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4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52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5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61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64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676/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71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04856/0-170309964473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整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共26页。
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任务解读 一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思路点拨】本任务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同学们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如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可以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那么,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时的激动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传达出来了。又如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关注文中妙趣横生的“异想天开”,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另外,本任务还要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比如求异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的概念记忆并不是学习重点,而是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学习体会。可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答案示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灵感。她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她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是由感性想象上升到理性创造的思维过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 《说“木叶”》中,作者从论述“木叶”切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体味中,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 启发: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大量新鲜的事物,每天也都会接触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要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从感兴趣的某一点出发,深入钻研,运用分析、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由个体到一般,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探求事物的本质。同时,要放开眼光,激活思维,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灵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加以创新,取得新的突破。 二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思路点拨】本任务是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的。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 【答案示例】 概念及思路:“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惯例法式”(“文法”)、 “构件和因素”(“词汇”)、 “可译性”等。这篇文章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说“木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木叶”“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这篇文章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而《说“木叶”》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切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语言表达:《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说“木叶”》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却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人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打破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三 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 “柳”“梅” “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思路点拨】本任务要求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重在提升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课文《说“木叶”》中谈到“木”的两方面暗示性——“木”暗示着落叶, “木”暗示着颜色,这两方面暗示性都与“木”的外在形象有关。 【答案示例】 (1)意象“柳”的暗示性分析 “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意象,它用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没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2)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来源分析有来源于形象的。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再如“月”这一意象, “月”能让人产生悲欢离合的感触,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能让人生发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月”能象征高贵的品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月”的这些暗示性也都与它的形象有关。所谓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只是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直接带来某种暗示性。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这一意象之所以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的啼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唤起人们的羁旅愁绪。 但是,一般而言,暗示性并非由形象的外部特征直接引发的,它更多地存在于形象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复杂隐微的相似性中,或者说,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 “梅”的凌寒独自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 “逝水”让人联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迁徙的“鸿雁”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程、遥远的家乡,等等。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 “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 四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思路点拨】写作文体为说明文。题目提供了“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等四个思考的大方向,可以作为联想想象、立意构思的基础。在每一个方向上,均可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细致思考。比如,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既可以从宏观上写物种或种群的生活习性、生存规律等,也可以写某一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某一种具体的生理或生存现象;“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既可以写人们的多种不同劳动方式,也可以写某一两种特征显著的劳动方式。其余两个方向可以此类推。在写作时,遵循“说得清,道得明”的原则,首先要对写作对象有一个较为准确、深入的认识,以防“说不清,道不明”;然后确定写作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继而确定说明顺序,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安排材料。【范文】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现象。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是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 3 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名师点评】本文所写内容属于对“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的探索,是一篇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说明文。文章以人们常见的现象“脸红”为说明对象,开门见山地交代了写作对象并对文题进行了简要说明与阐释。接着,先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说明,严谨、客观。然后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类比说明,使文章情趣盎然。文章并没有在说明“脸红”现象的原因后结束,而是将笔触深入这一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深化了文章的立意。最后,对生物学知识的补充说明,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开阔了读者的视野。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