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
展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考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的生活环境
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例如:对鲤鱼来说,生活环境不仅仅指鲤鱼生活的池塘,在同一个池塘里,不同时期,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鲤鱼的生活,都属于鲤鱼的生活环境。
生态因素
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分类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光 温度 水等。
(3)分析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考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
(1)实验思路: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①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③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①对照原则: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②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
③等量原则: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实验装置:
(4)方法步骤:
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两侧各放入10只鼠妇。静置2分钟。
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考点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一)概述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小麦的生活受到其他小麦、周围杂草和鼠类等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
(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猎豹与羚羊。
(2)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配偶等,如杂草与水稻。
(3)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
(5)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2.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取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竞争。
考点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适应环境:例如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达到40.7 ℃时才会出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海豹皮下脂肪非常厚——适应寒冷环境;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适应水生环境。
(2)生物影响环境:例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吊兰净化空气等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地、完全地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例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来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考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举例:生态系统的类型非常多,它们的范围有大有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多有少。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和一条河流都可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断生态系统的标准有无包含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环境。
考点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
(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供生产者再利用。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考点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书写:生产者→消费者,如:草→鼠→蛇→鹰。
(1)每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都是生产者(植物),终结于最高级的消费者(动物)。
(2)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随食物链营养级依次为第二、三、四营养级。
(4)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数量最多。
(5)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6)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食物链中营养级不是越高越好。
(7)食物链中生物数量、能量、有毒物质的关系
食物网
1.食物网的概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的计算
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3.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例如,图中鼠与蛇的关系是捕食,鹰与狐的关系是竞争, 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改变对其他生物有影响。
例如,草大量死亡,则鼠、蛇都会减少;蛇大量减少,则鼠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鹰大量减少,蛇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5.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
下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考点4:生态系统剧哟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不易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例如,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1:生物圈的范围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的厚度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可跨越圈层生活
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生存,但有些生物的生活并不仅限于某一个圈层,可以跨越多个圈层生活。
考点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较湿润的地区。
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2.草原生态系统
(1)分布:较干旱地区
(2)主要特点: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3)作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湿地生态系统
(1)分布:湿地
(2)主要特点: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很多,被誉为“地球之肾”。
(3)作用:净化水质、蓄洪抗旱。
4.海洋生态系统
(1)分布:海洋
(2)主要特点: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
(3)作用:提供氧气。
5.淡水生态系统
(1)分布: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
(2)主要特点:藻类植物、多种动物
(3)作用:供饮水、灌溉、调节气候。
6.农田生态系统
(1)分布:农田
(2)主要特点: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
(3)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
7.城市生态系统
(1)分布:城市
(2)主要特点: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起支配作用
(3)作用: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考点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包含了各种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整体。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非生物因素(阳光、水、空气等)的影响。
地域关系: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长江流经森林、草原、农田、湖泊、城市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各种生物能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疑难1: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
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疑难2: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判断:生态系统的标准有无包含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是动物,分解者一般是细菌和真菌。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成分。
(2)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才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硝化细菌(一类好氧性细菌)属于生产者;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依靠吸取被寄生植物的营养物质生活,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中的寄生种类依靠吸取被寄生生物体内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等动物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生活,属于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能量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来源是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消费者为生态系统的非必需成分,其中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不易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例如,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其次是植食性动物,然后是肉食性动物,中间用箭头连接。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捕食者。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5)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小。
(6)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
疑难3:生物圈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岩石圈表面和水圈大部,但不能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生物圈。
2.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主要的类型有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4.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结构单一,自动调节能力弱。
本章的主要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类型;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章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是中考的重要考点。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及学业考试,本章的中考热点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及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另外,本章讲述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尤其是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变量控制。中考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资料分析题及实验探究题等。
生物学越来越重视对能力的考查,人与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章知识在今后的中考中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在各地的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真题再现】
1.(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下列实例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B.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土壤中的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D.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且地上的枝叶部分很小,这是为了增大对水的吸收同时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
B.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正确。
D.炎热荒漠地区缺少水,故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C。
2.(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千克。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B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生物依赖环境是(环境影响生物)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A错误。
BD.甘蓝种到北京时,长成后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甘蓝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叶球可重达6.5千克,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而不是环境适应生物,B正确,D错误。
C.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C错误。
故选B。
3.(2023·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X表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
B.过程Y表示动物和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C.过程Z表示细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
D.物质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过程X代表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Y代表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因此过程Z代表分解作用。
【详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上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A正确。
B.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B正确。
C.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做为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C正确。
D.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D错误。
故选D。
4.(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甲、丙、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丙→乙→丁。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能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食物链“甲→丙→乙→丁”中丁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答案】D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详解】A.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比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草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命共同体中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D。
6.(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湿地又称“地球之肾”,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面是“湿地修复”,烟台市鱼鸟河湿地经过几年的修复,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吸引了生态保护的同学前来实践和研究。
(1)修复后的鱼鸟河湿地风景如画。春天,樱花、海棠、美人梅、玉兰等争奇斗艳,花瓣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中。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2)湿地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社团同学经过调查后,绘制了该湿地部分生物的食物网(如图),其中鳙鱼和白鹭的关系是 ,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 。
(3)修复后的鱼鸟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菖蒲、茭草等水生植物,这些修复时种植的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吗?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对菖蒲吸收磷酸盐的情况进行探究:
①取甲、乙2个相同的塑料桶,在乙桶中植入10株菖蒲,两个桶中均加入20升生活污水,检测磷酸盐的含量。
②将塑料桶放到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4周。
③每周最后一天从甲、乙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磷酸盐含量,计算出磷酸盐减少的比率(即去除率,是污水净化指标之一)。结果如下:
该实验的变量是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同学们从鱼鸟河采集了动植物及河水等材料制作了生态瓶。下列利于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做法是______(多选)。
A.选择透明、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
B.对加入的河水、河泥进行消毒
C.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
D.所选动植物要能形成食物链
E.生态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5)湿地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做? 。
【答案】(1) 液泡 温度
(2) 捕食和竞争关系 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
(3) 菖蒲 菖蒲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生物影响环境
(4)CDE
(5)不乱扔垃圾,爱护湿地动植物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1)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花瓣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液泡中。正常生长的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是绿色的,这是因为这样的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正常光合作用期间,叶绿体中的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非常少,几乎都反射出来了,造成了叶片的绿色。而到了秋天,叶片衰老,由于叶绿素不够稳定,逐渐分解,而失去了反射绿光的作用,而这时花青素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花青素又称红色素,位于叶片细胞中的液泡内,它与叶片中其他色素不同,不参与光合作用。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2)鳙鱼和白鹭都吃脊尾白虾,白鹭吃鳙鱼,因此鳙鱼和白鹭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该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水生植物→中华绒螯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鳙鱼→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鳙鱼→白鹭。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
(3)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菖蒲,分析实验数据菖蒲能吸收磷酸盐,时间越长去除率越高。因此得出结论:菖蒲对水质有净化作用。这也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4)A.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选择透明、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没有充足的氧气,不能维持长时间平衡,错误。
B.对加入的河水、河泥进行消毒,分解者死亡,不能维持长时间平衡,错误。
CD.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所选动植物要能形成食物链,能维持生态瓶的平衡,正确。
E.生态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给生物提供适宜的温度,正确。
故选CDE。
(5)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做?不乱扔垃圾,爱护湿地动植物。
非生物因素
①阳光、水、土壤、温度、空气等
生物因素
②杂草、蛇、蚜虫、瓢虫、蜘蛛、蝗虫等
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常见实例
光
深海中无植物生长;山坡向阳面植物生长比背阴面好;藻类植物在不同深度海洋中的分层分布;猫头鹰昼伏夜出
温度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蛇、青蛙的冬眠;极地狐的耳朵小,沙漠狐的耳朵大
水
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中植物稀少,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
空气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
生物部分
生产者
主要为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消费者
绝大多数是动物,还有一部分为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白蚁、蜣螂、秃鹫等腐食性动物。将生物的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
名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最高级消费者
生物数量(通常情况下)
最多
较少
最少
体内总能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体内所含的有毒物质
最少
较多
最多
名称
组成
生物
大气圈的底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生物
水圈的大部
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
草树木、各类昆虫、飞禽走兽、水生生物、细菌、真菌等
组别
第一周(去除率)
第二周(去除率)
第三周(去除率)
甲
0
0
0
乙
52.3%
80.6%
90.2%
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二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原卷版docx、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人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原卷版docx、第二章了解生物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被子植物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第二章 被子植物一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二章被子植物一生-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原卷版docx、第二章被子植物一生-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