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师说》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假字,同“授”)业解惑(名词,疑惑的问题)也(句式:判断句)。人非生而(连词,表顺接,就)知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连词,表转接,却)不从师,其(那)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在)吾前,其(他)闻道也固(本来)先乎(比)吾,吾从而(跟随而且)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反问语气,岂、哪)知其(他的)年(年龄)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先后生于(比)吾乎!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式: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向)师。是故圣(名词,圣人)益圣(形容词,圣明),愚(名词,愚人)益愚(形容词,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成为)圣(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副词,表揣测,大概)皆出于(在)此乎?爱其(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他),于(对于)其(他,他们)身(自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从师学习)焉,惑(形容词,糊涂)矣。彼(那)童子之师,授之(他)书(写字,书写)而(连词,表并列)习其句读(通“逗”,句子中间需稍停的地方。句读:断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判断句)。句读之(助词,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后置),或(有的方面,指与句读相关的知识)师(从师学习)焉,或(有的方面,指和思想相关的疑惑问题)不(通假字,“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学而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丢弃),吾未见其(他们)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这类)人不耻相(互相)师(学习),士大夫之(这类)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他)。问之(他们),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也,道(道德学问)相似也,位卑则(就)足羞,官盛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从事学习的道理)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指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今其(他们的,指士大夫们)智乃(竟、却)反不能及(比得上),其(副词,表推测,可译作“恐怕”)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这类)徒,其(他们的)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此,这)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凑足音节,无义),不拘于时(句式:被动句),学于(向)余(我)。余嘉(赞许)其(他)能行古道(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作《师说》以(连词,表目的,来)贻(赠送)之(他)。
二、重点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普通人,他们的(修为)远远地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够令人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奉承了。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像这样罢了。
三、理解性默写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 ),( )。
4.韩愈《师说》中的“( ),( )”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 )。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感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 ),( )。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 ),( )。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 ),( )。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 ),( )。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 ),( )”。
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 )。
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是:( ),( )。
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 ),( )?
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 )。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 ),( )”。
【答案】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感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易错字:(受、授、谀、贻)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2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2 *石钟山记课后作业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原文翻译,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1 陈情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1 陈情表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译文,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挖空训练,古今异义,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理解性默写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