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角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4.3 角 学案,共4页。
4.3 角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4、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 ,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手段: 教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 学具:量角器需测量的角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课件演示)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C、哪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谁来指一指。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 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角。 (√) (×) (√) (×) (√) 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图形不是角?(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B 0________________ A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都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 ∠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 “∠”和“<”的不同。请同学们指着用学具折出的一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 角的度量 1、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 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两重合一对)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 6、独立练习测量角的度数(书做一做中第一题1,3与第二题) (1) 独立测量,师注意查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2) 课件演示纠正问题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1°=60′,1′=60″;1′=( )°,1″=( )′.例1 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为分,0.32°=60′×0.32=19.2′.再把0.2′化为秒,0.2′=60″×0.2=12″.所以 57.32″=57°19′12″.例2 把10°6′36″用度表示.解:先把36″化为分,36″=( )′×36=0.6′6′+0.6′=6.6′.再把6.6′化为度,6.6′=( )°×6.6=0.11°.所以 10°6′36″=10.11°. 四、巩固练习 课本P122练习 五、总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今天都学了那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作业: 课本P123 3、4.(1)(3)、5.(2)(4)
4.3 角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4、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 ,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教学手段: 教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 学具:量角器需测量的角 教学过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课件演示)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C、哪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谁来指一指。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 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角。 (√) (×) (√) (×) (√) 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图形不是角?(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B 0________________ A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都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 ∠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 “∠”和“<”的不同。请同学们指着用学具折出的一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 角的度量 1、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 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两重合一对)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 6、独立练习测量角的度数(书做一做中第一题1,3与第二题) (1) 独立测量,师注意查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2) 课件演示纠正问题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1°=60′,1′=60″;1′=( )°,1″=( )′.例1 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为分,0.32°=60′×0.32=19.2′.再把0.2′化为秒,0.2′=60″×0.2=12″.所以 57.32″=57°19′12″.例2 把10°6′36″用度表示.解:先把36″化为分,36″=( )′×36=0.6′6′+0.6′=6.6′.再把6.6′化为度,6.6′=( )°×6.6=0.11°.所以 10°6′36″=10.11°. 四、巩固练习 课本P122练习 五、总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今天都学了那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作业: 课本P123 3、4.(1)(3)、5.(2)(4)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