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全国各地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物理期末试卷真题合集(含详细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对生活中的物理量具有一定的估测能力。初中生小明进行如下估计,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小明正常步行上学的速度约为1km/hB. 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 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6sD. 初中学校教室的高度为5m
2.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们能够分辨出钢琴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声的响度不同
B.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音调放低些
C. 超声波能够粉碎人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D.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分析与描述正确的是( )
A. 漫反射的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所以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站在湖水边,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我们实际看到的是鱼儿的实像
C. 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进行遥控的
D. 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面上的物体被移到月球上,质量将变小
B. 1kg铁的质量比1kg棉花的质量大
C. 一块冰熔化成水,其质量减小
D. 将一铁块拉制成铁丝,它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5.有关密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公式ρ=mV可以说,物质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
B.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只要物质种类不变,任何条件下它的密度都不改变
C. 由不同物质组成的均匀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大
D. 密度大的均匀物体,它的质量一定大
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调与物体振幅有关
C. 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 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逐渐变小,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7.下列光现象与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 筷子折断B. “彩虹桥”倒影
C. 墙上的影子D. 海上彩虹
8.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若说返回舱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上的灌木丛
B. 返回舱的降落伞
C. 太空中的空间站
D. 地面上跑动的小动物
9.使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加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右,取出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左,则可使横梁恢复水平位置平衡的正确操作是( )
A. 在右盘中加砝码B. 将标尺上的游码向右移
C. 在右盘中减砝码D. 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的实验器材有: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和白纸,如图所示。则下列与实验相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应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B. 选用薄平板玻璃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 使用完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D. 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
11.甲、乙两辆玩具小车从同一起点一起向东运动的s−t图像如图,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车都是在匀速直线运动
②乙车速度是0.1km/h
③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东运动
④8s时,甲车在乙车前面0.8m处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2.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 ②①B. ③①C. ②④D. ③④
13.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其中s1=60cm,s2=30cm,秒表每格为1s,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验中,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
②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③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18m/s
④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原理可用于照相机
②若蜡烛燃烧变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下移动
③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④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放大的的像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15.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出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据并绘出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液体密度为1g/cm3
②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③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40g
④量杯质量为40g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16.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如图所示,反射角为______∘。
17.一只湖鸥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湖鸥距水面4m时,湖鸥在水中的“倒影”距湖鸥______ m。
18.有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体积之比是5:3,密度之比是3:2,那么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9.如图所示,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墙壁上的O点处。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20.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
21.如图2中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2.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的光具座上,位于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成像规律。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23.小田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______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牛奶,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106g,将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如图乙,则倒出的牛奶体积为V=______mL;
(3)再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如图丙,为______ g,则量筒中的牛奶质量为m=______g;
(4)根据以上数据可知牛奶密度ρ=______kg/m3;
(5)若操作(2)中,将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时,有少量牛奶附着在量筒内壁上,测得的牛奶密度将______(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24.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5.一个质量是300g的空瓶子,当装满水时,瓶子和水的总质量是13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子和液体的总质量是1100g。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求:
(1)瓶中水的质量;
(2)瓶子的容积;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50kg左右,故B符合实际;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时间在15s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初中学校普通教室的高度约3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2.【答案】C
【解析】解:A、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A错误;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时响度放低些,故B错误;
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3)声波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和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的作用、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3.【答案】D
【解析】解:
A、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看到的鱼儿实际上是鱼儿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故C错误;
D、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1)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3)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遥控的;
(4)彩虹的形成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本题考查了漫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红外线的作用,属于基础题。
4.【答案】D
【解析】解:A.地面上的物体被移到月球上,位置发生变化,质量与位置无关,不会改变,故A错误;
B.1kg铁块的质量和1kg棉花的质量一样大,故B错误;
C.一块冰熔化成水时,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将一铁块拉制成铁丝,形状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都无关系。
此题考查了质量的属性及其应用,正确理解质量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ρ=mV只是密度的计算公式,对于同种物质,用此公式计算出来的密度是个定值,因为当m变化时,V会跟着变化,mV的值不变,即密度不变,故A错误;
B、物质状态改变时,密度会发生变化,如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故B错误;
C、由公式ρ=mV可知,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密度大,故C正确;
D、由ρ=mV可得,m=ρV,即质量与密度和体积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①组成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③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正确理解密度特性和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解决密度问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是音叉振动将水花激起,利用了转换法,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响度与物体振幅有关,故B错误;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变快,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声音变小,可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各图中的实验现象,结合所揭示的物理问题分析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及结论的掌握情况,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
7.【答案】C
【解析】解: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是由于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像比物体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墙上的影子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彩虹是光色散现象,实质上是光折射现象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8.【答案】B
【解析】解:AD、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地面上的灌木丛和跑动的小动物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AD不符合题意;
B、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返回舱的降落伞为参照物,两者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则以降落伞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太空中的空间站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空间站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9.【答案】B
【解析】【分析】
天平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移动,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当天平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时,右盘中再放最小砝码会下沉,取出最小砝码会上翘时,需要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本题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属于基础题。
【解答】
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由题意可知,所放入最小砝码的质量偏大,此时应该取出最小的砝码,将处在零刻度位置的游码向右调,相当于往右盘中增加更小的砝码,能使天平的横梁平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解:A、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A错误;
B、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薄平板玻璃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故B正确;
C、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故C正确;
D、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虚像,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故D正确。
故选:A。
(1)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
(2)玻璃板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择完全相同的两个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4)虚像实际并不存在,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本题考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注意事项,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解:①②、从图像可以看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时,所用时间t乙=12s,则乙车的速度为:v乙=s乙t乙=1.2m12s=0.1m/s,故①正确,②错误;
③、由图可知运动相同的时间时,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由v=st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因此乙车相对于甲车的位置向西,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③错误。
④、由图可知经过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1.6m,乙通过的路程为0.8m,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向东运动,因此甲、乙两车相距:1.6m−0.8m=0.8m,因此8s时,甲车在乙车前面0.8m处,故④正确。
故选:B。
(1)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车的速度;
(2)由图可分析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据此分析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方向;
(3)由图可知经过8s时,甲、乙各自通过的路程,由于两车从同一起点同向运动,因此两车通过的路程之差就是两车间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象的含义,并从图象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③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①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故选:B。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13.【答案】A
【解析】解:①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样可以减缓小车下滑的速度,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①正确;
②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秒表指针经过了3格,所用时间为:
t2=3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v2=s2t2=30cm3s=10cm/s;
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秒表指针经过了2格,所用时间为:
t3=2s;
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v3=s1−s2t3=60cm−30cm2s=15cm/s;
v2
t1=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1=s1t1=60cm5s=12cm/s;
故③错误;
④由②的计算结果可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故④错误。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①实验中,减缓小车下滑的速度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据此判断;
②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秒表指针经过了3格,推断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秒表指针经过了2格,推断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比较v2和v3,可知小车运动状态;
③小车通过全程秒表指针经过了5格,推断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由②的计算结果可知。
此题考查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速度公式及其计算,属基础题目。
14.【答案】C
【解析】解:①根据图示可知,此时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①正确;
②若蜡烛燃烧变短,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故②错误;
③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物镜变小,像距变大,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③错误;
④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放大的的像,故④正确;
故选:C。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
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规律分析解答问题,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5.【答案】A
【解析】解:设量杯的质量为m0,液体密度为ρ,
由图可知,当液体的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m1=40g,
由ρ=mV可得:m1=m0+m液=m0+ρV1,即40g=m0+ρ×20cm3-----①;
当液体的体积为V2=80cm3时,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m2=100g,
由ρ=mV可得:m2=m0+m液′=m0+ρV2,即100g=m0+ρ×80cm3-----②;
联立①②解得:m0=20g,ρ=1g/cm3;
由ρ=mV可知4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m=ρV=1g/cm3×40cm3=40g。
综上可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A。
(1)从图上读取两组液体的体积和对应的液体与量杯的总质量,液体与量杯总质量等于液体质量与量杯的质量之和,再利用密度公式写出两组表达式,联立方程组即可解出量杯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
(2)利用ρ=mV可求出40cm3的该液体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读取相关的数据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6.【答案】0
【解析】解:因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0∘。
故答案为:0。
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法线始终垂直于界面。当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直线上。由此可以确定反射角的大小。
此题考查了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搞清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特别要掌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概念,它们都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17.【答案】8
【解析】解:“倒影”与湖欧到水面的距离相等,当湖鸥距水面4m时“倒影”到湖欧的距离是湖欧距水面距离的2倍,即4m×2=8m。
故答案为:8。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特点是等大、正立、虚像,并且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
本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8.【答案】5:2
【解析】解:由ρ=mV变形可得m=ρV,
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体积之比是5:3,密度之比是3:2,
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甲m乙=ρ甲V甲ρ乙V乙=3×52×3=5:2。
故答案为:5:2。
知道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体积之比,利用公式m=ρV求两物体的质量之比。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简单应用,计算时要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19.【答案】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O与镜面交于P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P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O,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本题还可以作出O点的像O′,连接SO′与镜面交于P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OP画出反射光线。
20.【答案】解;
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变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如图所示:
【解析】凸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过焦点的;平行于主光轴的;过光心的。根据每一条特殊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特点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1.【答案】3.50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5.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50cm−2.00cm=3.50cm。
故答案为:3.50。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熟悉并知道刻度尺的正确读数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2.【答案】同一高度 10 放大 投影仪 能
【解析】解:(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象可知,u=v=2f=20cm,所以f=10cm;
(3)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15cm,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3)放大;投影仪;(4)能。
(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当物距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焦距的确定及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23.【答案】零刻度线 右 4062441.1×103 偏大
【解析】解:
(1)天平使用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指针左偏说明左盘质量偏大,则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
(2)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V=40cm3,
(3)已知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总=106g,
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剩=50g+10g+2g=62g,
量筒中牛奶的质量为m=m总−m剩=106g−62g=44g;
(4)牛奶的密度ρ=mV=44g40cm3=1.1g/cm3=1.1×103kg/m3。
(5)若操作第(2)时有少量牛奶附着在量筒内壁上,使得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右;(2)40;(3)62;44;(4)1.1×103;(5)偏大。
(1)天平使用前,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若指针左偏,向右调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根据量筒的分度值和液面位置可读出牛奶的体积;
(3)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和;
(4)利用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5)若操作第(2)时有少量牛奶附着在量筒内壁上,所测体积V偏小,由此分析所测密度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最近几年这种类型的题目,是越来越多,学生是否能根据课本知识点再扩充,能否举一反三,这是关键也是难点。
24.【答案】解:(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s=900km,
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
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
t=16:30−7:30=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v=st=900km9h=100km/h;
(2)列车的过桥速度:
v′=144km/h=40m/s,
由v=st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路程:
s′=v′t′=40m/s×25s=10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
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解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st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本题主要考查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25.【答案】解:(1)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m水=m2−m1=1300g−300g=1000g=1kg;
(2)根据ρ=mV可得,水的体积:
V水=m水ρ水=1kg1×103kg/m3=10−3m3;
瓶子的容积:
V=V水=10−3m3;
(3)装满另一液体时,液体的质量:
m液=m3−m1=1100g−300g=800g=0.8kg,
液体的体积:
V液=V=10−3m3;
则液体的密度:
ρ液=m液V液=0.8kg10−3m3=0.8×103kg/m3。
答:(1)瓶中水的质量是1kg;
(2)瓶子的容积是10−3m3;
(3)另一种液体的密度是0.8×103kg/m3。
【解析】(1)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水后总质量求出水的质量;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
(3)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另一种液体后总质量求出该液体的质量,瓶子的容积(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的是密度公式的应用,审题时要注意题中隐含的条件:瓶子装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23-2024学年八上物理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1kg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九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五四学制)(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