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全国各地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下物理量估计正确的是( )
A. 人们正常交谈的声音强弱约为50分贝B. 初中物理课本长大约5cm
C. 中学生走路的速度一般为4.4m/sD. 一月份宿迁的平均气温约为20℃
2.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7.8nm=7.8×10⁻3=7.8×10−3μmB. 7.8cm=7.8cm÷100=0.078m
C. 7.8cm=7.8cm×10=78mmD. 7.8cm=7.8×10mm=78mm
3.下列四个实验中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是( )
A. 图甲,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 图乙,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尺子,听尺子发声的变化
C. 图丙,逐渐抽出瓶内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D. 图丁,改变试管中水量,吹气时听声音的变化
4.下列是我国东北冬季常发生的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屋顶的积雪会熔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凌、吸热
B. 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成冰晶,形成雾凇、吸热
C. 水蒸气在草叶上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露珠、放热
D. 冰冻的衣服慢慢变干,是汽化现象、放热
5.如图是小明用水浴法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如图甲)。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下列关于图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海波是一种晶体物质,熔点是48℃
B. 海波的升温特点:前5min先快后慢,5∼10min温度不变
C. 海波的熔化时间是10min
D. 第10min时海波与烧杯中水的温度达到相同
6.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明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如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 雨后彩虹B. 镜花水月C. 小孔成像D. 海市蜃楼
7.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8.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在岸边看水的深度比实际深度浅,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
B. 人靠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
C. 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D. 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黄三种色光合成的
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璀璨夺目,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如太白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述李白月下独酌,顾观地上己影,俯看杯中自己。下面四幅图,与李白诗中描述的光学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
10.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路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0−2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B. 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 2−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 5−7s内,小车运动了4m
11.人脸识别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单位考勤、门禁、监控等,它是通过将刷脸机镜头捕捉人脸信息,与系统中储存的人脸模板对比,进行人脸识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刷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刷脸时,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成的是实像
C.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刷脸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
D. 刷脸时,面部通过刷脸机的镜头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以内
12.在物理学中常引入“位移”这一物理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它的定义为: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它的大小为有向线段的长度,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物体通过的位移与通过该位移的时间的比定义为物体的平均速度。某队伍正以不变的速度v1沿直线运动,走在队尾的通讯员因有要事要通知队伍的排头兵,于是改变行进速度从队列的最后跑到最前,然后又跑回队尾归列。若此过程中通讯员的平均速度为v2,则v1与v2的关系为( )
A. v2v1C. v2=2v1D. v2=v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6分)
13.“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______(选填“高”或“低”),声波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七中同学们中秋节假期利用“抖音”账号“七中唐糖”学习知识,利用的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14.在图甲中,铅笔长______ cm;如图乙所示,乙停表的读数为______ s,丙表读数为______。
15.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在分离过程中(如图所示),如果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______ ,如果选择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______ 。
16.小明在“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了冻豆腐,冻豆腐解冻后切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里面的水经历了先凝固后______ 的物态变化过程。他还发现冰箱内有霜形成,霜是______ 现象,如果把食物放进冰箱时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这样做,冰箱内______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17.如图所示,甲、乙两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分别在不同轨道上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1)由图甲情境可以得出,该球做______ 直线运动;
(2)球乙做变速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
18.小明在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中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_ (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______ 的像。
19.元旦期间,小明一家人来到骆马湖游玩,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象。
(1)图甲是小明在湖边漫步,发现水中的鱼儿在树叶的倒影间穿行,树叶的倒影是光的______ 形成的像,看见的水中的鱼儿是光的______ 形成的像;
(2)图乙是小明爸爸用无人机进行了空中摄影,此时相机中成倒立、______ 的实像,为了拍到骆马湖的全景,无人机需要飞得更______ (选填“高”或“低”)一些;
(3)图丙是小明观察到小船上和岸上各有一面红旗,它们的飘动方向如图所示,则小船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运动,小船的速度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风速。
20.小赵同学在家进行光学实验,他找来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在玻璃杯后紧靠玻璃杯的白纸上面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甲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则乙、丙、丁、戊图所示情景中,不可能看到的一幅图是______ ,将白纸逐渐远离杯子的过程中,依次观察到的情景是______ (以上两空均填写图片标号)。
2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甲车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速度;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达的物理意义是:5秒内通过的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22.如图所示,在练功房里,小红同学利用平面镜来帮助矫正舞蹈姿势;画出她的脚上B点的光线经平面镜后进入人眼A点的光路图。
23.如图所示,请画出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
24.请在图中画出物体做速度为20m/s的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
25.如图是小明“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如图甲中A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如图甲中B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______ 。
(2)实验二:如图乙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内径相同,c、d内径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乙所示,小明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内径有关;3、水柱的长度有关;
①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______ (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 法;
②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______ ;
③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 (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
④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______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低。
26.如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按照______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主要作用:______ ;图甲中温度计读数视线正确的是______ (选“A”、“B”或“C”);
(3)图乙a、b分别是小明与小强依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所画出的曲线,分析a、b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从图乙中的曲线可以看出,a曲线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的初始质量______ (选填“大”或“小”);
(5)图乙中两人所作的曲线a、b升温与降温过程都不是直线,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的温度越高,______ (选填“升温”或“降温”)越快。
27.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M、N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M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M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蜡烛M,慢慢地移动蜡烛N,直到蜡烛N与蜡烛M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 ;进一步观察M、N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 (选填“A”或“B”);
A.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M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B.保持M、N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4)移去蜡烛N,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M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 (选填“虚”或“实”)像。
28.如图是小明“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和秒表;
(2)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 (选填“快”或“慢”);
(3)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0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0点为起点每隔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0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如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小明在标注刻度时并没有从玻璃管的一端(即小气泡的初始位置)开始标注,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 ;
(4)小明改变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观察数据可知: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______ 。
29.如图所示,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位于______ 。
(2)凸透镜位于50cm的位置,将烛焰移动到30cm处时,移动光屏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光屏所处的位置是______ ;
(3)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会______ (选填“变大”或“变小”);
(4)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移动到35cm位置,移动光屏能得到的是倒立、______ 的实像;应用此成像原理可制成______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机”);
(5)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仅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部,观察到像的亮度______ ,大小______ 。
30.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1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1)纸锥运动的时间tAB______ tBC(选填“”);
(2)从A到D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
(3)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放大图,EF段纸锥运动的路程是______ cm,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______ m/s。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31.如图所示,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该列车在100s内能匀速行驶1.5km的路程,求:
(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8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m;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人们正常交谈的声音强弱约为50分贝,故A正确;
B、初中物理课本长大约26cm,故B错误;
C、中学生走路的速度一般为1.1m/s,故C错误;
D、宿迁在江苏省,一月的平均气温约为0℃,故D错误。
故选:A。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等级、长度、速度、温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答案】D
【解析】解:A、7.8nm=7.8×11000μm=7.8×10−3μm,故A错误;
B、7.8cm=7.8×1100m=0.078m,故B错误;
CD、7.8cm=7.8×10mm=78mm,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长度的单位换算关系: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可据此进率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
此题考查了长度的单位换算,难度不大,属基础题目。
3.【答案】B
【解析】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尺子,尺子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声音强弱跟振幅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瓶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改变试管中水量,吹气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以及声音的特性,难度不大。
4.【答案】C
【解析】解:A、屋顶的积雪会熔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凌、放热,故A错误。
B、水蒸气在树枝上凝华成冰晶,形成雾凇、放热,故B错误。
C、水蒸气在草叶上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露珠、放热,故C正确。
D、冰冻的衣服慢慢变干,是升华现象、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化,液化要放热;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吸热;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本题考查了汽化、液化、凝固和升华现象,属于基础题。
5.【答案】C
【解析】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象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海波前5min升温先快后慢,5∼10min温度不变,故B正确;
C、海波的熔化时间是10min−5min=5min,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第10min时,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它的熔化将停止,故D正确。
故选:C。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2)熔化结束时间减去开始熔化时间即为晶体海波的熔化时间;到第10分钟,海波的熔化将停止。
此题通过实验考查了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注意实验中使晶体均匀受热的方法,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6.【答案】C
【解析】解: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①处要求填写的是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现象。
A、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珠时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自然界中的光现象主要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分类,可确定所要填写的内容。
首先根据思维导图确定图中是要求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再对选项中的实例逐一进行分析,即可做出解答。
7.【答案】B
【解析】解:
由图知,②图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②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焦距太短,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眼以前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④图是近视眼的矫正原理图。
故选:B。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本题的四个图分别表示了远视眼和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的光路图。明确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
A、从水底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水的深度比实际的浅了。故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故A错误;
B、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因此人靠近平面镜时,人在镜中像的大小不变,故B正确;
C、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利用紫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故C错误;
D、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光从水中斜射到水面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3)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于防伪和验钞等;
(4)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紫外线、色光的三原色等多个知识点,属基础内容的考查,熟记相关内容即可。
9.【答案】A
【解析】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一“人”是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它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面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的影子;另一“人”是杯中的“人”,酒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人在这个平面镜中成像,即平面镜成像,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虚像。
①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
③铅笔“折断”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④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
综上分析可知,所以与李白诗中描述的光学现象,成因相同的是①④。
故选A。
(1)首先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两个影的成因,然后分析各选项中所列光现象的成因,进而通过对比做出判断;
(2)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考查了“影子”和像的成因,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由图象可知,在0−2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st=2m2s=1m/s,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st=2m5s=0.4m/s,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2−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在5−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小车运动了4m,故D正确。
故选:C。
(1)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st求出;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
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平衡力的知识,是一道学科综合题;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11.【答案】D
【解析】解:刷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够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原理是相同的,刷脸时面部应位于刷脸机镜头的两倍焦距之外,所成的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D错误。
故选:D。
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一定要掌握。
12.【答案】D
【解析】解:由题可知,通信员从队尾赶到队头,又从队头回到队尾,通讯员通过的位移恰好等于队伍运动的位移,设队伍运动的位移为x,则v1=xt,v2=xt,因此v1=v2,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根据题干中位移的概念分析通讯员从队尾到队头,又回到队尾所通过的位移,利用v=st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对位移和速度概念的理解,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3.【答案】高 不变 信息
【解析】解: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表示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3倍,则频率变为原来的3倍,所以频率变高,音调变高;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所以声波传播速度不变;
七中同学们中秋节假期利用“抖音”账号“七中唐糖”学习知识,利用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高;不变;信息。
频率由波源决定,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3倍;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声速、声音的利用,属于基础题。
14.【答案】
【解析】解: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而铅笔左侧在刻度尺的1.00cm处,右侧在刻度尺的3.00cm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00cm−1.00cm=2.00cm。
由图乙可知,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向4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为1s,而指针在7.5秒处,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7.5s,即247.5s。
由图丙可知,这是一个速度计,表上标有“km/h”,说明采用的单位是km/h,在20km/h之内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表示10km/h,而指针在“80”与“100”的中间,所以该速度计的示数为90km/h。
故答案为:2.00;247.5;90km/h。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
此题考查了不同测量工具和仪表的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15.【答案】静止的 运动的
【解析】解: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与飞船之间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分离时,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飞船与与火箭之间有位置的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的;运动的。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6.【答案】熔化 凝华 不容易
【解析】解:豆腐有很多水分,放入冰箱水受冷就会凝固,水凝固时体积要变大;拿出来,凝固的小冰晶要熔化,体积减小,所以冻豆腐上有很多小孔;
把食物放进冰箱冷冻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防止了食物中水分的蒸发,冰箱中水蒸气减少,即冰箱内不容易凝华产生霜。
故答案为:熔化;凝华;不容易。
首先要弄清豆腐产生“小孔”的原因,再根据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来进行判断;冰箱的冷冻室内的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本题以冰箱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物态变化中的凝固、熔化以及凝华现象,考查的知识较全面。
17.【答案】匀速 相同时间间隔内,球乙经过的路程越来越小
【解析】解:(1)甲图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所以该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2)乙图中,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变小,所以乙球做减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故答案为:(1)匀速;
(2)相同时间间隔内,球乙经过的路程越来越小。
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但速度大小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运动,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18.【答案】三个小孔和烛焰在一条直线上 膜 太阳
【解析】解:(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实像。
故答案为:(1)三个小孔和烛焰在一条直线上; (2)膜;(3)太阳。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据此分析回答。
(2)(3)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
本题考查小孔成像和照相机的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9.【答案】反射 折射 缩小 高 右 大于
【解析】解:(1)树叶的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看见的水中的鱼儿是由于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发生偏折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镜头里能出现更多景色,需要将像拍摄小些,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知,需要无人机飞的高些来增大物距;
(3)由岸上的红旗的飘动方向可知,此时的风向右刮;小船上的旗向左刮,这说明小船是向右运动的,且小船的运动速度大于风的运动速度。
故答案为:(1)反射;折射;(2)缩小;高;(3)右;大于。
(1)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湖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即可判断;
(3)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光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题。
20.【答案】丁 戊、丙、乙
【解析】解: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玻璃杯后白纸上的水平箭头为物体。
乙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缩小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乙有可能。
丙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放大的,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丙有可能。
丁图中的像是倒立、变粗的像,由于玻璃杯上下的形状是相同的,故像在上下方向的大小是不变的,故丁不可能。
戊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放大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戊有可能。
开始白纸在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的像如图戊,将白纸逐渐远离杯子的过程中,当白纸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的像如图丙,当白纸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的像如图乙,所以依次观察到情景是戊、丙、乙。
故答案为:丁;戊、丙、乙。
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左右两边薄、上下厚度一样),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对选项中的图象进行逐一判断。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稍有难度,属常规题目。
21.【答案】等于 路程
【解析】解:由图甲可知,甲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甲车做匀速运动,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s甲t甲=10m5s=2m/s;
由图乙可知,乙车的速度随时间增加保持不变,说明乙车做匀速运动,乙车的速度为v乙=2m/s;
由上述分析可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
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s=vt,表达的物理意义是:5秒内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等于;路程。
根据甲、乙的图像特点分析甲、乙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的速度,由图乙可直接读出乙车的速度;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通过的路程。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解:作出点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B′,连接AB′,连接B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连接点A和入射点,即为镜子前方的反射光线,镜子后面的线用虚线表示。如图所示: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作图的能力,要学会灵活运用。
23.【答案】解:
对于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解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4.【答案】解:在v−t图象中,横轴和纵轴分别确定适当的时间、速度标度,然后在纵轴的20m/s处作横轴的平行线段,如下图所示:
【解析】已知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任何时间段速度都一样;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结合题意绘制图象。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间图象的区别。
25.【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能量 a、b 控制变量 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一样高 c
【解析】解:(1)实验一:
如图甲,用竖直的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实验二:
①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气柱长短不同,观察图中可知a、b符合条件;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要控制其它量不变,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②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且气柱愈细,发声的音调愈高;
③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而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因此吹c、d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④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d的音调比c低。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能量;(2)①a、b;控制变量;②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③一样高;④c。
(1)实验一: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波具有能量;
(2)①实验二:解答该题需要对每一次实验的对比量筒认真观察,从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粗细相同的量筒;
②量筒b,c等高,粗细不同;
③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量筒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④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声音的特征的探究实验;该题设计的非常巧妙,利用对气柱发声频率的探究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能力。是一道很好的考查能力的实验探究题。
26.【答案】自下而上 减少热量的散失 B 不变 大 降温
【解析】解:(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在固定石棉网时,因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2)实验时烧杯上方放上一个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尽快沸腾;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
(3)由a、b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4)图乙的曲线看出,a、b水的初始温度相同,水的沸点也相同,只是达到沸点所用时间不同,则说明两组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不同,达到沸点用时间较长的a水的质量较大;
(5)图乙a、b曲线升温与降温过程都不是直线,进一步分析可知,水的温度越高,散热降温越快。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减少热量的散失;B;(3)不变;(4)大;(5)降温。
(1)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安装装置时,先从下到上,方便调节;
(2)实验时烧杯上方放上一个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尽快沸腾;
温度计读数时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3)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5)通过观察图象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认真审题分析。
27.【答案】较暗 蜡烛B 相等 垂直 A 虚
【解析】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A操作。
(4)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
故答案为:(1)较暗;蜡烛B;(2)相等;垂直;(3)A;(4)虚。
(1)①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②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据此即可判断。
对于实验题的考查,要从实验目的、器材的选择、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故障、对于实验故障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方面进行梳理。
28.【答案】刻度尺 慢 开始一段时间内气泡做变速运动 先变快后变慢
【解析】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t,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应让气泡上升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方便计时;
(3)气泡初始速度为0,开始一段时间内气泡做变速运动(即速度越来越快),之后小气泡会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把0刻度线标在玻璃管的一端,不便于计时,研究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由实验数据知:在夹角从85∘减小到45∘的过程中,气泡上升的速度是逐渐增大的;在夹角从45∘减小到0∘的过程中,气泡上升速度是减小的,所以实验结论为: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
故答案为:(1)刻度尺;(2)慢;(3)开始一段时间内气泡做变速运动;(4)先变快后变慢。
(1)根据公式v=st,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气泡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气泡上升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注意气泡开始运动时做变速运动,为了测量准确,需在气泡运动稳定后记录数据;
(4)从左到右,玻璃管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是逐渐减小的,比较速度的变化特点就能得到气泡运动的特点。
本题为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的探究实验,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在物理实验中,误差是在所难免的,为减小误差尽量选用较精密的仪器或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29.【答案】同一高度 10 cm 70cm 远离 变大 放大 投影机 变暗 不变
【解析】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2)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二倍焦距,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因此u=20cm=2f,则凸透镜的焦距f=10cm,此时光屏所处的位置是50cm+20cm=70cm;
(3)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即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会变大;
(4)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烛焰移动到35cm位置,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50cm−35cm=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机;
(5)用不透明的纸挡住凸透镜的上部,物体上任一点都有光线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只是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cm;70cm;(3)远离;变大;(4)放大;投影机;(5)变暗;不变。
(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2)当物距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求出焦距大小和像距;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分析回答;
(4)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机;
(5)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运用,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广泛的应用,要熟练掌握。
30.【答案】=先变大后不变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 20.00.2
【解析】解:(1)由题意可知,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拍照时,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即tAB=tBC;
(2)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相等,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后不变,根据v=st可知,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E到F的路程为80.0cm−60.0cm=20.0cm=0.200m,
照相机每秒拍照1次,则EF之间的时间为t=1s,则纸锥下落的速度是v=st=0.200m1s=0.2m/s。
故答案为:(1)=;(2)先变大后不变;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3)20.0;0.2。
(1)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照相机拍照时,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2)在时间相同时,根据路程判定速度的大小变化;
(3)根据图示读出路程的大小,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
本题通过纸锥下落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速度的计算、速度大小的判定,难度不大,知道相邻两点间的时间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31.【答案】解:(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v=st=1500m100s=15m/s;
(2)由v=st可得,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vt′=15m/s×18s=270m,
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楼=s′−s车=270m−120m=150m;
(3)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
s ′ ′=s楼−s车=150m−120m=30m,
由v=st可得,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t′′=s′′v=30m15m/s=2s。
答:(1)该列车的行驶速度为15m/s;
(2)该居民楼长度为150m;
(3)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是2s。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该列车的行驶速度;
(2)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知道列车行驶的速度,根据v=st求出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减去车长就是楼长;
(3)楼长减去列车长即是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等于车长加上居民楼的长度。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0
平均速度v/(cm/s)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1.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九上物理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