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mm
B. 正常人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次
C. 让人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
D. 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100kg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不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B. 测量中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无关
C. 测量时,选择分度值越小的量具越好
D. 用已调好的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能调节平衡螺母
3.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B.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C.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4.2020年3月22日是第28届“世界水日”,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露珠在日出后逐渐消失,升华成水蒸气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的水滴
C. 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成雨水D. 河面上的水凝华成冰,封住了河道
5.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强是运动的B. 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C. 皮筏中小强的同伴是运动的D. 两岸的青山是静止的
6.2021年5月,新疆库木塔格沙漠惊现美丽的“海市蜃楼”奇观,下列光现象中与“海市蜃楼”形成的原理一致的是( )
A. 叶脉经露珠放大B. 池水映明月C. 皮影戏D. 月食
7.下列各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是( )
A. ②①B. ②④C. ③①D. ③④
8.关于生活中常见的“像”和“影”字有关的物理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路灯下人影相随,“人影”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
B. 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C. “摄影”用的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和人眼成像原理相同
D. 放电影时,屏幕上的“影像”能被所有观众看到,屏幕越光滑越好
9.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角为90∘
B.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
C. 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
D. 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造成
10.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別是L1=6.80cm、L2=6.81cm和L3=6.79cm。取其平均值6.80cm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 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
C. L2=6.81cm中0.01cm是准确值
D. 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0cm
11.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 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 夏季,小明手中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 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中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 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12.某同学比较“测物质密度”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两个实验后,认为①所测的物理量相同②测量的工具相同③需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②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②和③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3.如图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40℃B. 在0至5m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在BC段物质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D. 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5cmB. 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 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D. 投影仪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15.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B. b物体的密度是a物体密度的两倍
C. 若将b物体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
D. 若将a物体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16.我县公交出行步入了绿色环保新时代,采用的是“纯电动无极变速空调车”。
(1)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是______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 (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物理老师早晨7点10分乘公交车去学校,7点20分到达学校门口公交点,设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物理老师上车地点到学校门口公交点的距离是______ km。
17.(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专家介绍,75%酒精溶液能很好地消杀病毒,小明打开盛有酒精的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说明酒精发生了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3)护士给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
18.在宇宙飞船上,每增加1g有效载荷都必须为它消耗不少的动力。因此太空飞行对宇宙飞船和宇航员的质量都有严格的限制。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______ 、性质优良的新材料制造。我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身高1.68cm、质量65 ______ ,是从近900名初选入围者中挑选出来的,其自身质量在从太空返回地面时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内配有充满氧气的钢瓶,供病人急救时使用,其密度为8kg/m3,若某次抢救病人用去瓶内一半氧气,则瓶内剩余的氧气的质量将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密度为______ kg/m3.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20.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亮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行了如下实验:
(1)当喇叭发声时,观察肥皂膜出现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是肥皂膜左右______ 。
(2)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______ 有关。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______ 有关。
(4)在上面实验中,肥皂膜破裂,表明声音能传递______ 。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此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cm,将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后,无论如何移动,在白纸上都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4)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如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22.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和水测出了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1)小明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其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
(2)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调节平衡后,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 g;
(3)如图丙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静置足够长时间后,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测量出此时烧杯、石块和水的总质量是142g;B.取出石块;C.往烧杯中再次加水,直到______,再次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10g,通过上述方法可求出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
(4)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小石块取出时沾有水使得测出的小石块密度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23.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求:(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请你为驾驶人员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24.某同学用天平、玻璃瓶和水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6.2g,瓶中装满水后总质量为44.2g,将瓶中水全部倒出并装满待测液体后总质量为49.8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1)玻璃瓶的容积;
(2)待测液体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A错误。
B、正常人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次,符合实际,故B正确。
C、让人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0℃,故C错误。
D、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D错误。
故选:B。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A
【解析】解:
A、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沸水的温度远高于其测量的最大值,故A正确;
B、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方法都有关系,故B错误;
C、选择测量仪器时,根据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分度值的大小,故C错误;
D、只有在调节托盘天平的横梁平衡时调节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
(1)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其量程为35℃∼42℃,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
(2)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3)根据测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被测量的物理量值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分度值的大小;
(4)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为了使托盘天平的横梁平衡,在托盘天平的右盘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计、天平使用方法的了解以及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3.【答案】B
【解析】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A错误。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B正确。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故C错误。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4.【答案】C
【解析】解:
A、露珠是液态小水滴,在日出后逐渐消失,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固态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变成液态雨水,属于熔化现象,故C正确;
D、河面上的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都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都放热。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
A、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小强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小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岸边的树木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正确;
C、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皮筏中小强的同伴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
D、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两岸的青山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两岸的青山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6.【答案】A
【解析】解:海市蜃楼是光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
A、叶脉经露珠放大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池水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皮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7.【答案】C
【解析】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图③是近视眼的成因图;
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图①是矫正近视眼的。
故选:C。
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8.【答案】C
【解析】解:A、路灯下的“人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摄影”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故C错正确;
D、电影院的荧幕做的很粗糙,光线射到上面能发生漫反射,使坐在电影院的任一角落里,都能看清屏幕上的图像,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所给的光学现象,分析具体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然后可得出答案。
此题是光现象中的综合题,涉及到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直线传播等;分析时要看清题目,并深究其成因,就可解答。
9.【答案】B
【解析】解:A、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故A错误;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故B正确;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C错误;
D、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造成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造成,故D错误。
故选:B。
(1)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入射角为0∘;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km/s;
(3)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4)当物质表面粗糙时,光照射到上边会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这就是漫反射现象;表面光滑时,发生镜面反射。
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传播速度,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10.【答案】D
【解析】【分析】
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在处理长度测量结果时应注意:①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②取多次测量平均值时,最终结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解答】
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6.80cm的测量结果也有误差,故A错误;
B、在6.80cm中“0”是估计值,“8”是准确值,在6.8cm中“8”是估计值,所以L1=6.80cm不能记录成L1=6.8cm,故B错误;
C、第二次测量值L2=6.81cm中6.8cm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故C错误;
D、通过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0cm,所以物体长度可能略小于6.80cm,也可能略大于6.80cm,故D正确。
11.【答案】B
【解析】解: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故A错误;
B、夏季,小明手中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冰块熔化成水,吸收热量,手感到凉,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晶体,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1)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答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
(3)霜是晶体;
(4)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
12.【答案】D
【解析】【分析】
①根据ρ=mV确定“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需测量的物理量;“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所测物理量;
②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并用量筒根据排水法测出物体的体积;
③多次实验的目的一是得出普遍性的规律,二是为了减小误差。
本题考查”测物质密度“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两个实验的异同之处,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解答】
①在“测物质的密度”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个实验中需测量的物理量都是:质量与体积,故①正确;
②在这两个实验中,都需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并用量筒根据排水法测出物体的体积,测量的工具相同,故②正确;
③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为了探究其规律性,应进行多次实验,所以,需要用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多次测量;
在“测定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多次实验,故两个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但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故③正确;
故选:D。
13.【答案】AC
【解析】解:A.通过图像可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是物质的凝固过程,该物质凝固时有固定的凝固温度(40℃),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像,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则此物质的熔点是40℃,故A正确;
B.在0至5min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但还没有达到凝固点,此时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BC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此时物质放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在CD段物质的温度持续下降,凝固已经完成,物质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AC。
①要分清熔化图象和凝固图像,熔化图像温度随时间有上升的趋势;凝固图像随时间有下降的趋势;
②在熔化过程要吸热,相反在凝固过程需要放热,若在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则是晶体;否则为非晶体。
③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温度是熔点或凝固点,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凝固完毕,处于固态。
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凝固过程的特点,并考查了对晶体凝固图像的分析,考查得很全面。
14.【答案】BD
【解析】解: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且光屏上能成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成像原理,不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由图可知,u=50.0cm−20.0cm=30.0cm,v=95.0cm−50.0cm=45.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则2f>30.0cm>f,45.0cm>2f,解得:15cm
故选:BD。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①当物距u>2f时,2f>v>f,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②当物距2f>u>f时,v>2f(u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求出焦距的大小。
15.【答案】ABD
【解析】解:由图像可知,横轴表示质量,纵轴表示体积。
AC、由图像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maVa=1kg2×10−2m3=0.5×103kg/m3,
ρb=mbVb=2kg2×10−2m3=1×103kg/m3,
ρc=mcVc=4kg2×10−2m3=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b物质的密度是a物质密度的两倍,故AB正确;
CD、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b的质量减半,b的密度不变,还是1×103kg/m3;
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还是2×103kg/m3,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BD。
(1)由图像可知,Va=Vb=Vc=2×10−3m3时a、b、c的质量大小,利用密度公式求a、b、c的密度,并比较得出三者的大小关系;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分析图像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16.【答案】运动 最大速度 5
【解析】解:(1)校车行驶过程中,以司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故路边的树相对于司机是运动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老师乘车地点到学校的时间:7:20−7:10=10min,
老师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vt=30km/h×1060h=5km。
故答案为:(1)运动;(2)最大速度;(3)5。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知道此时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速度,据公式v=st公式变形可计算出运动的路程。
该题以校车为载体考查了参照物的选取、最大速度的理解以及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7.【答案】液化 汽化 汽化要吸热
【解析】解:(1)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打开盛有酒精的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说明酒精汽化成了气体,气体飘散在空气中被我们闻到了。
(3)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是因为酒精汽化要吸热。
故答案为:(1)液化;(2)汽化;(3)汽化要吸热。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本题考查了汽化与液化的特点,属于基础题。
18.【答案】小 kg 不变
【解析】解:要想使飞船的质量减小,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密度。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他的质量应该是65kg,而且他的质量不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故答案为:小;kg;不变。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物质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的定义、单位,以及性质的了解和掌握。
19.【答案】变小;4
【解析】解:①设氧气瓶中的氧气质量原来为m,氧气瓶的容积为V.则原来氧气的密度ρ=mV=8kg/m3.
②某次抢救病人用去瓶内氧气一半,质量减少,还剩12m,由于是气体,无论质量用去多少,剩余氧气的体积始终等于氧气瓶的容积V不变.
③根据公式:ρ=mV=12mV=12×8kg/m3=4kg/m3.
故答案为:变小;4.
①首先根据题意明确最后剩余氧气的质量;
②由于是气体,无论质量用去多少,剩余氧气的体积始终等于氧气瓶的容积不变.
③根据公式:ρ=mV即可求出瓶内剩余的氧气的密度
①此题利用了整体代换的方法,首先利用氧气瓶中原来的氧气的质量和氧气瓶的容积表示出氧气原来的密度;明确氧气的体积始终不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②然后根据利用现在的氧气质量和容积即可求出现在的氧气密度.
20.【答案】振动 振幅 距离声源的距离 能量
【解析】解:(1)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膜产生左右振动;
(2)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也大,直至破裂,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具体关系是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且能引起肥皂泡的振动,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振动;(2)振幅;(3)距离声源的距离;(4)能量。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4)声音即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知道响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并理解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1.【答案】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 不能 虚像 不变 A
【解析】解:(1)为验证物像的大小的关系,必须将另一只未点燃同样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板后面即选用两个完全相同蜡烛;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故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玻璃板10cm处,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白纸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5)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小军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只有图A符合平面镜成像特点。
故答案为:(1)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关系;(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10;不能;虚;(4)不变;(5)A。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是等大的,且关于镜面对称。
本题主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实验前务必把实验器材准备齐全,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22.【答案】未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52 水面上升到标记处 202.6×103 不变
【解析】解:(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调节平衡时,应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小石块的质量为50g+2g=52g;
(3)等效替代测体积的方法,取出石块后,要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与标记相平;
通过所加水的体积得知石块的体积为:
V=V所=m加ρ水=110g+52g−142g1g/cm3=20cm3;
(4)小石块的密度为:
ρ=mV=52g20cm3=2.6g/cm3=2.6×103kg/m3。
根据实验过程可知,在步骤A之前先测出石块的质量,且没有测量取出石块后剩余水和杯子的总质量,所以通过等效替代法测出石块的体积是准确的,则测出的小石块密度不变。
答案为:(1)未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2)52;(3)水面上升到标记处、20;(4)2.6×103、不变。
(1)使用天平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天平读数时,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
(3)掌握等效替代测体积的方法,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与标记相平,石块的体积等于所加水的体积;
(4)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分析测量过程中质量或体积的测量误差对密度的影响。
此实验主要考查了天平的使用与读数,同时考查了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石块的体积,实验误差分析等,属于基础题。
23.【答案】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1.2s,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
由v=st可得,
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s车=v车t反=15m/s×1.2s=18m;
(2)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
答:(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
(2)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合理即可)。
【解析】(1)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
(2)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24.【答案】解:
(1)玻璃瓶中装满水时,水的质量:
m水=m2−m1=44.2g−16.2g=28g,
由ρ=mV可得玻璃瓶的容积:
V=V水=m水ρ水=28g1g/cm3=28cm3;
(2)玻璃瓶中装满待测液体时,待测液体的质量:
m液=m3−m1=49.8g−16.2g=33.6g,
待测液体的体积:
V液=V=28cm3,
待测液体的密度:
ρ液=m液V液=33.6g28cm3=1.2g/cm3。
答:(1)玻璃瓶的容积为28cm3;
(2)待测液体的密度为1.2g/cm3。
【解析】(1)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减去玻璃瓶的质量,可得水的质量,利用V=mρ求水的体积,即玻璃瓶的容积;
(2)玻璃瓶装满待测液体后的总质量减去玻璃瓶的质量,可得待测液体的质量;待测液体的体积等于玻璃瓶的容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待测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注意玻璃瓶装满各种液体的体积相同,都等于玻璃瓶的容积。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三)(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三)(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03kg/m3,实心球是______球,1g,【答案】D,【答案】B,【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3s时,丙领先甲,乙领先丙D,33g/cm3,0×103kg/m3),【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