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B.第五节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C.第六节引用陶潜的诗歌,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穿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第七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鲁迅认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证明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的勇毅精神虽遭压抑,但终于没有消亡。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第1段中“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B.第四节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是个选择复句,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C.第六节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并表明了不同意这次请愿的态度。
D.第七节第1段中的三个“竟”字,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他们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B.第二节“哀痛者和幸福者”和“真的猛士”一样,也是指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以为国为民牺牲而感到幸福,是“幸福者”。
C.第六节“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市民。他们支持革命,在茶余饭后表达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同情。
D.第六节“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说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受人利用”的流言家。他们站在段祺瑞执政府的立场上,是下劣的帮凶。
4.第五节第2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文本中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话语,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玩偶之家(课文节选)
易卜生
娜拉: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娜拉: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做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
海尔茂:(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
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拉: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哦,托伐,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剧终
链接:(前情回放)
娜 拉: 我马上就走。克里斯蒂纳一定会留我过夜。
海尔茂: 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拉: 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现在不要, 以后也不要。
海尔茂: 你怎么疯到这步田地!
娜拉: 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在那儿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大难。
海尔茂: 喔,像你这么没经验——
娜拉: 我会努力去吸取。
文本二: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 ——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 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娜拉认为,在丈夫眼中她没有独立人格、自由和沟通,得不到尊重,丈夫就像陌生人。
B.娜拉出走坚决,她不去看孩子、解除丈夫义务、归还婚戒、搁下钥匙、让人收拾东西、拒绝丈夫给她写信与帮助,最后摔门而去。
C.“奇迹中的奇迹”指娜拉夫妇共同期盼的结果,即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婚姻美好,建立起真正夫妻关系。
D.舞台上呈现的是娜拉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二人的矛盾冲突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重要问题,因此《玩偶之家》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7.下列对本文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舞台说明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表明出走决心坚定。
B.“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这句台词,表现了娜拉对丈夫、对孩子、对家的爱与留恋,又显示其两难心理。
C.文本画线部分,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刻画了海尔茂对妻子出走的痛苦、绝望、失落之情,同时又对娜拉回归心存幻想。
D.《玩偶之家》剧情几次“突转”,而娜拉愤然离家出走,则是更大的“突转”,剧情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
8.“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爱尔兰剧作家肖伯纳对此的 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9.文本二鲁迅对娜拉出走后所推想的结局,你认可吗?请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14.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用美妙的歌声来描写歌女之美,具有欲扬先抑、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人晶莹碧透的酒杯。
C.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D.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16.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但描写音乐的主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2)《过秦论》一文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伶官传序》中,“ , ”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重回人间后,杨树才发芽长叶,让杨花从嫩绿的树芽中飘出,随风飘向天空,如满含羞涩的少女,____①_____。它没有参加迎春,好像是在送春——它来到人间,已是晚春了。所以,后人有“落絮无声春坠泪”的感叹。凡有杨柳的地方,在这个时节,都会有杨花的。它轻盈微小,在空气中好像___②___漂在大海里一般;它很多,如冬天下雪一般。它总是在空中飘着,漫无目的,任意东西。风到之处,必有杨花飞舞。有杨树林的地方,会有如雪花飞舞般壮观的场面。“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烟花四月春意暖,杨絮朵朵纷飞天。”后人对杨花场面的赞叹不必多说。它如____③___般地声势浩荡;万人聚舞般地宏大壮丽;如星辉闪烁,纷繁迷眼;如云雾缭绕,进入仙境一般。但它又不同于雪花,在微风的帮助下,它们通常不着地,长久地陪着春风做空中长途旅行。时而上窜下跳,时而东奔西撞,时而像螺旋状似的上升或下降。虽然,它比不上桃花那样浓妆艳抹,茉莉花那样芳香扑鼻。观赏杨花时,最好手里捧上一杯淡茶,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喝下去的不仅是茶,还喝下了杨花赐予人间的那种淡雅,清新,柔和,轻松,充满无限活力,还有“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那般悠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总是在空中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地飘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汉服剧本杀、古风宴饮、国风走秀等以汉服为核心元素的沉浸式体验方兴未艾。从年初的《唐宫夜宴》到端午节推出的《洛神水赋》,河南电视台“出圈”的系列节目采用大量的汉服元素营造出 ① 的盛景,让国人领略了传统中华服饰之美,也为“活”用传统元素提供了好范式。
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在平日里身着汉服出行。汉服兴起也带动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热爱,发扬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汉服爱好者通过举办雅集、非遗体验、国风展演等活动推动汉服文化新发展。
汉服“出圈”,实为传统文化回归。汉服从一个 ② 的模糊概念,变成如今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有理论支撑、有实践队伍、有媒体关注、有较为广泛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下国人重建文化自尊的初衷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只有坚守文化初心,汉服文化才能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糖水爷爷”到“煎饼奶奶”,从淄博“鸭头哥”到安徽“盒饭姐”……普通人成为“网红”被过度围观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缺失边界感的强势围观,不仅使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还严重干扰公共秩序。边界感,也成了网络热词。有边界感,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需求、言行、想法和情绪负责,不过度介入他人的生活,同时能够在他人越界时及时表示反对,维护自己的自主性。边界感不仅在网络空间很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班会课拟组织一场关于边界感的大讨论,请写一则发言稿,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5.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悲与愤交织的思想感情。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径的愤怒。
“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呜呼”,在文言里原是形容哭的声音,这里仿旧式祭文说法,既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极大愤慨,又表达对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悲痛。
6.C
7.B
8.①这一结尾表明娜拉出走已成事实,暗示剧情在高潮中结束;
②萧伯纳的评价,是对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的肯定,“砰的一响”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妇女的觉醒。
9.认可。因为鲁迅认为外部环境险恶;娜拉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技能;娜拉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饿死。
不认可。因为娜拉性格倔强,关键是思想已经觉醒,想明白了人生;有独立的人格,她是追求自由和理想;从前面的剧情也看出,娜拉不会拒绝朋友的帮助,有回到从前老家谋生的打算。
10.BEH
11.A
12.B
13.(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2)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14.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
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
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
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
15.A
16.①《凤栖梧》主要运用典故来表现歌声之美。“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词人化用典故,不仅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而且使描写的歌声具有画面感。
②《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诗人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比喻句来描写琴声,以声写声,构思独特,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8.①姗姗来迟;②一叶扁舟;③万马奔腾
19.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漫无目的、任意东西”上,强调了杨花随风飘舞时的无目的、无方向的特点,表现了杨花的轻飘;改句突出强调的意味不重。②句式不同:原句为三个短句,句式灵活,语气舒缓,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改句是一个长句,较为普通。
20.美轮美奂 鲜为人知 历久弥新
21.汉服兴起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大家“古为今用”的精神。
22.句子中用了六个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短语作“一种文化现象”的定语构成排比。这样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当下汉服成为文化现象的原因,突出赞美之情。
23.例文
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相信大家都听闻近日来因边界感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乱象,无论是“”糖水爷爷”“煎饼奶奶”还是“鸭头哥”“盒饭姐”,强势围观使当事人不堪其扰。以我之见,不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谨循边界感的尺度,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
每个人需要有自我的边界意识,即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有边界的。亲情不是占有,而是彼此尊重。父母要给孩子成长空间,让孩子学会成长与独立,不要打着爱与关心的名号干涉孩子的生活。尼采曾说:“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父母的续集,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传。”足见自我边界对框定自我的重要性,如若没有自我的边界,没有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和原则,那么便如孔子口中的“乡愿”一般,成为道德之贼,无思想无立场,与烂泥无异。(引用尼采的话谈自我“边界”意识。)
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
人与人之间亦有边界。每个人拥有自我的边界之后,人与人之间也必定出现界线,而这样的边界往往是个人的底线,神圣不可侵犯,如国界一般。如果缺乏边界的意识,随意践踏自我与他人边界,哪怕你是皇帝,也要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否则,即使你金城千里,一样叫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粉丝追星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若是分寸感和边界感的缺失,便会在追星的途中迷失自己,越活越逼仄。恰如胡适所言:“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引用胡适的话谈人与人之间应有“边界”意识。)
不光要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还要守住人与法规间的边界。
走路行车要遵守法规,比如不能闯红灯、酒驾、无证驾驶……只要你越了界,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你,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乱扔垃圾,也会触犯了法律的边界,上海已经出台了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处理规定;公民要依法纳税,范冰冰不依法纳税被巨额罚款;公职人员不可以公车私用,更不可以权谋私,工作日不可中午饮酒;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有三米的距离,倘若带着病毒乱跑,监狱的大门就向你敞开。即使网络世界也不是法外之地,也是有分寸感和边界感的,网络自由应以守法为前提。(探讨人与法规之间的“边界”。)
人与自然之间也是有边界的。(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斧斤不可入山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才回报以干净的水、蔚蓝的天、清新的空气;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可以永续发展。
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我们都应守住边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边界感”的是与非(第二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在这次班会课上就“边界感”这个话题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想借用一句古语来解释一下边界感的含义,那就是“人贵自知,知止不殆”。这里的“止”,就是边界感,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边界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网络名人被围观,甚至被越界干扰的现象。从“糖水爷爷”到“煎饼奶奶”,从淄博“鸭头哥”到安徽“盒饭姐”,这些普通人在成为“网红”后,往往被过度围观,以至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其中,不仅有公众的无意干扰,更有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而进行的刻意炒作。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这些普通人的隐私权,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困扰。
边界感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他人的越界行为没有及时表示反对。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过度介入他人的生活,甚至在别人越界时,也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边界感并非意味着冷漠和疏离。相反,它更多地是在强调尊重和理解。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同时也要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边界感则更表现为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那么,如何培养边界感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在交流中,我们要用心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最后,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面对越界行为时,我们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总之,边界感是一种尊重和理解的体现。在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我们都应该注重边界感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发言:“边界感不仅是一种个人素养,更是一种社会文明。”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好我们的边界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丰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共20分,阅读题共27分,名句名篇默写共14分,文言文阅读共20分,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作文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天佑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