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练 行文线索、突出中心-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展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王 几 何
马及时
从小学跨进初中校园,一切都是新鲜的,特别是几何那门全新的功课。所以,我们初一上第一节几何课时,大家睁圆了眼睛,认真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
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矮胖老师足足又哑笑了两分钟。
太神奇了,他该不是聋哑学校的老师吧?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
矮胖老师依然不说一句话,但却渐渐收起了笑容,用黑板擦轻轻敲击着讲台上的课桌,待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
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扬扬的表情。待全班42双黑眼睛惊讶得每一双都放大半公分后。他突然转过身去,面向黑板,挥手写下了排球大的三个字:王玉琳。
“这就是我的大名!”他说,声音出奇的洪亮。
全班男女同学被他那金属般的声音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
“上几届的同学。承蒙他们的特别关爱,私下里给本老师取了个绰号。”矮胖老师缓缓转过身去,挥手在黑板上优雅地又写了三个大字:王几何。
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
王老师却毫不理会满教室的笑声,继续用他那金属般的声音说:“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老师在黑板上公布自己的绰号,并且希望大家以绰号相称,在那些做什么事都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的年代,这样的稀奇事,不是太离谱了么?但少年时代总是充满了叛逆,越离谱的事大家越喜欢,于是全班同学兴趣高涨。
一个个洗耳恭听这矮胖幽默的绰号叫“王几何”的老师到底还要说些什么有趣的话。
矮胖老师继续用黑板擦轻敲课桌,以镇住教室里的嘈杂声。“上几届有的同学说:王老师你画的那圆圈有啥了不起?我们也会画!”
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现在,我就请同学们一个个上台来,用不着反手,只是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
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转眼间,只见男女同学轮番走上讲台。
可是,大家哪里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圆和画三角形?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
几十年后。我依然可以对天发誓:这是我这辈子笑得最得意忘形、最舒畅、最厉害的一次。
几何老师在同学们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结束了第一堂课。
王老师下课前的结束语是:“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教了20多年中学几何,是一个一辈子热爱几何教学的教书匠,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奇怪的是,王老师说这番话时,竟第一次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
这堂课的喜剧效果让42个中学生一辈子铭记在心,让42个少年永远记住他们的中学时代:有一位业务水平极高、人人都盼望他上课的幽默风趣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做王玉琳,绰号叫做王几何。
王玉琳是父亲马仁海的毛根儿朋友。
1.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2.仔细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中对王老师的“胖”没有作细致描写,却用一个字写出了王老师“胖”的形态。请在文中找出这个字。
(2)文中有四次写同学们的“笑”:第一次、第二次是哄堂大笑,第三次是笑破了肚子,第四次是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这四次笑,笑的内容各是什么?
(3)王老师开始上课时哑笑,下课结语时严肃得面无一丝笑容。王老师这样做的用意各是什么?
3.从全文看,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4.文章开头说:对第一节几何课,“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好奇”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请围绕“好奇”画出情节发展的思维导图。
【答案】1.交待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2.(1)挤。(2)第一次是笑的是王老师的哑笑;第二次笑的是王老师的绰号;第三次笑的是王老师让全班同学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第四次笑的是画的圆和三角形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3)王老师哑笑是创造课堂幽默,活跃课堂气氛。王老师下课结语面无一丝笑容是对全班同学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的道理,进行热爱知识、持之以恒学习精神的教育。
3.王老师是个头方耳大而矮胖结实、幽默风趣、有教学艺术的人。
4.(1)胖人能走这么快(2)矮胖老师只哑笑,不说话(3)面向课堂,反手背向黑板徒手画篮球大的圆和等边三角形(4)挥手写排球大的三个字,并用洪亮、金属般声音公布自己的姓名(5)优雅写出并公布上届同学给自己起的绰号(6)让全班同学到黑板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7)同学们画的圆和三角形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8)下课结语时严肃得面无一丝表情
【解析】
【分析】
1.
本题考查的文段的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入手。内容上“描写的同学们对几何老师的期待”,交待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结构上能引起下文对“王几何”老师的叙述,引起读者的兴趣。整理综合即可。
2.
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分析能力。
(1)除了“矮胖”等几个直接表现胖的词,第三段“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一句中“挤进门”字面上描写的是他教室的动作,但“挤”字却也表现他身体的肥胖。
(2)解答此题,要找准同学们四次“笑”的位置,再提炼概括。
第一次:“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结合上段内容知:同学们此处发笑是王老师一直在哑笑;
第二次:“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结合上段内容,因王老师优雅而幽默地介绍自己绰号才有大家的哄堂大笑;
第三次:“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同样结合上文知,同学此时笑的是王老师让全班同学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第四次:“笑得双手发抖的同学们,一个个变得笨手笨脚,画的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大家笑的是画的圆和三角形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从王老师下课前的结语“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可看出,王老师哑笑是让课堂不死板,创造课堂幽默,活跃课堂气氛。从“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的效果可看出,王老师下课结语面无一丝笑容是想引起学生震撼,明白学习上的道理。
3.
本题考查分析探究能力。可从王老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本领品质两方面去分析。如,从对王老师外貌描写可看出他“头方耳大而矮胖结实”(外形)、从王教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可看出他的幽默风趣(本领品质)、从王老师给学生的震撼和上课效果可看出,他懂教育懂教学,有教学艺术(本领品质)。
4.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梳理能力。思维导图,实如其名,就是用来帮助思考的。把引发“好奇”的内容找出来,串联起来,也就完成了“思维导图”,引导我们理解文章思路。例如这幅“三主干思维导图”:
一、课前王几何让我们“好奇”言行(主干一)
(1)胖人能走这么快
(2)矮胖老师只哑笑,不说话
二、上课时王老师引发我“好奇”的言行(主干二)
(3)面向课堂,反手背向黑板徒手画篮球大的圆和等边三角形
(4)挥手写排球大的三个字,并用洪亮、金属般声音公布自己的姓名
(5)优雅写出并公布上届同学给自己起的绰号
(6)让全班同学到黑板正面徒手画圆和三角形
(7)同学们画的圆和三角形全是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为啥他行?)
三、课后让我“好奇”之言行(主干三)
(8)下课结语时严肃得面无一丝表情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1)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2)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3)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4)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5)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日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6)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嘁:“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7)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例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
(8)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9)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10)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11)母亲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人做衣服补贴家用。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虽然窗户外面钉上了塑料布,门上也安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 。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母亲的腿病这般严重!
(12)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13)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14)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话嘀铃铃响了,是母亲在叮嘱我,要下雪了,记得多穿点儿衣服!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报“天气预报”了。我喏喏地应着,却透过那场激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15)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5.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竟站了多久。(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7.有人说第(11)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8.文中的“雪”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1)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2)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3)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6.(1)“胡作非为”本是贬义词,这儿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同时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
(2)表现了“我”的内疚和自责,以及对母亲的爱和感恩。
7.示例1:我认为第⑪段不可或缺,理由:这一段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丰富了母亲的形象,为下文进一步抒情作铺垫。
示例2:我认为第⑪段纯属多余,理由:第⑪段主要表现母亲的勤劳,与全文表现母爱的主旨关系不大,且“雪”贯穿全文,第⑩段最后一句写“雪”,而第⑫段紧承“雪”来写,表达更加顺畅。
8.①雪是文章的线索,②雪和母亲一起见证了“我”纯洁快乐的童年,③洁白的雪象征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第六段“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嘁:‘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可概括出:母亲做好早饭,等待“我”和妹妹吃饭。根据第七段“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可以概括出:母亲在家门口迎着风雪等候迟归的“我”。根据第九、十段“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可概括出:年迈的母亲张望、等待春节回家的“我”。
6.
(1)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本义:“胡作非为”的意思是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是贬义词。语境义:这里指“我”和妹妹在纯洁的雪里自由的玩。分析:这个词生动写出了“我”和妹妹的淘气,以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嬉戏的快乐。母亲并不阻止“我”们的行为,而是笑呵呵地看着,表现出母亲的温柔及对“我”和妹妹的宠爱。
(2)考查赏析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人物当时的处境和情感体悟分析。根据语境可知,我因和同学到书店买书,加之天下大雪,汽车晚点,母亲却在大雪中像雕塑一样站了两个小时等我,并且因此病倒,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愧疚、自责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7.
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从内容上来看,第⑪段主要交代了母亲得风湿病的原因,属于插叙。如果认为第⑪段不可或缺,可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和丰富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如果认为第⑪段应该删去,可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分析作答。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第⑪段一方面回答了上文“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的原因。另一方面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第(15)段的抒情中都提到了母亲的风湿痛。据此可知,第⑪段不可或缺。从第⑩段最后一句“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和第⑫段“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来看,都写到了“雪”,从文章衔接来看,没有第⑪段,语意更连贯。并且第⑪段主要表现的是母亲的勤劳,和母爱的主题关系不大。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第⑪段也可以删去。
8.
考查对文中重要意象的理解。细读全文可知,全文内容都围绕“雪”展开,“雪”构成了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串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母亲在大雪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雪”象征了纯洁的母爱。根据第三段“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和第十三段“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可知,雪和母亲一起见证了“我”纯洁快乐的童年。
阅读
重走老山界
彭华强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它的中段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的舜皇山境内。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
③我们一行从永州出发,前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午9时,我们顶着火辣辣的骄阳到达了舜皇山,此山因舜帝南巡狩猎驻跸(bì)于此而得名。沿着河谷向娥皇溪进发便来到蝴蝶谷,沿石阶而上入悠长峡谷,一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忽见小径旁有一块光滑巨石,其上刻有“庄周梦蝶”四字,果见几只彩蝶在绿丛中翩翩起舞。
④峰回路转,前面的山路陡斜起来。我和朋友们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还是汗流满面。抬头偶见石壁上红军当年长征时留下的标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⑤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有陆公亭在此,亭侧有红军长征路线介绍。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老山界》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细细品味,真为当年红军的坚强、乐观而感慨、喟叹!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
⑥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只见群山环绕,苍郁秀美,云拂松涛,雾绕翠岗。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下山的小径没有石阶,全是泥土,裸露着的泥土全被古树根藤牵着绊着,非常坎坷,陡峭的梯阶是用竹子做的,踏在上面有点滑,好在没有下雨。“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的描述丝毫不差,下山的路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⑦下得山来,我们坐于溪流边休憩养神,文友们不时发出感叹:“当年红军负重抬着担架和伤员,又不像现在有水泥栈道,不知历尽了怎样的艰险,才翻越这座大山。”今天的老山界,已成为健身疗养的好地方,但当我们走过这段艰险之路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充满敬仰。当年红军自这里走出,走上了胜利之路;我们今天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9.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构思行文的?
10.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描写的蝴蝶谷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下文写越城岭有何作用?
11.第④⑤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是援引陆定一《老山界》中的原文,有什么作用?
12.谈谈你对第⑦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9.游览者的行踪。
10.景色幽美、静谧怡人。与下文描写越城岭高峻险拔的山势形成强烈反差,游人也由起初轻松愉悦的心情转而变得胆战心惊,达到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11.引用原文可以将自己亲临目睹的情境与当年阅读《老山界》所产生的联想体验融合起来,更能产生对艰苦环境中的长征战士深切的钦佩之情。
12.这句话升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老山界之行的真实感受。重走长征路感念红军战士伟岸的身躯、高尚的情操,从而使作者一行更明确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游记类文章,要么以时间为顺序,要么以游览者的行踪为顺序。这道题从文中一些关键词语便可看出。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作者心情的外在表现,这一段景物描写比较幽美,和下文的山势形成反差对比,这样就写出了游人由愉悦的心情转变为胆战心惊,达到扣人心弦的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记下文的山势形成反差对比。叙文内容墙后对比的作用。通过《老山界》的内容和自己亲临目睹的情节进行对比,从而更能表现作者对长征战士的钦佩之情。
(4)本题考查对画线句子的理解。考虑到句子位置在结尾,所以一定要和主旨紧密联系。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⑹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3.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提示:可以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以推敲句子,如句式、长短句等;也可以推敲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
14.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场景中,哑巴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哑巴为第一人称,补白他的心理活动。
15.“达子香花”在文中反复地出现(第2段、第6段、第7段),请思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16.小语和小文阅读此文后,交流了各自的阅读感受,请完成他们的对话。
小语: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联想起了我们看过的《骆驼祥子》,我觉得哑巴和祥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小文: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哑巴刚开始是勤恳的,爱花爱生活。但后来花也不种了,院子也不扫变得懒惰、消极了。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能不能结合作品具体说说他们各自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呢?
小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语:作家们都用文字记录下这些,表达他们的个人情感,也为时代发声。这大概就是老师以前说过的“文学的关怀”吧。
【答案】13.这是哑巴的外貌描写,连用两个“出奇”看出老哑巴不是一般地黑与瘦,黑瘦得很厉害,容貌丑陋。作者又从它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想到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印证了他的黑与瘦,让人很有距离感,甚至有些恐怖,不愿靠近他,也暗示下文人们对他的排斥、歧视,暗示哑巴饱受生活的艰辛与悲苦。
14.孩子们,我很欢迎你们到这里来捉迷藏的。把草垛蹬散了,也没事的,我不会把你们怎么样的,你们不用怕我的,也不用逃跑的,其实我很善良的。我平时都只有一个人,很孤单。你们的到来让我这里多了一些欢声笑语,我还得谢谢你们呢。可是,谁让我不能说话呢,哎,我真希望自己能说话可以和你们更好地交流,让你们别误会我了!
15.达子香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第二段中作者由达子香花的开放联想起老哑巴,引出了下文对哑巴的回忆。第六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所遭受的歧视,见证了他在旁人眼中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第七段中,达子香花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映衬,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已经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更烘托老哑巴的悲惨,我对他的怀念。
16. (1)祥子刚开始是老实、健壮、坚韧、吃苦耐劳,后来变成了潦倒、麻木、狡猾、好吃懒做的行尸走肉。 (2)哑巴的变化是因为当时周围人对他的嘲弄、歧视,不平等的对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让他变得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祥子的变化有当时的社会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当时军阀混战,他的车被抢了,积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敲诈走了,车行老板又要剥削,病态的社会让他无力反抗。他自己也有性格的局限,目光短浅、软弱妥协、自私自利、狭隘的小农思想等。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修辞、句式、炼字、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
示例1:从句式角度赏析,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连用两个短句“出奇”,可见老哑巴黑瘦得很厉害,不同一般,容貌丑陋。再用一个长句,把“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想象成“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进一步突出了他黑瘦的特点,暗示下文人们对他的排斥、歧视。句式富于变化,显得灵动。
示例2:从修辞角度赏析,作者把“脖颈上裸露的青筋”比成“横七竖八匍匐的蚯蚓”,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哑巴脖颈上的青筋十分突出的特点,表现了他容貌丑陋,暗示哑巴饱受生活的艰辛与悲苦,比喻奇特,新颖传神。
14.
本题考查补写心理描写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叙述,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示例:孩子们,平时场院里只有一个人,很孤单,我就把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四周种上各种各样的花,打发那些孤寂的时光。我非常欢迎你们来场院捉迷藏,做游戏,即使你们把草垛蹬散了,我也不会责备你们。我长得又黑又瘦,十分丑陋,但我心地善良。你们来吧,孩子们,别怕,来场院玩吧,我欢迎你们。你们别跑,别误会我!可惜我是个哑巴,不能说话,我要能说话该多好呀!
15.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作用的能力。达子香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第2段中“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作者由达子香花的开放想到春天,想起老哑巴,引出了下文对哑巴的回忆。第6段中“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可是人们嘲笑奚落老哑巴,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所遭受的歧视,见证了他在旁人眼中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第7段中“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达子香花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映衬,“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表明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已经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更烘托老哑巴的悲惨命运。
16.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关联阅读要注意比较,找相似点,找共性。
第一空:可以从家庭,身体状况,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方面找出哑巴和祥子的相似点:他们的生活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哑巴刚开始是勤恳的,爱花爱生活。后来花也不种了,院子也不扫变得懒惰、消极了。祥子由刚从农村来到北京拉车,他老实、健壮、坚韧、吃苦耐劳,想拥有自己的一辆车;车被抢,买车的钱被敲诈,虎妞难产,被迫卖车,小福子上吊自杀,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变成了潦倒、麻木、狡猾、好吃懒做的行尸走肉。
第二空:哑巴变化的原因,根据“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可知,当时周围人对他的嘲弄、愚弄、歧视,不平等的对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根据“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可知,他变得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祥子的变化有社会原因,当时军阀混战,他的车被抢,积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上吊自杀,病态的社会打碎了他奋斗的梦想。他自己也有性格的局限,“整整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原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说了”,从原来的斗志昂扬到如今的且走且看将就着,可见他目光短浅,面对生活软弱妥协;“忘了他曾经作过庄稼活,他不大关心战争怎样毁坏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时有时无,他只关心他的车”“他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可见他自私自利、具有狭隘的小农思想等。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夏一刀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就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从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有删改)
17.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18.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19.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0.细读第段,紧扣加点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
21.结合本文情节,说一说父亲与母亲对刘伟的爱有何区别。
【答案】17.A
18. 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19.第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0.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一串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21.母亲的爱:温柔,慈爱,迁就。给儿子买旧车,给儿子留饭,责怪父亲。
父亲的爱:严厉,含蓄,正直。不给刘伟买车,砸车,偷偷查看给儿子留的饭,追问新车的来历。
【解析】
【分析】
17.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从第②段的“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和第⑩段的“儿子正打着赤膊”及第段的“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可以判断是在夏天。故选A。
18.
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从第②段的“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可概括出,母亲购买旧车,刘伟骑车闲逛;
第一空:从③段的“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可概括出,父亲生气砸车;
第二空:从第⑤段的“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走了”,⑩段的“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和段的“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可概括出,刘伟搬砖挣钱买车;
从段的“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到段的“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可概括出,父子骑车看病。
19.
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第⑦⑨两段都写到了“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父亲“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相同的动作重复,是为了强调,突出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其实都是他们想念儿子的表现,强调他们对儿子的思念程度之深。表明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从而为下文段“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写父子和解做了铺垫。
20.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环住”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在得知儿子的单车是他赚钱买来的之后的放心,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身体“一震”,是儿子的动作,是他感受到父亲环住他后的内心震动的表现,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一串清脆的车铃声”是环境描写,渲染了父子和好后的愉悦氛围;结尾收束全文,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文章主题:在父母的关爱下,曾经叛逆的少年逐渐成长。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第②段的“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可以看出,母亲心疼儿子,迁就儿子;
从第⑦段的“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和第段“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温柔的,慈爱的,细心的。
从第①段的“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第②段的“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第③段的“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第⑥段的“‘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可以看出父亲不惯儿子,对儿子的爱是严厉的;
从第⑦段的“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第⑨段的“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可以看出,父亲的爱是含蓄的,不表露在外的;
从段的“‘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从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和段的“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可以看出,父亲是要儿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阅读《春季落幕,再吃最后一口香椿吧》,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季落幕,再吃最后一口香椿吧
①去年暮秋时,父亲一人坐高铁,带着大包小包,穿越千里,到上海来看我。包里装着从老家移栽的香椿树、石榴树和无花果树苗。
②回到家,已是很晚。他顾不上休息,跑进花园,把带来的树苗一一栽上。两棵香椿树苗分而栽之,“能活哪棵算哪棵”,他嘀咕着。
③植物的生命力总是出乎意料地顽强,带来栽上的所有树苗都活了下来。
④今年清明过后,父亲打来电话关心香椿长芽了没有。
⑤“刚刚冒芽。”
⑥“长出来了。”
⑦“芽变多了。”
⑧我随时向父亲汇报香椿的长势,像照料孩子般给它浇水、施肥,看到它每天都在变化模样,内心充满了惊奇和喜悦。
⑨想起幼年此时,也正是母亲收椿芽的时候。屋后的香椿树长得高大健壮,原本冬日看上去光秃秃的香椿树干上,在东风的微力下,一天天发芽,抽绿,长大。
⑩等到谷雨前后,椿芽已长得极为肥嫩。此时采摘的香椿为头茬香椿,香味浓郁,质量上乘。
⑪母亲的脸上荡起欢悦的涟漪,她开始忙碌起来。她拿一个铁盆放在香椿树的旁边,然后,掐掉那一片片泛着微光的椿叶,留住中间的心芽,以待它重新再长出新的来。不一会儿,铁盆就满满当当。如获至宝,母亲兴冲冲将香椿端进屋。
⑫洗净香椿,用开水焯一下,剁碎,放入碗中。再打入两个鸡蛋,加盐,搅拌均匀。锅中热油,倒入搅拌好的香椿鸡蛋。只需一会儿,香椿炒鸡蛋就做好了。父亲夹一筷子放入口中,连连称赞,真是香啊!
⑬香吗?幼时的我对香椿有种深深的排斥感,觉得它的味道冲鼻而难闻。明明是臭得不得了!我是绝不会动一筷子的,我生气地想。
⑭然而,三十几年过去,不曾想到,我的味蕾变得和母亲一样——对香椿爱之又爱。它的香,独特而隽永,浓郁而热烈。犹如某些人,需时间沉淀,才觉出他的好。
⑮在乡愁随时可见的这个春天,我渐渐学会做各种香椿食物。香椿煎饼,炸香椿,香椿拌豆腐,香椿炒竹笋……因香椿的到来,一切变得生机勃勃。
⑯尤爱炸香椿。锅中升起滚烫的油,蘸过鸡蛋液和面糊的香椿芽一根根在热油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想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听见如这般的鞭炮声。
⑰新鲜出炉的香椿芽,散发金黄般诱人的光泽。咬一口,外脆酥香,内软鲜嫩。在嘴巴里跳跃的椿芽,演奏了春天一切的美好。
⑱“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在这个即将落幕的春季,没有比吃一口香椿更慰藉人心的力量了。
22.本文写了多个人的多件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组织在一起的?
23.请赏析第⑫段中划线句。
24.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时间先后,记叙了“我”排斥香椿(不喜欢吃香椿)、“我”悉心照料香椿并向父亲报告长势、“我”学会了做各种香椿菜肴几件事。
B.“我”“尤爱炸香椿”,有三个原因:享受烹饪过程,想起过年的鞭炮声;香椿好吃,外脆内软;色、香、味俱全,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C.文中写“我”小时候不喜欢吃香椿,到现在“尤爱炸香椿”,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D.本文情感浓郁,既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答案】22.(1)以“香椿”为明线,以乡愁为暗线,把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事串连起来;(2)运用插叙方法,回忆“我”小时候,母亲采椿、做香椿炒蛋和“我”排斥香椿的事。(答出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3.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生动展现母亲做香椿炒鸡蛋的全过程,表现母亲手巧、能干、厨艺娴熟,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4.A
【解析】
【分析】
22.
考查写作手法。分析线索:本文共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香椿,作者记叙了父亲来到上海,为我种下香椿树,我对它细心照料,想起儿时关于香椿的回忆,我用香椿做各种美食。暗线为乡愁。儿时的我无比排斥香椿的味道,现在我的细心照料香椿树,并觉得香椿的到来让一切变得生机勃勃,这种转变里,乡愁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椿慰藉了人心。分析记叙顺序:文本第九段到第十三段是作者的回忆,这是插叙。作者由自己细心照顾香椿树苗回忆起儿时母亲采摘香椿,做香椿炒鸡蛋,我对香椿的味道非常排斥的往事。由儿时对香椿的排斥引出现在对香椿的喜爱。所以作者是用明暗两条线索和插叙手法把故事串连在一起的。
23.
考查赏析句子。“洗、焯、剁、放、打、加、搅拌、倒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母亲做香椿炒鸡蛋的过程。普通的香椿,普通的鸡蛋,母亲却能做出这么香的美食来,可见母亲的心灵手巧,能干贤惠,精通厨艺的特点。联系人物感情可知,对母亲炒菜的回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4.
A.全文并非是按时间先后叙事,而是运用插叙的手法。先写我悉心照料香椿并向父亲报告长势,然后引入回忆,插叙了母亲采摘香椿做香椿炒鸡蛋,我不喜欢吃香椿的儿时往事,接着结束回忆,写我学会了用香椿做各种美食。故选A。
阅读《天使的模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使的模样
①早上,去育秀路大嘴超市买鱼,回到电瓶车那里,横竖摸不到车钥匙。停步,挠一下头皮,理一下头绪,不知道钥匙丢在哪里。正想着,一个文静的姑娘向我走来,一照面,我们都笑了起来,“是你的?”“是我的。”钥匙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我说:“谢谢。”姑娘浅浅一笑转头就走,向着东方。阳光下姑娘的背影修长、从容,透着自信。突然想起贵州凯里公交车上用纸巾将车厢地板清理干净的那个姑娘,仿佛凯里的那个姑娘来到了育秀路上。凯里的姑娘是天使,眼前的姑娘也是天使。
②我那时相信,天使也在我身边,关键是我得有一颗发现天使的心,还要有一双慧眼。
③上个礼拜,从南桥去海边村,路经金海路平庄路口,看见路口的转弯处横亘着半棵枯萎的大树,树很粗,有两米长。我在南车道,树在北车道。看见了树,我就放慢了车速,想转个弯搬树去,做个小好事。弯还没有转好,妻子说已经有人搬了。放眼望去,看见两个人正在将树搬离车道,那动作齐整、有力,也神速。搬好了,两个人上车的一刹那,我看清楚了,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白净的脸庞,安然的神情。看着,脑子就自然联想到了贵州凯里的姑娘,相信自己又碰到了天使,但眼前是两个男孩。我很自豪,随口一说:“天使也可以是男孩子的呀。”
④“天使本来就是男孩子,”妻子说,“图片里的天使都是男孩子。”
⑤可眼前不是图片,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场景。
⑥前两个月,我开车办事去,车开到小区门口,小区门卫的沈师傅招呼我停一下车,他把我叫到门卫室,告诉我:“高老师,你帮助我写封表扬信。”我问:“表扬谁?”“表扬小区里的人。”“多少人?”“二十九个。”“什么人?”“都是志愿者,都是有点岁数的人了。”沈师傅说,“已经一个月了,白天连着黑夜,黑夜连着白天,风里雨里,雨里风里,帮助小区守门口,都是自愿的,都是义务的。”我将名字写好,叮嘱沈师傅一个字也不能说错的。我告诉沈师傅:“我写,我打印,用粉色的纸张。我送来,我张贴。”沈师傅说声“谢谢”。其实该谢的人肯定不是我,是这群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我也要向这些人学习。那时,又想到了天使,又想到了凯里姑娘,凯里姑娘肯定不在小区内,但小区确实有许多天使,天使也可以不问地域、不问性别、不问年龄的。
⑦我对天使的好感与日俱增,发现天使一天比一天多,而且一定在你身边。
⑧那天应古华医院邀请,参加古华医院的“四史”教育活动,去博物馆参观,到了门口,要出示随申码,我的随申码显示的是北京,怎么也弄不到上海,我有点尴尬,有点冒汗,不料几只手同时伸了过来。也看不清哪只手是男的,哪只手是女的,总觉得所有的手都随同暖意、爱意一起伸来的,几秒钟里,随申码弄好了,我进去了。其时想,人还没有进入到参观展厅,人却获得了一次做人的教育,感觉好人随处在,天使随处在,也感觉所有的天使有个明显的特点,到了有事情时,他们才露脸,才帮助你,平时,几乎所有的天使都平平常常,都安安静静,粗看是看不出的。
⑨回到家,翻翻天使的注释,书上说:天使,中文音译安琪儿,意译天仙,源自于希腊文angels;本义指上帝的使者,来自天上的使者,代表的是圣洁、良善、正直,还有助人为乐。
⑩想来想去,总觉得这注释不是最合乎事实。其实天使不在天上,天使就在人间,就在你身边。
【注】随申码:上海“一网通办”依托移动端“随身办”,为上海市民打造随申码,作为上海市民的生活服务码,满足市民工作、生活、出行等需要,于2020年2月13日正式试点上线。同时,上海市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的需求,赋予随申码健康出行、防控管理的相关信息。
(高明昌/文,选自《新民晚报》)
25.请仿照示例,对选文叙述的事件作简要概括。
姑娘送来钥匙→( )→( )→( )
26.阅读本文,请你概括一下“天使的模样”有哪些内涵。
27.文中反复写“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有何作用?
28.马上春节了,你要感谢你身边的天使,向他们表示敬意。请你完成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伸出手,献出爱,人人皆可成天使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在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天使模样”的人,请你讲讲他(她)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想。(60字以内)
【答案】25. (小伙搬走倒树) (志愿者帮助守门) (陌生人帮我调码)
26.(1)跨越地域、年龄、性别界限,平时看不出,有事时才露脸;(2)天使是圣洁、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27.(1)凯里姑娘被称作天使,反复写她,表明天使无处不在,“我”身边的好心人都是天使;(2)以此为线索,把一些人和事串连起来,使作品结构严密。(答出其一即可)
28.示例:你为我,我为他,大家都在献爱心(内容关联,形式合理即可)
29.答题要求:故事清晰(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感想实在,字数不超要求。
【解析】
【分析】
25.
考查概括事件。第一空:第③段记叙的是我去海边村,路上看到转弯处倒了一棵大树,我本来想做个小好事,妻子却说已经有人搬了,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可概括为:小伙搬走倒树。第二空:第⑥段记叙的是小区门卫的沈师傅请我写表扬信,说是几个志愿者自愿帮助小区守门口。可概括为:志愿者帮助守门。第三空:第⑧段记叙的是我去某个医院参加教育活动,在门口无法从手机里调出来随申码,我有点着急。这时好几只手伸手过来,帮我调出了随申码。可概括为:陌生人帮我调码。
26.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⑥段中的“但小区确实有许多天使,天使也可以不问地域、不问性别、不问年龄的”可得:天使跨越地域、年龄、性别界限。根据第⑧段中的“感觉所有的天使有个明显的特点,到了有事情时,他们才露脸,才帮助你”可得:平时看不出,有事时才露脸。根据第⑨段中的“来自天上的使者,代表的是圣洁、良善、正直,还有助人为乐”可得:天使是圣洁、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
27.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容上的作用:文中反复写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小姑娘交给我钥匙,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小伙子们帮走倒树,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志愿者自愿义务守卫小区门口,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我去参加活动,陌生人帮我调出随申码,我想到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反复写这位姑娘,表明天使无处不在,我身边的这些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都是天使。结构上的作用:本文以贵州凯里的那个姑娘为线索,把文中记叙的几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28.
考查拟写对联。开放类试题,与上联格式相同,语义相关,符合文章主旨即可。如:你帮我,我帮你,社会洋溢正能量。
29.
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早上我去上自习,骑车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一位环卫大爷小心把我扶起来,又帮我修好车,看我骑车走远了才继续自己的工作。
课外现代文阅读
后生可畏
刘斌立
①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事务所,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②我问事务所的李信律师,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事务所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儿打杂,同时让他看书备考。我们啥事也没给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④“老实?你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头。
⑤后来我再去事务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今天夹克上带钉,明天头发又换了一种颜色。
⑥那年律师考试前没几天,我去事务所办事,发现那桌子没了,常远也没了踪影。问老李,老李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的一个酒吧里演出去了,他爸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⑦我又惊讶又好笑:“现在的年轻人啊……”
⑧一年以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老李的微信:“还记得那个从我这儿了的摇滚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他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⑨“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带点调侃地回复。
⑩之后,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与鉴睿律师事务所和老李少了很多交集。
⑪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了头条新网。矿务局部分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遇难矿工的家属,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⑫就当矿难的悲哀慢慢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吸引了我: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义务承揽一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让我震惊。
⑬我立刻致电老李,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⑭“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⑮“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就在茫崖!听他爸说,常远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后来他自己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⑯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⑰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30.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被逼备考律师——_______——_______——帮助穷人打官司
31.读文中画线语句,完成题目
(1)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方法及表达效果。
(2)第⑫段画线处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32.小说的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用很大的篇幅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答案】30. 想当摇滚乐手 继续备考律师 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31.(1) 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2) 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32.“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33.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解析】
【分析】
30.
本题考查梳理情节。第一空:根据第四段中的“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可得:想当摇滚乐手。第二空:根据第八段中的“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可得:继续备考律师。第三空:根据第十二段中的“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可得: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31.
(1)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从画线句的内容来看,“睡眼惺忪”是对常远的神态描写,“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是对他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看书的心不在焉,不愿考律师。
(2)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解释清楚“陌生”与“熟悉”的含义。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看到报上常远的名字前,已对他的爱好、经历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印象中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不愿好好学习,不听父母话的“坏”男孩,而报上写的常远不仅是一位律师,还是一位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的律师,这让我万万没想到,所以说“陌生”。
32.
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常远,我和老陈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从全文内容的发展来看,我和老陈起着见证故事发展,连接不同时间段的情节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和老陈”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们两人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框架;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写“我和老陈”是为了对常远起到侧面描写的作用,用我和老陈对常远的评价、态度,侧面表现常远的优秀品质,并以“我”的态度转变,表现年轻—代不容小视,应正视年轻一代的主旨。
33.
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行为及事件来分析。当父亲让常远当律师,他却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表现他为人有主见;他在出逃当摇滚乐手时,了解了矿工的悲惨遭遇后,又决定放弃自己的爱好考律师,表现他是一个勇于担当,有爱心的人;当发生矿难,无人愿替死难矿工打官司,他愿意免费去做,表现了他不让名利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都是我和老陈这些老一辈人所不具有的,所敬佩的。
第20练 寓言类阅读提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20练 寓言类阅读提升-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20练寓言类阅读提升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20练寓言类阅读提升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4练 记事类文章写作-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14练 记事类文章写作-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4练记事类文章写作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14练记事类文章写作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练 史铁生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7练 史铁生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第7练史铁生主题阅读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第7练史铁生主题阅读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