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后复习题
展开【基础巩固】
1.“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移
B.环境严重污染导致了人口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答案】C 【解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人增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近代交通工具的改进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方便,但不是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出现在城市而非农村,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未涉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由于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的,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
3.下列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
【答案】B 【解析】读取表格信息,对表格数据进行纵横比较,结合材料时间“1851年”,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
4.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袜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城市化进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材料“上海郊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加工毛巾、袜子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的现象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故A项正确。
5.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千克,比1978年减少59.1千克,下降32.3%。这表明当时的北京( )
A.粮食供应紧张
B.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农业发展缓慢
D.居民工资低,无法购买粮食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粮食在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重降低,故B项正确。
6.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和城市需水量迅猛增加,进而催生了日本现代供排水事业。1871年,受伦敦泰晤士河下水道成功铺设的影响,横滨市首次铺设了陶制下水道管件。1923年,东京成立了日本最早的污水处理厂。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
A.城市治理能力有所提升
B.城市无序扩张的势头减缓
C.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
D.借鉴了英国工业发展经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治维新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日本的现代供排水事业,日本政府铺设了陶制下水道管件,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反映出当时日本城市治理能力有所提升,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日本现代供排水事业的发展,强调日本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日本借鉴了英国的城市建设经验而非工业发展经验,排除D项。
7.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
A.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
C.加速建设福利国家
D.阶级对立的日渐加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01—1850年”“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住房紧张,政府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政府对经济大力干预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下面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表可推知,英国( )
A.抑制了工业有害生产
B.城市管理走向制度化
C.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
D.政府主导建设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863—1876年,英国议会颁布多部法律,进行城市管理,说明英国城市管理走向制度化,故选B项;材料只是出台了法律,并不能看到结果,排除A项;材料所示为通过颁布法律解决城市问题,并非建立卫生防疫体系,排除C项;1863—1876年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材料显示的是工业革命出现的城市问题,排除D项。
【能力提升】
9.在社会发展大潮中,近现代英国乡村经历了兴旺发展、持续衰落、逐渐恢复的过程。其“持续衰落”主要是由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殖民扩张
D.政府强有力的政策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的推进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占比下降,符合乡村“持续衰落”的过程,故B项正确。
10.有文献指出,1852—1949年,上海人口增长了9倍左右,净增长人口达500万人,而同期的北京在近100年里人口增长不过1—2倍。据此可知,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 )
A.地缘因素影响城市化发展快慢
B.上海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地区
C.南方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北方
D.列强入侵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上海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北京,这主要是因为上海是通商口岸,地理位置在当时较北京优越,说明地缘因素影响城市化发展快慢,故A项正确;材料仅将上海和北京进行对比,不能由此说明上海是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地区,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上海不能代表整个南方,排除;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和北京都曾遭受列强入侵,排除D项。
11.下表反映了197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编制)。
这反映了中国( )
A.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
B.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城市社区自治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
12.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40年后,美国的煤气公司达到400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赖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 )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使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大城市煤气照明普遍,而乡村仍旧使用相对落后的蜡烛和油灯,说明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的广泛使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13.下表为大连近代城市建设大事记,这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大连( )
A.居住条件的改善
B.基础设施的发展
C.社区服务的提升
D.环境问题的恶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大连修建的广场、水库、邮局,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故选B项。
14.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天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的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 )
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
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
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
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答案】B 【解析】天津开埠之后为解决火灾问题,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的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有效地减少了火灾损失,这说明当时天津城市治理有一定进步,故B项正确。
15.1854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写英国工业城镇: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上面冒着长长的黑烟;运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个样,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们在同一个时间上班下班,做同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样。这表明( )
A.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工业革命中人们没有人生追求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故选C项。
16.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北京面向雄安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可知( )
A.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因“不拥挤、无污染”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也将首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进行疏解,说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拥挤等问题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北京只是将非首都功能疏解到雄安,并不是迁都,排除A项;材料表明政府已经重视首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无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试图解决首都北京拥堵的问题并未体现借鉴外国经验,排除D项。
17.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如下表。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摘编自董思思等《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及其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因素: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现代工矿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原因:圈地运动的进行;工业革命的推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被称为“翡翠项链”,因其先进的设计理念而被竞相模仿。而100多年前的波士顿查尔斯河沿岸,工厂、燃煤站、大型屠宰场林立,垃圾成山。于是主张“修正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它认为人类具有以他们的想象力改造自然景观的才能与义务。彼得·施密特还掀起了“回归自然运动”,得到众人纷纷响应。1893年,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成立“大都市公园委员会”以负责公园体系的建设。后来建成的这个公园体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以都市为其空间尺度,不以行政区划设定边界,体现出鲜明的都市特色。它又以自然形成的景观为其体系的主体,强调本地地理、植被、动物的自然性。另外,该体系从框定边界到设计修建,再到管理完善,全由专业景观设计师进行决策。最后,设计者竭力抗拒自然之美为某一社会阶层所垄断,使它成为所有族群共有的空间。
——摘编自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人与万物是平等的。西周的“周道”,在绿化养护上开了先河。秦汉古蜀道翠云廊两旁的古柏绵延300里,被称为“比罗马大道还要壮美”的世界奇观。后来又有茶马古道、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马道和明清的“官道”等古代绿道。珠三角地区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空间也在无序蔓延。2010年,广东省在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出台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表现突出的深圳绿道以展现改革开放成果、保护区域生态以及“城市空间纽带”为理念,把海景、山景、林荫、港口等元素有机结合。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目的是让绿地这一休闲空间成为全体市民触手可及的公共设施。绿道的建设过程中,还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如生态机器技术、薄膜太阳能技术等。
——摘编自何昉等《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始建时的背景,并概括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珠三角区域绿道与波士顿大都市公园体系的相同点,并概括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独特之处。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公园建设的建议。
【答案】(1)背景: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环境问题;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环境保护运动得到民众响应;地方政府的支持。
特点:都市性、自然性、专业性、普惠性。
(2)相同点:背景相似——环境问题凸显;兴建主体相似——地方政府统筹规划;设计思路相似——建立通道将各元素有机结合;理念相似——全民共享。
独特之处: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引,富有中国特色;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高科技应用广泛。
(3)建议: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因形就势,突出地方特色;生态性、连通性、安全性、便捷性、可操作性、经济性有机结合;达成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最大公约数。(言之成理即可)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 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
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立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
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
年份
1978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城市化
17.9%
19.4%
26.4%
36.2%
49.9%
63.9%
时间
大事
1899年
开始修建大型圆形交通广场(今中山广场)
1917年
王家店水库竣工
1930年
大连中央邮便局竣工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2.5%
48.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8%,3%,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7,9%到3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