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训练题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四地表形态及变化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四地表形态及变化,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地构造油气藏地质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处油气藏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D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
2.有关断层对②处油气藏的影响,评价正确的是( A )
A.断面阻隔,便于集聚 B.断面较陡,便于运移
C.断通地面,不易散逸 D.断层藏油,易于开采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沉积岩中位置靠下的岩层先形成,位置靠上的岩层后形成。根据断层左右岩层对应关系判断,④所在岩层形成时位置最靠下,最先形成;③所在岩层位于④所在岩层以上,在①②所在岩层以下,故形成晚于④,早于①②;①②位于同一岩层,油气应分布于背斜处,即①处,而②处不是背斜,本不应该有油气分布,但形成断层后,断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因此聚集于断层左侧,其形成晚于①,选D。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断层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使油气聚集于断层左侧,A正确。
(2023·浙江1月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3~4题。
3.图中岩浆岩( A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C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第4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2023·浙江绍兴二模)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该岛全境多山,湖泊密布,森林、草原茂盛。读图,完成5~6题。
5.该岛( D )
A.宏观上属于海岭构造带
B.东部降水明显多于西部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显著
D.森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
6.该岛湖泊众多,其主要原因是( A )
A.冰川作用显著 B.地壳张裂陷落
C.河流冲刷侵蚀 D.大型水坝拦截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地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板块,板块张裂处形成海岭构造,碰撞处形成海岸山脉、岛弧等,该岛属于板块碰撞处,A错误;从该岛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处在西风带,西部处在迎风坡,东部降水少于西部地区,B错误;该岛受西风带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为均衡,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C错误;森林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春夏季节繁茂、秋冬季节落叶,具有明显季相变化,D正确。第6题,该岛屿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冰川作用显著,受冰川侵蚀形成湖盆,加之降水较多,积水成湖,所以该岛湖泊众多,A正确;根据上题可知,该地处在板块碰撞地带,形成岛屿山脉,B错误;河流冲刷侵蚀多表现为下蚀、侧蚀、溯源侵蚀作用,较难形成湖盆,不是湖泊众多的原因,C错误;该岛湖泊众多,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且该岛大型水坝较少,D错误。
(2023·山东临沂模拟)三江并流区位于印度陆块与扬子陆块紧密挤压地带,“V”形峡谷分布集中,河谷深切,发育了阶地、溶洞等明显的层状地貌。下图为澜沧江河谷层状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区域地壳运动的主要特点最可能是( A )
A.间歇性隆升 B.持续隆升
C.间歇性下陷 D.持续下陷
8.阶地上溶洞形态差异较大,主要源于( B )
A.沉积物覆盖差异 B.岩石性质差异
C.河流凹凸岸差异 D.地转偏向力影响
【解析】 第7题,该区域位于印度陆块与扬子陆块紧密挤压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壳上升,河谷下切,地壳间歇性上升形成一系列层状地貌。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含溶洞),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含溶洞),A正确。第8题,部分阶地上有溶洞,部分阶地上无溶洞,且溶洞形态、大小差异较大。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主要与岩性、侵蚀时间长短有关,与该地地表沉积物覆盖无关,B正确。
(2023·湖南衡阳模拟)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曾经为古湖泊,后被黄河切开导致湖水外泄疏干而成盆地。下图为该盆地内某地的地层沉积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有粗细颗粒交替的沉积层是( B )
A.Q3 B.Q4
C.Q5 D.Q6
10.图示古湖盆对应的地质时期,气候( B )
A.逐渐变干 B.先变湿再变干
C.逐渐变湿 D.先变干再变湿
11.古湖水外泄疏干的时间发生在( D )
A.Q3→Q4 B.Q4→Q3
C.Q4→Q5 D.Q5→Q4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Q3为风成沙层,Q4为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Q5为古滨浅湖相沉积层,Q6为古深湖相沉积层。风成沙层属于风沙地貌,沉积物颗粒较小,排除A;河漫滩沉积主要以洪水期和枯水期粗细颗粒交替的沉积物为特点,其中枯水期较细颗粒的砂、粉砂和黏土堆积十分常见,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相沉积物颗粒度较稳定,排除C、D。第10题,读图可知,区域从浅湖变成了深湖,后又变成了河漫滩,最后演变成为了草甸,说明降水变多后又变少,气候先变湿再变干,B正确。第11题,据材料可知,曾经为古湖泊,后被黄河切开导致湖水外泄疏干而成盆地;结合图片可知,Q5为古滨浅湖相沉积层,说明目前仍然为湖水环境,Q4为古河床河漫滩相沉积层,说明此时湖水外泄,湖底的沉积物外漏,形成河漫滩相沉积层,因此古湖水外泄疏干的时间发生在Q5→Q4时间段,D正确。
(2023·浙江嘉兴二模)太原盆地长约105 km,宽达40 km,下图为该盆地构造示意图。地质时期,上地幔顶面变化引起湖泊盆底变化,若下降则形成盆底1,发生湖侵;反之形成盆底2,发生湖退。湖侵—湖退影响湖水外泄量(外泄口海拔高度不变),并引起下游河流侵蚀强度的改变。完成12~13题。
12.湖退会引起该地( D )
A.盆底下降 B.外泄水量减少
C.湖面扩大 D.湖相沉积减弱
13.湖侵—湖退会引发下游河流阶地的形成,符合这一过程的是( C )
A.湖侵→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侧蚀减弱→水位上升→形成阶地
B.湖侵→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下切减弱→水位上升→形成阶地
C.湖退→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下切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
D.湖退→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侧蚀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
【解析】 第12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湖退会形成盆底2,引起该地盆底上升,外泄水量增多,湖面缩小,湖相沉积减弱,D正确。第1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湖侵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河流侧蚀减弱,水位下降,利于形成河漫滩,A、B错误;湖退会导致下游水量增加,河流下切加剧,水位下降,形成阶地,C正确、D错误。
(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河流扇是一种发育在山口或平原地带,内部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形成沿上游顶点向下游区域发散的扇状沉积体。地质构造和气候是控制河流扇的两大重要环境因素。下图示意河流扇全球分布。据此完成14~16题。
14.全球河流扇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是( B )
A.非洲中东部 B.亚洲中部和中国西部
C.澳大利亚东部 D.南美洲南部
15.利于河流扇发育的条件有( B )
①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明显 ②流域内地形平坦开阔 ③流域年降水量小 ④物源供应相对充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下( D )
A.降雨量越小,河流扇形态越狭长
B.扇体发育区坡度越陡,扇形越完整
C.山前距离越远,河流扇数量越多
D.集水区面积越广,河流扇面积越大
【解析】 第14题,从图中看出河流扇分布最多的区域在40°N~45°N和80°E~100°E之间,这个范围符合亚洲中部和中国西部的条件,B正确。第15题,河流扇发育在山口或平原地带,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是从地势陡峭的山谷流出的河流在山口处流速变慢导致泥沙堆积而形成的扇状沉积体。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明显有利于河流侵蚀和泥沙的堆积,①正确;流域内地势平坦,流速慢不利于泥沙流出山口,②错误;流域年降水量小不利于流水搬运,③错误;物源供应相对充足有利于泥沙堆积,④正确。①④正确,选B。第16题,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下,降雨量越小,流速越慢,河流搬运能力越低,河流扇形态越短,A错误;扇体发育区坡度越陡,流速越快,泥沙容易被冲刷,扇形越不完整,B错误;河流扇的数量和河流数量有关系,和山前距离关系不大,C错误;集水区面积越广,搬运的泥沙越多,在河流扇沉积的也越多,河流扇面积越大,D正确。
二、综合题(共2大题)
17. (2023·湖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称为河流袭夺。袭夺发生后会改变原来水系的分布状况,重新组合成新的水系,部分河流流向也会发生变化。下图示意四川省北川湔江水系流向演化过程图。
(1)说明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原因。
(2)指出湔江水系演化过程中流向发生转变的河段,简述其流向发生转变的过程。
(3)分析新水系形成后对青莲地区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古都坝河部分河段和北川映秀断裂带走向一致,且存在部分相交地带。由于断裂带的存在,导致河流流经该地区时,会向地势更低的断裂带汇集,最终河流会在断裂带地区汇聚形成新的河道,造成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的现象。第(2)题,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可知,古都坝河最早沿北川映秀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经擂鼓汇入苏宝河;通口河和古都坝河之间存在分水岭,且通口河由于侵蚀能力较强,最终切穿分水岭,使其和古都坝河相通;由于北川映秀断裂带对地壳的抬升作用,最终造成擂鼓河床海拔高于黄家坝河床海拔,结合水往低处流动的特性,曲山至黄家坝河段的流向由向西南流动转向向东北流动。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水系形成后,通口河径流量明显增大,最终造成青莲地区河流水量加大,水位抬升;青莲地区河流水量增大之后,能够满足当地农业发展用水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河流的通航能力,利于提升河流的航运价值;弊端是水位抬升之后,河流极易冲破河岸束缚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 (1)北川映秀断裂带由于地势较低,地表水易在此汇聚成河流;古都坝河走向和北川映秀断裂带走向一致,且有相交地段,因此古都坝河极易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形成河道,最终造成古都坝河部分河段的河道与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分布上高度一致。
(2)曲山至黄家坝河段流向发生转变。通口河发生溯源侵蚀,最终切穿分水岭,通口河和古都坝河相通形成新的水系,且由于擂鼓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导致黄家坝河床海拔较擂鼓低,古湔江转而流向海拔更低的黄家坝,最终使曲山至黄家坝河段流向由向西南流动转向向东北方向流动。
(3)利:青莲地区水量加大,水源增多,更有利于农业发展;水量加大,水位上升,利于该地内河航运的发展;
弊:水量加大,更易导致洪涝灾害。
18.(2023·河南校联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是其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生物及人为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云南高原干旱河谷散布在云南波状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局部深切河段谷地,具有长期高温、水分稀少等自然特征,在人为活动的加速作用影响下,形成了易退化的自然植被,土地生产力下降。下图示意云南高原地形环境的变化。
(1)比较分析云南高原不同时期的地形特征差异。
(2)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该地“高山峡谷”地形发育的过程。
(3)分析该地地形对河谷气候形成的影响。
(4)推测该地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特征。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分阶段概括地势变化特点并简单说明。第(2)题,结合区域背景环境,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第四纪高山峡谷地貌的形成。第(3)题,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高山峡谷的高原地形对云南干旱河谷气候的影响,要结合降水、气温、蒸发等要素综合分析。第(4)题,该地干旱河谷热量充足、降水较少,自然植被演变为稀树灌丛草坡,旱生特征明显。
【答案】 (1)元古代、古生代该区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地势较低平;中生代地壳抬升,形成山地、盆地;新生代第三纪地壳抬升相对和缓,地势高差较小;新生代第四纪高原强烈隆升、河流深切,形成高山峡谷。
(2)云南高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第四纪地壳运动活跃,高原大幅度隆起,断裂发育,地势起伏大;流水沿断陷谷地等低地汇集,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剧烈下切,形成高山峡谷。
(3)山地改变水汽输送路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明显,云南高原河谷降水从西南部、东南部向中部、北部减少;该地深切谷地、断陷盆地的地形相对封闭,利于局地热量聚集;高大山系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侵袭,河谷气温较高,水分蒸发旺盛,水热组合失衡,形成干旱的气候特征。
(4)自然植被为适应该地干旱河谷的干热特点,呈矮化、多刺、小叶的特点,以减少蒸腾;茎叶肉质多汁,以储存雨季水分;受降水限制,植被生长缓慢、生物量低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十一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八产业区位因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集训三水体运动规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