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91787/0-17027996220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91787/0-1702799622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5091787/0-17027996221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学案
展开专题一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1.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
(2)人文地理要素
2.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典例展示
例题1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如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B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B )
A.通风透气
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C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解析] 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B正确。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因此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故B正确。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C正确。
对点训练❶ 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 A )
A.气候 B.地形
C.经济状况 D.习惯
(2)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B )
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
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
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
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炕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可知,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为了保暖而睡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候。第(2)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从图中可知I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项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项错误。Ⅱ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居住条件好,C项错误。
专题二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eq \b\lc\ \rc\}(\a\vs4\al\c1(\x(内力作用)→\x(地形起伏),\x(外力作用)→\x(地形平坦)))→eq \x(地貌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2.人类活动要素差异
典例剖析
例题2 (2023·广东实验中学期中)下图为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2)造成不同年际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B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自然环境因素差异的形成原因。第(1)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第(2)题,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低,B项正确。
对点训练❷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分布及其收割顺序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小麦收割顺序从甲到乙、从乙到丙,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C )
A.水分 植被 B.水分 海拔
C.热量 海拔 D.热量 植被
(2)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C )
A.农户种植意愿有差异
B.市场需求少且分散
C.破碎的地貌形态限制
D.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从南到北,收割时间主要与小麦成熟时间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热量);从乙到丙,冬小麦的收割顺序为自东向西,其中跨越了太行山,沿线地势落差较大,丙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冬小麦成熟期较晚,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故选C。第(2)题,华北平原以西的冬小麦主产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区主要地貌类型为黄土高原,受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地貌形态的影响,冬小麦多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台地和河流谷地上,因此多呈带状分布。故选C。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C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4~6题。
4.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B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B )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C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5题,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正确。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7.(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 605.2 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
(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
(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解析] 第(1)题,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第(2)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第(3)题,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光热条件的差异
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要素
主要内容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
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人类
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导学案,共1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学案设计,共1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导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