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我们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香雪
    铁凝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就看见了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③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我以为她们是去看电影,问过之后才知道她们从来没有看过电影,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为了这一分钟,她们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她们甚至还洗脚,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也不顾火车到站已是夜色模糊。这使我有点心酸——那火车上的人,谁会留神车窗下边这些深山少女的脚和鞋呢。然而这就是梦想的开始,这就是希冀的起点。她们会为了一个年轻列车员而吃醋、不和;她们会为没有看清车上某个女人头上的新型发卡而遗憾。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火车也会借了这一分钟欣赏窗外的风景——或许这风景里也包括女孩子们。火车上的人们永远不会留神女孩子那刻意的打扮,可她们对火车仍然一往情深。
    ④于是就有了小说主人公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来火车上乘客的一只铅笔盒的“惊险”。为了这件样式新颖、带有磁铁开关、被香雪艳羡不已的文具,她冒险跳上火车去交易,火车开动了,从未出过家门的香雪被载到下一站。香雪从火车上下来,怀抱铅笔盒,在黑夜的山风里独自沿着铁轨,勇敢地行走三十华里回到她的村子。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香雪的心。
    ⑤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火车和铁路终于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原本有着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次生林,有着可与非洲白蚁媲美的成堆的红蚁,有着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着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可以欣赏的风景。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而香雪们的下一代也已成人。
    ⑥如今,养育我们的山川大地已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为什么许多读者还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的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中写到,纯净的香雪涤荡了我们心头征战生活多年的灰尘。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审视心灵的能力。追远的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清新的美德,就依然值得我们葆有和珍惜。
    ⑦1983年3月的《人民日报》在我手上已经发黄发脆,但我面前呈现的却是一场晶莹的香雪过后,如云如烟的山桃花怒放之后,鸟儿鸣唱,满目青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16日,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三月香雪”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实指三月里一场带着清香的、洁白的雪,文章结尾以“一场晶莹的香雪”对标题做了照应。
    B.文中写“北京入乘一百公里火车,到山村用一斤挂面换得一只肥鸡”的情节,借夸大的物品间的价值落差,突出了山村的拮据寒酸、封闭落后。
    C.第⑥段写“我想起当年一位读者给我的信……”看似闲笔,实则表现了人们对温暖清新的美德的珍惜,深化了主题。
    D.作者讲述了小说《哦,香雪》的创作缘起,开头写《哦,香雪》在《人民日报》发表,结尾又写到那张发黄发脆的《人民日报》,首尾照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线索,串联起三十多年来一个小山村的巨变,构思独特而巧妙。
    B.“少女像企盼恋人一样地注视无比高大的火车”,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女们对火车到来的热切渴望。
    C.文章描绘了“香雪们”梳洗打扮赶着去看七点钟只停靠一分钟的火车的细节,突出了她们对火车在“这一分钟”所呈现的东西的期盼。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山村鸟鸣山青图,以景结情,寄托了作者对山村巨变的喜悦欣慰。
    8.在《三月香雪》中,作者分享了讲好“乡村的时代巨变”故事的创作理念。请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9.在铁凝的《哦,香雪》和《三月香雪》中,“火车”这一物象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极具象征性。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物象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与此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
    1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第一联,诗人选取“风急”“天高”等典型意象,营造了一幅长江秋日图。
    B.《登高》第二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珍惜时光,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登高》第三联,“万里”,指诗人远离故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D.《登高》与《客至》同为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句法谨严。
    16.两首诗的尾联均提到酒,但抒发的情感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是: , 。
    (2)杜甫《望岳》中表现泰山高耸挺拔,赞叹自然神奇秀丽的两句是“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前屋后遍种桑树,是故乡湖州农村最独特的景观。桑林一片接着一片,一阵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
    桑树很美丽。春回大地,一点嫩绿从枝干上钻出来,就像刚从冬眠中醒来, ① ,所以有“桑眼”这样的词汇。然后,翠绿的桑叶开始蔓延开来,农事也就忙碌了起来。
    桑树很古老。早在上古时期,桑就深受人们的青睐了。因为桑树一身都是宝: ② ,可弥补五谷之不足;桑叶用来养蚕抽丝,能光鲜人之衣衫。有研究《诗经》者曰,《诗经》经孔子删改后共收集各地民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而其中描写桑事的就达22篇,可见 ③ 。因为在古人心里,桑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古人对桑寄予了美好的希望。
    蚕桑实在是很神奇的东西,蚕吐丝结茧,经过加工竟然是如云彩般华丽柔软的丝绸。蚕桑、茶叶和瓷器,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怪不得能让当时西方的贵族和平民都为之痴迷,甘愿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高科技”产品。其附加值恐怕要比现在的苹果手机,还要高一截吧。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满船银茧闪亮光。”思念那一片片的桑林,轻风吹来,流淌着碧绿和诗意。
    18.下列句子中的“东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东方”,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海南省东方市,是一个县级市,它是海南西南部的经济中心。
    B.李白曾经写下“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的名句。
    C.嵇康曾说:“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
    D.印象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念深受东方美学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乡村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历经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农耕文明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已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了中国社会有机体中 (1) 并能显示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历史延续,使得乡村文化无论其所面临的环境多么艰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彻底走向消亡。
    文化模式的稳定性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但在乡村社会逐步向城市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作为农民原有生活共同体的乡野村落,在物质形态上必然会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而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规划和布局,因此村落的变迁也就成为 (2) 的自然历史过程。这种乡土变迁是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的挑战。
    乡村文化以其特有的草根性彰显着温柔敦厚的民俗习气和恬淡寡欲的生活态度,与城市文化的疏离世故和 (3)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文化以其现代价值和科学理性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因此,在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中,重塑新时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确立乡村文化的自信,使乡村在与城市的交融共哺中彰显其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之所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本色”“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等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人们总是会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忽然唤醒。这种幡然醒悟,使人通透,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影响或许就是一辈子……
    请以“我被_____唤醒”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B
    4.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5.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6.A
    7.B
    8.①作家应贴近时代的真实生活,善用对比,捕捉时代富有活力的时代脉搏。②作家要始终不忘巨大精神力量的主体性,重视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学会回望从前、审视心灵。③作家要珍惜和葆有“香雪”身上那种人间的温暖和清新的美德。
    9.①“火车”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火车”是“香雪们”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小小窗口,它让贫穷山区的女孩们有了向往与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带给女孩们美好的感受。 ②“火车”又是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的象征。“火车”是本文中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当地人不用再只是向往美好生活,而是切实地改变了他们贫苦的条件,让他们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 ③火车还是城乡链接和差异的象征。承载知青对乡土家园的温情期盼、乡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城市对质朴乡土文化的强力冲击。
    10.C
    11.D
    12.B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4.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
    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
    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15.B
    16.《登高》抒发了身世之悲、忧国之情。《客至》抒发了作者的兴奋、欢快之情。
    17.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18.D
    19.①还有点睡眼惺忪 ②桑葚供人果腹 ③古人对桑(树)的喜爱
    20.(1)不可或缺
    (2)水到渠成
    (3)急功近利
    21.城市文化以其科学理性和现代价值影响和改造着乡村文化中的愚昧落后和保守封闭的陈腐观念。
    22.①增加人口的流动和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的的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改变对“熟人社会”的依赖,主动适应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③普及法律知识,将礼治优势与法治长处相结合,改变以“礼”维系秩序的单一传统;④理性看待基于血缘的亲密性,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逐步实现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
    23.例文
    我被一巴掌唤醒
    一天,一个巴掌扇在我脸上,把心,也拍醒了。
    那段日子里,我做了母亲的贼。
    那个人总是早出晚归,却不曾问我到家没有。班里的同学们在放学后或成群结队,或大小手相牵。我一人走。某天,我巴望着一群人奔到门口的小卖部,欢声笑语。我默默空着的口袋。一个念头浮上心来。
    我拿走了母亲放在客厅包里的五块钱。从此五元、十元、二十元愈加猖狂。直到那一天,我在小卖部门前徘徊太久,回家时竟已黑天。母亲直直站在门前,两眼勾勾地盯着我,似要把我吃进肚内。我躲开她的目光,却连谎也编不出一个。“你去哪了?”她带着怒气地质问我。我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你爸跟我说你最近总是晚回家?”她继续说道,眉间的皱纹紧紧拧在一起。“我我去同学家玩了”我愣愣着,一大滴冷汗滴落。“最近我钱包里总少钱。”她仍盯着我。“我是不是该报警?”我立即慌了,抓着她的衣服叫着:“别,别,妈我错了”话还没说完,一个巴掌呼地掌在我脸上,我的头一下歪到一边,两眼闭也没闭,傻傻不知发生了什么。直至一股疼痛直入脸颊。
    顿时,我像吃了火药一般朝她吼叫,那些平日里无人听,没敢说的话,在一瞬间炸开了。“你凭什么打我!我干什么你之前不是都不管吗?现在才懂得回来当妈!我这样那样怎么了?死外头你最高兴!”我的眼眶里充斥着泪水,鼻头一阵酸。没敢看母亲脸上是如何盛怒,立即奔入房间,死死锁上门,放声哭起来。
    等到一切寂静下来时,我坐在地上,听门外的动静竟没有声响。我轻手轻脚打开门,走到母亲房门前,听。听到了母亲的咽呜声。我的心立刻紧了起来,只听见那一头的母亲和父亲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教她,我一个月几千少了就少了,可是小时候做小偷,大了就得做大偷,要犯事了,以后怎么办”我站在门口,僵住了。不是为了她少了几块钱而打我?我的大脑瞬时穿杂了无数条记忆。那是她发工资后兴高采烈地带我去吃好吃的;那是她半夜三更回家时轻轻为我掖好被子;就连现在火灼般疼痛的地方,也是她早晨离开前俯身来吻过那,我干了什么?
    我一把推开房门,眼中的泪水奔腾而至,我扑在她怀里,紧搂着她的腰。
    “对不起!”这是我在那一刻脱口而出的。我的心唤醒了母亲的爱,不该被遗忘。
    我被亲情唤醒
    严冬的冰雪终会被温暖的春风消融,冰冻的湖面总会被和煦的阳光唤醒。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荆棘密布,很少不会有风雨缠身,然而亲情、自信、包容等美好的东西终会在我们心如死灰之时消融冰雪,唤醒湖面。
    秋风簌簌,吹落片片枯叶,带着考试的失意与疲惫,父母和我驱车前往故乡与外公外婆在这中秋佳节团圆。
    吃完了晚饭,我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远处绵延千里的青山,时值秋日,山林似乎都像穿上了新衣,红黄相间,层林尽染,如天边那“炽热”的火烧云一般美丽。然而,此番美景却打动不了我冰冻的内心,我的眼中只有那萧索的秋风,惆怅的落叶以及那考试的失意。
    外婆看我在一旁长吁短叹,走过来,慈祥地说:“我陪你去田野上走走?”“我不太想,算了吧。”“就当陪我散散心?”
    "好吧。"
    金秋的田野,大片大片的金黄肆意铺展着,成熟瓜果的清香溢满了整个世界,那是丰收的喜悦。外婆陪着我慢慢地散步,一边询问我近来的学习生活,一边诉说着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缓缓的走着,来到了一颗高大的柿树旁,通红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似乎在向人们宣告着自己的美味。我看着那通红的柿子,轻轻咽了两口唾沫。外婆转过头,笑着说:“想吃吗?”“还好吧。”“我去给你摘。”“不用不用,这树太高,太危险了。”,外婆摆摆手,执意要去。
    无奈,我只好在树旁护着外婆。只见她用左手紧紧地抓住树枝,右脚牢牢地踩在树干上,翻身上去,晃落的树叶与灰尘沾上她的衣裳,她却毫不在乎。接着用左手向前极力伸出,朝着那个最大、最红的果实探去...
    外婆递给了我几个柿子,爬下树,用双手拍落身上的落叶与灰尘,轻松的说道:“回家吧。”
    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上,我跟在外婆身后,看着她那已被汗水打湿的微白的鬓角以及那往日的缕缕青丝,变成如今的满头华发,又想到她刚才的举动,我不禁鼻子一酸,心中的坚冰似乎被阳光融化,唤醒了我对生活的希望。原来,生活中除了困难、挫折,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在陪伴着我,我为何要如此消极?
    那天,我被亲情唤醒,看到了阳光的方向。荆棘之后皆会有鲜花绽放,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现身。而那用亲情唤醒我的外婆,值得我永生感恩!永生回报!

    相关试卷

    21,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1,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清源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