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7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3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45/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5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66/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71650/0-170221216687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集体备课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壶口瀑布,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文学常识,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注释中的生难字词,多音字,形近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李白笔下描写黄河奔走流泻的诗句时时燃起我们对母亲河——黄河的向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更进一步感受黄河的惊人气势,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美景。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新闻理论家、学者。其散文崇尚“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代表作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
游记是一种文学体裁,其内容非常广泛,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包括三个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游踪是骨骼,是基础;风貌是血肉,是主体;感想是灵魂,是生命力所在。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感不活,三者构成游记完整的格局。
1. 铸( ):铸造。2. 告诫( ):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3. 推搡( ):推来推去。4. 霎( )时:极短时间。5. 驰骋( ):(骑马)奔驰。6. 漩( )涡:文中指液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7. 寒噤( ):寒战。
8. 迂( )回:回旋;环绕。9. 汩( )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10. 湿漉( )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11.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12.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本文指水流声势浩大。13. 怒不可遏(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1. 出轧( ):(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2. 打旋( ):文中指水回旋流动。
( )(曾祖父)( )(曾经)
汩( )(汩汩)汩( )(汩罗江)
幕( )(夜幕)募( )(招募)慕( )(羡慕)暮( )(暮色)摹( )(摹刻)墓( )(坟墓)
槽( )(水槽)漕( )(漕运)糟( )(糟糕)遭( )(遭遇)嘈( )(嘈杂)
全文写了作者几次到壶口看瀑布的情形?重点描写的是第几次?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非常有特色,试着分析一下。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分别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朗读时要读出黄河奔腾不息的雄壮气势。读到描写雨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时,要加快语速。如“冲进去,冲进去”“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要连读,语调升高,语速加快。读到“其势如千军万马……堆堆白雪”等语句时,也要连读,突出黄河的波涛汹涌、威武雄壮。结尾由赞美黄河转到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要读得庄重、沉稳,语速缓慢,语调升高,读出令人敬仰的气势。
第一部分(①):点明壶口瀑布的位置和“我”去壶口的次数,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②—⑤):具体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1.“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比作一锅正沸着的水,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涌景象。
2.第②段的结尾句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句话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地写出了雨季壶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衬托了壶口瀑布之险,使人印象深刻,省略号更是令人遐想无限,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
3.作者主要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壶口瀑布?有什么作用?
主要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其声响、形状、态势等方面的特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令人震撼。
4.第④段中“尽管这样,……一幅写意画。”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优美姿态,其中“钻”“觅”“淌”等动词,运用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地写出了水的声音动听、姿态柔美。
结尾段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1.[重点]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壶口之前,还要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时的感受?
(1)第一次观看是在雨季,第二次是在枯水季节。第一次观看虽然写得简略,但是与第二次互为补充,将不同季节的瀑布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2)第一次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写了壶口瀑布给人的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难点]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在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是。作者向我们介绍的不仅仅是壶口瀑布,还赋予了它无坚不摧、坚忍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也得以体现,体现在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体现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河山的粗犷雄伟、壮丽浩渺——歌颂祖国壮丽河山。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奔腾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1.多感官写景,生动形象。在初识壶口时,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壶口瀑布,把雨季中的壶口瀑布惊心动魄、雄伟壮观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听觉,如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如“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本文的借景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所要抒发的感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作者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激情澎湃,“情动而辞发”,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展现了黄河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把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人的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
3.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本文在描写景物特别是描写河水时的用词非常精准,表现力很强。如写河水奔涌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其中“势如千军万马”总体描绘河水,“挤着、撞着”则突出河水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密度”很大,“推推搡搡”是横向的动态,“前呼后拥”是纵向的动态,这样就把“撞”的情态写得非常细致生动。
作者叙写了自己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壮丽的气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同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第一次观瀑
第二次观瀑
总结升华——河的性格,人的精神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 ——李商隐《李夫人三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饮酒豪如卷白波,遣愁难似塞黄河。 ——陆游《对酒作》
1.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的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课文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只字不提;
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石,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3.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观景时的直接体验、由景物引发的感想、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观景时的直接体验:观看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形态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作者在发议论时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 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那些石,改变地貌;第二,黄河的个性也是在那些山、那些石的逼迫、抵拒中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4.反复阅读课文第3、4 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课文第3、4 段主要描写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时,连用“挤”“撞”“推推搡搡”“呼” “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
特别是第4 段开头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第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想”“闹”“走”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5.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1) 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通过叙述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作者不仅写出了西溪景色的野趣,而且捕捉到了这里晴雨变化中的美的特点。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刹那间展现出的神采来写山水的个性。本文语言清丽优美,具有文人的雅趣。
(2)徐迟的《黄山记》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美景,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表现出了文章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全文分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有一条脉络暗中勾连。这就是表现黄山胜境的“险”“奇”和“美”。文章语言华美,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获奖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7《壶口瀑布》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7《壶口瀑布》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7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备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壶口瀑布,教学目录,游记的分类,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第四部分,第三部分,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惊心动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