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B.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D.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消费券被套现和交易,刺激消费、增强市场经济活力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会给地方财政、社会资金造成经济损失,更谈不上让利于民、扶危济贫。所以,对薅消费券“羊毛”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毫不手软。
近期,多地采取消费券补贴方式促进消费回暖,但有记者调查发现,伴随抢券热潮,一些“羊毛党”利用监管、技术漏洞,将消费券套现、交易,获取利益。目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警惕,多地正不断完善消费券的使用办法。郑州等地针对这类现象发布通告称,将追究消费券套现者的相关法律责任。
据报道,在消费券发放时,“羊毛党”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囤券:有人写程序、开外挂抢券;有人通过虚拟IP地址或虚拟定位,绕开消费券领取的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团抢券。这就为消费券套现和交易创造了条件。“技术黄牛”才是最该防范的,打击“技术黄牛”更需技术手段支撑。
(摘编自何勇海《让消费券背后的“羊毛党”付出代价》)
材料二:
发放消费券活动的特点之一是聚集人气,推动大众消费,这既有利于用好聚集起来的人气培育品牌,同时打造和培育品牌本身也对拉动消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商务部推出的“双品购物节”就聚焦于推动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在拉动消费的同时也对参与活动的品牌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诚然,品牌打造是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阶段性的促消费举措并不一定能立见成效,但如果在推进促消费政策和活动时,能以品牌培育为导向,每一次促消费政策和举措都着重支持和推广一批品牌,累积的政策效果也会非常明显。
近些年,广西商务厅大力推进“广西特产行销全国”“桂品出乡”等活动,在举办阶段性的促消费活动时注重培育地方品牌,推动形成了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等一批地区品牌产品,柳州螺蛳粉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吃变成全国网红产品,还将销售市场拓展至美国。百色芒果也成为全国知名水果,田间收购价翻了几倍,带动一批果农增收致富。这些品牌的形成都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持久的拉动性作用,可以说阶段性的政策举措形成了持久的政策效应。
(摘编自何晓曦《如何让促进消费举措更持久》)
材料三:
当前消费市场主要矛盾是人们消费倾向下降,导致供大于求,发放消费券更多是“抛砖引玉”,很难导致消费市场需求大增。
疫情在全球肆虐,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存在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也存在模糊性,所以除了必要的消费,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增加流动性的储蓄。
在这种行为调整的情况下,如果期望居民多消费,当然要提供更多的“甜头”。发放消费券,商品价格适度打折都是属于提供“甜头”的刺激消费措施。这些措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刚需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这种“甜头”,其总体作用相对较弱。因为,它只是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并不一定刺激消费总量提高。行为经济学认为,消费者有较强的“损失厌恶”,当损失发生后,如果要使消费者仍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要么增加消费者,要么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消费者是全球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消费者。面对负面的冲击,中国的消费者首先会通过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来应对风险。如此一来,消费券给消费者的“甜头”大多数会节省下来,继续形成储蓄。消费券带来的5%的价格折扣,不至于使得消费者增加非刚需产品的消费数量。
(摘编自杨思群《消费券的作用要理性看待》)
4.下列对“消费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放消费券只是阶段性的促消费举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品牌效应。
B.发放消费券会刺激消费、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但会给地方财政、社会资金造成损失。
C.商家可以利用消费券聚集人气、培育和扩大自己的品牌,以期获得持久的政策效应。
D.发放消费券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市场供大于求、消费倾向下降的主要矛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打击薅消费券“羊毛”的行为需要多措施并举,让消费券能真正用于聚集商业人气、增强市场信心、提振消费动力。
B.消费券较低的折扣对促进百姓刚需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作用较弱,不一定能刺激消费总量的提高。
C.地方可以在举办阶段性的促消费活动时注重培育地方品牌,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D.中国消费者有较强的“损失厌恶”,面对风险只有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才能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如何优化消费券的使用。(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中有声(节选)
秦羽墨
我来自湘南。具体哪座山或哪个村并不重要,湘南的山都很乏味,每座山里的生活都差不多,有着相似的宁静与落寞。湘南的村庄也很贫穷,走到哪里都有赤脚的孩子。在湘南,不住够三五十年,你就不能真正理解一个地方,十里路,五种方言,交流的困难围绕着我们的一生,早先的年代,山里人一辈子只进几次城。在这里,大概只有风是自由的。
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大声说话,人们总担心风会把话吹散,就像吹断一截截枯枝,七零八落,最终不知散落何方。那些被风吹散的话,若是被谁捡起,再传到耳边时就会变得妖娆、丰茂,进而面目全非,连它的主人都觉得陌生,它已经成了另一番样子——流言。当你遭遇流言,才明白平常大家扯开嗓子说话的用意,声音小了,话传过来时可能就只剩下风。
群山错落的湘南,风在山谷中辗转奔波,像一个迷失道路的人。你不知道它最终走向何处。风刮过山谷,穿过田野,踩着庄稼吹来的时候,它已不仅仅是风,只有在山里生活得足够久的人,才能听懂其中秘密。鸡叫,马鸣,更有无数陈年旧事,听得懂风的人,才能懂得这个村庄的前生后世。那些来自先人的忠告,尽管先人已死去多年,可他的话一直在风中飘荡,有一天,你有幸听到了,就将它传递下去,那将是整个家族的福气……
有些风吹进村庄后,会在村里待很久,今天在你家屋檐蹲一晚,明天在他家墙根停半天,当它离开时,会将自己听到的秘密散落到村庄的各个角落。于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年之后大白于天下——有些误会和冤仇得以化解,而有些原本不存在的裂痕也会因此产生,对此,当事人只能打掉牙和血吞,生气毫无用处,你总不能去责备一阵风。那些风中细语,除了人事,还夹杂别的内容。比方说,几天后雨会不会来,将下多大;村口的猫头鹰是在数谁的眉毛,它每叫一声,那人的眉毛就少一根,等它叫足了时间,眉毛数完之后,那人也就要死了。当你听到这些,一定要告诉那个人,告诉他用口水涂抹眉毛,使猫头鹰无法数清。风起于青萍之末,每一场都是有目的的,风的语言只说给伫立在风中的人听。
我喜欢站在高处听那些南来北往的风,听风中传来的消息。我听懂过其中很多话,可从未对人提起。村里人都说我笨,从小就是呆瓜木头,因为我三岁不会说话,四岁还想吃奶,第一次看到汽车就要跟它赛跑,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可我却能听见风中的声音。既然他们一致认为我笨,我就笨给他们看,就算听见什么消息也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栽跟头、出乱子,然后躲在一边偷着乐。我越乐,他们就越以为我是傻瓜,他们不理解我,就像不理解一场风。不过,风中飘来的最多的是山歌。因为贫穷,山里人都爱唱山歌,以此排遣内心的苦闷,打发时间,其中,唱得最多、唱得最好的要数英琪。
我们村的人文化程度不高,有高中文凭的人寥寥可数,因此人们竟然将山歌唱得好坏作为评判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的根据。村里要办小学,上面派下来的老师不够,就推举英琪当民办老师。按照规定,如果民办老师当得好,够了年头,就可以转正。英琪跟父亲一样,是从部队回来的,同时,也跟父亲一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转业没能安排工作。父亲在部队的职位比他高,还当过通讯员,经常写文章上报,他比英琪更适合当老师。可父亲脾气大,周围村子人人知道这一点,孩子们怕他,况且他也不爱唱山歌,名头不够响亮。不过,这都不是原因,如果父亲真想当老师,谁都得靠边站。父亲是因为在部队没提成干,被迫回来的,他赌着气,骨子里看不上小学老师这样的职业。因为这样,英琪成了民办老师的不二人选。
大约因为山歌唱太多,英琪讲课,调子婉转,高低错落有致,还拖着长长的尾音,加上他在黑板上写字时,喜欢随着节奏手舞足蹈,像在唱戏,有人在背后喊他“娘娘腔”。不过,我们喜欢这个老师,山里很少有人说话像他那么斯文的,他几乎不发脾气,平常也乐呵呵的。他是民办教师,除了上课,更多的时间跟其他人一样,在家耕地种田,操持农活。但他快活,一边种田,一边唱山歌。别人当农民,他也当农民,可他有工资领,当然快活。我们分属两个大队,隔了好几里路,放牛时,站在我们这边的山头,经常听见他的歌声,畅快,得劲,兴高采烈,无比快活。唱得好咧,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别人告诉我,县里剧团曾来人考察过他,可惜因为当兵时受过伤,脸上破了相,划出一条口子,从眼角一直划到耳际,虽然不细看看不出来,可是影响台风,没能去成。
村里的小学设在大队部,只办到三年级。三个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从一年级开始,带到三年级结束,可英琪只教了我两年。平日,大家若是迟到,顶多挨几句批。可那天不知为何,我和艳君因只顾翻螃蟹而迟到时,英琪大发怒火,脸上青筋直鼓,眼睛也红红的,像要杀人,吓得我们胆战心惊。
后来才知道,那天下午英琪老师的脾气并不是冲我们发的。上面来了通知,要我们到镇里去读三年级,不仅如此,一年级、二年级都要到镇里去读,也就是说村小被取消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可以转到其他学校继续教书,再不然就到县里的工厂上班,可英琪还处在代课阶段,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此前,村里很多人给他介绍对象,可他眼界高,看不上,他希望等自己吃上国家粮,转正成为真正的老师,那时再找一个跟他一样也是吃国家粮的。他的事一直这么拖着。他已经在学校代了五年课,原本再代两年,就可以转正了,可如今村小没了,转正之事自然无疾而终,他能不恼吗?如果村小迟解散两年,他的命运就不是后来那个样子。因为高不成低不就,他一直没结婚,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单身汉。
晴朗的日子,山谷里总飘荡着英琪的歌声,唱得孤独而倔强。他不知道,他的歌声会加剧自己的孤独,让人感觉整座大山好像只有一个他,原本属于万物的寂静在他开口的瞬间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也许,他天生就是属于大山的,所以三十年过去,他始终没离开过大山,也没想过告别单身。
“种田要种弯弯田,一弯弯到妹门前。五半六月来看水,先看妹妹后看田………”他一直那么唱着,只是不像自己歌里唱的那样,有妹妹可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歌声变得断断续续,嗓子里多了一种幽怨与绵长,还有说不清的苍凉,不像以前那么明快,永远不会明快了。风总将他的歌声吹断——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
(原载于2017年第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听风,也能听风里的话,却从未对人提起,因此村里人都说“我”笨。
B.“我”的老师英琪一直没离开过大山,也从没停止过唱山歌,他的歌声一直那样畅快、得劲,让“我”觉得他应该去唱戏,而不是当老师。
C.湘南的山里,也许只有风是自由的,它承载着山里人的秘密与苦闷,也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
D.民办教师没有资格让国家安排出路,所以还处在代课阶段的英琪就一直拖着自己的婚姻,一直单身。
8.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英琪”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9.文章结尾,作者说“那些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无人可以抵抗。英琪不能,我这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更加不能”,你如何理解又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魏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极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之。”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原望干上。”秦王曰:“然。”乃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B.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C.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D.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止其兵”中的“止”与“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的词类活用相同。
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称为上卿。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借指国家。社指土神,而稷指谷神。
D.“愿以为子”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向群臣问计,只有姚贾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使四国,打消他们攻打秦国的念头,秦王于是隆重地为他置办行装。
B.姚贾出使四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还和四国结交而还,秦王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姚贾,却引发韩非对他的嫉妒和诽谤。
C.韩非诬告姚贾耗费了秦国的珍宝,却未必能把四国真正拉拢住,还揭发姚贾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又被驱逐,因此不适宜参与秦国的国家大事。
D.韩非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秦王因此大怒而质问姚贾。姚贾的辩解有理有据,令秦王信服,秦王于是对他信任不疑,而处死了进谗言的韩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
(2)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①初见,两重心字罗衣②。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①小蘋,作者朋友的歌女。②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心”字形熏香熏过的衣服,有人认为是衣上有“心”字状花纹。
14.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写自己所见,楼台已经“高锁”,帘幕已是“低垂”,昔时的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令人感慨。
B.“春恨”是作者在春天来临时产生的一种莫名惆怅,很可能与小蘋有关。“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由来已久。
C.“落花”与“微雨”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诗人在落花之时,“独立”于微雨之中,意境凄美,感情哀伤。
D.整首词并没有直言自己对小蘋的思念,但因思念而起的惆怅弥漫全篇。这首词的抒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化而来。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 、规律的举一反三,籍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 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快餐式阅读、 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融会贯通 意味深长 浮光掠影 B.融会贯通 别有深意 走马观花
C.触类旁通 意味深长 走马观花 D.触类旁通 别有深意 浮光掠影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B.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
C.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19.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研究显示,肥胖之因有二,一是活动减少, ① ,它们造成了能量过剩。而限时饮食是解决肥胖问题的重要方法,广东南方医科大学张惠杰科研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严格筛选了139名成年肥胖患者,把他们随机分为限时饮食组和常规能量限制组。将限制饮食的时间选在了8:00-16:00。8小时限时饮食期外只允许使用无热量饮料,而常规能量限制组则不限制任何进食时间。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能量限制,干预为期12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个月后,限时饮食组患者较基线平均体重减轻8.0kg,常规能量限制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6.3kg,两组同样有效。 ② ,限时饮食组的肥胖患者腰围减少了8.6厘米,常规能量限制组患者
③ ,但也有7.2厘米。张惠杰说:“由此可见,……”
20.在文中横线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1.请用一个设问句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另为张惠杰的话补写一个结论。(5分)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同价值观、喜好、职业特点、地域文化等等,催生了无数个独立“圈层”。每个圈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不同圈层之间,有着厚厚的壁垒,不易打破。
破圈,即打破固有的形象或圈子。这几年,“破圈”一词,似乎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识指出,“破圈”指的是破除传统的舒适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靳桥认为,“破圈”是让很多人走出自己所谓的小圈子,走到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1.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
对于“破圈”,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答案
1. A."总会形成’一 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材料一原文为“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
2.D."论证 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B.是对观众的要求;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故选C。
4.B项,偷换概念,由“当消费券被套现和交易,刺激消费、增强市场经济活力的政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会给地方财政、社会资金造成经济损失”可知,当“消费券被套现和交易”的时候,才会“给地方财政、社会资金造成经济损失”。
5.D项,“面对风险只有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才能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以偏概全,原文为“如果要使消费者仍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要么增加消费者,要么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所以除了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增加消费者”。
6.阅读文本可以知道,材料一讲的是消费券“羊毛党”利用技术手段对消费券进行套现和交易的问题,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已经引起监管部门警惕,多地正不断完善消费券的使用办法”,打击这种套现和交易行为。材料二讲的是如何让促进消费举措更持久,办法就是推进促消费政策和活动时,以品牌培育为导向。举了广西培育地方品牌,拉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事例。材料三讲的是理性看待消费券的作用的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知道,我们要想真正发挥消费券拉动消费市场需求的作用,需要从两方面着手,“要么增加消费者,要么给消费者更多的价格折扣”。最后,根据上述材料要点、主要内容,从题干要求出发,总结写出答案。
7.C
8.①外表斯文,性情温和。他说话斯文,几乎不发脾气,平常总是笑呵呵的。②有点文化知识、有专业特长,歌唱得好,曾被县里剧团考察过。③热爱唱歌,热爱教师职业,有趣快活、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民办教师,他爱唱山歌,也唱得好。讲课和唱戏一样的调子婉转,在黑板上写字时还喜欢跟着节奏手舞足蹈。④一生坎坷,被命运、时代折磨的孤独的单身汉。他满心期盼着自己转正,能吃上国家粮,但是事与愿违。⑤职场失意、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改变命运的人。当他失业后,身处逆境,只是借助山歌排解满心的愁闷,却没有主动改变自己。
9.①这里“来自命运深处的风”既指英琪身处的环境,也指他的心境。英琪处在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交替的时代环境中,有太多的意外和变故。②但在这样不可抵抗的时代环境里,英琪没有及时应变,只是一味地等待,最后只能被命运打败。③暗示我们不可改变外部环境时,就要随机应变,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只在风中苦苦等待,风总会在途中会受阻、终将会停,命运终能被改变。
10.B 11.A 12.D
13.(1)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打算对付秦国,在内寡人财力困窘,在外百姓耗损,应该如何应对?
(2)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和诸侯相勾结,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
14.B
15.①融情于景,开篇两句虽为写景,没有直接抒情,但情已在景中了。②对比,“去年春恨”时是初见,今年再来时,却是斯人独立,两相对比,更显孤独凄凉。③反衬(以乐景写哀请),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令人惆怅不已;“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④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写作者眼见之景,为实写;词的下片回忆和小初识和分别时的情景,一实一虚,表现出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
16.(1)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7.C 18.D 19.D
17第一空,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前后文“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规律的举一反三……”,此处是说对知识的推知与扩展,应用“触类旁通”。
第二空,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别有深意:指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联系前文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此处是说体会“声画落幕后”含蓄深远的意味,应用“意味深长”。
第三空,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处是说“快餐式阅读”不够深入细致,应用“走马观花”。故选C。
18.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介词不当,“让思考的力量”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
二是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内容。
三是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改为“涵养情怀与气质”。
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19.画横线句“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中“障壁”是比喻造成隔阂的东西,该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弹弄大弦时声音比作急雨,弹弄小弦时的声音比作人低声的讲话。
B.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飞流撞击着巨石发出的声音比作鸣雷。
C.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
D.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为设问。故选D。
20.示例:①二是饮食过多 ②与干预前相比③虽然减得较少
21.示例:标题:限时饮食能减重吗?广东省科研团队:能! 结论:限时饮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体重管理方式。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工业园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工业园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