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
    第5.3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精读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提示,素养目标,时代背景,仁政思想,性善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环节三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凡是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而孟子的仁政王道说,在当时却行不通。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章句》“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救民 无敌 民心归服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答道:“正是。”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孟子所说的“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价值意义的性。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1.明确字音。孺子(rú)怵惕(chùtì)恻隐(cè)内交(nà)要誉(yā)羞恶(wù)
    环节二:初读感悟
    2: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
    思考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
    思考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明确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思考3: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表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⑤怵惕:惊骇,恐惧。⑥恻隐:哀痛,怜悯。
    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⑦内交:结交,“内”同 “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⑨乡党:同乡。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
    思考一:分析开篇的推论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思考2: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 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断句
    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1.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指什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就是谦逊推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2.“四端”的内涵是什么?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
    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思考1: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明确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思考2: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美德?如何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在孟子看来,我们具备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且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知识拓展:“之”的用法:①助词“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③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定语。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思考1:这篇论说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②喻证法,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思考2: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思考1:请梳理《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等
    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三篇儒家作品,体现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诗》、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
    l 思考1: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思考2: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思考: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明确 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提示,素养目标,时代背景,仁政思想,性善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环节三整体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示范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孟子“性善论”的内涵,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第四篇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三迁,杀豚不欺子,孟子语录,📚知人论世,🎓走进孟子,🎓后世评价,📚关于《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