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1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2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0:古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24页。


    [唐]杜 甫
    国②破③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④花溅泪,恨别⑤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⑥欲不胜簪。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②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③ 破:被攻破。④ 感时:感伤时局。⑤ 恨别:悲恨离别。⑥ 浑:简直。
    1.全诗最能表现长安凄惨破败景象的一句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家书抵万金”中“书”的意思是( )。
    A.书写B.字体C.书信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4.从“家书抵万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A
    2.C
    3.拟人;对偶
    4.体会到:对家人的思念或对家书的珍视。思想感情: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安宁和平的渴望。
    【解析】【点评】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内容想象合理即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国家连年战争,城池被敌人攻破,到处是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故答案为: A
    2.考查了字的理解。结合句子内容理解,“家书抵万金”意思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书”的意思是书信。
    故答案为: C
    3.考查了修辞手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同时“花溅泪”“鸟惊心”把“花、鸟”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拟人、对偶
    4.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理解,“家书抵万金”意思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诗人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时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体会到对家人的思念或对家书的珍视。思想感情:对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安宁和平的渴望。
    古诗歌鉴赏(二)
    [甲]古人谈读书(节选)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乙]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
    5.将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以上两篇的作者都是 。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7.[甲]文段中,作者说出了“读书有三到”,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诗表达了作者“ ”的读书观点(用诗中语句回答)。
    8.[甲]文段中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5.心到、眼到、口到;问渠那得清如;朱熹
    6.随意;要紧,重要
    7.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考查文章内容的背诵与默写能力及文学常识。答题时要回忆作品内容,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背诵,要做到背诵与书写都准确无误。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心到、眼到、口到。 结合下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可知上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 ”。 结合平时积累可知,作者都是清代朱熹。
    故答案为:心到、眼到、口到;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
    6.考查了解释短文中字词和句子意思的能力。结合译文作答即可。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漫浪: 随意。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 急, 要紧,重要。
    故答案为:随意;要紧,重要。
    7.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乙]诗表达了作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观点。
    故答案为: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考查了对选文中心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文段中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是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故答案为: 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古诗歌鉴赏(三)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输关那畔行,夜深干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9.读一读,朗读停顿合适的句子是( )
    A.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C.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山一程,水一程”写出了作者行军之旅 ,“风一更,雪一更”则写出了途中 。作者身向榆关,心却留在 ,抒发了作者的 。
    【答案】9.A
    10.路途坎坷;天气恶劣;故乡;思乡之情
    【解析】【点评】本题为诗词阅读题,考查学生的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9.“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意思是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结合词句的意思,可以进行正确的节奏划分,综合各项,A项表述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10.“山一程,水一程”意思是爬过了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说明了行军路上的坎坷;“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行军途中天气的恶劣;作者向着榆关前进,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再思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结合词句的意思,可以进行准确作答。
    故答案为:路途坎坷;天气恶劣;故乡;思乡之情。
    古诗歌鉴赏(四)
    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1.解释下列词语。
    生气:
    恃:
    1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意思:
    13.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答案】11.活力,生命力。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
    12.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意思近即可)
    13.B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己亥杂诗》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题型涉及词语解释、诗句理解、诗歌节奏的划分,学生在做题时,要结合每种题型具体的做题方法,来理解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准确。同时日常学习中对诗歌要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生气”在这里指的是朝气蓬勃的局面。“恃”在这里的意思是依靠。
    故答案为:活力,生命力。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
    1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喑”:沉默,不说话。“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故答案为: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意思近即可)
    13.本题考查诗歌节奏的划分。诗歌朗读节奏划分要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上,固定词语不能拆开。“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结合诗句的意思可知,诗歌节奏为四一二。故应划分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故选B。
    故答案为:B
    古诗歌鉴赏(五)
    14.赏析古诗,完成练习。
    枫桥夜泊
    [唐]张继
    (____)乌啼霜满天,(____)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____),夜半钟声到(____)。
    (1)补充括号里的词语是: 、 、 、 。
    (2)诗句让你看到的画面是: 。
    (3)全诗围绕“ ”字,表达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月落;江枫;寒山寺;客船
    (2)秋天的景色
    (3)愁;旅途中孤独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识记与默写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能力。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全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月落;江枫;寒山寺;客船;(2)秋天的景色;(3)愁;旅途中孤独忧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认真阅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根据题目要求认真辨析完成即可。
    古诗歌鉴赏(六)
    1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①方塘:方形的池塘 ②鉴:镜子 ③那得:怎么会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 )的修辞方法。
    A.反问B.比喻C.设问
    (2)用自己的话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描写具体。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告诉我们( )。
    A.要向大自然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B.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C.我们要虚心,不能骄傲。
    D.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4)下列诗句中不含哲理的一句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答案】(1)C
    (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3)B
    (4)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背诵时要背准确,书写时要写正确,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日常积累来理解,还要在生活学习中尝试运用。本题要根据句意来体会修辞手法,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子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有问有答,所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在日常的积累中,我们要识记准确,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两句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3)蕴含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4)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理解。A蕴含是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B蕴含的哲理是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
    故答案为:(1)C(2)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3)B(4)C
    【点评】(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修辞手法,诗句后两句有问有答,属于设问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描写的画面即可。(3)结合诗的题目,以及两句诗的意思,总结归纳蕴含的道理。(4)考查古诗的理解,很多古诗都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要结合句意来体会。
    古诗歌鉴赏(七)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6.(1)该诗的作者是 朝 。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行人: 开封:
    (3)说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写出一句你积累的表达此种感情的诗句。
    【答案】(1)唐;张籍
    (2)捎信的人。;把封好的信拆开。
    (3)洛阳城里又吹起了萧瑟的秋风,想要写封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4)思念家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唐、张籍(2)1、捎信的人。2、把封好的信拆开。(3)洛阳城里又吹起了萧瑟的秋风,想要写封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4)思念家乡。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古诗歌鉴赏(八)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1)“暝”的意思是 ,点明题目中“秋暝”的一句诗是 。
    (2)下列诗句与本首诗描写季节一致的一项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全点出来了。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答案】(1)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天气晚来秋
    (2)D
    (3)D
    【解析】【分析】(1)考查古诗的理解,“山居”的意思是在山中居住。“秋暝”的意思是秋天天色将晚。所以“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点明秋天天色将晚的诗句是:天气晚来秋。句子意思为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2)通过古诗题目、内容,得知本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古诗《春晓》,描写的季节是春天。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自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古诗《山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3)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全点出来了。地点:空山;时间:晚;季节“秋”。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静:明月、松;动:清泉;光:照;声:流水声。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意思为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达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故答案为:(1)1、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2、天气晚来秋
    (2)D
    (3)D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先要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写法,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诗歌鉴赏(九)
    1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的前两句中,诗人运用 态描写表现了黄四娘家花多,我可以从 、 、 三个字中体会出来。通过“千朵万朵”一词可以看出作者运用 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花多。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 态描写,其中“ ”字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 ”字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这富于变化的写法令繁华春景跃然纸上。
    【答案】(1)静;满;压;低;夸张
    (2)动;舞;啼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2)①考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②感觉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解答时结合词语或语境判断。
    故答案为:(1)静、满、压、低、夸张(2)动、舞、啼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2)①考查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②掌握感觉的五种形式,阅读时会判断。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古诗歌鉴赏(十)
    19.诗歌鉴赏,古诗对比阅读。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山中》是 朝诗人 写的,《秋风引》是 朝诗人 写的。
    (2)《山中》中的“红叶”一词让我们想到 (谁?)的诗《山行》中的 。《秋风引》中“萧萧”指的是 ,叶绍翁写的《 》中“ ”一句也有“萧萧”这个词。
    (3)《山中》描绘由 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 所组成的山中深秋初时节的景色,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4)《秋风引》表面写 ,实际却是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答案】(1)唐;王维;唐;刘禹锡
    (2)杜牧;霜叶;风声;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3)白石粼粼;无边的浓翠
    (4)秋风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2)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补充答案即可。
    (3)、(4)参见例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
    故答案为:(1)唐、王维、唐、刘禹锡 ;
    (2)杜牧、霜叶、风声、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
    (3)白石粼粼、无边的浓翠;
    (4)秋风;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3)、(4)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译文】山中: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秋风引: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古诗歌鉴赏(十一)
    20.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几时休:
    熏:
    醉:
    (2)对下划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答案】(1)几时才能停下;吹;陶醉
    (2)C
    (3)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3)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对诗歌的内容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
    故答案为:(1)几时才能停下、吹、陶醉
    (2)C;
    (3)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古诗歌鉴赏(十二)
    21.诗词阅读。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解释字意或词意。
    泊: 啼: 渔火:
    (2)本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月落、 、 、 、 、寒山寺。
    (3)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停泊;鸣叫;渔船上的灯火。
    (2)乌啼;白霜;江边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3)表达诗人旅途中心情苦闷,孤独忧愁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3)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停泊、鸣叫、渔船上的灯火。
    (2)乌啼、白霜、江边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3)表达诗人旅途中心情苦闷,孤独忧愁的思想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
    (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古诗歌鉴赏(十三)
    “金沙水______云崖暖,大渡桥______铁索寒。”
    22.(1)把诗句缺少的字补充完整。

    (2)在诗句中,两个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是 和 。
    (3)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暖”表现的是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心情
    B.金沙江边的悬崖处温暖如春
    C.“寒”烘托出作战时的惊险悲壮
    【答案】(1)拍;横
    (2)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3)A;C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⑵、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整句的意思是金沙江水拍打的两岸高耸的云崖,给人温暖的感觉,泸定桥横挂在崖壁上,加上吊在旁边的铁锁让人有一种畏惧的感觉。“暖”表现的是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心情。“寒”烘托出作战时的惊险悲壮。
    故答案为:⑴拍;横;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⑶AC。
    【点评】⑴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⑵、⑶此题考查对诗句词语的理解能力。
    古诗歌鉴赏(十四)
    泊船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在横线上默写古诗。
    (2)联系古诗,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一水间: 。
    ②钟山: 。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
    (4)通过朗读全诗,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一江之隔;今南京紫金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4)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意思是: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到钟山也只隔着数座山。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①一水间:一江之隔。 ②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3)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4)思乡之情。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此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歌鉴赏(十五)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4.(1)在文中横线上补充诗句。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金沙水/拍/云/崖暖B.大渡/桥横/铁索/寒。
    C.更喜/岷山/千里/雪D.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首诗是围绕“ ”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请你仿照例子加以概括:①攀(五岭);②越 ;③渡 ;④夺 ;⑤翻 。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 。
    【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A
    (3)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金沙江;泸定桥;岷山
    (4)比喻;夸张(对偶);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C句的朗读节奏可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在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比喻和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夸张: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原样,但仍感到真实合理,这种“夸而有信”的手法叫夸张. 大山(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意思是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故答案为:(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2)A;(3)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金沙江;泸定桥;岷山;(4)比喻;夸张(对偶);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对偶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古诗歌鉴赏(十六)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5.(1)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 。“长相思”是这首词的 。
    (2)连一连
    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夜深千帐灯
    行军之艰难 气候之恶劣
    队伍之庞大 思乡之情切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行军在外时的强烈思乡之情。在本学期的古诗词积累中,你还读到了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请将印象最深的一句写下来。
    【答案】(1)纳兰性德;词牌名
    (2)思乡之情切;气候之恶劣;山一程,水一程;夜深千帐灯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下片“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3)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诗句的意思。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好诗、好句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古诗歌鉴赏(十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③,尚④思为⑤国戍轮台⑥。
    夜阑⑦卧听风吹雨⑧,铁马⑨冰河⑩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②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③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④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⑤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⑥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 ⑦夜阑(lán):夜深。 ⑧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26.从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7.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8.结合注释,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6.本诗是人在11月4日写的,当时风雨交加。
    27.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8.表达了诗人梦想报国豪壮之情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解析】【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细读题目就能得到答案。
    (2)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6.考查了诗歌标题的作用。从标题中我们往往可以得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基调等。从本诗标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知本诗是诗人在11月4日写的,当时风雨交加。
    故答案为:本诗是诗人在11月4日写的,当时风雨交加。
    27.考查了诗歌翻译。结合注释和译文作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故答案为: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8.考查了情感主旨。仔细阅读本诗,从诗人年老体衰也不哀叹自己而是—心想着国家可知诗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诗人梦中出征北方可以感受到诗人渴望报效祖国,渴望收复故土。示例: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故土,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故土,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古诗歌鉴赏(十八)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9.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元:
    乃翁:
    30.这首诗传达出诗人 的思想情绪和 的情怀。( )
    A.生气、愤怒;愤世嫉俗
    B.遗憾、悲愤;忧国忧民
    C.绝望;视死如归
    31.下列诗句与《示儿》表达的主旨一致的是( )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2.诗句“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诗句“ , ”表明诗人虽然悲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失地终有一天会收复。
    33.根据《示儿》所表现的内容,想象陆游临终与儿子交谈的情景,写一段对话。
    陆游:
    儿子:
    陆游:
    儿子:
    【答案】29.同“原”,本来;你们的父亲
    30.B
    31.D
    32.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3.我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见国家统一。;父亲,您要相信,国家很快会统一的。;等到中原收复的那一天,你们家祭时别忘了告知于我!;父亲放心,我们会告诉您的。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认真阅读古诗,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作答即可。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古诗,根据诗意及课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示儿》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故元:同“原”,本来。乃翁:你们的父亲。
    故答案为:同“原”,本来;你们的父亲。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这首诗歌的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古诗的意思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了诗人陆游的遗憾。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王师北定中原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B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能力。《示儿》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A.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表达的是友情。
    B.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C.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意思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D.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D
    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父亲,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故答案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本题虽然是主观题,但是对话的内容必须忠于原诗。《示儿》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据此分析作答,语言条理通顺即可。
    示例:陆游:我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见国家统一。
    儿子:父亲,您要相信,国家很快就会统一的。
    陆游:等到中原统一的那一天,你们家祭时别忘了告知于我!
    儿子:父亲放心,我们会告诉您的。
    古诗歌鉴赏(十九)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34.补充诗句。
    35.我知道七夕是 (时间),又被称为 节。
    36.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 的民间传说。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一故事比喻 。
    【答案】34.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35.七月初七;乞巧
    36.牛郎织女;夫妻别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理解,我们不但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还要了解与古诗有关的故事。
    34.根据上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 ”可知下句应填入“ 牵牛织女渡河桥 ”;根据下句“ 穿尽红丝几万条。 ”可知上句应填入“ 家家乞巧望秋月 ”
    故答案为: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
    35.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 [67-68] 、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故答案为:七月初七、乞巧
    36.“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故答案为:牛郎织女;夫妻别离
    古诗歌鉴赏(二十)
    37.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与朋友告别的,那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想一想,写一写
    38.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两句古诗,试着说说展现的画面
    【答案】37.相同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作者送别友人的送别诗。不同点:①送别地点不同。②送别对象不同。③特点不同。
    38.孤零零的一只船帆,直看到它消失在蓝蓝的天空的尽头。视野里只剩下滚滚奔流的长江好似从天边流淌下来一样。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理解句意是前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37.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可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作者送别友人的送别诗。《赠汪伦》:送别地点在安徽皖南地区桃花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地点在一代名胜黄鹤楼。②送别对象不同。《赠汪伦》:送别对象是当地好友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对象是孟浩然。《赠汪伦》: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故答案为:相同的:《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作者送别友人的送别诗。不同点:①送别地点不同。②送别对象不同。③特点不同。
    38.展现的诗歌画面不能改变古诗文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再现古诗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所学习的古诗文大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因此,改写时要特别注意将这些古诗文所呈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答案为:孤零零的一只船帆,直看到它消失在蓝蓝的天空的尽头。视野里只剩下滚滚奔流的长江好似从天边流淌下来一样。
    漫浪:
    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试卷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将古诗补充完整,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请把古诗补充完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08:诗歌鉴赏 -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39页。

    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1:写作-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专练 专题11:写作-2023-2024学年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统编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习作,题目,完成习作,在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