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原卷版+答案与解释+答题卡)统编版教材
19、九上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
展开这是一份19、九上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1-3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阅读下面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共6分)
我们徜徉在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章里。“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好高骛远就是敬,把一件事做到圆满的唯一秘诀就是忠实”,梁启超的谆谆告诫回荡在耳旁。圆明园富丽堂皇,令人眼花liá( )乱,这惊骇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可是被两个强盗洗劫一空,以至荡然无存。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的强盗罪行的形象历历在目。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朽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黑暗阴森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如果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逸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1.(2分)阅读以上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徜徉( ) 眼花liá( )乱
2.(2分)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好高骛远 B.不可名状 C.满目疮痍 D.积贫积弱
3.(2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为病句,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1.chángyáng 缭
2.A
3.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逸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徜徉(cháng yáng):陶醉于某事物当中。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 luàn):意思是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含贬义。句中情感色彩不符合语境,运用不恰当。B.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符合语境,运用恰当。C.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符合“被两个强盗洗劫一空”语境,运用恰当。D.积贫积弱,意思是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形容极度的贫困和弱小。符合“专制与腐朽”的语境,运用恰当。故选A。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此句错在关联词语“如果……才……”运用不当,两个分句是必要条件关系,应使用“只有……才……”进行连接。
4.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口碑和票房大爆。影片中,人类与地球是休戚与共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下国家”的壮志与情怀。九(1)班要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2分)本次活动拟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爱国人物故事会;第二板块:爱国歌曲演唱会;请你仿照示例设计第三、四板块。
第三板块: ;第四板块: 。
【答案】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爱国主题书画展、爱国人物图片展等。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策划。活动方案的主题“天下国家”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主题设计其他部分即可,切忌偏离主题。从设计板块的内容上看,要与给定的材料密切相关。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有可操作性。还要考虑第一板块“爱国人物故事会”的示例结构。要有“爱国”等关键性的字眼。
(2)(2分)在“爱国人物故事会”上,班长打算用下图作为PPT背景主图。请你从这幅图的内容和寓意角度说说选此图是否合适?
【注】图中圆柱为华表,常作为国家的象征。
【答案】示例:合适。图中展示的中国地图描画了辽阔的中国疆域,华表作为国家的象征,同时也可看作是英文字母“I”,是“我”的意思,地图外大大的心形和英文单词“YOU“,结合起来传达出“我爱你,中国”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要整体把握图画,再把图画拆分来看,思考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含义,与要表达的主题联系起来,本题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爱国”,通过分析这幅图画可知,由中国地图、红心、华表和英文字母“I”、英文单词“YOU”这些图片要素,是符合这次主题的。这幅图以象征中华的华表代替字母“I”,同时也可看作是英文字母“I”,是“我”的意思,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心形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巧妙地表达了“我爱你,中国”的主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合适,这幅图由华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心形和英文“你”构成,图中用含有中国地图的心形图案喻示“爱”,外加一个英文单词“YOU”,表现“我爱你,祖国”的感情。华表又作为国家的象征,同时也可看作是英文字母“I”,是“我”的意思,表示对国家的敬仰,合适而恰当地表现爱国主题。
(3)(2分)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一段话,a、b、c处应填的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 a ;赞美祖国的山河, b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 c ……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①为之沉醉为之感动 ②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③为之描画为之歌咏
A. ①③②B. ②③①C. ②①③D. ③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依据“关心祖国的命运”可知,关心祖国命运,应当奉献自己
的一份力量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故后面接②句“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依据“赞美祖国的山河”可知,赞美祖国的山河可以用画笔去画,用言语去书写形容,故后面接③句“为之描画为之歌咏”:依据“热爱祖国的言语文字、历史文化”可知,对祖国的言语文字、历史文化表示热爱,应当用心去拥抱、去理解,故后面接①句“为之沉醉为之感动”:故选B。
(4)(2分)在“爱国歌曲演唱会”活动中,请你为以下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九(1)班男生给我们带来的《保卫黄河》气概磅礴,让我们好像置身于奔腾澎湃的黄河边上,去感受祖国儿女抵御外辱的豪迈气概。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祖国诚挚的爱,观赏由九(I)班全体女生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
【解析】本题考查串联词。串联词是起串联作用的语句,其作用是在晚会、联欢会、电视节目等中承上启下。串联词要求简短扼要,使用简短的句子、群众化的言语,既使听众易于接受,又感到亲生动。注意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九(1)班男生给我们带来的《保卫黄河》气概磅礴,极富气概,唱出了祖国儿女保卫家园的壮志豪情,唱出了祖国儿女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唱出了期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崇高心愿。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爱,观赏由九(1)班全体女生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
5.(8分)古诗文填空。
(1)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诗人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诗句是: , 。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 , 。
【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2)山雨欲来风满楼;(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燕”“勒”“生前身后”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阅读(共48分)
(一)古诗鉴赏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共5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2分)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乡多远情”开篇直抒胸臆,总括全诗,表现自己的感情。
B.“家贫负酒名”,表现诗人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
C.“过春花自落”一句,“自”字用得好,表现了春花在空中悠然而落的优美姿态,与“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和恬静。
D.“竟晓月空明”一句,“空”字用得非常好,形象地说明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寓情于景,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答案】C
【解析】C项,“过春花自落”的“自”字表现春花独自飘零,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感慨时光易逝的感情。
(2)(3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答出三点即可得全分)
【解析】
诗题“旅夜怀远客”说明作者客居他乡,怀念远方亲人;诗句“独此一长啸”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所以诗中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再从诗句“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一句可看出,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有嗜酒之名却因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诗人顿生感慨无奈之情。另外,从“过春花自落”一句可知诗人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再由诗题和诗的最后一句“故人天际行”可知这是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二)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7—10题。(共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左佩刀,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④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7.(2分)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材料中重点词句进行了梳理,请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①热水 ② 同“披”,穿 ③坚定 ④过错
【解析】考查词语释义。
(1)“持汤沃灌”句意为: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根据课内积累法,小学时曾学过《两小人辩日》,其中有“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的意思是热水。
(2)根据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意:将军您亲自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指亲自参加战斗),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被”同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句意: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3)根据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句意:广泛的学习,志向坚定。笃,坚定。“老而弥笃”句意:越老就越发的坚定。
(4)根据词性推断法,例句“朝服衣冠”中“服”的词性发生的变化,名词活用作动词。可以无大过矣: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过,过错。
8.(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明代宋濂用来勉励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B. 甲文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已、低调做人的品格。
C. 乙文“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 甲乙两文都结合了自身的经历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C.句意: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习,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正确断句为: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9.(2分)阅读后,小深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答案】①举例论证 ②举了魏武、袁遗,论证了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不可自暴自弃的观点。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
乙句句意为: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列举了魏武、袁遗、曾子的实例,这是举例论证。联系前句“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此处举例论证了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不可自暴自弃的观点。
10.(4分)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答案】(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老了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烛在夜间行走,但这总比闭着眼睛看不见东西的人要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以,因为。足,足以。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不若人,不如别人。
(2)者,……的人。秉,手持。犹,就像。乎,于,表比较。而,表顺承,不译。
【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限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于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里拿着火把走路,仍然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4题。(共10分)
【材料一】
①翻找书架上的藏书,不经意间发现,三十几年的时光里,自己熟悉了百余本经典图书,有的甚至读了十几遍。我觉得,读书要达到精通的程度,就必须反复读,把一本书读透,甚至读出醇厚的味道来,才能有真收获。
②有的人读书囫囵吞枣。有的人读书细嚼慢咽。我一直认为,读书重要的不仅是数量,还要真正地读懂、读透,唯有细嚼慢咽,才能把书读透,咀嚼消化,全面吸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学读到大学,再从基层读到机关,我至少读了十几遍,而且每次都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收获,光笔记本就记了好几本。一本《平凡的世界》,从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我不知读了多少遍,连自己也数不清了,书的主旨、内涵及人物形象早已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③“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境界。读书是立身做人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一个高贵的灵魂都需要用学识来滋养。如果书读不透,怎么能穿越时空,在书中领略李白的潇洒、感受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体会冰心的意切情长?如果书不读透,何以使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寻找到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慰藉?
④宋代大儒朱熹有“熟读精思”的读书理念。只有熟读,书上的语句才能像是出于自己的嘴,书中所讲的道理才能像是源于自己的心。这样的读书才有味道,才会有大的收获。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熟读某一本书后,哪怕是放下良久,外出旅游观光,或是回家放松休息,胸中仍然时不时会有一股浓浓的书香弥漫。
⑤其实,有些好书虽然短,但要悟得其中的深刻内涵却需要很多时日,甚至要一辈子。西汉辕固终身学习《诗经》,很有心得;西汉路温舒用一生的时光精读《春秋》;宋朝宰相赵普一部《论语》不离手,反复读,经常读,并将其透彻的理解应用于为官辅政,古代文人,学者之所以能在事业、学问上取得成就,都是把书读透,才达到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境界的。读书,关键是读透。
⑥前人的读书方法值得后人借鉴。读书就是要集中精力,尽心熟读。时间久了,心中的经典就能透出智慧的光芒。只有熟读精思,吃透其中的精神,发掘其中的宝藏,悟透其中的奥妙,精通其中的要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
(战鹏飞/文,选自《解放军日报》,2022年1月15日文章《把书读出味道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和许多上班族一样,我每天早出晚归,仍保持着业余读书的习惯,除与工作相关的书外,还有一些是与个人兴趣相关的。
②近年,我一直坚持读《资治通鉴》,我读得比较慢,有时读完一个历史时期又回头重读,有时找出《通鉴纪事本末》按事件重新看,有时翻翻历史学家们的解读和评论,两三年下来才读到两晋时期。我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是,读完一段《资治通鉴》,然后读王夫之先生的《读通鉴论》。先生在这本书中对《资治通鉴》中的人和事进行点评,观点犀利,论证充分,总让人豁然开朗、拍案叫绝。哪怕隔着时空,都想给先生点赞。
③能坚持读下来,除了个人兴趣,更得益于师友的督促与帮助。上学时,导师经常带领我们开读书会,周围形成了比较浓厚的读书氛围。后来,同学们组建了一个读书的微信打卡群,进度快慢不论,旨在鼓励开卷。我想,对于特定读者和书箱来说,打卡是个好办法:从读者类型来看,这种方式适合容易被忙碌的工作与生活淹没的上班族;从书籍类型看,适合类似于《资治通鉴》这样的多卷本、需长时间坚持读的书。当然,最为完美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由内生发、无须借助外力地想要读书。
(王田一/文,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文章《由内生发想读,方才是完美状态》,有校改)
11.(2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思路清晰,呈现出“提出观点——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结构。
B.从【材料一】第②段开头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C.两个文本都从作者读书的切身体会谈起,语言平易,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D.【材料二】第②段可以作为【材料一】第④段的事实论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还列举了自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的例子来论证“读书重要的不仅是数量,还要真正地读懂、读透”,是举例论证,所以选项“这一段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的表达不正确;故选B。
12.(3分)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①首先,引用名言,引出本段的观点“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境界”;②接着,正面阐释读书的重要作用;③然后,用两个假设句兼反问句摆事实,讲道理,从反面进一步阐述把书读透的重要作用(分开表述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内容可知,本段首先引用名句,其作用是是运用名句引出本段分论点,即“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境界”;接着,“读书是立身做人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一个高贵的灵魂都需要用学识来滋养”这一句是从正面来论述读书的重要作用;然后,“如果书读不透,怎么能穿越时空,在书中领略李白的潇洒、感受苏轼的豪放、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体会冰心的意切情长?如果书不读透,何以使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寻找到心灵的平和与精神的慰藉?”运用两个假设句兼反问句,假设两种不同不把书读透会产生的结果,从而从反面论述把书读透的重要作用。
13.(2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读书要细嚼慢咽,长时间坚持,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本一中谈到读书要细嚼慢咽、长时间坚持,是为了论述“把一本书读透,直至读出醇厚的味道来,才能有真收获”。②文本二谈到读书要细嚼慢咽,长时间坚持,是为了表达“对阅读内容有兴趣,内心生发想读的愿望,方是读书的完美状态”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一】第①段“读书要达到精通的程度,就必须反复读,把一本书读透,甚至读出醇厚的味道来,才能有真收获”的内容可知,此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此文中第②段论证“读书重要的不仅是数量,还要真正地读懂、读透”,第③段论证“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境界”以及第⑤段论证“有些好书虽然短,但要悟得其中的深刻内涵却需要很多时日,甚至要一辈子”,这些谈读书细嚼慢咽,长时间坚持的目的,都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最为完美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由内生发、无须借助外力地想要读书”的内容可知,此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此文中第②段论述自己仔细读书是因为个人兴趣;根据第③段“除了个人兴趣,更得益于师友的督促与帮助”的内容可知,自己在师友的帮助下一直坚持读书,这些谈读书细嚼慢咽,长时间坚持的目的,都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14.(3分)下面的链接能否作为论证【材料一】的材料,为什么?请简述理由。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摘自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之《谈读书》
【答案】不能证明文本一的观点。原因一:【材料一】与链接材料的核心观点不同。【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把书读透,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链接材料的两段文字核心观点分别是“凡有所学皆成性”和“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原因二:论述的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按提出观点,然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链接材料两段文字论述的角度分别是先分析(分析各自的价值),然后做出归纳总结和提出观点,进行类比论证。基于以上原因,所以链接材料不能作为论证【材料一】的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回填。
根据材料第①段“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内容可知,此句为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第②段“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的内容可知,此则材料主要论证“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而【材料一】的中心论点为“读书要达到精通的程度,就必须反复读,把一本书读透,甚至读出醇厚的味道来,才能有真收获”,所以材料与【材料一】的中心论点不符,所以不能证明【材料一】;
根据材料第①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的内容可知,此处先分析了读各种不同内容的书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再提出观点;根据材料第②段“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先提出观点,再根据“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的内容可知,进行类比论证;而【材料一】则在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好处。所以材料与【材料一】论述的角度不同,所以不能证明【材料一】。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20题。(共16分)
【文本一】
戴车匠
汪曾祺
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
②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板壁前面,是作坊。作坊放着两张车床。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③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 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
④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斡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似乎他把那点工作做好,即为满意。能分外多做几件就很按捺不住得意了。他自然可以有时间抽一袋烟,喝两口茶,伸个懒腰。
⑤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做得了的东西,都悬挂在西边墙上,真是琳琅满目,细巧玲珑。
⑥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 一看看半天。
⑦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⑧这里的小孩子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玩物。特别是清明,吃螺蛳之后还可用车匠做的螺蛳弓射螺蛳壳玩。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 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
⑨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八岁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 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⑩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节选自汪曾祺的《戴车匠》,有删改)
【文本二】
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不能自已。
——著名作家、评论家李陀
15.(3分)简要概括⑤—⑨段作者回忆了有关戴车匠的哪些往事?
【答案】①戴车匠做精细木工活,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②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③戴车匠给孩子们做螺蛳弓。
【解析】考査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要浏览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根据题干可锁定答题区域在⑤—⑨段。
结合第⑤段“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可知,戴车匠做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最细致;
结合第⑦段“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可知,戴车匠家养着一窝洋老鼠给独生儿子玩;
结合第⑧段“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可知,戴车匠给孩子们做螺蛳弓。
16.(3分)请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答案】用动作描写,“踩”“执”“旋”“吐出”等一系列鲜活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戴木匠技术的娴熟,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吟叫”和“吐出”把旋刀拟人化了,生动地描绘了戴木匠技术的娴熟,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解析】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效果、表现手法等角度考虑,简洁准确表述。
如从描写角度赏析,结合这个句子中“踩”“执”“旋”“吐出”等一系列鲜活的动词,可知这是动作描写,写的是戴车匠做木工的动作,写出了他做木工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而写出其技术的娴熟,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如从修辞角度赏析。从“吟叫”“吐出”等词可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旋刀拟人化了。这是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美好画面,体现戴车匠车工技巧娴熟巧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从中可看出作者对戴木匠的赞美之情。
17.(3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开头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写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结尾点明了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前后形成对比);③深化了文章主题,对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惋惜,对故乡淳朴和谐的生活的怀念。
【解析】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开头第②段“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交代戴车匠店的位置,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作为传统手工艺店铺和戴车匠店在一起,暗示了传统手工艺在当时兴盛一时;
结尾第⑩段“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点明戴家车匠店没有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由此可看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当年传统手工艺如此兴盛,现在没落了,由此可看出作者的遗憾惋惜之情。
18.(3分)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在京开幕,时代重新呼唤“工匠精神”。你从戴车匠身上,看到哪些可贵的“工匠精神”?请结合具体情节回答。
【答案】①专注执着,一丝不苟,戴车匠的作品“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细巧玲珑,离不开他长期的专注与严谨的态度;
②勤劳、吃苦耐劳,“戴车匠起得很早,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
③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戴车匠一生劳作,并没有大富大贵,他默默地守住小店,“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就是他内心淡泊宁静的表现。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答题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相关事件、人物的相关描写来入手。
由第②段“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可知,从戴木匠室内贴的对联看出他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的人;
由第③段“戴车匠起得很早。早早地选好材料,看看图样,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可知,戴木匠整个人投入到工作中去,专注,勒奋,不记得辛苦,看到他工作专注勒奋,吃苦耐劳;
由第④段“有的时候,忽然,他停下来。那就是想到了一点什么事。或是刘长福托他翰旋一件什么事,那一头今天该给回话:或是澡堂里听来一个治风湿痛秘方,他麻二叔正用得着……”可知,戴木匠考虑的都是周围人的难处和需要,看出他热心,与周围人关系融洽;
由第⑤段“戴车匠做的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可知,戴木匠做的东西非常精细、优秀,看出他车床技艺精湛;
由第⑦段“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可知,戴木匠吸取时代新知,没有固守成规,看出他具有创新精神;
由第⑨段“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可知,戴木匠看到了自己这个行业前景的渺茫,看出他是有着行业(生存)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
19.(4分)请以《戴车匠》一文的选材或主旨或语言为例,分析文本二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
【答案】示例一:《戴车匠》一文在选材上关注到了戴车匠这一类“凡人小事”之美,虽然是一些古朴的、善良的、自食其力的平淡小人物,但他身上的工匠精神和对孩子的疼爱散发着无限的魅力。汪曾祺小说“平民化”是一大亮点,从平凡琐碎的小事着眼,从小人物入手,渗入了大量的民间生存状态,体现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特点,但又韵味深长,引发读者对传统工艺和故乡童年的深思。
示例二: 《戴车匠》一文通过描绘车匠这个形象,写出了车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和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慢慢消逝,引发读者对传统民间工艺消逝的叹惋。汪曾祺小说这些平淡的民间生活场景正在逐渐消亡,但他所表现的这些生活和人物,体现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示例三: 《戴车匠》一文语言贴着生活,在孩子们吃螺蛳玩螺蛳的情节里,“掏、套、拉、射”这些动词写活了孩子们的童趣,平淡却富有韵味。汪曾祺小说语言具有朴素、平淡的特点,常常使用一些独特的口语化幽默语言,让小说韵味无穷。
【解析】考查对文章选材、主旨、语言的分析。解答此题,需先分析文本二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然后结合文章的选材、主旨、语言来分析这三个方面如何体现了文本二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文本二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是“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不能自已”。抓住第一个评价“平平淡淡”,可以从文章的选材、主旨或语言等方面来体现其平淡之处;抓住第二个评价“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不能自已”,这句话的意思是汪曾祺的小说选材、主旨、语言等方面能打动读者,使读者感动或受到启发等等。
从选材上来看,本文选取的是戴木匠这一类手工业制作者,这是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十分普通、平凡的人物,文章叙述的是戴车匠做木工活、戴车匠养着一窝洋老鼠给孩子玩、戴车匠给孩子们做螺蛳弓等平凡小事,从这些角度来看,内容十分平淡。从语言上来看,文章的用语也是十分普通、平淡的。如第②段“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门面很小,只有一间。正面的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寥寥几句就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暗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如第⑧段“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用几个动词就刻画了孩子们吃螺蛳、玩螺蛳壳的生活情趣,富有生活气息。但结合文章结尾段“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可知,本文的主旨是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逐渐消失,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惋惜。读者看了,也会深深为此感到遗憾和惋惜,这就让读者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据此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五)名著阅读
阅读《水浒传》,完成21-23题。(共7分)
班级同学共读《水浒传》,他们根据小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专题,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探究。
20.(2分)《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人人都有绰号,小组同学整理并归类了印象深刻的水浒英雄绰号,以此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以下是小组成员探究结果:
请你根据阅读体验,补充专题探究结果。
【答案】 ①杨志,绰号“青面兽”,因脸上生有一块青记而得名。(或林冲,绰号豹子头,因其生得豹眼圆环而得名。写九纹龙史进等人皆可。) ②根据人物的特殊本领起外号。
【解析】本题考查《水浒传》中好汉绰号的来历。根据“人物身体相貌的特点起绰号”要求写出一个即可。如:史进,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刘唐,因鬓边有一搭朱砂记,人称赤发鬼。(2)根据“戴宗,绰号‘神行太保’,因其能做法日行千里而得名”分析,是以人物的本领特长起的绰号。如:浪里白,张顺。水中就是他的天下。
21.(2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先生曾以一个字“义”来评价名著《水浒传》的精神实质。“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中人人皆知的经典故事情节,两位主人公打抱不平都是“义”的体现,但两者的“义”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鲁达义救金氏父女,拳打镇关西,救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弱者,是一种真正的大义。武松为替施恩夺回店铺,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是为了报答施恩父子的恩惠,是一种狭隘的江湖义气。
【解析】两者的义并不相同。鲁达与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在与友人吃酒时,听到金氏父女唱曲,曲子哀伤,心中烦躁,叫来父女二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借钱给他们,帮助他们逃走,又为了替他们出头,三拳两脚将郑屠打死。他的“义”是为了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是一种真正的大义。武松被发配孟州,受施恩照应,免了一百杀威棒,平日里又多受施恩照顾,两人结为兄弟,他为了替施恩夺回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打得蒋门神连声求饶,把快活林还给了施恩。他为施恩出手,是为了兄弟义气,相较于鲁达的大义,武松之“义”是一种狭隘的江湖义气。
22.(3分)中国古典小说中,就叙事的安排而言,有很多经过三次的重复才完成的情节,这类情节被称为“三复情节”,如《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红楼梦》里的“三进大观园”等。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请你简要分析“三复情节”的作用。
【答案】①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②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促进情节的宽展与延伸;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故事的魅力,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④使故事情节紧凑,更加引人入胜;⑤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和紧张感,增加故事的悬疑和吸引力;⑥通过多次出现相似或相同的情节,使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深入。(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古典小说表达技巧的作用。“三复情节”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技巧。它具有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关系、深化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根据阅读体验回答即可。本题3分,表明要答出三点出来。
三、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人生旅途有无尽的故事。沧海一粟的时间变更,河流山川,星河故土,都是我们曾到达过的地方:含着泪相拥,还是打过招呼后擦肩而过,那始终是我们不曾忘怀的一段邂逅:那一夜清风拂面,落霞漫天,形成我们旅行日记上无法替代的诗篇……
不要赶路,去感受路。
请你在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一篇作文。
任务一:以“我在旅途”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旅行,写一篇游记。
任务三:参与班级“我在旅途”主题演讲比赛,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写作导引】
题目一是一篇话题作文。
1.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以“我在旅途”为话题,成长就是一次旅途。旅途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途、爸爸妈妈陪伴的旅途、在大自然里的旅途,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
2.选材构思:可以实写一般旅行,可以写作游记。也可以虚写心灵之旅,如,读书之旅。游记写作要点: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虚写心灵之旅时,如,读书之旅。要选择合适书目,详细写出从书中得出的见闻以及带来的人生感悟。在写作方法上,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等描写,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在写法上,学会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会突出文章的主旨,给读者带来亲切的感受。
题目二是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
2.选材构思:
一是要抓住景物特点。同是风景胜地,无锡以湖山见长,壮观开阔;苏州以园林著称,幽雅恬静;庐山以瀑布取胜,优美如画。
二是要运用多种手法。
(1)写景与抒情结合。在再现自然物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入景,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都应灌注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见识和爱憎,使自然景物成为有情之物,成为抒情言志的艺术形象。
(2)叙事与寓意结合。游记中的叙事不能只停留在事件上,若能在所叙之事中寓含某种真理,则能提高其品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说明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其意义大大超越了游石钟山本身,显出深刻的文旨。
(3)现实与历史结合,能增强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扩大其思想内涵。此外还可有机插入诗词典故、民俗风情、传说歌谣等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情趣性。
三是要呈现清晰的游踪。游记具有“记游性”特点,它要与游踪为线索,把游踪、风貌、观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紧扣游踪行文。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游踪一目了然。第一日,写江轮由重庆开出而未入三峡的一段历程。先写中午江面“云雾迷蒙”,再写下午三时后“天转开朗”的景色,接着写长江上游夜景。第二日写江轮穿过三峡的惊险情状,由瞿塘峡而至巫峡、西陵峡,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三峡奇景依次展现。第三日描述三峡直至武汉这一段江西“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的景象。这一章结构方式虽有变化,但从早到晚,自西而东,游踪仍然清晰。
四是要讲究辞采优美。游记不能只以景取胜,还应讲究辞采的优美,以使之更引人入胜。一般来说,交代游踪要用叙述,再现风貌要用描写,由于二者常常同步,所以决定游记语言多是叙述与描写相融合的“描写性”语言。如写《登泰山看日出》:“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旧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全是沸沸扬扬的云海。”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细腻刻画,用艺术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语句整中见散,参差搭配,灵动轻快,读来上口,富有韵味。
题目三命题作文,要求写成演讲稿。
1.审题补题:关键词“旅途”,那么什么是旅途?有三个含意,其一是旅行的路程;其二谓长期寄居;其三喻人生历程。人生就是一次旅行。那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那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那清幽秀美的山水,那沁人心脾的书香……写人生的历程,也就是旅途的比喻,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或接受到方方面面的精神营养,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受到精神营养这两个方面去立意。
2.题目拟写参考:心灵的旅途;温暖的旅途;成长的旅途;艰难的旅途;等等。
比如拟题为“温暖的旅途”。“温暖”这里可指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同学之情等。就是要记录那些令你感受到“温暖”的事件。为此,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令人“温暖”的细节之处。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也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温暖。在我们的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或人让我们感到温暖:父母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朋友的一句问候……
3.行文思路:选择你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让你感到温暖的事去写。第一,开篇可列举成长过程中让你感到温暖的事情,然后引出所要写的内容。第二,中间为重点,具体叙述成长过程中一件让你感到温暖的事。注意通过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表现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教导。第三,结尾可用“人生就像温暖的旅途”进行点题。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佳作示例】
例文一:
我在旅途
毕淑敏曾这样说,“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溶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的确如此,一场舒心的旅行中,总让人翩翩想起消逝已久的往事,旅行的意义,又何尝不是找寻陈旧往事的最终归属呢?
浪花轻抚着堤岸,清风撩动着旅人的发丝,湛蓝湛蓝的天空令人感到万分舒适。来到这美丽静谧的岛屿,见到这如画般沉静的天空与海岸,深感幸运。我站在白色围栏旁,静静地听着海浪的悠缓声响,瞭望着东极岛的绝美沉静。
那一年,我来到这里。与家人相伴,揭开这座岛屿神秘的面纱。这座岛少有旅客,来这儿的人大多都是听闻在这里拍摄的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而我也不例外。这部电影为我指明了方向,我便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亲眼见见这辽阔沉静的景色,在荧幕中的岛屿和大海终究抵不过亲眼所见的震撼。而当我来到这里,就被这静谧的景致深深折服,这世间怎会有如此这般壮丽秀美之景?顿时,觉得不虚此行。我深深的感受着此番美景,耳边,浪花的轻抚声此起彼伏;眼前,天空的辽远令人叹为观止;空气中,清新的
花香沁人心脾……啊,这极美的景致真是让人不舍离开。
家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把这美妙的一刻永远定格。自然的微笑洋溢在人们脸上,和谐的微风挑起乌黑的长发,画面中的我们,是如此悠然闲适。一张张相片承载着那片刻的雅致,一个个笑脸铭刻着那刹那的欢悦。此时的温情,上苍眷顾。
旅途的美好,是对我们过去疲累的关照。回到民宿,同样感受着味蕾上的盛宴。当地的海鲜甚为鲜美,有着独特的风味,令人久久不可忘却。那一日夜间,我们一家人在海边悠闲地吹着海风,品味着鲜美的海鲜,观赏着夜色下波澜起伏的海面,感到无尽的幸福与暖意。或许,这片刻的闲暇也足以抚慰我疲惫的身心吧。
期盼着,再一次来到这安详静谧的东极岛。那时,他会否同今日一般沉静悠然?我想是的。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生命中的处处美景,而我们定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一切的美才会在回忆的漫漫长河中累积,沉淀,伴随我们纷彩的一生。
生命所存在的意义,便是找寻这世间所有值得留恋的东西,而一段难忘的旅途,是生命中的渺茫却珍贵的礼物。它给予你的不多,但足以给你一片温暖的海洋。
例文二:
千丈幽谷游记
从嵊州出发向新昌方向行驶二十公里左右,便到了我虽闻却未见过的千丈幽谷。走过一座古老的木板桥,便见它坐落于穿岩十九峰峰底,两者交相辉映。其山山体为鲜红的岩石,峥嵘挺拔,姿态不凡。
站立于门口放眼望去,大片的绿竹林衬托着这座座高山,却显得山更巍峨,谷更幽静了。继续向前走去,瞧!那是什么?子体与母体分离,长度远大于直径,这就是丹霞石柱。它可是由山体分裂,从母体上分离出来的一块哦!它威严耸立在高处,“独柱一帜”。
再往前走去,远远望去那一片都是笼罩在朦胧晨雾中的奇山峻岭。你看,那一座山,山顶好平,山体也与路面垂直,走在那山下小路上,仰望此山,恐惧感瞬间袭来。又有一山,也与路面垂直,可上方却又多出两块巨石,走在那儿,可也是险惧至极啊!
谷中处处可听得见水声,却只听得其声不见其物,因为水都从大石头下面流过去了。有时看见了一条小溪,水清澈见底,水底鱼儿活泼自在,嬉戏玩耍。水中还有一块巨石,上面覆盖着许多树叶。看那花白的小东西是什么呀?它趴在石头上一动不动,像是在睡觉。这小家伙有四只脚,肚皮是白色的,背上是花的,挺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可它没准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呢!动了动了,它用敏捷的身手在树叶底下来回穿梭,大概是在觅食吧。但又一会儿,他又四脚朝天,慢慢浮上水面了,可刚到水面,它又一个鹞子翻身,下去了,又在那树叶间来回穿梭。但它好像并不怕生人,当它停在石上时,不知谁扔下了一颗石子,我想这下它肯定被吓跑了,可当我再去看它时,他却无动于衷。这小家伙同有趣吧!
千丈幽谷,整个谷都被翠绿的竹子笼罩着,总显示出一片幽静、优雅的样子,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例文三:
我在旅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是题目是《我在旅途》。
成长是很多样的,成长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成长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酸甜苦辣,才构造出了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但我却永远忘不了我的成长历程,那成长在我的生命中迈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脚印,让我至今难忘。
四岁时,我刚进入幼稚园,那里的一切,我还记得很清楚。刚进入幼稚园的第一天, 我就大哭大闹得不让妈妈走,我不喜欢幼稚园,这里没有妈妈。但后来还是任凭我的呼喊,妈妈也没有留下,不过时间一长,跟幼稚园的小朋友混熟了,我便也就爱上了幼稚园。记得那时候每天中午,由于我吃饭的速度太慢,老师总是喂我吃,小时候,能让老是为饭吃,可是很自豪的,小朋友们都好羡慕我。那时候,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就这样,我从县幼儿园“毕业了”。
七岁了,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我记得当时,有老师出问题,我们答完题,老师再决定我们被分配到那个班,老师问我会不会背春晓,而我却因为害怕,背错了,不过,我被分配到了一年四班,遇到了位好老师。在这里,我学会了几千个汉字,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每天在这里学知识,我的大脑也变得更加的充实。在这所学校里,我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虽然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嘛。那时候,是成功的味道。
十一岁,我上五年级了,正因为长多大,让我也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感觉不到了小时候的天真,小时候的快乐,学习上,成绩出现了一些波动,妈妈,逼着我去了英语补习班,随后,妈妈又说因为家里的经济,她要出国打工。不管我怎么哭喊,妈妈还是出国了,我当时候真的感到好难过,家里只剩下了我和保姆,家里变的空空的,没有了以往欢闹的景象。那时候,是苦涩的味道。
就这样,我已经到了十三岁,上了初中。步入中学的大门,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我长大了,在这里,每天的作业加学校的任务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千篇一律的学习,让我感觉到了长大的枯燥。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欢乐,但还是埋没不了那些生活上的烦恼。那时候,是枯燥的味道。
生活就这样在成长中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脚印,那些成长的味道也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虽然其中有幸福,也有苦恼,但也正是这些,让我的成长如此的多姿多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节目序号
节目名称
表演者
表演形式
1
《保卫黄河》
九(1)班全体男生
合唱
2
《我和我的祖国》
九(1)班全体女生
合唱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梳理分析英雄绰号
归纳总结绰号由来
①
根据人物身体相貌的特点起绰号。
关胜,绰号“大刀”,因其使用祖传“青龙 偃月刀”而得名。
根据人物所使用的武器起绰号。
宋江,绰号“及时雨”,因其总是急人之 所急,关键时刻仗义助人而得名。
根据人物的品性、志向或遭际起绰号。
戴宗,绰号“神行太保”,因其能做法日行 千里而得名。
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6、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测试范围,古诗文默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5、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翻译句子,甲、丙中欧阳修都写到了白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全解全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