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三节 人口容量导学案
展开1.理解人口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
2.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区别。
2.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3.了解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联系,进而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追求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
本节要点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知识点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概念
在保证_资源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_生态环境__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而言,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材料二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材料三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国土总面积378 000 km2,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且多火山、地震,可居住面积110 000 km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5倍。日本资源极其匮乏。日本人口约1.26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假设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木桶装的水代表资源环境承载力,那么该图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揭示了资源是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而资源的“最短板”直接决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在我国西北地区,短桶板代表什么资源?为什么?
提示:水资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能会不断减少。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重要影响,呈负相关。
(4)日本的资源严重匮乏,但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为什么?
提示:影响环境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其程度较高。
归|纳|拓|展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2)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
由于假设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典|例|剖|析
例题1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的有( D )
①环境质量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文化消费水平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C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资源状况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资源数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环境质量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②③符合题意。第(2)题,读图可知,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发展水平、资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质量等,其中资源状况是首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资源总量越丰富,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对点训练❶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B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推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C )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3)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C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跨流域调水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 第(1)题,图示木桶代表水资源的木板最短,说明其数量最少,因此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水资源。第(2)题,由图可知,该省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是山东;新疆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丰富,但生物资源不丰富;湖北和广东水资源丰富。第(3)题,大力开采地下水易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会造成资源枯竭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扩大耕地面积并不符合发展实际;跨流域调水可增加本地区的水资源量,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知识点二 人口合理容量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概念
按照合理的_生活方式__,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最适宜__的人口数量。
2.意义eq \b\lc\{\rc\ (\a\vs4\al\c1(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108 hm2,播种面积1.93×108 hm2,粮食总产量8.3×108 t,若以人均500 kg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提示:材料一中的“16亿”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二中的“7亿”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
归|纳|拓|展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方法技巧] 图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典|例|剖|析
例题2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据此完成(1)~(2)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C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是( D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的人口政策
[解析] 第(1)题,读表格可知,14亿~15亿是预测的205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D错误;15亿~16亿、15.1亿或16.6亿是根据不同标准预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A、B错误;8亿~9亿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所以选C。第(2)题,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A、B、C正确,国家的人口政策不属于影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D错误。本题选择不属于的影响因素,所以选D。
对点训练❷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1)~(2)题。
(1)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据研究分析,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其原因可能是( A )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西藏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青海、西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①②④正确;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所以青海、西藏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这一项,③错误。第(2)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的消费水平迅速上升,由于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所以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①正确;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当地的资源量,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②正确;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西藏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提高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③错误;生态环境破坏,诱发的自然灾害增多,减少当地的资源总量,使人口合理容量减少,④正确。
策略指导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曲线图的判读
1.人口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模式图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人口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三种模式,按照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友好程度由好到差为Ⅰ、Ⅱ、Ⅲ。
图Ⅰ中人口数始终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人类与环境关系最友好(协调);图Ⅲ中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原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这说明在人口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破坏,故人类与环境关系最不友好;图Ⅱ中有一段时期人口数高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没有下降,故人类与环境关系较友好。
2.最佳人口规模图
注:P、P′为不同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
(1)最佳人口规模是指人口合理容量。图中横坐标为人口规模,纵坐标为生活质量,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2)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口规模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经济发展。读图可知,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考题展示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B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变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依次是( A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解析] 第(1)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不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无限)变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不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在三种模式中,Ⅰ模式最好,因为人口数量没有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Ⅲ模式最差,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
一、选择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D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C )
A.矿产资源 B.政府政策
C.水资源 D.科学技术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均分布在河流沿岸。因南疆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所以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D对。故选D。第2题,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某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C对,A、B、D错误。故选C。
(2022·全国高一单元测试)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据此完成3~4题。
3.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B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4.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D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解析] 第3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5~6题。
5.表中代表我国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6.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C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解析] 第5题,分析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①表示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②、③、④表示在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第6题,②、③、④数值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消费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说明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复活节岛是一个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小岛,与最近陆地的直线距离超过1 900千米。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该岛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可知,复活节岛( B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 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整个岛屿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8.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D )
A.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有关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只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解析] 第7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后估算出的数值,不是在纯自然状态下而得出的数值;t2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据此推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数量虽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但生态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第8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人口数量不一定低于环境承载力,但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好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故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0.001_3_km2/人__,森林面积_0.001_2_km2/人__,淡水_8_234_m3/人__。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耕地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淡水__,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2)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解析] 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第(3)题,人均淡水消费量远低于该地区人均淡水拥有量,故未来淡水资源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但在淡水资源利用中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因素
影响
自然资源状况
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_自然资源__“短板”所决定的
社会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_扩大__了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均消费水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_提高__而降低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数
量和质量
正相关
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越丰富,承载的人口越多;自然资源越贫乏,承载的人口越少
社会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地区的对外
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
人均消费
水平
负相关
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
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经济越不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人口受教育
水平
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观点
估计依据
主要论点
乐观论
科学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类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
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悲观论
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增长太快,资源利用速度加快,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
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若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间论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区域
具体措施
世界
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_合理__的规模之内
建立_公平的国际秩序__,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
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_因地制宜__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
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一定历史阶段,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人/km2)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之内
耕地/hm2
森林面积/hm2
淡水/m3
0.1
0.1
2 000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口分布学案设计,共1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