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同步辅导2023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同步练习(23份)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练习题,共6页。
1.通过相互作用,下列能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全部生物
D.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
答案:D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解析:自养生物可能是进行光合作用,也可能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项错误;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项错误;腐生生物都是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项正确;细菌属于生物,D项错误。
答案:C
3.(2023·广州)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表示森林中的一个食物网,其中数值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值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B.在初级消费者中,E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C.去除D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会增加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从题图中分析A为生产者,其他个体为消费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C→D→I,A→C→I,A→G→H→I,A→E→D→I,A→E→F→I,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D、F、I、H,A项错误;初级消费者中,E的生物量最大,流经E的能量最多,若将E去除,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B项正确;若去除D,I捕食的B、C、F和H增加,F、H减少,E、G增多,E、G消耗的生产者数量会有所增加,所以在去除D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将减少,C项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此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项错误。
答案:B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属于消费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食物链的长度
D.鹰迁入后为第四营养级
解析: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项错误;细菌不一定是消费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食物链的长度,C项正确;鹰迁入后为第五营养级、第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
答案:C
5.(2023·广东卷)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解析:1周后开始喂投人工饵料,虾池中的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A项错误;藻类作为生产者,仍占据虾池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主要地位,B项正确;浮游动物以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项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项错误。
答案:B
6.食物链“植物→鼠→蛇→獴”中,如果蛇全部被杀,其他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曲线a和b表示的生物是( )
A.獴、植物B.獴、鼠C.植物、鼠D.鼠、植物
解析:在食物链“植物→鼠→蛇→獴”中,如果蛇全部被杀,鼠缺少天敌,开始大量繁殖,而植物逐渐减少,鼠又会因缺少食物逐渐减少,植物又逐渐增多,周而复始。獴因缺少食物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所以,曲线a、b和c分别表示獴、植物、鼠。
答案:A
7.下图所示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的减少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引入鲈鱼后,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将会被捕食,导致数量减少,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浮游植物总量应该是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答案:A
8.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实验池中,90d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如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含量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营养级将会改变
解析:3种植物中,植物a对N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N、P含量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的营养级。
答案:C
9.下图为某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 ,该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鹰在此食物链中是 级消费者。
(3)此食物网中的主要成分是 。
(4)该食物网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 。
(5)由上述简图可知,鹰与蛇的关系是 。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草→鼠→鹰”“草→鼠→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3条食物链。在最短的食物链“草→鼠→鹰”中,鹰处在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根据食物网可知,鹰与蛇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答案:(1)3 (2)草→鼠→鹰 3 次 (3)草 (4)鹰 (5)捕食和种间竞争
[拓展应用]
10.(2021·广州)集团内捕食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还捕食另一种天敌。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短翅蚜小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集团内捕食现象,其中短翅蚜小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
B.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C.若移走短翅蚜小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D.若环境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重金属铬,则蚜虫体内铬含量比瓢虫高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与短翅蚜小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以下种间关系:①蚜虫被短翅蚜小蜂捕食;②短翅蚜小蜂被瓢虫捕食;③蚜虫被瓢虫捕食。根据分析,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三、第四营养级,A项错误;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B项错误;若移走短翅蚜小蜂,瓢虫的营养级会降低,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减少,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C项正确;重金属在高营养级生物中有富集作用,蚜虫与瓢虫比较,属于低营养级,蚜虫体内铬含量比瓢虫低,D项错误。
答案:C
11.(2021·中山)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可分别表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B.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
C.乙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
D.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小
解析:据分析可知,甲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其分解者的分解能力较弱,所以甲为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乙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A项错误;植物枯枝落叶量多,如果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强,分解快,土壤中的有机物就不一定多,B项错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C项错误;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物被快速分解,从而再次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物含量减少,D项正确。
答案:D
12.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有机污水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藻属于生产者,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
D.腐生真菌和浮游动物都是异养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解析:绿藻、黑藻只能利用无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A项错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浮游动物等属于消费者,腐生真菌属于分解者,两者均为异养生物,生态系统的基石指的是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C
13.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增加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下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中的土壤生物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
。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 ,
依据是 。
(3)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 。
解析:(1)由生态系统的概念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取样深度不同,土壤生物种类不同是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题表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3)由题图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进而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答案:(1)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3)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进而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
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
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种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巩固练习,共9页。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习题,共5页。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同步练习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