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展开1.(2分)如图为小明刚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一支冰棒,小明将它吃掉解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棒表面结霜是凝固现象
B.吃冰棒时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C.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刚取出的冰棒的温度约为5℃
2.(2分)如图甲是一件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B.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提高了哨音的音调
C.哨音是由竹筒筒壁振动产生的
D.听到的哨音属于次声波
3.(2分)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D.日食形成
4.(2分)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下列选项中对照思维导图的内容填写正确的是( )
A.①→音色 ②→响度 ③→振幅
B.①→振幅 ②→响度 ③→音色
C.①→响度 ②→振幅 ③→音色
D.①→音色 ②→结构 ③→响度
5.(2分)第一次“龟兔赛跑”,兔子因为在途中睡觉而输掉比赛,很不服气,并且骄傲地说,这次我一定不睡觉,结果兔子又一次输掉了比赛,则下列图像可以体现这次比赛过程的是( )
A.B.
C.D.
6.(2分)如图所示,在一个纸板上打若干个小孔,组成一个心形。在室内让这个纸板在烛焰和白墙之间移动( )
A.B.
C.D.
(多选)7.(3分)科学家模拟了将一张A4纸对折103次之后,其厚度达到了惊人的930亿万光年,比目前可以观测的宇宙边界还要长。为测量一张A4纸的厚度( )
A.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可以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B.可以通过测出100张相同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即可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C.测厚度时,不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D.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多选)8.(3分)某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所出对联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遇火则熔”。关于其中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液态的小水珠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消失的过程需要放热
D.铜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9.(3分)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先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敲响的音叉甲和音叉乙分别靠近话筒,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知( )
A.甲声波的频率较高B.乙声波的响度较大
C.乙声波的音调较高D.甲声波传播速度较慢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0.(3分)如图是音乐老师和学生用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 产生的,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时,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一定相同,听声音能辨别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说明声音能传递 。
11.(3分)如图是放在桌面上的平面镜和苹果。平面镜后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若苹果距平面镜10cm,则苹果在平面镜中的像距苹果 cm,若苹果远离平面镜,则苹果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2分)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相同材质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
13.(3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测量了他们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后,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对应的四个点如图所示,已知这四位同学速度的关系v甲>v乙>v丙=v丁,请判断图象上点3对应的是 (填“甲”、“乙”、“丙”或“丁”)同学;点 和点 所代表的速度是相同的(后两空均填“1”、“2”、“3”或“4”)。
14.(2分)学习物理首先要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的被测铅笔的长度是 cm;如图乙所示,用停表测量的时间为 s。
15.(2分)如图甲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 处减弱噪声的;教室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如图乙所示,由于 。便可以大大减少噪声的污染。
16.(2分)在汽车行业中“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转并压向金属板材,板材局部变软熔化,螺钉尖端却仍然坚硬,板材局部 (物质变化名称)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物质制作的板材。
17.(2分)如图所示,冬日里不少小伙伴在“冻哭”的同时也开始炫起年度“泼水成冰”大戏。在温度极低的室外泼洒出去的较高温度的水,部分水滴首先 成为水蒸气,细小水蒸气 成冰晶或者液化成小水滴,就出现了图中的壮观场景。(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主要运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18.(6分)区间测速是用来检测机动车通过两个相邻测速监控点之间的平均速度。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及限速牌,某车辆进入全长为44km的区间测速路段,用时0.5h离开该路段。
(1)通过计算说明,在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是否超速?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通过这一区间,至少需要行驶多长时间?
19.(9分)十一期间,家住沈阳的小轩和爸爸到本溪南芬大峡谷游玩。他们从家自驾到沈阳站,然后乘火车去南芬北站,如表所示,求:
(1)他们以限定的最高时速行驶至沈阳站需要0.5小时,则交通标志牌到沈阳站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2)如果他们乘坐的是K7613次列车,那么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3)该趟列车长200m,中途以30m/s的速度运行,它完全穿过长度为1300m的一条隧道需要多少秒?
四、实验、作图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其中21题作图2分,共17分)
20.(5分)小明在家中发现了爸爸防止血糖过低而食用的葡萄糖粉,想知道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 。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
(3)如表是小明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状态。
21.(7分)一、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提出问题:
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选择并组装器材:用激光笔、平面镜、硬纸板、 、不同颜色的笔等器材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小明让一束激光沿着硬纸板射向平面镜,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的位置,测出每次的反射角与其对应的入射角。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图乙,小明对问题①和问题②得出以下结论。
问题①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问题②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将光逆着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其反射光线将逆着对应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5)交流与反思:交流发现,选用较粗糙硬纸板呈现的光路比选用光滑的玻璃板呈现的光路更为明显,是因为光照射到较粗糙硬纸板表面发生 反射,此种反射 (填“遵守”或“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利用光学知识作图。
小明晚上放学的途中看到了在路灯下站着的小明和小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长长的影子如图丙所示,请你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22.(5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a、b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板的目的是 。
(2)在加热过程中,当同学观察到水中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 ,温度计示数 (填“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此时水沸腾了。
(3)通过实验得到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持续吸热。
(4)图乙是两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关系为ma mb(填“>”、“<”或“=”)。
五、综合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其中作图3分,共8分)
23.(8分)小明家最近购置了一台轿车,结合刚刚学过的物理知识对轿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①小明通过车头左右两侧的反光镜能够清楚的看到身后的其它车辆,反光镜是利用光的 来工作的。
②如图甲是小明爸爸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作平面镜)看到右后方的行人A,P点是司机的眼睛
③倒车过程中,当车辆距离障碍物较近时,小明听到驾驶室发出“滴滴”的警报声 工作的(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一次驾车旅游途中。小明看到爸爸前方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图丙所示。根据你的理解,速度计上数字的单位应该是 (填“km/h”或“m/s”)。
(3)在寒冷的冬天,要往水中加入防冻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有关资料表明,混合液的凝固点不同,具体数值如表所示(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①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②在给汽车水箱中加入防冻液后,应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最低气温低10℃~15℃最为适宜。若某地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应选 (填选项符号)混合液最为适宜。
A.30%
B.40%
C.60%
D.90%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共21分。1~6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7~9题为多选题,每题3分,漏选得2分,错选得0分。)
1.(2分)如图为小明刚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一支冰棒,小明将它吃掉解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棒表面结霜是凝固现象
B.吃冰棒时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C.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刚取出的冰棒的温度约为5℃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冰棒表面结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所以吃冰棒时感到凉快;
C.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冰的熔点在0℃左右,温度不高于0℃。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2分)如图甲是一件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B.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提高了哨音的音调
C.哨音是由竹筒筒壁振动产生的
D.听到的哨音属于次声波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次声波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提高了哨音的响度;
C、哨音是由竹筒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听到的哨音不属于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知道音调和响度。
3.(2分)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的是( )
A.一叶障目B.日晷计时
C.水中倒影D.日食形成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海市蜃楼、筷子弯折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3)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回到原来介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都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解答】解:A、一叶障目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日晷计时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错误;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故C正确;
D、日食的形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属于基础知识。
4.(2分)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下列选项中对照思维导图的内容填写正确的是( )
A.①→音色 ②→响度 ③→振幅
B.①→振幅 ②→响度 ③→音色
C.①→响度 ②→振幅 ③→音色
D.①→音色 ②→结构 ③→响度
【分析】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解答】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是响度、音调和音色;音色与材质有关;①是响度;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5.(2分)第一次“龟兔赛跑”,兔子因为在途中睡觉而输掉比赛,很不服气,并且骄傲地说,这次我一定不睡觉,结果兔子又一次输掉了比赛,则下列图像可以体现这次比赛过程的是( )
A.B.
C.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乌龟早出发且早到达终点,据此分析。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乌龟早出发且早到达终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s﹣t图像描述物体运动的理解,难度不大。
6.(2分)如图所示,在一个纸板上打若干个小孔,组成一个心形。在室内让这个纸板在烛焰和白墙之间移动( )
A.B.
C.D.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解答】解:由于光在均匀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烛焰的光通过纸板上很小的小孔,心形光斑的每个亮点为烛焰倒立的实像,因此ACD错误。
故选:B。
【点评】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此题较为新颖。
(多选)7.(3分)科学家模拟了将一张A4纸对折103次之后,其厚度达到了惊人的930亿万光年,比目前可以观测的宇宙边界还要长。为测量一张A4纸的厚度( )
A.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可以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B.可以通过测出100张相同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即可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C.测厚度时,不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D.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分析】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无法直接测量,采用累积法,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刻度尺零刻度磨损可以重新选择新的起点作为0刻度。
【解答】解:A.一张纸的厚度小于1mm,故A错误;
B.采用累积法,然后除以100,故B正确;
C.测厚度时,只要重新选择有刻度的部分作为起点即可,故C错误;
D.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考查累积法的应用、误差、刻度尺的应用等,属于中档题。
(多选)8.(3分)某校传统文化节上,语文老师所出对联的上联是:“雨雾霜雪露,迎阳则消”,遇火则熔”。关于其中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液态的小水珠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消失的过程需要放热
D.铜熔化过程需要吸热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吸热;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化成气态,汽化要吸热。
【解答】解:A、霜是固态的;
B、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雾消失的过程需要吸热;
D、铜熔化需要吸热。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汽化和熔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9.(3分)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先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敲响的音叉甲和音叉乙分别靠近话筒,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知( )
A.甲声波的频率较高B.乙声波的响度较大
C.乙声波的音调较高D.甲声波传播速度较慢
【分析】(1)①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在同一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解答】解:AC、据图可知,声波振动的波形疏密程度不同,越密的频率越高,所以乙声波的频率较高;故A错误;
B、波形幅度相同;故B错误;
D、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在同一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变。
故选: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0.(3分)如图是音乐老师和学生用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 振动 产生的,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时,声音的 音调 (填声音的特性)一定相同,听声音能辨别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说明声音能传递 信息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答】解: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钢琴和小提琴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时,声音的音调一定相同;
听声音能辨别出是何种乐器演奏的,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点评】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区分声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
11.(3分)如图是放在桌面上的平面镜和苹果。平面镜后的影子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若苹果距平面镜10cm,则苹果在平面镜中的像距苹果 20 cm,若苹果远离平面镜,则苹果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不变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面镜后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若苹果距平面镜10cm,则苹果在平面镜中的像距镜面10cm,若苹果远离平面镜,所以苹果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20。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是一道基础题。
12.(2分)小明洗完热水澡后,发现浴室相同材质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珠,B管通的是冷水。你认为小明的判断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A水管上布满水珠说明房间中热的水蒸气在A水管上遇冷发生了液化,故A管子里应该是冷水。 。
【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解答】解:房间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管会放热液化,水管A上布满水珠。
故答案为:错误;A水管上布满水珠说明房间中热的水蒸气在A水管上发生了液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13.(3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测量了他们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路程和时间后,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对应的四个点如图所示,已知这四位同学速度的关系v甲>v乙>v丙=v丁,请判断图象上点3对应的是 乙 (填“甲”、“乙”、“丙”或“丁”)同学;点 2 和点 4 所代表的速度是相同的(后两空均填“1”、“2”、“3”或“4”)。
【分析】在s﹣t图像中,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大。
【解答】解:在s﹣t图像中,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大于2和4、8在同一直线上,根据v甲>v乙>v丙=v丁,请判断图象上点3对应的是乙同学;点2和点6所代表的速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乙;2;4。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图像的分析,关键掌握s﹣t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大小。
14.(2分)学习物理首先要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的被测铅笔的长度是 4.70 cm;如图乙所示,用停表测量的时间为 275.1 s。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首先看起始端有没有从0开始,若没有从0开始,把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1)图甲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6cm=1mm;
物块左侧与0cm对齐,右侧与8.70cm对齐;
(2)图乙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偏过中线,而大盘指针在35.6s。
故答案为:4.70;275.1。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15.(2分)如图甲所示,“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 声源 处减弱噪声的;教室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如图乙所示,由于 真空不能传声 。便可以大大减少噪声的污染。
【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减弱: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入班即静”要求同学们在教室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
(2)教室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如图乙所示,由于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声源;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以及声音的传播,难度不大。
16.(2分)在汽车行业中“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①利用电动工具使螺钉高速转并压向金属板材,板材局部变软熔化,螺钉尖端却仍然坚硬,板材局部 凝固 (物质变化名称)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铝 物质制作的板材。
【分析】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解答】解:螺钉完全拧入板材后停止转动后,板材的温度下降,板材牢牢套住螺钉,铁的熔点比铜高,只能拧入铝物质中。
故答案为:凝固;铝。
【点评】本题考查了凝固和晶体熔点,属于基础题。
17.(2分)如图所示,冬日里不少小伙伴在“冻哭”的同时也开始炫起年度“泼水成冰”大戏。在温度极低的室外泼洒出去的较高温度的水,部分水滴首先 汽化 成为水蒸气,细小水蒸气 凝华 成冰晶或者液化成小水滴,就出现了图中的壮观场景。(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在温度极低的室外泼洒出去的较高温度的水,部分水滴首先由液态汽化为气态的水蒸气。
故答案为:汽化;凝华。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我们要能够分析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究竟是哪一种。
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主要运算过程、数值、单位和答)
18.(6分)区间测速是用来检测机动车通过两个相邻测速监控点之间的平均速度。如图是某高速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及限速牌,某车辆进入全长为44km的区间测速路段,用时0.5h离开该路段。
(1)通过计算说明,在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是否超速?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通过这一区间,至少需要行驶多长时间?
【分析】(1)知道区间测速路段的长度(即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根据v=求出该车辆全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可知该路段的最大限速,将全程的平均速度与最大限速进行比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2)知道区间测速路段的长度和最大限速,根据v=变形可求出通过全程所用的最少时间。
【解答】解:(1)该车通过测速区间的平均速度为:v==88km/h,
由图可知,该路段允许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80km/h,所以该车通过该测速区间会被判超速;
(2)若该区间车辆不超速,其速度最大为v'=80km/h=6.55h。
答:(1)通过计算可知,在区间测速路段该车辆超速;
(2)若该区间车辆不超速,至少需要行驶的时间为0.55h。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中得出该路段的最大限速、理解区间测速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9.(9分)十一期间,家住沈阳的小轩和爸爸到本溪南芬大峡谷游玩。他们从家自驾到沈阳站,然后乘火车去南芬北站,如表所示,求:
(1)他们以限定的最高时速行驶至沈阳站需要0.5小时,则交通标志牌到沈阳站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2)如果他们乘坐的是K7613次列车,那么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3)该趟列车长200m,中途以30m/s的速度运行,它完全穿过长度为1300m的一条隧道需要多少秒?
【分析】(1)60表示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60km/h,由速度公式计算出交通标志牌到沈阳站的路程;
(2)从列车时刻表中可知列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度加上列车长度,知道列车行驶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列车完全穿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由图可知,汽车在该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v=60km/h,
由v=可知;
(2)由图可知,K7613次列车运行的时间t1=09:16﹣10:06=h;
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v1===96km/h;
(3)列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所行驶的路程:s2=L隧+L车=1300m+200m=1500m;
由v=可知2===50s。
答:(1)他们以限定的最高时速行驶至沈阳站需要3.5小时,则交通标志牌沈阳站的路程为30km。
(2)如果他们乘坐的是K7613次列车,那么该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96km/h;
(3)该趟列车长200m,中途以30m/s的速度。
【点评】本题通过列车时刻表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题的关键是能从列车时刻表中找到相关有用的信息。
四、实验、作图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其中21题作图2分,共17分)
20.(5分)小明在家中发现了爸爸防止血糖过低而食用的葡萄糖粉,想知道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于是将葡萄糖粉末带到学校的实验室,组装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1)器材组装过程中,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 cba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 使葡萄糖粉受热均匀 。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58 ℃。
(3)如表是小明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葡萄糖粉 是 (填“是”或“不是”)晶体。在第5min时,试管中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能使物质均匀受热;
(2)温度计的读数是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要放好酒精灯,a、b、c三个装置正确安装顺序依次为cba;
实验过程中使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使葡萄糖粉(试管内物质)受热均匀;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该物质是晶体,试管中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cba;使葡萄糖粉受热均匀;(3)是。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实验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
21.(7分)一、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提出问题:
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②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2)选择并组装器材:用激光笔、平面镜、硬纸板、 量角器 、不同颜色的笔等器材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小明让一束激光沿着硬纸板射向平面镜,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的位置,测出每次的反射角与其对应的入射角。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图乙,小明对问题①和问题②得出以下结论。
问题①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问题②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将光逆着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平面镜,其反射光线将逆着对应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5)交流与反思:交流发现,选用较粗糙硬纸板呈现的光路比选用光滑的玻璃板呈现的光路更为明显,是因为光照射到较粗糙硬纸板表面发生 漫 反射,此种反射 遵守 (填“遵守”或“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利用光学知识作图。
小明晚上放学的途中看到了在路灯下站着的小明和小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长长的影子如图丙所示,请你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分析】一、(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需要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4)根据实验分析即可;
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平行光射向表面粗糙的物体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反射光射向不同的方向,这是漫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知,连接人和他影子的顶端所形成的直线必定经过点光源。所以分别把小明和小华的顶端和影子的顶端连接并延长可交于一点,即点光源S的位置。
【解答】解:一、(1)在光的反射中,需要用量角器测量反射角。
(4)分析实验过程可得到结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图甲,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漫反射同样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二、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点S就是光源的位置
故答案为:一、(1)量角器;可逆;遵守;二。
【点评】(1)本题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题目,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漫反射、光路的可逆性、使用器材的特点,属于基础题目。
(2)此题考查的是影子形成原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2.(5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a、b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实验时在烧杯上盖一张硬纸板的目的是 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
(2)在加热过程中,当同学观察到水中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 大 ,温度计示数 保持不变 (填“继续升高”或“保持不变”),此时水沸腾了。
(3)通过实验得到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达到沸点 、持续吸热。
(4)图乙是两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两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关系为ma > mb(填“>”、“<”或“=”)。
【分析】(1)实验中在烧杯上方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2)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体积减小,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体积不断增大;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3)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4)由图乙可知,a组初温高于b组,加热时间相同,说明a组水的质量大于b组。
【解答】解:(1)实验中在烧杯上方加盖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
(2)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水开始沸腾,水温保持不变;
(3)通过实验得到水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4)由图乙可知,a组初温高于b组,说明a组水的质量大于b组。
故答案为:(1)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快水的沸腾;保持不变;(4)>。
【点评】此题考查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减少热量散失的措施、水沸腾后的特点等知识,属于综合题目。
五、综合题(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其中作图3分,共8分)
23.(8分)小明家最近购置了一台轿车,结合刚刚学过的物理知识对轿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①小明通过车头左右两侧的反光镜能够清楚的看到身后的其它车辆,反光镜是利用光的 反射 来工作的。
②如图甲是小明爸爸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作平面镜)看到右后方的行人A,P点是司机的眼睛
③倒车过程中,当车辆距离障碍物较近时,小明听到驾驶室发出“滴滴”的警报声 超声波 工作的(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一次驾车旅游途中。小明看到爸爸前方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图丙所示。根据你的理解,速度计上数字的单位应该是 km/h (填“km/h”或“m/s”)。
(3)在寒冷的冬天,要往水中加入防冻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有关资料表明,混合液的凝固点不同,具体数值如表所示(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①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D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②在给汽车水箱中加入防冻液后,应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最低气温低10℃~15℃最为适宜。若某地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应选 B (填选项符号)混合液最为适宜。
A.30%
B.40%
C.60%
D.90%
【分析】(1)①车头左右两侧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并使光线发散;
②先确定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③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进行回声定位的;
(2)观察图丙速度计表盘即可得出答案;
(3)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随着防冻液含量增加,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再升高;
②因为在给汽车水箱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而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图表判断。
【解答】解:(1)①汽车的反光镜是凸面镜,可以反射光线,由此可知反光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来工作的;
②先延长平面镜,然后做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与平面镜的延长线交于一点O,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
;
③倒车雷达利用的是超声波能够传递信;
(2)由图丙速度计可知,速度计上的速度单位是km/h;
(3)①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防冻液含量从30%逐渐增大到60%时,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所以防冻液含量从30%增大到90%时。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②因为在给汽车水箱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即混合液的凝固点应在﹣25℃~﹣30℃,混合液凝固点﹣28℃即可满足条件,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①反射;②见上图;(2)km/h;②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液体的凝固点的了解和掌握、光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成像作图、超声波的利用以及速度计的认识,会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考查较综合,难度一般
物质
熔点/℃
铁
1535
铜
1083
铝
660
车次
始发:沈阳站
终点:南芬北站
运行距离
K8101
07:18
08:07
80km
K7613
09:16
10:06
80km
K7755
15:46
16:29
80km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4
94
99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2
﹣49
﹣48
﹣46
﹣36
物质
熔点/℃
铁
1535
铜
1083
铝
660
车次
始发:沈阳站
终点:南芬北站
运行距离
K8101
07:18
08:07
80km
K7613
09:16
10:06
80km
K7755
15:46
16:29
80km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57
66
75
84
84
84
84
84
94
99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2
﹣49
﹣48
﹣46
﹣36
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模拟测试试卷(二):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第二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物理模拟测试试卷(二),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小女孩正在荡秋千时的情景,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