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2关键能力课件
展开高考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获取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词或提示语,显性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性材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向;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图、统计图、联系图等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注记、数字、图例等信息;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地理综合性信息的解读,不但要用到相关学科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运动的信息解读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环境污染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信息解读要用到化学知识,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的信息解读要用到生物知识,人文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信息解读要用到历史知识,地理思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解读要用到政治知识。而且要形成解读信息的视角和方法,主要包括时间的视角、发展变化的视角、辩证的视角、动态的视角。
由上述内容,简化可知: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①我看到了什么?②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③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④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⑤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2.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3)从地理图形及其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4)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5)从选项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2023·山东泰安模拟)新疆乌恰地区位于西南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600 mm。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最有可能是( )A.草地Ⅰ 草地Ⅱ 草地Ⅲ 草地ⅣB.草地Ⅰ 草地Ⅳ 草地Ⅱ 草地ⅢC.草地Ⅱ 草地Ⅳ 草地Ⅲ 草地ⅠD.草地Ⅱ 草地Ⅰ 草地Ⅳ 草地Ⅲ2.图中M地附近出现荒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 B.蒸发 C.地形 D.土壤3.下列四地盐渍化最严重的是( )A.草地Ⅲ B.草地ⅣC.人工防风林 D.农田区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西南天山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182 mm,年平均蒸发量为2 600 mm。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Ⅱ所在的地区坡度较缓,有泉水出露,潜水位高,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草地Ⅰ靠近积雪区,水分条件较好;草地Ⅳ位于沉积岩,水分较好;草地Ⅲ位于砾岩层,土壤水分最差;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由高到低的排序最有可能是草地Ⅱ草地Ⅰ草地Ⅳ草地Ⅲ,D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地坡度较陡,
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附近出现了荒漠化,C正确。第3题,土壤盐渍化是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累积在土壤表层的过程,故盐渍化程度与地下水位和蒸发有关。该区域整体蒸发旺盛,农田区较其他区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且灌溉也会进一步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因此农田区的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严重,D正确。
(2023·湖南岳阳模拟)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被以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为主,土壤年均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暖季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下伴生草本优势植被。近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研究表明:草本植物多先入侵苔原带海拔较低且坡度大的部位,导致原有灌木萎缩退化。1986年一次台风风灾使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形成风倒区,形成了大量的林窗。其后小叶章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形成小叶章斑块,气候条件类似的北坡未见侵入现象。据此完成4~6题。
4.暖季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主要是海拔较高处( )A.植被稀疏 B.积雪保温C.大气稀薄 D.风力较小5.在苔原带海拔较低且坡度大的部位,草本植物竞争优势强于灌木,主要是因为陡坡处( )A.热量充足 B.水分较多C.土壤浅薄 D.光照不足6.1986年风灾在长白山西坡形成风倒区对小叶章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A.土壤肥力提高 B.水分条件改善C.光照效果改善 D.种内竞争减弱
【解析】 第4题,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基岩裸露多,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暖季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温度上升,A正确;暖季苔原带没有积雪覆盖,B错误;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会导致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高海拔地区风力较大,D错误。第5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陡坡”二字,陡坡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层薄,不利于灌木的生长,灌木为直根系,草本为须根系,草本植物因根系浅,更能适应土层浅薄的环境,C正确;海拔相同的地方,坡度陡缓对热量几乎没有影响,A错误;坡度大的区域保持水土力差,水分差,B错误;苔原带陡坡光照充足,D错误。第6题,小叶章为草本植物,植株生长所
需空间不会太大,树木在倾倒前后不会对小叶章的生存空间造成太大影响,草本生物入侵,数量多,密度大,土壤肥力可能会降低,A错误;树木倒伏后,阳光直达地表,地表增温,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反而会变差,B错误;植物群落中优势群种主要取决于对阳光资源的争夺,桦林高大,与小叶章在争夺阳光资源的过程中取得优势,小叶章成为劣势种群,树木大量倒伏地区,小叶章接受到的阳光增多,对其生长最有利,C正确;树木倒伏后,喜阳的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大量其他草本植物也开始生长,物种竞争加剧,D错误。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本能力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是关键。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
(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进行迁移、重组和整合。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并综合归纳。即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的多角度、多系列、整体化知识新体系。这对于考生来讲,能够使考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把分散的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的情景问题时,能够自然而然的使思路流畅。
(3)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 对于高频考点要善于归纳和整理,有必要可以借鉴模版,如特征描述类、地理现象判读类、原因分析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同时还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做起题目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水到渠成,左右逢源。(4)进行规范的针对训练 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及专题训练,来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形成和感悟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规律,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1)通过题干设问和关键内容,判断考查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2)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内容,认识和说明问题。包括: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地图表的分析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所谓描述地理事物,一般是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地理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同时用准确简练的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出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①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②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如下图所示: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1.描述地理事物(1)对地理事物概念的描述要求平时整理地理概念、相似概念的区分。备考时考生可以使概念图像化,如: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人口的迁移等。(2)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定量表达和定性概括。常见的特征描述,如位置特征、分布特征、属性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农业、工业等)等。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要从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数量(数值大小、递变规律、变化快慢、极值、面积大小、范围宽窄等)、形状(延伸方向、突出方向、团块状还是条带状等)来表示。(4)对地理事物时间变化(计量图表类)特点或规律的描述先描述总趋势,然后分时间段描述差异。注意整体特点、数据变化趋势、有无转折点等。(5)对地理事物空间发展变化特点或规律的描述总体变化趋势、局部变化趋势、主体分布规律等。
2.阐释地理事物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比如:××××的形成原因、××××的分布规律等。3.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方法(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掌握地理规律与原理。(2)做题时要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4)注意描述和阐释的表达技巧: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审题,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规范,要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分点答题,要注意仔细推敲文字,准确地说明地理特征。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就是用已知原理和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的、未知的、高层次的地理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开放性题目呈现。其能力要求包括: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点明确,表述清晰在利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时,有许多与当今时政联系密切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用正确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清晰表达出来,并用于论证和探讨问题过程之中。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必须亮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其词。在探讨地理问题时,尤其是对开放性题目进行解答时,要选择熟悉的论点,这样论据会更充分,要点会更全面,得分率会更高。
2.逻辑严密,追求论证观点与表述内容上有机结合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地理综合能力的最高要求,是考生运用所学基本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综合分析、论证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该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能对构成事物整体的各种因素和现象进行表述,对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性因素进行完整的说明;能认识事物产生、演变的规则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阐释,最终论证时做到论点、论据相统一,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不能以原理代替答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作答。
3.掌握一定论证技巧具备一定基础和能力后,具体的论证还需一定技巧,根据不同问题选取不同的论证方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加;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思维点拨】 [调动和运用的地理知识](1)经纬度定位(2)黄土高原地理特征(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1)运用外力作用相关知识来分析。(2)运用风力强劲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3)要身临其境地分析。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观点明确,不含糊其词;论证观点,表达清晰,逻辑性强,不前后矛盾。
(2023·北京海淀三模)“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是指国内贸易货物通过境外港口中转的运输方式。2023年5月,海关总署公告新增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港)为境外中转港口,大量“北货”由吉林省经海参崴港中转,“南运”至浙江省舟山等口岸。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 )A.南北走向铁路主要沿河谷修建B.自然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C.三国交界,位置优越,开发强度大D.东部沿岸暖流流经,气候增温增湿2.推测港口主要中转“北货南运”的货物为( )A.手机 B.石油 C.柑橘 D.玉米
3.海参崴港成为我国境外中转港口( )①降低了东北大宗货物南运的物流成本 ②有效增强吉林省和浙江省的人才流动 ③利于东北增加外汇收入 ④带动海参崴服务业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铁路主要沿乌苏里江河谷地区修建,A正确;该区域自然植被以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主,B错误;图示区域为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但是人口数量较少,开发强度低,C错误;由图可知,东侧海域洋流是自北向南流动的寒流,D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北货南运”是货物由吉林输送到浙江舟山等口岸,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手机生产较少,A错误;吉林石油生产以小型油田为主,近年来石油保有储量不足,供需矛盾加大,B错误;吉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合柑橘生长,C错误;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故外运量将显著增加的农产品可能是玉米,D正确。第3题,海参崴
港成为我国境外中转港口后,大宗货物可通过海运向南运输,降低运输成本,①正确;港口开通将促进北方货物向南方运输,与人才流动关系不大,②不符合题意;货物流通主要是在国内,对外汇影响不大,③与题意不符;物流业的发展将带动海参崴物流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④正确。①④正确,选C。
4. (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第(2)题,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
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
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素能提升素能1学科素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能一学科素养,一区域认知,思维点拨,2三条重要经线,区域特征分析方法,2地貌差异的形成,二综合思维,三人地协调观,四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3综合题解题技能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答流程,②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城市区位因素评价,区域发展条件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思维点拨,3影响降水的因素,命题点二河流特征,微专题3湖泊,2按成因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