期说:“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于是王安期)释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
18.考查翻译关键字。
我们可以结合“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可知,云就是说的意思。理解“释”时可以用扩词的方法来理解,故“释”就是释放。“反”通“返”,回。
19.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有:鞭:鞭打;立:树立;致:达到。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短文内容,结合译文来回答,谈谈自己的观点,并提炼关键词句。从“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可以看出王安期是一个有胸怀,有治国安民的人;对待坏人“夜不得私行”,对待书生“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反家。”说明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
21.A 22. A B 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 23. 脖子和脚 牛的尾巴 知错就改
【解析】21.考查了对标点符号的理解。
结合译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所以标点应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故选A。
22.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以及语句翻译。
“验之信然”的意思是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所以“验”的意思是检验,验证;“信”的意思是实在,的确。
2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及课文的理解。
从“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可知,《书黄筌画雀》写黄筌画飞鸟画错了脖子和脚。《书戴嵩画牛》写戴嵩画斗牛画错了生的尾巴。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错就改的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24. ③ ② ① 25. 西蕃二仙 猴心牵于桃,无心弈 弈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6.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要抵住诱惑
【分析】译文:在西面的一个番国里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面下棋,一只老猴在树上每天都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于是就学到了他们下棋的技巧。人们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达那里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和来的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过老猴。国中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异,就把猴子献给朝廷。皇帝下令征集善于下棋的人和老猴较量,征集来的人都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关押在监狱里,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盛上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所吸引,没有心思下棋,于是被打败了。
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看他们运棋的技法。之:第三人称代词,指两位神仙。
(2)遍国中莫之胜:举国上下没有能够超过他的。“莫之胜”为特殊句式,即“莫胜之”。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组词“的”。
(3)诏释出,之猴前: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之:到、去。
25.本题考查文章内的理解与概括。
本文写了老猴更两位神仙学下棋,棋艺高超,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过它。后来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关押在监狱里,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盛上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所吸引,没有心思下棋,于是被打败了。所以本文中的老师为“西蕃二仙”,失败者为“老猴”,失败的原因为“猴心牵于桃,无心弈”,意思是老猴的心思被桃子所吸引,没有心思下棋,于是被打败了。
课文《学弈》,全文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学弈》中老师为“弈秋”,最终的“失败”者为“另一人”,失败的原因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26.本题考查课文主旨的概括。
《猴弈》中猴子棋艺高强却败在了对桃子的渴望上,说明虽然技艺娴熟,但在实际运用时要专心致志,切不可心不在焉、分心他用。《学弈》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所以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共同的道理为: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要抵住诱惑。
27.B 28. × √ × 29.C 30.早知道分着吃就是了,也不至于受此侮辱。 31.AB
【分析】译文:《山海经》记载:狮子和人熊,共同争夺一只小羊。二只动物都是猛兽,各自展开自己的勇猛、雄姿,拼劲对敌整日,终于结束战斗后,两只猛兽都受了重伤,最终导致各自都起不来。正在这时,来了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二只猛兽都很疲惫,顺手就得到了小羊,说:“多多劳费两位的力气了。”洋洋自得地离开了。二只猛兽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任由它把小羊拿走。
2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 顺手而得之,顺手就得到了小羊。之,代词,指代小羊。
B 多费二公之力,多多劳费两位的力气了。之,助词,相当于“的”。
C 有一牧童见之,有一个牧童见到这幅画。之,代词,指代这幅画。
D 锺子期听之,钟子期听了伯牙弹的琴曲。之,代词,指代伯牙弹的琴曲。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判断和理解的能力。
(1)“各逞其雄”,各自展开自己的勇猛、雄姿。其,他们的。“任其取去”,任由它(狐狸)把小羊拿走。其,狐狸。
(2)“卒之彼此皆受重伤”,终于结束战斗后,两只猛兽都受了重伤。断句:卒之/彼此皆受重伤。
(3)“载”读作“zǎi”,意为“记载”。
2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通过记叙狮子和熊争夺一只羊,最终被狐狸得到小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A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 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
C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D 竹篮打水一场空:意思是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侧重于用的方法不合适。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通过记叙狮子和熊争夺一只羊,最终被狐狸得到小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两者因为争斗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可能会想早知道不争,均分就好了。
3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通过记叙狮子和熊争夺一只羊,最终被狐狸得到小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同时,从狮子和熊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32. 违背;冒犯 鞭打 挂,悬挂,贴 全,全部 33.差吏在街市上高挂告示牌,上面写道:“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 3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分析】译文:田登作郡守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触者必怒: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触:违背;冒犯。
吏卒多被榜笞: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笞:鞭打。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揭:挂,悬挂,贴。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举:全,全部。
3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的理解:榜揭:张贴告示,榜,告示;揭,高举,举,这里是张贴的意思。依例:依照惯例。
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意思: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34.本题考查文学积累和主旨内容。注意“州”字的书写。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意思是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35. 吃 有的人,有人 短处,缺点 用来 36.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7.不懂装懂。
人人都有缺点,不要掩饰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分析】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1)“席上食菱”意思是:(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食:吃。
(2)“或曰”意思是:有的人说。或:有的人,有人。
(3)“其人护其短”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短处,缺点。
(4)“欲以清热”意思是:是想要清热解毒。以:用来。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并壳:连同皮壳;欲:想要;以:用来。整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强不知以为知”意思是: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该句子与词语“不懂装懂”意思相同。
文中的被人把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意在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缺点,不要掩饰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38.三国志 39. C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右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40.A 41.B 42.我从文中“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中感受到,虽然项羽在治疗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他仍然有说有笑的。可见他是个勇猛、坚强、豪迈的人。
【分析】译文:
关羽曾经被乱箭所射中,贯穿了他的右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深入骨髓里,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刮骨头除去毒素,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剖开它。当时关羽正在和诸位将领围坐在一起喝酒,手臂鲜血淋漓,都漫出盛血的盘子了,但是关羽却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3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由下方注释可知,选自《三国志》。
3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然后此患乃除耳:这个隐患才可以除去。患:隐患。故选C。
结合文章内容“羽尝为流矢②所中,贯其左臂,后创③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可知答案。
4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出自《三国志》,《刮骨疗毒》的主人公是关羽,故选项A有误。
4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和翻译语句。
后创虽愈:后来伤口虽然痊愈当破臂作创:应当剖开手臂打开伤口。创:伤口。故B项说法有误。
4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文中写了大夫在刮骨疗毒但是关羽还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写,从而出了关羽豪迈的大丈夫的帅气、光彩风度,勇敢无畏。
学生根据关羽的行为作答即可。题目
老师
最终的“失败”者
失败的原因(用原文填写)
《猴弈》
老猴
《学弈》
另一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诗词曲鉴赏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这两首诗都是 写的,阅读古诗词,完成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9积累运用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的精神永远为我们所铭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书面表达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地区专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习作表达,习作园地,按要求完成习作,习作天地,根据要求完成一篇习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