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第1页
    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第2页
    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7 文言文主观简答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共26页。

    文言文主观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方向。审读题干,抓住问题关键词,确定提问指向。
    第二步:读文本,定范围。根据题干指示,细读文章,确定解答问题的文本范围(所处段落)。
    第三步:用技巧,组答案。摘录法:有可用的关键词句者,可直接选摘原词句作答。 句意(层意)提取法:无明显关键词句者,可提炼意思后概括作答。
    选文体裁特征
    (1) 古代人物传记
    (2) 古代议论性散文
    1.(分析原因)请阅读下列语段,分析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祭吊时却流下眼泪的原因。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①,文公②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注] ①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②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所以马谡是自招杀身之祸,诸葛亮为此流泪。由“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可知,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但现在却不得不杀了他,所以诸葛亮是为自己失去一员大将而流泪。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可知,诸葛亮认为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所以只能杀了马谡,否则无法服众,这是因为无奈而流泪。由“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可知,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没有听信刘备,依然重用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这是为没有听信刘备之言而后悔落泪。
    答案 (1)马谡不听诸葛亮节制调度导致大败,眼泪为马谡自招杀身之祸而流;(2)马谡才能超过常人,可堪大用,诸葛亮杀了他将失去一员大将,眼泪为痛失人才而流;(3)不杀马谡就会导致法令废弛,无法让众人信服而继续讨伐敌人,眼泪为自身无奈而流;(4)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马谡常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眼泪为不听刘备之言后悔而流。(答出任意3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
    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话往往超过实际情况,不能重用他,你一定要把他看清楚。”诸葛亮仍不以为然,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部队,与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士兵逃散。诸葛亮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诸葛亮又亲自去祭吊,为他流泪。蒋琬对诸葛亮说:“从前楚王杀了得臣,晋文公露出喜悦的神色。如今天下没有平定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天下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是因为施行法令严明:因此杨干违反法令,魏绛把他的仆人杀了。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
    2.(分析目的)请阅读下列语段,文中王安石上书说“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观点?他这样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前文他上“万言书”“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可知,王安石强调要明法令制度,治财不建立法度,王朝是无法长治久安的。“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意谓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其言外之意是,讽谏皇帝缺乏励精图治的勇气,希望皇帝能任用他主持变法。
    答案 ①治财不建立法度,王朝是无法长治久安的。②讽谏皇帝缺乏励精图治的勇气,希望皇帝能任用他主持变法。
    【参考译文】
    文彦博用淡泊谦退的品行来推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能越级提拔任用他,用这样的做法来洗涤士大夫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在此之前,馆阁职位的任命多次下达,王安石总是推辞不赴任,士大夫由此认为他对俗世事务没什么追求,都只遗憾自己没能见过他一面;朝廷常常想要授给他清要显贵的职位,就只担心他不肯来就任罢了。到这个时候,王安石担任度支判官,听到消息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到高兴的。王安石对自己的行事极为自信,于是上“万言书”,主旨认为;“现在天下的财富民力一天天地陷入困境,毛病在于官员不明法令制度。借着天下的力量来为天下创造财富,拿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用度,毛病在于理财没有正确的措施罢了。陛下怎么能一直把上天的短暂眷顾当作是永久不变的,却毫无应对意外变故的忧思呢?”皇帝看过之后就放置了一边。
    3.(概括要点)请阅读下列语段,简要概括崇祯皇帝赈济灾荒的具体措施。
    十三年五月,上以两京及山东等各处告饥,命地方有司设法赈济顺济,招徕流徙,托、按躬行州县,定殿最以闻。截漕米万石赈山东,免霍、泰、潜山七年以上逋税之五,近年之三。七月,发帑金二万,赈顺天、保定。八月,发仓果赈河东饥民,帑金三万赈真定、山东、河南饥民。九月,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陇西五县逋赋,折征江南绢、布等岁课。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命地方有司设法赈济顺济,招徕流徙,托、按躬行州县,定殿最以闻”可知,这是督促各地官吏来赈济灾荒,安抚百姓。由“截漕米万石赈山东,免霍、泰、潜山七年以上逋税之五,近年之三”“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陇西五县逋赋,折征江南绢、布等岁课”可知,这是减免几个地方的赋税。由“发帑金二万,赈顺天、保定。八月,发仓果赈河东饥民,帑金三万赈真定、山东、河南饥民”可知,这是发放银粮来赈济百姓。
    答案 ①督促官吏,安抚百姓:②发放银粮,赈济百姓:③减免赋税。
    【参考译文】
    崇祯十三年五月,皇上因为两京及山东等各地发生饥荒,命令地方有关部门设法赈济百姓,安顿流民,巡抚巡按亲自视察各州县,确定等级来上报朝廷。截留一万石漕米赈济山东,免除霍、泰、潜山七年以上拖欠赋税的一半,近些年赋税的三成。七月,发放二万救灾金,赈济顺天、保定。八月,发放国库粮食赈济黄河以东的灾民,发放三万救灾金赈济真定、山东、河南的饥民。九月,免除了汝州十年前的田租、陇西五县拖欠的赋税,部分征收江南绢、布等物品当年的就税。
    4.(劝说思路)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灾,卢怀慎反对大量杀灭蝗虫。姚崇是如何反驳卢怀慎的?请简要说明。
    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①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
    [注] ①瘗,掩埋,埋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原文“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可知,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由原文“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可知,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由原文“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可知,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当罪罚。
    答案 ①姚崇列举楚庄王和孙叔敖的例子反驳卢怀慎的说法。②姚崇将蝗虫与百姓对比,反对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的做法。③姚崇说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请求自己一人承当罪罚。
    【参考译文】
    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有些灾民甚至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议论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唐玄宗也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姚崇说:“现在崤山以东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岂可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动手灭蝗救灾呢?即使这样做真的没能将蝗虫全部杀灭,起码也要比养蝗虫成灾要好一些。”唐玄宗这才同意按他的意见去办。卢怀慎认为如果杀灭的蝗虫太多的话,恐怕会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之气造成妨害。姚崇说:“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后来却做了御相。怎么能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我姚崇请求一人承当罪罚!”
    5.(观点依据)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语段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答案 ①三人崇尚勇力。②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
    6.(启示做法)请阅读下列语段,分析唐太宗李世民“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谓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
    答案 (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以人为镜,取人之所长;(3)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参考译文】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考点1 探寻事件事理原因
    【考点精讲】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3)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4)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对于表示原因相对委婉、间接的,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结合当事双方兵力对比情况分析。当时,刘邦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他为了救燃眉之急而不得不冒着危险亲赴鸿门宴,以图暂时缓和矛盾。
    答案 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史思明乘胜西①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②,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③公计何如④?”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⑤以挫其锐⑥。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⑦矣。不若移军⑧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⑨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⑩之势也。夫辨⑪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⑫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找到韦陟的请求,“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即退守据险;然后再圈定答题的大范围,即第一段中李光弼的回答;接下来要仔细分析相关内容,找出理由,即“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最后用自己的话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分条列举即可。
    答案 ①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②现在没有理由地丢弃五百里土地,会助长敌人的威风。③此时进军才能做到表里照应,攻守自如。
    【参考译文】
    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韦陟没有说话。
    考点2 概括人物事件特点
    【考点精讲】
    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二、概括事物(件)特点
    此类题型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概括能力,又兼考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知识如科举、官职、礼仪、历法等有所涉及,另一方面又不要先入为主,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具体事情来概括,找到符合题干的文字,从具体的事情、事件发现事物的特点,才是最主要的。
    [即时训练]
    1.根据题后要求作答。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联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
    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体现了他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品质类。题目已指定答题范围如“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阅读文本,锁定答题范围,翻译文句。依据“璋以靖为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译为:南阳人宋仲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可得出许靖形象有三点:“倜傥”风流倜傥;“瑰伟”雄壮伟岸;“当世之具”拥有当世之才华。
    答案 ①风流倜傥;②奇伟不凡;③有盖世之才干。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①项王?”汉王默然良②久,曰:“不如也。”信再拜③贺曰:“惟信亦以为④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⑤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⑥,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⑦贤将,此特⑧匹夫⑨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⑩,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⑪,此所谓⑫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⑬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⑭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⑮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⑯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⑰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⑱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⑲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⑳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结合项羽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由“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可知,项羽有匹夫之勇。由“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可知,项羽有妇人之仁。由“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可知,项羽为人残暴。
    答案 项羽是一个有匹夫之勇与妇人之仁的特点的残暴的人。
    【参考译文】
    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考点3 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精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柜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作者观点类。根据文本“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可知,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答案 不赞同。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①大德,天下怀安②。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③诸侯,遂使七国俱起④,合从⑤而西向,以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⑦以安。安危之机⑧,岂不以谋哉?
    (节选自《史记·孝景本纪》)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司马迁对景帝持何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和发展。汉景帝休养生息、平定叛乱,使得天下安宁繁荣,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时提到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在行动的时候不是采取渐渐削弱的方法,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因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景帝以肯定其功绩为主,但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本文为人物传记,人物传记要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精细的刻画,但本文作为一篇帝王传记,篇幅不长,行文简略,说明景帝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不重。司马迁是在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当政期间给汉景帝做的人物传记,司马迁用笔俭省,也是对汉武帝心存戒惧,唯恐言多语失,招致祸患。
    答案 ①司马迁对景帝以肯定其功绩为主,但也指出其不足之处。②汉景帝休养生息、平定叛乱,使得天下安宁繁荣,司马迁对此极为肯定。③但是在“七王之乱”问题上,司马迁表面上指责晁错削夺诸侯封地操之过急,实际上暗刺景帝审时不明、谋划不周。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汉兴以来,孝文皇帝广施大德,天下百姓怀恩而安。到了孝景皇帝,不再忧虑异姓诸侯王;然而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在行动的时候不是采取渐渐削弱的方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建议,(被孝武帝所采纳,)诸侯王的势力才衰弱下来,终于国家得到了安定。(由此看来,)安危的关键,难道不是运用谋略吗?
    [专项训练]
    1.(概括要点)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
    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目的)扬雄奏章中“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议措施)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原文] ……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因分析)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绍圣时期吕希哲为何“但守本秩”,请结合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正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池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述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惠子曰:“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付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B.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C.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D.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堂”意思是朝廷,与《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含义相同。
    B.“明日”意思是第二天,与《明日歌》中“我生待明日”的“明日”含义不相同。
    C.“贷粟”中的“贷”是借的意思,“粟”指谷子,去壳后叫小米。“贷栗”文中指借人粮食。
    D.“邑”指城市,文中“待吾邑粟之来”与《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的“邑”含义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国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为诱饵,要魏王杀掉范痤,范痤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对人性的洞察,成功使自己死里逃生。
    B.祖朝认为,朝廷的决策与百姓性命攸关,所以他虽然是平民百姓,也给晋献公上书,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针计策。
    C.惠子用“弓”来比喻弹的形状,以对“弹”的解说为例,是为了向梁王说明,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用比喻是行不通的。
    D.庄周用路上牛蹄槽中鲋鱼求助而不得的故事,批评文侯脱离实际和假装慷慨大方,文侯听后把百钟粮食送到庄周家中。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范痤被魏王追杀,是如何自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23新高考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二、(2023年新高考二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2022年全国高考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2021年全国高考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五.【202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六【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13.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
    七、【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训慈育,闺内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亦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8.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八、【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 事 修 书 唯 官 高 者 一 人书 职 名 时 景 文 守 郑 州 在 文 忠 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24.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与解析
    考点过关
    [专项训练]
    1.
    解析 对于冯异打败赤眉军的方法,从文中“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等内容可知,冯异让壮士换成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路旁。伏兵突然冲出,衣服相同,赤眉军难以相认,于是众人惊溃。冯异追击,打败了赤眉军。分析概括要点即可。
    答案 (1)派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2)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3)乘胜追击。
    【参考译文】
    这时,赤眉扰乱三辅,于是派遣冯异讨伐赤眉。授予冯异征西大将军,与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冯异让壮士换成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路旁。伏兵突然冲出,衣服相同,赤眉军难以相认,于是众人惊溃。冯异追击,打败了赤眉军。
    2.
    解析 先根据原文阐述“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的意思,再结合文中内容阐明道理及扬雄这样说的目的。“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意谓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意谓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结合“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可知,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
    答案 ①“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②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
    【参考译文】
    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还没动身,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那时,威胁震慑不住他,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有智慧谋略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出使在外奔忙劝说,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况且从前开拓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十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皇帝醒悟,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更换国书,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
    3.
    解析 这道题目很典型。主观概括题目经常通过传主的语言,来确定人物的思想主张、行事风格。
    答案 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诚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
    4.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推断可得出答案,注意先筛选,后概括。
    答案 当时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认为吕希哲不是科举出身;中书舍人认为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与吕希哲有关,故不能提拔吕希哲。
    【参考译文】
    正逢绍圣时期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说他不是科举出身做官,因此以秘阁校理身份担任怀州知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说:“吕大防由吕公著提拔,所以推荐吕希哲来报答私恩。凡是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都是吕公著带头做的;而吕公著的罪恶,是由吕希哲诱导而成的,他不能玷污荣华的官职。”于是只能维持本来官级,不久分司南京,住在和州。
    [综合训练]
    5.
    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其用死的范痤和赵国交易,还不如用活的范痤和赵国做交易。假如我范痤已死,而赵国不把土地给君王,那么君王将怎么办呢?所以不如和赵国完成割地的手续,这样之后再来杀我。“不如以生痤市”,“以生痤”作“市”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BC。“赵”作“不与王地”的主语,“赵不与王地”应该连在一起,排除A。故选D。]
    6.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两个“庙堂”都是朝廷的意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B.文中“明日”意思是第二天,“我生待明日”中“明日”指不远的将来。句意:我的一生只只空等将来。C.正确。D.“含义相同”错误,文中“邑”指古代诸侯的封地,“邑人奇之”的“邑”是指县。句意:等我收到我封地的粮食。/县里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故选D。]
    7.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提出一些治理国家的方针计策”错,原文是“愿请闻国家之计”,希望您允许我听听国家治理的方针大计。故选B。]
    8.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藿食者”,百姓;“得无”,难道;“肝脑涂地”,惨死。②“固”,本来;“谕”,说明;“知之”,弄懂它。
    答案 ①像我这样的百姓,难道能够不惨死于中原的土地之上吗?
    ②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
    9.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池,然后杀痤’魏王曰:‘善。’”可分析概括出,范痤对捉拿他的人说,和赵国完成交易手续再杀他,以防被赵国欺骗。魏王答应了,范痤活了下来。
    结合“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述之欲,则君且奈何?’”可分析概括出,范痤写信给信陵君,提醒信陵君,若魏王听信强大的秦国之言,要杀他,他该如何自保。结合“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可分析概括出,在信陵君的劝说下,魏王放出范痤。
    答案 ①范痤对捉拿他的人说,和赵国完成交易手续再杀他,以防被赵国欺骗。魏王答应了,范痤活了下来。
    ②范痤写信给信陵君,提醒信陵君,若魏王听信强大的秦国之言,要杀他,他该如何自保。
    ③在信陵君的劝说下,魏王放出范痤。
    【参考译文】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替我们杀掉范痤,我们就献上方圆七十里的土地给你们。”魏王说:“好的。”于是派遣差吏前去捉拿范痤,差吏将他包围起来但还没有杀害他。范痤自己爬上屋顶,骑在屋脊上,对差吏们说:“与其用死的范痤和赵国交易,还不如用活的范痤和赵国做交易。假如我范痤已死,而赵国不把土地给君王,那么君王将怎么办呢?所以不如和赵国完成割地的手续,这样之后再来杀我。”魏王说“好的。”范痤于是上书给信陵君说:“我范痤原是魏国免了相位的人。现在赵国用土地贿赂魏王来杀害我,魏王听信了,假如今后强大的秦国也仿效赵国的办法想要杀掉您,那么您将怎么办呢?”于是信陵君就对魏王说,让魏王放出范痤。晋献公的时候,都城东郊的百姓中有个叫祖朝的人,给晋献公上书说:“我是东郊的平民百姓祖朝,希望您允许我听听国家治理的方针大计。”晋献公派人出来告诉祖朝说:“朝廷的官员已经考虑这些事了,老百姓为什么还要参与呢?”祖朝回答说:“假如官员一旦在朝中做出错误的决策,像我这样的百姓,难道能够不惨死于中原的土地之上吗?这种灾祸也会涉及我的身上。我对此有很深的忧虑。我怎能不关心国家的决策呢?”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说话的时候喜欢打比方,大王让他说话不打比方,他就不能说话了。”梁王说:“好。”第二天梁王见到惠子,对惠子说:“我希望先生你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但他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他说:‘弹的形状像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么他能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就应该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像把弓,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会明白。”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现在您却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讲得好。”庄周家里贫困,就去魏国请求借粮食,文侯说:“等我收到我封地的粮食来借给你。”庄周说:“我今天来的时候,见路上牛蹄槽中有鲫鱼,它叹息着对我说:‘我还能活吗?’我说:‘等我为你向南见楚王,请求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你。’鲋鱼说:‘现在我的命就在盆瓮之中罢了,竟然要为我见楚王,引长江和淮河的水来救我,那么,你就得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了。’今天我因为贫困来借些粮食,你却说等封地的粮食来了再借给我,这样即使粮食来了,您也要到出卖劳力的市场上去找我了。”文侯于是发放百钟粮食,送到庄周家里。
    真题过关
    一【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二【答案】
    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解析】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
    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三【答案】
    (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四【答案】
    5.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②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
    五.【答案】
    14.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然后,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结合语段“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语句“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六.【答案】
    13.陆侧重有气节,道义,叶侧重作世人治生表率。两人都认为要节俭,不能营营逐利。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理解语段的意思。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陆游文中“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与叶梦得文中“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都提倡子弟要节俭用度,不可追求奢靡享受。陆游提到“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即以改变节操营利为耻;而叶梦得认为在谋生时“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要正直诚信,不能损人利己;二人都认为不能够为了追求利益就放弃道德准则,营营逐利。不同处在于,陆游更注重“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堕厥初”,即重视子弟要坚守节操道义,这是保持家风不堕的要务。而叶梦得则更注重“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即要求子孙必须要懂得经营家业,有谋生之计,作世人表率。
    七.【答案】
    8.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利。
    【解析】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主要的事件,根据要求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人物形象;最后分类整理并加以概括。首先,审题要抓住“平居言语中”“识大义”两个关键点。然后回归原文,梳理主要事件并勾画描写平居言语的语句进行分析。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通过叙写赵太夫人对待外甥、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的事件,来展现其形象特点。对待“稚年丧母”的外孙,结合语句“外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分析可知,太夫人心系幼孤,疼爱后辈。结合语句“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分析可知,太夫人不仅对待公婆尽心竭力,而且还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施惠于人。结合语句“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分析可知,太夫人是一个善良的人,珍惜生命,宽仁悲悯。结合对丈夫劝导的语言“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分析可知,太夫人关心丈夫身体,对功名利禄很是淡然。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她的“识大义”的表现。
    八.【答案】
    24.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解析】
    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从文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他的文章,可见他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
    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功劳,让他署名。
    关键点
    作用或意图
    抓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功过和精神
    传记往往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说明人物的主要贡献和过错。我们只要能够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就能够正确认识人物的功过是非,品评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次要人物——从侧面了解主要人物
    看看作品除了写传主外,还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刻画传主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抓记述人物的方法——领会人物的心理精神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抓住作品记述人物的具体方法手段,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初步鉴赏的目的
    关注点
    阅读目的
    辨题识体,明确写作目的
    “论”是论断事理;“议”与“辩”,侧重于反驳、辩驳、辩论;“原”,是推本求源;“说”多着眼于说明、申释;“解”则偏重于解释疑难。文题,通常会表明文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和表明的体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阅读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通读全文时,在理解掌握文句的前提下,得先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如2017北京卷的《秦废封建》节选,文中论及的话题是秦废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优还是劣,作者借柳宗元的话表明了观点: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把握结构,理清逻辑思路
    对古代议论性散文的阅读,我们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相关试卷

    考点31 内联外引迁移运用信息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考点31 内联外引迁移运用信息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共31页。

    考点30 分类整合、精准概括信息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考点30 分类整合、精准概括信息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共29页。

    考点29 论证思路与论证特点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

    这是一份考点29 论证思路与论证特点主观题-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讲义(新高考专用)(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组织表述要规范,四线城市用户中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