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香料
C.玉米 D.茶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丝绸、香料、茶叶都是传统的东方商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2.成书于1621年的《二如亭群芳谱》记载:“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蕃,故名。”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
A.马铃薯 B.番茄
C.辣椒 D.南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来自西蕃,故名”可知,该文献记载的果蔬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番茄,故选B项。
3.清朝同治年间,江西《玉山县志》中说:“大抵山之阳宜于包粟,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洵(实在)山家厚实也。”这说明当时玉米和甘薯的引入( )
A.促进了对外粮食贸易的发展
B.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C.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
D.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西玉山县根据地理条件广泛种植包粟(玉米)和番薯(甘薯),“可食至次年三月”说明玉米和甘薯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故C项正确。
4.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开展
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欧洲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答案】B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是由于欧美之间建立直接商贸联系,故选B项。
5.16世纪初,欧亚大陆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6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关于玉米种植的记录;17世纪末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C.物种交流提高了欧洲人抗饥荒的能力
D.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故选D项。
6.其他大洲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这些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其他大洲的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选A项。
7.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书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大陆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是指甘蔗传入美洲后产生了消极影响,美洲形成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奴隶贸易也给非洲带来沉重灾难。因此,材料强调的是近代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故选A项。
8.《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情况,故选D项。
【能力提升】
9.18世纪80年代,一份报告记载:“(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作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
A.加速了圈地运动
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
D.推动了商业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作准备”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可以改变农作制度,故B项正确。
10.明朝中期,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清代以来,玉米、甘薯等栽种遍野,“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这反映出( )
A.科学种植是新物种推广的关键
B.中国与欧洲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玉米甘薯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答案】A 【解析】材料“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反映出新物种的种植收益大,材料“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强调了对环境的破坏,这反映出新物种推广要兼顾环境保护,故选A项。
11.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欧洲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面粉的价格比美洲更高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于欧洲殖民者的饮食习惯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美洲本土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故C项正确;A项夸大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欧洲和美洲小麦种植环境的对比,排除B项;欧洲面粉的价格比美洲更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的体现,故C项正确。
13.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等物种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并为人类提供蛋白质、维生素等,这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故C项正确;玉米和马铃薯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工业化的影响,排除B项;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是香料和茶叶,排除D项。
14.“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在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
B.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
C.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在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没有欧洲的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的面貌,故选B项。
15.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相互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洲际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和“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的全球化,而材料认为上述现象出现的部分原因是“新旧大陆间粮食作物的相互传播”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故选C项。
16.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16世纪50年代”“未知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洲际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通过殖民掠夺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带回欧洲,如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1750—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的作用。
【答案】(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物种在不同地区间传播;工业文明的需要和推动。
(2)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致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被统称为“丝绸之路”的跨亚欧交通线上的贸易变得十分繁忙。中国得到了葡萄、高粱、骆驼和驴,而罗马则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7—8世纪,唐朝统治集团对外来贸易、技术、文化、动植物有着深厚的兴趣,加之在西部边疆的控制权和唐中期以前稳定的政局,唐朝政府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新奇的物种,棉花的引进种植,还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3—14世纪,蒙古人建立统治权以后,随着穿越中亚戈壁草原走廊的货物运输增多,胡萝卜和柠檬可能在这一时期被带入中国,粟也可能已传入波斯。1500年前后,物种交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由大西洋沿岸的欧洲人组成的海员们把几乎所有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物种交流网络。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 欧亚大陆上还有两次物种交流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占城稻的传播,这一最先种植于越南的农作物品种, 在一位宋代帝王深思熟虑的政策下,自1012年起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占城稻比中国种植的老品种更加耐旱,成熟所需的时间也更短。与此同时,在阿拔斯哈里发王朝的稳定统治下,印度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陆路和海路贸易网形成,糖、棉花得以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地区。在没有熟练技术和毫无干劲的奴隶的照料下,糖和棉花也能茂盛生长,因此,他们的引入和传播可能加速了劫掠奴隶的进程。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社会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占城稻在宋代得到推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物种交流的因素,并分析物种交流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发展具有阶段性;传播具有多向性;发展速度由缓慢到快速;往全球化方向发展。
(2)原因:物种的交流与传播;统治者的政策推动;占城稻品种优良。
积极影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带来了人口增长。
(3)因素:交通条件,如丝绸之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统治者的政策;疆域辽阔的政权的建立;贸易往来。
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使世界人口激增;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伴随着早期的殖民掠夺,打断了非洲、美洲原有的发展进程。
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测试题,共7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