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1.掌握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2.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3.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1.结合实例或资料,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城镇化的概念、掌握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分析城镇化的意义。2.结合资料,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分析说明不同尺度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3.结合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地理实践力,树立人地协调观。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1.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3.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4.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5.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 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的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_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标志:城镇人口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___________;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_______。(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_______、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化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___________;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___________。(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不仅为城镇居民,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_______。
问|题|探|究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至t4的历史发展过程。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图示这一过程的含义是_________。(2)在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变化特征有哪些?提示: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的城镇发展为城市群。(3)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归|纳|拓|展1.城镇化的标志及动力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主要从以下方面理解。(1)标志
(2)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①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②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2)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典|例|剖|析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近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相较于上次人口普查,上升了约14.2个百分点。下图为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数量B.城镇用地规模C.城镇数量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A.经济高速发展B.政府政策支持C.农业的产业化经营D.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解析] 第(1)题,城镇化的表现为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第(2)题,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城镇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下图为某城市20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直观看出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B.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市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该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变化B.城市道路建设受到限制C.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缓慢D.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缓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直观看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在扩大,但看不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变化。故选C。第(2)题,由图可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郊地区稻田面积缩小,而市场需求大的花卉、蔬菜生产规模扩大,故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可促进城市道路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化会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故选A。
知识点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
1.表现: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1)A为_______阶段,其特点是城镇化水平较_____、发展较_____。(2)B为_______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_____。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区出现了_________过剩、交通拥挤、住房_______、环境恶化等问题。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_______。(3)C为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_______和小村镇,使大城市人口_______。
3.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_______的人口流动现象。(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_____。
问|题|探|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镇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 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进入20世纪,英国人口开始出现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
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镇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1961—1971年减少了0.8%,1971—1981年减少了10.1%。英国的其他大城镇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伴随着这一过程,这些大城镇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面对城镇人口的减少,英国政府和规划师着力开发大城镇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概括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城镇化在地域上的变化。提示:城市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2)推测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文化的影响。提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扩散。(3)请分析英国吸引人口回到城市的措施。提示:复兴城市,提升城镇化的功能和内涵;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避免对绿地、森林、农田过度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归|纳|拓|展1.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差异(1)时间差异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典|例|剖|析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镇化水平表。读表,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丙国城镇化水平高于乙国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多从事服务业C.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D.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
[解析] 第(1)题,英国城镇化水平最高,达90%以上,对应甲;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稠密,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应乙;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主要集中在绿洲城市,城镇化水平高,对应丙;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最低,对应丁。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国是沙特阿拉伯,自然环境恶劣,沙漠面积广,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因此城镇化水平高于日本。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③①D.②①③④(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 第(1)题,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现在已达70%以上,对应曲线①,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40%以上,且发展快,应对应曲线②;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所以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对应曲线③,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对应曲线④。故选D。第(2)题,分析曲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已达35亿左右,而2010年世界人口总数为69.09亿,超过世界人口一半;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故选D。
知识点三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1)环境问题: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___________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2)交通拥堵、住房紧张问题:城市___________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2.区域差异(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2)发达国家:主要是___________问题。
问|题|探|究材料一 城市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雨水渗漏设施,其高度低于周围路面,也称低势绿地。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图为城市下凹式绿地示意图。
材料二 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图中挡水堰(卵石)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透水层(砾石)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表中数据变化,推断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提示:城市中心区降水多;地表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多,地下径流少,超过了排水能力,易引发内涝;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容易形成内涝。
(3)任选其中一项措施,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对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甲方案:设计下凹式绿化带乙方案:铺设透水方孔砖提示:甲方案。下凹式绿化带设计,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进行存储。[或乙方案。透水方孔砖设计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量。]
归|纳|拓|展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①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③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②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③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创新城市管理方式(①不断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格局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②健全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城市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4)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能力
[归纳总结] 1.新区、卫星城、城市副中心、特色小镇建设的好处:“二分三利一缓”分散主城区职能;分散主城区人口;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利于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于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2.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图示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剖|析 2023年6月,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如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问题是城市( )A.内涝严重B.交通阻塞C.住房紧张D.环境污染(2)可缓解图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①大力开发地下水,加快雨水下渗 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③增加路面坡度,加快雨水流速 ④建设下凹式绿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城市问题是城市内涝严重。第(2)题,大力开发地下水易引起城市地面下沉,①错误;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排放,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②正确;增加路面坡度不利于行车安全,③错误;建设下凹式绿地,增强雨水的下渗,可减轻城市内涝,④正确。
(2023·合肥高二期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降低雨水的地表汇流,恢复城市原始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据此完成(1)~(3)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会使( )A.年径流总量增加B.城市地表径流减少C.蒸发(腾)量减少D.径流季节变化增大(2)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是( )A.扩大绿地面积B.加强城市路面硬化C.提倡节约用水D.疏浚城市河道(3)以下城市最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A.兰州B.乌鲁木齐C.拉萨D.杭州
[解析] 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增加雨水下渗,会使城市地表径流减少,B对;降水总量不变,年径流总量不变,A错;下渗和储蓄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C错;海绵城市有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径流季节变化减小,D错。据此分析选B。第(2)题,扩大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降低雨水的地表径流,属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A对;加强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增加雨水的地表径流,不属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B错;提倡节约用水和疏浚城市河道与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C、D错。据此分析选A。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在
降水较多、内涝严重的地区,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滞纳雨洪,减轻城市内涝。杭州降水丰富,可建设“海绵城市”减轻城市内涝问题。兰州、拉萨、乌鲁木齐三个城市气候干旱,不易发生内涝现象,故错误。据此分析选D。
知识点四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_______、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_______、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2.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___________、图层分析、_______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可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问|题|探|究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以下问题:(1)110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提示:警车的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将定位信息发给110指挥中心,使110指挥中心可以随时知道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2)110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提示:所有车辆的信息都由地理信息系统(GIS)整理分析,因此寻找离出事地点最近车辆的相关数据,需要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心又该怎么办?提示:判断道路是否畅通,可以用到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也可以通过车辆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以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同时通过互联网告知可能进入该路段的车辆及时避开。
(4)你是110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提示: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分析确定最近(或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出警。(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提示: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归|纳|拓|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典|例|剖|析 公交等时线刻画了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的范围。下图为某城市某日以市中心天河城为出发点的公交等时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市中心为出发点,50分钟内公交车车速最快的是( )A.动物园方向B.火车站方向C.师范大学方向D.珠江新城方向(2)制作公交等时线图需借助于( )A.GNSS、RSB.GIS、RSC.GNSS、GISD.GIS,GPRS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公交等时线上各点到出发点的用时相等,因此公交车速度越快,则相同时间内行驶距离越远。由图可知,50分钟(3 000秒)内,从天河城到珠江新城方向行驶距离最远。第(2)题,根据材料,等时线是指在相同时间内利用公交可达最大范围的边际,制作公交等时线图要知道乘客的位置,需要用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还要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处理信息。不需要乘客的遥感图像信息,不需要RS,也不需要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的简称,它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技术)。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智慧城市程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程序反映的领域最可能是( )A.智慧管理B.智慧医疗C.智慧交通D.智慧旅游(2)智慧城市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 )A.缓解交通拥堵B.改善住房状况C.改善环境质量D.促进人体健康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该程序对人们的去向信息进行统计,因此最可能反映的领域是智慧交通,C项正确。第(2)题,智慧城市可以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如对道路拥堵信息进行分析,让人们改变出行时间或路线等,因此可以缓解交通拥堵,A项当选;改善住房状况、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体健康,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仅靠智慧城市程序是不行的,B、C、D项不选。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展示城市发展过程的图示,主要说明同一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的判读步骤展示
(2)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读数值,可推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例如上图中A时期,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第二,读曲线斜率,可推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中期阶段后期,城市化速度逐渐减慢。第三,从上图中发现,有两个转折点,可将城市化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第四,观察整条曲线,可分析趋势。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城市化水平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后期曲线将在高位趋于平缓。
2.城区面积变化图(1)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
(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比较乙、丙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丙发展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第二,对比丙、丁两个发展阶段,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几个城市连片发展形成城市群。第三,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1)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
(2)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确定变量。例如,上图中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人口密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和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反映b图所处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人口密度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图发展阶段到c图发展阶段,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形曲线来表示。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依据城市化速度曲线图可以推断( )A.M、N两点城市化水平相同B.MP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C.PN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D.N点之后城乡差距扩大(2)英国是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城市化目前处在( )A.MP阶段B.P阶段C.PN阶段D.N阶段
[解析] 第(1)题,M点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速度慢,水平较低;P点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N点城市化速度慢,水平进一步提高。PN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但城市化水平并未降低,N点城市化水平高于M点,A、C错误。MP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会出现很多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B正确。N点之后城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D错误。第(2)题,英国是世界城市化最早的国家,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处在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慢且趋于稳定,N阶段符合该特点。
一、选择题1.(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十二中期中)在城镇化过程中(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B.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C.劳动力从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D.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解析] 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其伴随着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城镇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5年的比较图。回答2~3题。
2.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特点是( )A.新增铁路干线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规模扩大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3.从1990年到2015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市区迁移到郊区,主要的原因有( )①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缓解市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③郊区的劳动力更加廉价④避免市区的客运和货运发生干扰,产生交通拥堵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第2题,城镇化的表现有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图中可以反映的是城镇用地规模扩大。第3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工业部门由市区迁往郊区可缓解市区的环境污染和交通问题。
读中国和法国城镇化进程图。回答4~5题。
4.与法国相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是( )A.起步早B.速度慢C.水平高D.城镇人口多5.法国城镇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有( )A.就业困难B.交通拥堵C.大气污染D.住房紧张
[解析] 第4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城镇人口也比法国多。第5题,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中心人口剧增,会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属于环境问题的是大气污染。
(2023·江苏盐城高一学业考试)后关路是盐城市区第一条智能停车示范路,安装了地磁、视屏桩、地锁、道闸、高位视频等智能停车管理前端设备。市民用手机下载智能停车APP,可实现在线寻找停车泊位、支付停车费用。据此完成6~7题。6.智能停车APP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利用了(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7.除了交通拥挤外,盐城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了( )A.地下径流增多B.土壤肥力提高C.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第6题,智能停车APP主要利用了信息查询的功能,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C正确;遥感主要是用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A错误;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在定位、导航等方面,B错误;数字地球是将地球上的信息数字化的技术,D错误。第7题,城镇化后过程中硬化的地面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地下径流减少,A错误;城镇化后,植被减少,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城镇化后,城区人口增多、工业活动聚集,产生的废热增多,导致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热岛效应增强,C正确;城镇化后,建设用地占用了原有的自然土地,天然的栖息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
二、综合题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和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图(含预测)。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5时的气温差表。
(1)200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加快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市群。(2)有利于缓解城镇压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市区。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429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节 城镇化课前预习课件ppt</a>,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城镇化及其过程,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自主检测,情境探究,方法突破,应用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441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演示ppt课件</a>,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城市化,第三产业,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服务业,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上升迅速,郊区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知突破•储素养,知识点一地域文化,地域性,自然物质,地域文化的地域性,人地和谐,顺应自然,精神追求,文化意识,价值追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