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3-6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
专题05+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5+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14页。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②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③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仕:在……做官。②护:掩饰。③去:去除,去掉。④坐:因为,由于。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 食:
短: 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2上·河南周口·五年级统考期末)小文言文阅读。
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 ),号④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②居:镇守。③勾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④号:称。⑤岁:年。
【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
4.如果要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
A.气急败坏B.兴高采烈C.大惊失色D.不慌不忙
5.解释文中加点的“之”字。
(1) (2) (3)
6.写出画横线句子的大意:
7.根据阅读链接,写出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原因。
8.结合文言文及阅读链接,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广具有( )的特点。
A.足智多谋B.骁勇善战C.威风凛凛D.忠心耿耿
9.你知道的与李广有关的诗句有:
(2022上·河南郑州·五年级校考期末)阅读理解。
曾国藩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②不甘为下流③;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④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断:绝对,一定
③下流:下等,劣等。 ④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
10.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中的文言疑难字义。
11.根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用“/”进行断句。(限断一处)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2.文中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 、 、 。链接教材可知,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 、 、 。
(2022上·河南信阳·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
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却只漫浪诵读: 。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14.文中画线句子是反问句,点明 。
15.读了此文,我想到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 的“韦编三绝”、匡衡的“ ”、车胤的“ ”。
16.你平时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请写一写。
(2022上·河南郑州·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①,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②,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注释:①脱:掉,落。②屋宇:房屋。
17.读“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看到的画面是:
18.文中讲到“真奇观也”的景象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2上·河南许昌·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9.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知之为知之(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②是知也( ) A.知道 B.记住 C.智慧
③心到最急( ) A.紧急 B.重要 C.着急
20.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1.两则片段都是讲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中,片段①侧重讲 ,片段②侧重讲 。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22.片段①中的“子”指的是古代教育家 。片段②中的“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 ,本学期我们还积累了他的两首《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
(2020上·河南平顶山·五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3.上文出自记录孔子言行的《 》。
2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敏而好学( )( ) 是知也( )
25.对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B.学习不讨厌,教诲他人不疲倦。
(2021上·河南濮阳·五年级统考期末)古文阅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6.按原文填空。
27.选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论述了 。
28.阅读选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0上·河南南阳·五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心眼既不专一, ,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 ?
29.将短文内容补充完整。
30.解释文中加点字。
谓: 急:
31.用自己的话总结上文的读书方法。
3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上述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 一起 吃 错误 硬要 2.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3.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并壳入口”意思: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并:一起。
“食菱须去壳”意思:吃菱角要去壳。食:吃。
“其人自护其短”句意为: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短:错误。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意思: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强:硬要。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意思: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3.本题主要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理解。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的态度。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一样的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C 5. 代词,李广的名字 的 代词,李广 6.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 7.射杀追骑无数。 8.B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4.本题考查了选词填空。
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
根据语境,匈奴都害怕他,应选“大惊失色”。故选C。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1)匈奴闻之:匈奴听说他的名字。之:代词,指代李广的名字。
(2)汉之飞将军:汉朝的飞将军。之:的。
(3)避之数岁:躲避了他数年。之:代词,指李广。
6.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重点词:之:代词,指李广。岁:年。避:躲避。
句子翻译: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
7.本题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阅读链接】内容可知,因为李广射杀追骑无数,所以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可以体会到李广具有骁勇善战的特点。
9.本题考查课外搜集及积累。
与李广有关的诗句有:
①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②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分析】参考译文: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
10. 志向 见识 11.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2. 有志 有识 有恒 心到 眼到 口到
【解析】10.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理解。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志向就绝对不甘心屈居下等。所以“志”的意思是,志向。“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意思是有见识就会知道知识无穷无尽。所以“识”的意思是,见识。
11.本题考查了断句。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做不成的事。故可断句: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2.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
结合原句“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有志、有识、有恒。
课文《古人谈读书》中宋朱熹所说的话,原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分析】参考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3. 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重要 14.读书用心的重要性 15. 孔子 凿壁借光 车胤囊萤 16.读书时还应该勤动笔,做批注。利用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第1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急:重要。
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意思是既然思想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点明了读书时心到是最重要的。
第3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韦编三绝”内容是孔子读书时,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比喻读书刻苦用功。
“车胤囊萤”: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比喻读书刻苦用功。
第4题答案不唯一,考查语言表达。读书的好方法还有勤动笔,划重点。粗读和精读文章,利用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等。
【分析】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不在此,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读,永远记不住。即使记得,也不会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既然思想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17.冬天非常寒冷,树叶全都落了,乌云阴沉沉地笼罩着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只乌鸦,天还没有黑就回到树林了。 18.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
【分析】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下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地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到傍晚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顿时就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伟大的奇观啊!
17.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满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可知,句中的时间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树上的叶子全落了,乌云遮住了天空,还有未归巢人乌鸦。根据以上景物来想象画面。语句通顺,想象合理即可。如:冬天十分寒冷,树木的叶子全都脱落了,阴云布满了天空,飞鸟千百成群,还没等到天黑就已经回到了林子里。
18.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的意思是: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顿时就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伟大的奇观啊!可知奇观是“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
19. A C B 20.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21. B A 22. 孔子 朱熹 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析】①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②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①本句话“知之为知之”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所以“知”的意思是知道。
②本句话“是知也”意思是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知”的意思是智慧。
③本句话“心到最急”意思是心到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20.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
注意平时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本题中“岂”的意思是难道,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既然做到了心到,眼和口难道有不到的道理呢?
2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根据片段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这段话写的是学习态度。
根据片段②“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所以这段写的是学习方法。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第一段文字出自《论语》,所以“子”指的是孔子。第二段文字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所以“余”指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
本题考查的诗歌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全诗内容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3.论语 24. 聪敏 喜好 智慧 25.A
【分析】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语段主要写得是孔子言行,出自《论语》。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是知也: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智慧。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故选A。
26.智则国智 富则国富 强则国强 独立则国独立 自由则国自由 进步则国进步 27. 排比 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28.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分析】译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6.此题考查文言文的识记能力,此段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原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选段都采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是排比,论述了少年和国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的发展要依靠少年。
28.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情感理解。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有强烈的鼓励性,反映出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
29.则眼不看仔细 却只漫浪诵读 记亦不能久也 眼口岂不到乎 30. 说。 要紧,重要。 31.读书要眼、口、心并用,集中注意力。 32.读书的时候需用心,要全神贯注,识记效果最好,记东西记得最快。
【分析】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29.考查文言文默写,出自朱熹《读书要三到》,在背诵和填空中要准确无误,不能多字丢字,不能出现错别字。
30.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3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要眼、口、心并用。
32.考查阅读感悟,读书要改掉自己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多举手发言,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做题等方面,要努力地要求自己做到这三个到,让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提高,使学习成绩不断地进步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方法
词语
提示
加点词意思
扩词筛选法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组词:杂志、意志、志向……
(1)
查字典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①shí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②zhì记住;记号。
(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5+积累运用+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信息匹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词语运用+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19页。
这是一份专题01+字音字形+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河南地区专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