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2.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理解演讲词中事例的作用。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演讲词的类型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打开听众的心灵。
1. 瞭( )望:登高远望。2. 缅( )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3.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4. 探讨:研究讨论。5. 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6.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7. 激变:急剧变化。8.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9.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文中指不做任何实验的消极观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埋头)( )(埋怨)
缅( )(缅怀)湎( )(沉湎)
儒( )(儒学)懦( )(懦弱)
彷( )(彷徨)仿( )(仿写)
盲( )(盲目)肓( )(病入膏肓)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本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 ):分析问题。以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演讲原因→引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三部分(13 ):解决问题。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希望。
1.第①段作为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演讲者在一开始,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简单地说,作者是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的。
2.请结合第②—⑨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识。
3.第④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王阳明“格”竹这一事例,说明传统儒家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态度,与下文真正的“格”竹作对比,进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致知。
4.第⑧段作者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与上文第段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论证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这一观点,请你再举一例进行论证。
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是以同样的速度落地的。
5.第⑨段末句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调换。
6.第⑫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7.第⑬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结合本段,谈谈“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时应该如何落实。
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落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
1.[重点]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多个例子,如课文第4 段,举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
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结果。再如课文第12 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致知”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2.[发散思维]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它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制度有关。要改正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多种手法,综合运用。(1)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论述和观点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了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2.事例生动,通俗易懂。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历,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传统儒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语言非常通俗,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
关于实践的名句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丁肇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11年10月中旬,丁肇中参加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在媒体见面会上,记者轮番提问,大家原本以为学识渊博的丁肇中会对答如流,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一问三不知,展现了诚实、纯真的一面。有记者向他提问:“中国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怎么做?”他回答道:“像我这种人,能力是有限
的……拿物理学奖,只限于对物理学有贡献,绝不代表对任何事都有贡献,对任何事都有能力,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完全不知道,我没有资格回答!”此后记者提出的五六个问题,丁肇中都老实回答“不知道”。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谦逊风格,令在场的人都无限感慨,钦佩万分。其实早在几年前,丁肇中在国内大学作报告时,面对
学生提出的“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等一些问题,他都老老实实地表示“不知道”。看到学生们纷纷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他微笑着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判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他的回答,立刻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生活中,我们见惯了太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所谓
“百事通”,他们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他们正是因为“知道”得太多,从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把“不知道”常常挂在嘴边的丁肇中,正是凭借“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完成学业用时最短的学生,并最终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6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等奖课件ppt</a>,文件包含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录,读读写写,多音字,形近字,词语集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行文脉络,提出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赏朗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断的实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