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决胜期末】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 限时:60分钟
(4分)(2023上·福建莆田·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徙倚欲何依”呼应尾联,流露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融情于景,描绘了一幅萧瑟的山野秋景图,渲染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
C.颈联中的“返”字与“归”字,用得自然而精警,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用“采薇”典故,追思故人,抒发了自己的隐士情怀。
2.(2分)首联中“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描写的是诗人所见,“返”字与“归”字描写的是牧人与猎人的活动;联系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知,诗人感觉落寞彷徨,并未找到内心的归宿;
故选C。
2.考查诗句赏析。
《野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首联中“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日暮时分举目远眺,不知道该去往何方,找不到自己的依傍,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4分)(2023上·山东临沂·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2分)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2分)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尾联中借“采薇”的典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案】3.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带着猎物满意而归的安逸、闲适的画面。 4.借“采薇”这一典故, 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同时也显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解析】3.考查描述诗歌画面。
结合诗句意思可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大意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这句诗展现的是日暮时分,人们都各自带着自己的收获返回自己的家园,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4. 考查情感主旨。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尾联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4分)(2023上·江苏连云港·八年级统考期中)古诗鉴赏课,围绕“登楼揽胜”主题,老师选取两首古诗,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2分)请描绘甲诗中颈联所展示的画面。
6.(2分)崔诗和李诗尾联的“愁”有何不同?请试作分析。
【答案】5.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盈然、欣欣向荣、色彩明丽)的美景。汉阳平野中那棵棵葱翠树木,分明(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茂盛)。 6.崔颢抒发的是个人的乡愁(对“乡关”的愁、羁旅怀乡之愁),而李白表达的是对家国的关心和忧愁(对“家国”的愁、忧国护君之愁)。
【解析】5.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甲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作答时要抓住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中的“晴川树”“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
示例:晴天时,汉阳原野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郁郁葱葱,使人心旷神怡。
6.考查对诗词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比较。
崔诗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李诗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是: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表达对家国的关心和忧愁,意旨尤为深远。
(4分)(2023上·河南·八年级河南师大附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2分)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有人评价黄鹤楼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请你结合诗歌颈联内容分析其“绘画美”的特点。
8.(2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李白对这首诗的评价,除了写景之外,本诗在抒情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这首诗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7.示例 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具有绘画美。
示例 2:颈联选景典型生动,汉阳川、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展现了富有生机清晰明丽的景象, 具有绘画美。 8.示例: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或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烘托出思乡之情。
【解析】7.考查诗句赏析。从“绘画美”角度赏析颈联,即要突出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万里,我站高远眺,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苍翠欲滴,鹦鹉洲上满是碧色,草木繁茂,展现出黄鹤楼周边晴空碧色的图景。
这一联运用了对偶的方法,抓住“汉阳树”“鹦鹉洲”两个景物来写,“晴川”写出了天气的晴朗,营造了明朗的大背景,“萋萋”写出了鹦鹉洲芳草的茂盛,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这一联写作者登楼所见,展现了一幅一幅明朗的、富有生机的画面,具有绘画美。
8.考查情感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思乡之切。
(4分)(2023上·河北石家庄·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2分)请展开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10.(2分)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9.黄沙漫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极目远眺,只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大致意思对即可) 10.这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又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解析】9.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在具体描写画面的时候要注意突出黄沙漫漫,草木枯绝,落日在夕阳的映照下圆润如金。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10.考查赏析诗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这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感受,“征蓬”“归雁”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分)(2023上·福建三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来到遥远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随”、“入”二字运用拟人修辞,化动为静,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变化图。
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意境高远,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12.(2分)“仍怜故乡水”与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二者所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李白思乡之情中暗含出蜀的喜悦。崔颢的思乡之情中有游子的愁思。
【解析】11.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山本是静止的,“随”字一出,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描摹出坐在船上的诗人眼之所见,即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而非“化动为静”。
故选B。
12.考查对比阅读。
本诗“仍怜故乡水”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结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作者对远游荆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因此所见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可见,李白思乡之情中暗含出蜀的喜悦。
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该诗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写起,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由此引发诗人的乡愁。结合“烟波江上使人愁”可知,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引发诗人的乡愁,可见,崔颢的思乡之情中有游子的愁思。
(4分)(2023上·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①。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
13.(2分)白居易离任杭州时写道“处处回头尽堪恋”,从《钱塘湖春行》中“”和《春题湖上》中“”两个诗句中可以直接看出。
14.(2分)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春景,哪首诗描绘的春更早?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 最爱湖东行不足 一半勾留是此湖 14.《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春更早。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其描绘的是初春的风光。《春题湖上》诗中“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毛毯上的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可知其描绘的是初春之后的风光。(意思对即可)
【解析】13.考查内容分析。
“处处回头尽堪恋”的意思是每一处都值得留恋,表达的是留恋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意思是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行不足”走不够,直接表达出留恋之情。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意思是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勾留”二字直接写出了对西湖的留恋。可据此作答。
14.考查诗句理解。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花朵东开一朵、西开一朵,开的不整齐、不多,草才没马蹄,“早莺”“新燕”等景物都暗示了这是早春。
《春题湖上》“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早稻抽穗像碧毯的线头,新蒲舒展似青罗裙带舞。这里写早稻、新蒲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都已经绿了,可知是初春。从物候上看,“早稻、新蒲”要晚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故《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春更早。
(4分)(2023上·河南许昌·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2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16.(2分)苏轼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妙。”此句妙在何处?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5.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心情。 16.示例一 “见”字用得妙。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和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惬意。示例二 “悠然”用得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闲适和自得。
【解析】15.考查理解诗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本句写所见南山景象,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心情。
16.考查赏析句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南山之景”非作者“有意求之”,而是在心之“悠然”中“悠然”而见,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用语精妙。作者所见是悠然而得,并非世俗之人的刻意而为,似乎随处可见,写出了作者返归自然后的自娱和自足,要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去理解。用“见”字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这样突出作者的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4分)(2023上·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2分)《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2分)郭沫若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评价杜甫,诗人在《春望》中写到了哪些民间疾苦?
【答案】17.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18.(1)国都沦陷、国家败亡之苦。(2)时局动荡,社会萧条之苦。(3)战火纷飞,家人离别之苦。(4)壮士暮年、衰老无力之苦。
【解析】17.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诗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这首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8.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写出了国都沦陷、国家败亡之苦;时局动荡,社会萧条之苦。
结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这里写出了战火纷飞,家人离别之苦;
结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写出了壮士暮年、衰老无力之苦。
(4分)(2023上·河南安阳·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9.(2分)品读画线句,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联所呈现的画面。
20.(2分)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19.示例: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号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20.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解析】19.考查描绘诗中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歌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示例: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战场上血流成河,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在夜雾下渐渐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深紫色。
20.考查词句赏析。“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其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官军全体将士们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分)(2023上·广西河池·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2分)“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在写法上有何妙处?
22.(2分)这首诗是一首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2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用二乔的命运代表国家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感情表达更含蓄。 22.示例:意在说明要想建立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解析】21.考查赏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22.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本诗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期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揭示了机遇造就人才的道理,意在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机遇这一重要条件。
(4分)(2023上·四川自贡·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3.(2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一开头,词人就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境界。
B.“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字,生动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深深叹息。
C.词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片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归宿,前后呼应。
D.这首词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婉约的作词风格。
24.(2分)“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3.D 24.最后三句,词人化用典故(或运用想象),写“大风刮起来了,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23.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D.“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婉约的作词风格”有误,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故选D。
24.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阕,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4分)(2023上·云南昭通·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5.(2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6.(2分)这首词的作者借梦境中的对话,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25.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清晨,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6.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25.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作答要抓住“天”“云涛”“星”“船”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幅辽阔、壮美的图景来作答。示例:天上云海茫茫,一团团白云相接,仿佛奔涌的波涛,以与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零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中似平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26.考查作者感情。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4分)(2023上·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2分)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是描写神龟长寿的诗作。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C.诗人认为,人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应坐而静养,修身养性。
D.这首诗从整体看,采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28.(2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27.B 28.体现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27.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有误,“描写神龟长寿”错,应为“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踌躇满志而作”。
C.有误,“应坐而静养”错,应为“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D.“对比”有误,“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故选B。
28.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诗的核心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句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诗句运用类比的写法,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4分)(2022上·江苏南通·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9.(2分)阅读诗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用诗歌中的词语填空。
【链接材料】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赠从弟》中寒风“”、冰霜“”,可看作是对【链接材料】“岁寒”的具体描写。
30.(2分)“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答案】29. 瑟瑟 惨凄 30.用“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用两个“一何”加以咏叹,富有气势,突出对松柏的赞美之情。
【分析】29.考查理解能力。从“瑟瑟谷中风”可知诗中用“瑟瑟”一词来形容寒风,从“冰霜正惨凄”可知诗中用“惨凄”一词来形容冰霜。表现风之猛烈、天气之冷,侧面烘托松树的能耐寒冷的品性。故第一空:瑟瑟;第二空:惨凄。
30.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一句中,“一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两个“一何”连用,在句式上形成连贯的气势;语意上,强调了“风声”的强盛、风吹的猛烈及“松枝”的刚劲有韧性,两相对比,突出松树的刚劲品质,表现了作者对松树由衷的赞美喜爱之情。根据分析归纳概括即可。
(5分)(2021上·山东枣庄·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1.(2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2.(3分)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试着举出一例,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3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春色飘零的怅惘以及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32.如“新”与“旧”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昨是今非的怅惘情思。(或“花落去”“燕归来”中“去”与“来”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解析】31.考查对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感情的理解把握。
这首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两句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落花之景的失落,“去年天气旧亭台”和“似曾相识燕归来”突出了物是人非的特点,“小园香径独徘徊”,“独”与“徘徊”体现出诗人的形单影只,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32.考查对比。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新”与“旧”放在一起对比。“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由景触情,无端的伤感惆怅弥漫在字面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与“去”,形成对比,“去”指花儿凋谢,“来”是燕归来,作者看到到花儿凋谢,时光流逝,让人惆怅,但是他又看到燕子飞回来了,增添了喜气,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可据此作答。
(5分)(2023上·湖南益阳·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各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33.(2分)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记叙的是词人一段美好的回忆,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B.“惊”既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惊慌失措的情态。
C.这首词用词典雅,词人特别注重凝练词语,使得全词画面感很强,气魄雄浑。
D.朗读时,第一二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4.(3分)请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33.C 34.前一首:愉快、欢快、热爱生活;后一首:悲伤、愁苦、孤单寂寞。
【解析】33.考查诗词的理解。
C.有误,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故选C。
34.考查诗歌的情感鉴赏。
由《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可知作者当时的快乐沉醉;由“兴尽晚回舟”可知,作者出去游玩,兴尽而归的样子,所以总结出来,作者应该是十分快乐的回忆;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知,作者当时不小心地进入藕花深处,惊起鸥鹭的样子,也是让人觉得有趣;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
由《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知作者心中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悲伤;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知,作者当时心中的愁苦之深。
《如梦令》是词人前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人生潇洒,情趣率真。此词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全诗洋溢着欢乐和喜悦的情绪,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
《武陵春》是词人后期作品,此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词人睹物思人,感叹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和忧愁。此词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山河破碎的惆怅之情,与《如梦令》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
(4分)(2023上·四川乐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品析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二①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①此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35.(2分)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诗中点明送别友人的季节的词语是“橘柚香”。
B.“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有因天气凉使身体感到寒冷,又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离别内心的悲凉之意。
C.诗歌的三、四两句诗人以“忆”字起笔,实写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诗歌的一、二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设宴为朋友送别,又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36.(2分)诗歌的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35.C 36.诗歌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想象别后友人夜泊潇湘,清猿入梦的旅夜忧愁孤寂的画面。
【解析】35.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C.有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忆”字起笔,虚写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孤月高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闯入梦境,令他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不是实写。
故选C。
36.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需要在理解诗中意境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的特点,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绘。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这两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方面描绘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37.(4分)(2023上·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冒顿①在乌贪②。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③。
应须驻白日④,为待战方酣。
【注】①冒顿(mò dú):即冒顿单于,此处泛指敌酋。②乌贪:此处借指敌人的根据地。③参驔(tán):检查马匹铠甲等。④驻白日:此处用鲁阳挥戈退日的典故,形容将士们排除万难,勇敢战斗。
(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尾联中诗人对将士们有怎样的情感?
【答案】(1)运用视听结合、对比的手法。敌营响起的胡笳声是听觉描写,显示出敌人的猖狂,我军两翼战阵直抵龙城南是视觉描写;将敌军的猖狂与我军的强大形成对比,暗示了战争的结局。
(2)诗人赞扬了将士们奋勇作战的高昂斗志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详解】(1)考查诗歌手法鉴赏。
颔联诗意为:胡笳的弹奏声已在雁门北面关响起,两军开始交战;我军在敌军的首府两侧布下了阵势。胡笳是匈奴的乐曲,胡笳的弹奏声则是听觉描写,体现出敌军的猖狂;我军在敌方布阵,是视觉描写,体现出我军训练有素以及强大。视听结合的同时,也将敌军的猖狂与我军的行动迅捷形成对比,突出我方军事能力高,暗示战争结局。
(2)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尾联诗意为: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从中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想要尽快打败敌人的昂扬斗志与赤诚的爱国之情。
38.(4分)(2023上·辽宁盘锦·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蝉(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低垂触须。流响,传播响声,指蝉鸣不止。
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诗的前两句中最能表现蝉这一特征的是哪个字?并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清,表达了诗人高度自信及对内在品格的赞美之情。
【详解】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问: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前两句中“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故“清”这最能体现蝉的高洁。
第二问: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所在。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表达了诗人高度自信及对内在品格的赞美之情。
39.(4分)(2023上·四川广元·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本诗前两句中,“”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2)诗的后两句运用哪些感官展开了对纳凉时美妙景色的描绘?请举例说明。
【答案】(1) 追 悠闲自在
(2)月明、池莲(视觉):船笛(听觉);自在香(嗅觉)。
【详解】(1)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空:“携技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意思是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携杖来追柳外凉”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②空:“画桥南畔倚胡床”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倚”字写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诗歌大意: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寂寂明月夜,船上的笛声在耳边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其中“月明”采用了视觉描写;“船笛”采用了听觉描写;“池莲、自在香”采用了嗅觉描写。
(4分)(2020上·江西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①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②。
【注】①本诗为王安石的晚年作品。此时,作者已离开政坛。②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40.(2分)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积”之“草”,“更繁”之“花”,加上“暖”的“径”,可见当时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B.“积”与“繁”使景物富有形象性;“纵横”与“高下”使景物富有空间感。
C.鸡鸣与犬吠,尽显村庄的热闹与生机。
D.全诗主要是围绕一次外出见闻来写的。
41.(2分)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注重选取典型景物。“花”、“草”和“川”描写了自然之美;“村”、“鸡”和“犬”勾勒出生活之闲。
B.诗人的炼字炼句功夫,在尾联表现得尤为突出。
C.全诗以描写为主,兼用叙事。在描写与叙事中又蕴含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暗含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
【答案】40.C 41.B
【解析】40.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尽显村庄的热闹与生机”表述错误。“静憩鸡鸣午”描绘了正午时分,鸡再农人休憩的时候长鸣;“荒寻犬吠昏”描绘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传遍整个村庄。此处是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表现出其地的宁静安谧,写出山村远离尘嚣,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宁静、安谧、闲适、恬淡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与选项内容不相符。
故选C。
41.考查诗歌内容赏析。
B.“炼字炼句功夫,在尾联表现得尤为突出”表述错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本诗中首联“暖”“晴”两字写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山上阳光明媚的景象;颈联中的“鸣”“吠”两字,描绘出山村远离尘嚣、安谧、闲适的画面。首联、颈联的炼字十分凝练,表现突出,与选项内容不相符。
故选B。
(5分)(2023上·山东济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客入蜀
杨凝
剑阁①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②。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③。
【注释】①剑阁:一名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客人由秦入蜀的门户,也是客人的故乡。②梁山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是由秦入蜀途经之地。③子午关:在长安县南。
42.(2分)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当日,站在剑门关遥望客人骑马远去的背影而写下的一首送别诗。
B.诗人落笔点明迢迢万里之外的剑阁是客人梦寐思之的地方,叙写客人的行程由远及近。
C.一“归”字、一“绕”字,突出了梁山之盘曲,归路之遥远,与“迢迢”呼应。
D.本诗既含蓄蕴藉又基调明快,虽没有直抒胸臆,但能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离情别绪。
43.(3分)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一句。
【答案】42.A 43.运用想象(虚写、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想象在秋雨槐花背景下,目送客人“骑马摇鞭”登上子午关离开时的情景,表达了客人归乡心切,以及诗人对客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4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根据诗句“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预拟写明日路途之景,写临别前日之预想次日的送行——别在明朝,今日却已在想象明日送别处、行人途经处、入蜀处,并非实写。故本项表述错误;
故选A。
43.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诗句“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明日一早你就要骑马挥鞭启程离开长安,秋雨槐花时节我和你将要告别子午关前)”,预拟写明日路途之景,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又用“秋雨槐花”写景之语,采用了烘托(融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诗人的离情别绪,表达了对友人孤独远行的牵念和不舍之情。
(5分)(2023上·山东烟台·八年级统考期末)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②,宦情③多欲阑④。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⑤。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⑥。
【注】①高冠:长安西部的高冠峪,岑参曾在此隐居耕读十载。②一命:最低等的官职。③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④阑:尽,残。⑤药栏:指栅栏。⑥渔竿:指垂钓隐居的象征。
44.(2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颔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45.(3分)请简要赏析“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的妙处。
【答案】44.A 45.运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44.考查内容理解。
A.“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意思是: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诗人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快要消磨殆尽了;“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有误;
故选A。
45.考查诗句赏析。
“山花醉药栏”意思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醉”有陶醉之意;赋予山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5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5:作文训练-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作文训练-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5作文训练-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4: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4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复习专题限时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