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
展开专题十 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
命题点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1·河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2)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命题解读】 本题以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为命题情境,考查生态脆弱区植被分布差异的原因及治理生态脆弱区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考查考生信息提取及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考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
1.我国重点生态脆弱区
2.抓住区域特征判定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3.抓住环境要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4.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5.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问题(森林、湿地破坏)的分析思路(1)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保护,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2)抓住湿地的成因进行分析湿地(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主要从来水(即降水量)和去水(即蒸发、下渗、排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蒸发量与纬度位置、气温、空气中水汽饱和度等有关;下渗能力与植被覆盖度有关;排泄能力与地形有关。
①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④湖泊面积变化成因分析:如果是长期变化(如一万年以来),主要考虑自然因素,气候变干、蒸发加剧导致湖泊萎缩;如果是短时期内(如十几年,近几年),主要是人为造成(围湖造田、取水灌溉等)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性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分析问题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②分析问题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
(4)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
考向一 结合黄土高原地区沟谷演化进程示意图考查生态脆弱区的地质作用及治理措施(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是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该地区中部的董志塬塬面上是主要的农田分布区,但是逐渐被蚕食。以董志塬为代表的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塬面破碎化。黄土塬的问题已不是传统的水土保持问题,而是维系到黄土高原国土安全、人民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及时合理整治。下图为董志塬沟谷侵入塬边演化进程示意图,其中犬爪型、人手型和鸭蹼型是对其不同时期形象的比喻。据此完成1~3题。
1.董志塬的塬面破碎化演化过程为( )A.犬爪型→鸭蹼型→人手型B.犬爪型→人手型→鸭蹼型C.鸭蹼型→人手型→犬爪型D.人手型→犬爪型→鸭蹼型
2.董志塬的塬面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是沟谷侵入塬边,其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溯源侵蚀 B.挤压褶皱C.风力侵蚀 D.地壳沉降3.沟谷侵入塬边的有效治理措施是( )A.打坝淤地 B.植树种草C.开发梯田 D.修建农田
【解析】 第1题,根据沟谷侵入塬边的程度,可以看出犬爪型沟谷是沟谷侵入塬边的初期,此时的沟谷侵入面积较小,支沟刚开始发育,以竖向侵入为主;人手型沟谷是沟谷侵入塬边的中期,此时沟谷支沟横向发育速度加快,形成很多较长的支沟,宛如人细长的手指,竖向侵入和横向扩张并举,沟谷侵入面积进一步扩大;鸭蹼型沟谷是沟谷侵入塬边的末期,支沟与支沟间的平地被侵蚀殆尽,沟谷分布连成片状,以竖向侵入为主,横向扩张减缓。因此演化过程为犬爪型→人手型→鸭蹼型,B正确。第2题,沟谷侵入塬边主要是因为沟谷中的流水溯源侵蚀,使沟谷延长,向上游延伸,侵入塬边,A正确;挤压褶皱和地壳沉
降属于内力作用,B、D错误;该地区主要的问题是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并非风力作用,C错误。第3题,治理沟壑最有效的措施是固沟,可以通过打坝淤地的方式,不仅使沟壑不再加长加深,而且通过泥沙淤积方式,逐渐将沟壑填平,以达到治理的效果,A正确;植树种草、开发梯田是治理黄土高原坡面的措施,缓坡开梯田,陡坡植树,修建农田是黄土塬主要的发展方向,B、C、D错误。
考向二 结合区域环境要素关联性考查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2023·江苏统考二模)杨柴是毛乌素沙地优势多年生半灌木,其根萌蘗力强、抗风沙、耐干旱。杨柴蒸腾耗水与环境关系密切。下表示意杨柴蒸腾强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杨柴蒸腾强度的首要因素是( )A.空气温度 B.空气相对湿度C.风速 D.太阳辐射5.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杨柴蒸腾水主要来自( )A.雨水 B.大气凝结水C.地表径流 D.土壤水6.杨柴在生态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A.削弱蒸发,缓解旱情 B.降低温差,调节气候C.降低风速,防风阻沙 D.拦截雨水,储存水分
【解析】 第4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蒸腾强度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最大。故影响杨柴蒸腾强度的首要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第5题,杨柴只能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无论是雨水、大气凝结水还是地表径流,都得下渗到土壤中才能被吸收,D正确。第6题,杨柴是毛乌素沙地优势多年生半灌木,其根萌蘗力强、抗风沙、耐干旱,当地主要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由此可知杨柴可以降低风速,防风阻沙,C正确;杨柴使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降低,无法缓解旱情,A错误;杨柴可以降低林内温差,调节气候,但对生态恢复方面作用较小,B错误;毛乌素沙地降水较少,拦截雨水,储存水分作用小,D错误。
命题点二 资源枯竭区的转型发展
(2022·山东地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1)~(3)题。
(1)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2)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 D.劳动力(3)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命题解读】 本组题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嘉峪关市发展历程为命题情境,考查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逻辑推理能力,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思维点拨】
1.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类试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2.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开发条件在评价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时,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价。
3.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分析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考向一 以区域人口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资源型地区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2023·湖南娄底模拟)《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明确要求收缩型城市要“瘦身强体”,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却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图1示意双鸭山市2006至2015年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变化,图2示意双鸭山市2006至2015年人口变化。根据图文材料,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双鸭山市出现城市收缩的主要表现是( )A.人均生产总值下降 B.城市人口持续外迁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 D.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造成双鸭山市城市收缩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 B.交通不便居民外迁C.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 D.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3.双鸭山市实现“瘦身强体”的措施是( )①资源管控,生态治理 ②设施优化,扩大城区③环境提升,安置人口 ④产业升级,打造特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读图2,人口迁移率2006—2015年这段期间均为负值,可知双鸭山市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持续外迁,B正确;读图1,双鸭山市人口总量近年来呈快速下降趋势而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因此人均生产总值可能上升,A错误;读图2,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负值,可推测双鸭山市出生率低于死亡率,婴幼儿人口比重减少,加之大量人口外迁,因此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C错误;读图2,人口自然增长率并非持续下降,因此出生人口不是持续下降,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双鸭山市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自2013年后,生产总值下降,说明该市近年来可能由于煤炭
资源趋于枯竭,产量下降或者煤炭市场达到饱和状态等原因,导致资源密集型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迁,城市收缩,A正确;双鸭山市作为重要煤矿资源城市,交通便利,居民外迁是因为当地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B错误;大城市虹吸作用增强,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拉力,但与双鸭山市城市收缩关联不大,C错误;城市收缩是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控制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关联不大,D错误。第3题,双鸭山市是重要煤矿资源城市,近年来支柱产业收缩,应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开发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①与题意相符;吸引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
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人口,②与题意不符,③与题意相符;该市应振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该市应发挥本地湿地、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④与题意相符。①③④正确,选C。
考向二 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地理要素变化考查转型发展的措施(2023·辽宁大连二模)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曾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摇篮。经过50年的开发,随着主要大中型矿山的关闭,白银市也逐渐出现了危机。2009年起白银市开始探索城市转型发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2006—2017年间白银市( )A.GDP总量持续快速增长B.GDP增速波动上升C.第二产业主导地位增强D.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5.推断白银市城市转型发展采取的措施( )①淘汰产能落后、污染大的工业企业 ②转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③将传统产业转向高精尖领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④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4题,据图a可知:2006年—2017年,GDP总量在2014年、2015年出现下跌,A错误;2006年—2017年GDP增速波动下降,B错误;据图b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因此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C错误,D正确。第5题,由上题可知:据图b可知:第一产业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因此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下降,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而第一产业比重基本不变,因此不可能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②错误;第二产业比重在下降,可能是由于淘汰产能落后、污染大的工业企业,①正确;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
升,可能是由于将传统产业转向高精尖领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能是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①③④正确,选C。
命题点三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2021·山东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如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命题解读】 该题以山西大同新能源基地建设为载体,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设置问题,主要考查信息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思维点拨】
1.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差异表现及变化特点
2.掌握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的指示作用(1)不同年份产业构成对比可以反映出其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缓,后期加快。(2)不同地区的产业构成可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
3.产业结构变化的具体表现明确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归纳促使产业升级的原因如下:
4.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考向一 结合区域产业产值变化,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表现(2023·山东聊城三模)下图示意1978—1991年贵州省三次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占比走势,十几年间,贵州省人口增加了628万。据此完成1~3题。
1.1980—1982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发展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风调雨顺 B.土地政策改革C.农业技术进步 D.产业结构优化2.1978—1991年贵州省( )A.第一产业产值减少B.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保持不变C.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波动最小D.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
3.下列阻碍1978—1991年贵州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提升的是( )A.第一产业生产率快速提升B.城镇化快速推进C.户籍制度制约作用减小D.劳动力素质较低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贵州省1980—1982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迅速上升,达到峰值,结合我国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1980—1982年贵州省完善了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99.8%,B正确;1980—1982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低级,C、D错误;气候风调雨顺没有信息支持,A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1978—1991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较稳定,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产值增加,A错误;1978—1991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基本稳定不变,但总人口增加628万,所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B错
误;由图可知,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波动最大,C错误;由图可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上升,所以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D正确。第3题,第一产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城镇化快速推进、户籍制度制约作用减小,是促进贵州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提升的因素,不是阻碍因素,A、B、C错误;贵州省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素质较低,阻碍了贵州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度的提升,D正确。
考向二 以某区域产业发展状况为情境素材,考查产业转型升级途径及意义(2023·浙江温州统考三模)甘肃省金昌市拥有丰富的铜、镍等资源,有色冶金和化工为其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市聚焦有色金属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据此完成4~5题。
4.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了该市的( )①资源种类 ②产业基础 ③交通条件 ④劳动力数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有利于原有企业( )A.降低制造成本 B.减少原料运费C.减少能源消耗 D.缩短市场距离
【解析】 第4题,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为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了该市的资源种类如“甘肃省金昌市拥有丰富的铜、镍等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充足等;还主要考虑了该市的产业基础如材料信息“有色冶金和化工为其传统主导产业。①②正确;交通条件不是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主要考虑的因素,③错误;金昌市产业转型中选择重点引进产业的类型并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第5题,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金
昌市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是围绕本地丰富的铜、镍等资源条件形成的,原有产业应属于原料导向型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延链”即延伸产业链,是将原有有色金属产业链尽可能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而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应为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所以有利于原有企业缩短市场距离,D正确;金昌市在原有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基础上“延链”,重点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等产业,新的产业链耗能源、原材料会减少,而原有企业不会减少消耗能源、原材料,B、C错误;原有企业制造成本也不会降低,A错误。
微专题10 土地盐碱化
(2023·陕西宝鸡二模)松嫩平原西部有大面积盐碱化湿地。平原深层地下水中含大量盐类物质。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通过岩层松散空隙上升,引起土地的盐碱化。不合理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的土地盐碱化。为了治理盐碱化湿地,科技人员研发了“稻—苇—鱼”系统,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该系统中,稻田排水是苇田的水源,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湖泡底泥还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下图为盐碱湿地组成及利用方式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水少 B.蒸发旺盛C.植被稀疏 D.地势较高
2.轻、中度盐碱化草甸区种植水稻对抑制盐碱化的作用是( )A.稳定水层抑制地下盐分上移聚集B.地下水位降低C.密植水稻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D.水稻吸收盐分3.该系统可以( )A.有效解决盐碱化问题B.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C.调节该地区的气候D.实现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1题,与沼泽区和湖泡区相比,草甸区地表水较少,水分少蒸发旺盛时使深层地下水(含盐量大)进入土体,盐分积累,草甸区盐碱化严重,A正确;三者均蒸发量较大,但沼泽区和湖泡区地表水分较多,盐碱化较轻,B错误;沼泽区与草甸区植被均较为茂盛,植被稀疏不是盐碱化的主要原因,C错误;地势较高对地表水分具有影响,但不是造成盐碱化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2题,种植水稻,需要大量引水灌溉,形成稳定的水层,与湖泡区类似,稳定水层抑制地下盐分上移聚集,A正确;地下水位受水层影响,水位上升,B错误;密集种植水稻对水分蒸发影响较小,反而不利于水稻生长,C错误;水稻对盐分的
吸收作用有限,不是抑制盐碱化的原因,D错误。第3题,从材料可知,“稻—苇—鱼”系统,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没有解决盐碱化问题,A错误;“稻—苇—鱼”系统,改善盐碱化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B正确;“稻—苇—鱼”系统因地制宜,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较小,C错误;“稻—苇—鱼”系统主要针对盐碱化湿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其他产业而言,并未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D错误。
(2023·贵州黔西模拟)山东省东营市(下图)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过去,当地通过大水漫灌冲走土壤里的盐分。近年来,东营市花官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幅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了全镇总耕地面积的75.8%。据此完成4~6题。
4.东营市土地盐碱化较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土壤孔隙较小 ②河流携带盐分多 ③地下水水位较高 ④沿海地势低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东营市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是( )A.3~5月 B.6~8月C.9~11月 D.12~2月6.花官镇治理盐碱化土地的有效措施是( )A.种植碱蓬脱盐 B.深挖沟渠排碱C.减少水分蒸发 D.增高海岸堤防
【解析】 第4题,土壤孔隙较小,说明土壤较为紧实,不利于作物生长,但不是土地盐碱化的原因,①错误;一般来说,河流会携带一定营养盐,但盐度较低,属于淡水,不会造成河流周边大量土地出现盐碱化,②错误;东营市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蒸发使得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土地盐碱化,③正确;沿海地势低平,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造成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地发生盐碱化,④正确,③④正确,选D。第5题,东营市处在我国华北地区,华北平原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下层土壤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到达地表面的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为了缓解春旱对
农作物的威胁,人们常常引水灌溉农田。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上升,下层土壤的盐分随之上升到地表面的土壤中;华北平原一些近海地区长期以来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到达地表面。因此,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3~5月),A正确;6~8月、9~11月降水量较大,能够起到淋溶盐分的作用,B、C错误;12~2月冬季地下水位较为稳定,蒸发相对较小,不是盐碱化最严重的时段,D错误。第6题,花官镇距海较远,土地多利用为农田,受盐碱影响多为中、低产田,应该引黄河水压碱、深挖沟渠排碱等措施可降
低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建设高标准农田,B正确;种植碱蓬脱盐不利于当地农业发展,A错误;减少水分蒸发能够缓解盐分在土壤表面集聚,但技术要求、前期投入维护高,不是有效的措施,C错误;距海较远,且增高海岸堤防无法阻挡海水从河道入侵,D错误。
热点聚焦1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是继第一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后,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标志性立法成果。《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对强化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其他各大流域的依法治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治理目标措施着眼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2023·天津河西二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保护开发某理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所示理论内在关系,该理论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A.生态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B.创新发展对生态保护的贡献逻辑C.影响经济发展的生态因素分析D.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联机制2.图中甲处的内容最合理的是( )A.第三产业发展 B.就业机会增加C.生态修复资金 D.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分析,该理论联结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而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所以生态保护并不只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是促进了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A错误;创新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对于生态保护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动力,但是这个过程不足以完全涵盖整个理论,B错误;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C错误;根据图片进行分析,可知生态保护的各方面手段发挥了多种积极功能,对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而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又产生了多种积极影响,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动力作用,所以该理论是二者的一种关联机制,D正确。第2题,根据
题干分析,甲处方框里的几点手段是来自于高质量发展起到的作用,而高质量发展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要想进行生态保护,则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实现各项计划,所以资金能够给生态保护的实现提供动力,C正确;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产生的作用均不能直接为生态保护提供动力,A、B、D错误。
3. (2023·江苏南京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能源、生物等资源禀赋区域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下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图。
(1)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常态,实行水量统一调度是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简要说明实行黄河干流水量调度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黄河水沙不协调是威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因素。简述为减轻下游洪涝危害,黄河中游调控黄河水沙关系所采取的措施。(3)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请为黄河上游农业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象多发,实行黄河干流水量调度要研究黄河流域供水总量,沿黄各省用水需求以做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黄河流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降水多,易发洪涝灾害,实行黄河干流水量调度要考虑防汛安全。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多地上悬河,易决堤泛滥。故黄河中游调控水沙关系应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入黄泥沙;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水沙,提高水流的挟沙能力,减少泥沙淤
积。第(3)题,结合图可知:黄河上游农业区有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应分别采取措施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畜牧业区要注重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保护草场,合理放牧;种植业区,要调整农业结构,整治农田,发展节水农业等;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应控制人口总量,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0资源环境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