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3-2024学年北京市怀柔区重点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人体体液中的物质相互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代表人体的细胞外液B. b、c、d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C. 与b、c相比,d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与b、c相比,d中的氧气浓度较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于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淋巴可以进入血浆,而血浆不能进入淋巴,所以根据图中的箭头可以推知,a代表细胞内液,b代表组织液,c代表淋巴,d代表血浆。
【详解】A、图示四种液体中,a与另三种体液可以交换物质,代表人体的细胞内液,A错误;
B、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b、c、d,B正确;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组成成分相似,但含量不同,与b组织液、c淋巴相比,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与b组织液、c淋巴相比,d血浆中的氧气浓度较高,氧气可顺浓度梯度依次从血浆进入组织液、淋巴,D正确。
故选A。
2.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②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④胰岛素的合成
⑤HIV 的增殖
⑥乳酸形成乳酸钠的过程
A. ②④B. ②⑤C. ④⑥D. ③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之为内环境。
【详解】①消化道不是人体内环境,①错误;
②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②错误;
③氧气通过血浆在人体内的运输,发生在内环境,③正确;
④胰岛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④错误;
⑤HIV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的增殖必须在淋巴细胞内完成,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⑤错误;
⑥乳酸和碳酸氢钠形成乳酸钠和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⑥正确;
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
C.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四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D. ①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详解】A、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的量较②组织液渗入④淋巴的量多, A 错误;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①处为静脉端,所以⑤处的 O2 浓度高于①处,而 CO2浓度相反, B 正确;
C、饭后一小时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偏高,机体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合成肝糖原,所以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四小时⑤动脉端的血糖浓度低于①, C 错误;
D、①为血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①中不含呼吸酶,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B. 正常人体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下丘脑的分泌功能
C. 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
D.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以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
2、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甲状腺激素存在反馈调节的方式。
3、性激素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详解】A、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A正确;
B、正常人体注射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可能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B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例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控垂体的分泌活动,间接调控性腺,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强,D正确。
故选B。
5. 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 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 肾小管、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由图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中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神经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此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某同学将离体的枪乌贼巨大神经纤维置于溶液S中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组测得的静息电位大于乙组测得的静息电位②甲组测得的静息电位小于乙组测得的静息电位③甲组测得的动作电位大于乙组测得的动作电位 ④甲组测得的动作电位小于乙组测得的动作电位
A. ②③B. ①③C. ①④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离子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静息电位主要由K+维持的,而大小取决于细胞内外K+离子的浓度差;动作电位主要由Na+离子维持的,而大小取决于细胞内外Na+离子的浓度差。
【详解】①②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离子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增大溶液S的K+离子的浓度,K+离子的外流减少,静息电位降低,故甲组测得的静息电位小于乙组测得的,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动作电位主要由Na+离子维持的,而大小取决于内外Na+离子的浓度差,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离子浓度,Na+离子内流减少,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减小,故甲组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大于乙组测得的,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
7.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 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B. 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C. 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D. 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其余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均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 如图所示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 高位截瘫的人一定不能完成缩手反射活动
C. 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 脑溢血病人不能完成自主缩手反射活动说明乙对甲具有调控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题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详解】A、图中E为效应器,A为感受器,甲方框指高级神经中枢,痛觉在此处产生,A错误;
B、高位截瘫的人能完成缩手反射活动,因为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并未受到破坏,B错误;
C、不考虑神经与肌细胞接头处可认为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可表示为A→B→C→D→E,C正确;
D、脑溢血病人不能完成自主缩手反射活动说明甲高级中枢对乙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D错误。
故选C。
9. 如图表示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四个言语区都是人类所特有的
B. 人的言语区只分布于大脑皮层左半球
C. S区和H区都受损的人既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自己也不能讲话
D. 某同学参与生物考试时,参与该活动的言语区主要是W区和V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皮层所特有的,A正确;
B、不同的言语区分布在大脑皮层的左半球侧面上,右半球也有语言的处理功能,B错误;
C、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和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S区和H区都受损的人既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自己也不能讲话,C正确;
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要用到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 体温调节中枢及产生冷热感觉的神经中枢均在下丘脑
C.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均能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基因
D. 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A、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错误;
B、产生冷热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只有肾小管细胞、集合管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表达,C错误;
D、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同时下丘脑也是水平衡调节中枢,而渗透压变化的刺激又会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因此下丘脑在该过程具有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1.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阻塞B.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加C.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肾小球炎症、过敏反应、淋巴循环受阻、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详解】A、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会造成组织液的含量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蛋白质会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B。
12.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为探究神经元动作电位与钠离子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员把从青蛙体内分离出的神经元,分别放入正常海水和低钠海水中,测定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应与正常海水一致
B. 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C. 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上升
D. 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
2、图示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详解】A、实验设计原则要求,低钠海水除了钠离子浓度外,其他与正常海水一致,A正确;
B、图示表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有关,B正确;
C、用高钠海水重复该实验,动作电位的幅度会上升,C错误;
D、由图示可知,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延缓动作电位峰电位产生,D正确。
故选C。
14. 人进食后的一定时间内,体内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曲线1表示血糖浓度,则曲线2、3分别表示胰岛素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
B. 人进食后,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比值会增大
C.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D.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生理功能相互拮抗
【答案】B
【解析】
【分析】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若曲线1表示血糖浓度,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浓度会随之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会随之降低,则2应表示胰岛素浓度,3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A正确;
B、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升高,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此时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与胰岛素的比值应减小,B错误;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两者的生理功能相互拮抗,D正确。
故选B。
15.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B.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C. 血浆渗透压升高
D. 产生渴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液减少,同时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渴感,使机体主动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人体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含量会增多,尿液从而减少,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B错误;
C、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水减少,渗透压将升高,C正确;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引起渴感,D正确。
故选B。
16. 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健康狗分为三组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天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有负反馈作用
B. 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C. 血液中的放射量先下降是因为碘被甲状腺吸收,再上升是因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D. 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也会大量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放射性下降;两天后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是合成的带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的缘故;第四天注射不同物质,曲线发生变化,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曲线下降;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加快,曲线上升;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
【详解】A、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没有负反馈作用,A错误;
B、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所以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放射性下降;两天后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是合成的带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的缘故,C正确;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加快,曲线上升,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会大量上升,D正确。
故选A。
17. 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b~c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C.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D. 人体的散热量减少,单位时间耗氧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产热=散热,体温不变;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产热<散热,体温下降。
【详解】A、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散热,故b~c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外界温度降低,温差增大,c~d段处于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逐渐收缩,减小散热,B错误;
C、a~b段体温恒定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假如散热速率是50),d~e段体温恒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假如散热速率是100,因为在d~e段由于外界温度低,身体向外辐射的热量多),所以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C正确;
D、人体的散热量减少,则呼吸产生的能量减少,单位时间耗氧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
B. 体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凋亡能引起炎症反应
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能溶解、吞噬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细胞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会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C错误;
D、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19. 接种疫苗是防治冬季病毒性流感的有效手段。如图表示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B. 图中de段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
C. 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图中表示的是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抗原—抗体免疫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B细胞被激活,B细胞就会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就会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A、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因为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图中由d快速上升到e段即抗体浓度快速升到m,抗体浓度m远超抗体浓度n,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B正确;
C、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快速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发生的抗原—抗体免疫过程,因而具有特异性,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的,不会发生抗原—抗体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人体中几种信息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可随血液运至全身,但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C. 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以及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这些物质起作用后立即失活。
【详解】A、激素可随血液运至全身,但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可能被相应的酶水解或被回收,B正确;
C、细胞因子可促进受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D、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21.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 表示四种体液,图 1 中①②等序号表示有关的物质,图 2 中①②等序号表示有关的系统。请据图回答:
(1)图 一 的 A~D 中__________(填字母)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C 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字母),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字母)。
(4)图 二 中,经过②④⑤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肝细胞与A、C 处氧气浓度大小为__________。
(6)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A (2)C血浆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3) ①. AB ②. AC
(4) ①. 呼吸系统 ②. 循环系统
(5)C血浆>A组织液>肝细胞
(6)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①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②为从外界获得的氧气等营养物质。
【小问1详解】
A为组织液,B为淋巴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绝大部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A组织液。
【小问2详解】
A为组织液,C为血浆,C血浆和A组织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A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小问3详解】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组织液和B淋巴液;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A组织液和C血浆
【小问4详解】
图二 中,经过②④⑤能实现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依赖的系统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小问5详解】
氧气是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从高浓度部位到低浓度部位运输,由血浆运输到组织液,再运输到肝细胞内,故浓度大小为C血浆>A组织液>肝细胞。
【小问6详解】
稳态的实质是指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
(1)在 A 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B 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产生原因是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
(2)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 A 图的[ ]__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
(3)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细胞器)。
(4)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
【答案】22. ①. 感受器 ②. b ③. Na+内流 ④. 局部电流
23. ①. [6]突触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4 ①. ATP ②. 线粒体
25. ①. 糖蛋白(或蛋白质) ②.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分析A图,③有神经节,所以①是感受器;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a、b、c三个部位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a、c,兴奋部位为b,由于发生了Na+内流,膜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小问2详解】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A图的⑥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此处发生信号的转变,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小问3详解】
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ATP主要由线粒体合成,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
【小问4详解】
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23. 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度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下表为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吗啡溶液作用不同时间后对动作电位幅值和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大鼠的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将大鼠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内环境组织液的液体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刺激坐骨神经,当兴奋传导至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特化的突触)时,导致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3)该实验说明吗啡的________________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推测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兴奋在坐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取新鲜的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即AC=CD)。
若刺激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点,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刺激D点,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同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则也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1)效应器 (2)由正变负
(3) ①. 浓度和作用时间 ②. 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
(4) ①. C ②. 肌肉收缩
【解析】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小问1详解】
反射弧中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大鼠的坐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是做出反应部位,即效应器。
【小问2详解】
当兴奋传至突触后膜时,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故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推出,不同浓度的吗啡及吗啡作用的时间不同,都会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吗啡作用后动作电位幅值均有所降低,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Na+的内流有关,则吗啡的作用机理是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从而抑制Na+的内流,从而降低动作电位幅值。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图中的AC=CD,刺激C点,开始A、D点都是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电流表不发生偏转,之后同时变成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流表不偏转,说明是双向传导;若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刺激D点兴奋向两侧传导,在电流表偏转的同时肌肉收缩。
24. 国庆节前夕,各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秋季运动会。如图是运动员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秋季运动会期间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_________,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 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______________减少,导致③____________、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量降低,产热量______(增加/降低),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神经或(负)反馈
(2) ①. 升高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促甲状腺激素 ③. 降低
【解析】
【分析】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上升。
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小问1详解】
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也属于反馈调节,调节血压的稳定。
【小问2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B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降低,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5. 生长抑素是下丘脑合成释放的一种环状多肽分子,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研究发现,急性高血糖可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
(2)给予志愿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体内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将减少。用 TRH 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分泌的 TSH 含量升高,导致机体____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SH的增加量较____,说明生长抑素分子对TSH 的分泌具有____作用。
【答案】25. 肝糖原##糖原##(肝)糖原
26. ①. 胰高血糖素 ②. 甲状腺
27. ①. 少 ②. 抑制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能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降低血糖的激素。
【小问1详解】
一般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其中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是主要来源。
【小问2详解】
给予志愿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血糖升高,受试者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将减少。用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垂体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小问3详解】
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减少,说明生长素抑制分子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26. 树突状细胞(简称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 细胞能通过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处理后,DC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 T 细胞外具有识别作用的____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 T 性细胞产生____。
(2)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等。
(3)辅助性 T 细胞发生免疫应答时,它产生的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直接刺激的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最终通过分泌大量____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道防线。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被____细胞识别,进而引起该细胞分裂并分化,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 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免疫。
(5)免疫调节不仅可以对抗外来异物,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____和____的功能。
【答案】26. ①. 胞吞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免疫应答(或产生细胞因子)
27. 巨噬细胞(或B细胞等)
28. ①. 细胞因子 ②. 抗体 ③. 三
29. ①. 细胞毒性T ②. 细胞
30. ①. 免疫监视 ②. 免疫自稳(可换顺序)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DC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或产生细胞因子),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小问2详解】
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
【小问3详解】
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最终通过分泌大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小问4详解】
能够杀伤肿瘤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该过程为细胞免疫。
【小问5详解】甲组
适当增大溶液S的K+浓度,分别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乙组
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浓度,分别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实验处理
动作电位幅值/mV
传导速度/(m/s)
10 min
20min
40 min
10 min
20 min
40 min
生理盐水
9.07
9.13
9.06
33.00
33.15
32.96
0.1g/L吗啡溶液
7.82
4.58
2.90
30.15
24.69
19.80
0.2g/L吗啡溶液
5.60
1.64
0
16.02
4.52
0
0.3g/L吗啡溶液
0
0
0
0
0
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道防线的抗原—抗体免疫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北京怀柔区青苗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