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试卷满分:100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年10月4日—10日为世界空间周,以此庆祝空间科学技术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贡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这种现象称为凌日。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 )
A. 金星凌日B. 火星凌日C. 木星凌日D. 土星凌日
2.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③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凌日现象的发生是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而产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凌日现象,该行星的运行轨道必须在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以内;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八大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选项中只有金星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会发生凌日现象,A正确;而火星、木星、土星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外,不会发生凌日现象。故选A。
【2题详解】
题目中的限制性条件“液态水存在” 指地球有适宜的温度,并且温度变化不大。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适中,使得地球上的昼夜气温变化幅度不大,①正确;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④正确;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地球有大气存在的原因,②错误;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③错误。综上分析,①④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八大行星的分布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要注意认真审题。
下图为辽宁省鸭绿江上游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地理事物,属于岩石圈的有( )
A. 瀑布、森林B. 峡谷、山脉C. 蓝天、峡谷D. 瀑布、山脉
4. 图示景观说明了( )
A. 图中涉及圈层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B. 图示岩石圈连续不规则,与其他圈层互不联系
C 图示圈层受重力能、太阳辐射能作用
D. 图示景观只涉及地球内部圈层无外部圈层
【答案】3. B 4. C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峡谷、山脉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B错误;四大圈层受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影响,C正确;图中外部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有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所以该景观既有内部圈层也有外部圈层,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岩石圈;外部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完成下面小题。
5. 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
A. 丙处气压比甲处高B. 甲处气温比乙处低C. 丙处气压比丁处低D. 甲处气温比丙处高
6.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甲、乙两地在地球表面,则( )
A. ③代表西风带B. 甲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 甲处为多雨地带D. 乙处为热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降低,所以甲处气温比丙处高、气压比丙处高,D正确、A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可知,甲处气体受热气体膨胀上升,乙处气体冷却收缩下沉,所以甲处气温比乙处高,B错误;读图可知,丙、丁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水平气流由丙流向丁,所以丙处气压比丁处高,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低纬环流圈中,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 形成了赤道低压带,为多雨带,结合图判断,甲处为赤道低气压带、是多雨带,B错误、C正确;在副热带近地面,由于动力因素气体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结合图判断,乙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误;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流出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信风带,结合图可知,③为信风带,A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为: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的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的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高压流向热低压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探险家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千米的高空,随后从那里跳下,约3小时后成功落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电离层D. 高层大气
8. 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大致是( )
A. 先升高后降低B. 逐渐升高
C. 先降低后升高D. 逐渐降低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对流层顶到海拔55千米处是平流层,因此跳出的高度在平流层,B对。平流层之上,到高于海平面55~85公里高空的一层为中间层。从80~500公里的高空,称为暖(热)层,又叫电离层;平流层以上的叫高层大气,在55千米以上,因此其余选项可排除。
【8题详解】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从平流层气温先随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到了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C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掌握各大气层的海拔高度是小题1的突破口。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有关下列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 7 月份较小
B. 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 1 月份较大
C. 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 7 月份较小
D. 开普敦及其附近:环节⑥水量 1 月份较小
10. 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人类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
B. 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 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 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答案】9. C 10. C
【解析】
【分析】该题立足水循环的环节,注重对学生气候类型、水循环环节等知识点的考查,注重对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由图可知,环节①为蒸发,环节②为降水,环节③为地表径流,环节④为下渗,环节⑤为地下径流,环节⑥为植物蒸腾。
【9题详解】
环节①为蒸发,东亚地区7月份高温,蒸发量大,故环节①水量大,A错;环节②为降水,南亚地区1月份为旱季,降水稀少,故环节②水量小,B错;环节③为地表径流,地中海沿岸7月份炎热干燥,降水少,地表径流弱,故环节③水量小,C对;环节⑥为植物蒸腾,开普敦及其附近地区1月份正值炎热干燥时节,气温高,蒸发量大,故环节⑥水量大,D错。因此该题正确答案选C。
【10题详解】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为⑤地表径流,而不是①蒸发,A错;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②降水的季节变化,而不是调节③地表径流,B错;修建水库可以增加④下渗的水量,C对;植树造林会增加⑥植物蒸腾的水量,而不是减少,D错。故正确答案选C。
【点睛】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基本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和地下径流、下渗、降水等环节在局部去可以施加某些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地表径流环节来影响水循环过程,具体措施有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路、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抽水灌溉、地下设施修建等;
3.影响局部降水: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潮汐能电站,是潮汐发电的试验基地。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规模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海洋潮汐形成的主要动力是( )
A. 月球引潮力B. 太阳引潮力C. 日月吸引力D. 地月惯性离心力
12. 利用潮汐发电,一天最多可发电( )
A. 2次B. 3次C. 4次D. 5次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地球由于受到月球(或太阳)的引力和因月球绕地球(或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合力称为引潮力。月球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17倍。 引潮力是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利用潮汐发电时,涨潮可以发电,落潮也可以发电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所以一天最多可发电4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潮汐发电是水力发电的一种。在有条件的海湾或感潮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围成水库,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之间形成一定的潮差(即工作水头),从而可驱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利发电原理类似,通过出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左图为“瓶子树”景观图,下右图为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14. “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 4月-9月B. 6月-9月C. 7月-8月D. 10月-次年3月
15. 甲-乙-丙-丁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纬度地带性B. 经度地带性C. 垂直地带性D. 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13. B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由瓶子树的生长习性: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可知,瓶子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读右图南美洲地图可知,甲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丙为地中海气候,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北半球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为南美洲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为10月至次年3月,为瓶子树的储水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甲乙丙丁地四地由低纬到高纬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A正确,经度地带性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垂直地带性体现的是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非地带性是特殊现象的分布,均不能体现甲乙丙丁地四地由低纬到高纬自然景观的变化,BCD错误。故选A。
【点睛】纬度地带性是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是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下降0.5℃以上的现象。目前,广州基本形成“森林圈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观。下图示意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市区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城郊之间大气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它和海陆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3)指出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
【答案】(1)市区建筑物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多;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市区人口、产业密集,车流量大,排放的废热多,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2)城市市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风向存在着昼夜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风总是从郊区吹向市区。
(3)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减少废热排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小题主要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等方面进行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区建筑物密度大,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与郊区大面积绿地及水面相比,市区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市区气温较高;市区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多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再加上市区人口、产业密集,各种交通工具密集,排放的人为热量多,进一步使城市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市区的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导致市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而城市风的风向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是由郊区吹向市区,即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昼夜差异,
【小问3详解】
除增加绿地面积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留出通风廊道可以有效增加通风;减少热排放的措施较多,如控制城市规模;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出行、减少废热排放等。
17.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山脉名称是 ,B平原的气候类型是 。
(2)鄂毕河的补给水源为 。
(3)某旅行家发现叶尼塞河下游河段东岸大都比较陡峭,河道有明显向东滚动的趋势,请分析原因。
(4)根据所学地理知识,结合图中有关信息,说明平原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答案】(1)乌拉尔山脉;温带大陆性气候。
(2)春季积雪融水;夏季为冰雪融水、降雨。
(3)叶尼塞河纬度位置较高且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较大,东岸是河流的冲刷岸和侵蚀岸,所以河流有向东滚动的趋势和东岸陡峭的特点。
(4)地势平坦,水流缓慢;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河流从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河流各段结冰期与融冰期不同,导致冰水泛滥。
【解析】
【分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该地的气候、河流水文等自然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A山脉位于60°E,故为乌拉尔山,是亚欧分界线,以西为俄罗斯欧洲部分,以东为俄罗斯北亚部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鄂毕河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断流,春季主要依赖积雪融水补给;夏季主要来自山地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
(3)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使河流右岸侵蚀严重,河床较陡,左岸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流,东岸是河流的右岸侵蚀岸,所以河流东岸陡峭,有向东滚动的趋势。
(4)沼泽形成与当地气候、河流流向、地形地势、冻土、凌汛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解答本题要结合该河流流经地区特征加以分析判断。该地位于平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故冻土广布,水难以下渗;图中看,河流从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河流各段结冰期与融冰期不同,导致冰水泛滥,地表水分布较多。
18. 读欧洲部分地区图(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波罗的海,船从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时,吃水深度会变____,形成A处海水盐度异常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2)在图上画出北大西洋暖流的流向。说明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比较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密度大小,说明两者之间海水的运动方向?
(4)B附近有世界著名的____渔场,分析该渔场的成因?
【答案】(1)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或纬度高蒸发量小)注入陆地径流多海区相对封闭
(2)箭头向右上方;增温增湿
(3)地中海密度大于大西洋密度;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4)北海;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扰动,营养物上泛,浮游生物多,饵料多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难度较小。
【详解】(1)波罗的海是盐度最低的海域,海水密度较小,轮船吃水深度大,进入大西洋时,吃水深度会变小。波罗的海海水盐度低的原因有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域封闭程度高、周围径流注入量大等。
(2)北大西洋暖流受西风带影响,流向由西南到东北。暖流对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3)地中海海域封闭程度较高,周围河流注入量较少,海水盐度较高,密度大于大西洋的密度。受密度差异影响,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水流向是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流向大西洋。
(4)根据B地位置可确定其为北海渔场,其主要成因是暖流交汇,使海水扰动,营养物上泛,浮游生物多,饵料多。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土湖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区域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10mm。为了改善青土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当地相关部门在青土湖及周边栽植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然而,防风固沙林出现了大面积衰退死亡的情况。某研究团队为了探究防风固沙林的生长状况,对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进行了监测,如图示意某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日变化。研究表明,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与植物蒸腾量呈显著正相关,温度过高时,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会关闭。
(1)说出该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日变化大致呈现的规律。
(2)说明该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呈现图示变化的原因。
(3)推测防风固沙林大面积衰退死亡的原因。
【答案】(1)白天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较大,夜晚较小;在上午10:00左右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最大,而后呈现波动下降。
(2)随着温度的升高,蒸腾量逐渐加大,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随之上升;约10:00之后,由于气温过高,植物气孔关闭,蒸腾量减少,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降低;下午气温下降后,植物气孔重新张开,蒸腾量小幅上升,相对茎干液流通量小幅升高;夜晚随着气温下降,蒸腾量减少,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降低。
(3)石羊河位于干旱区,降水量有限,河流流量小,难以灌溉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该区域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日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植被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该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根据图中的曲线描述即可,要注意变化趋势及极值的描述。读图可知,白天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较大,夜晚较小;在上午10:00左右相对茎干液流通量最大,而后呈现波动下降。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判读统计图。据图可知,两个峰值点分别出现在约10:00与16:00。第二步,分析地理要素及关系。根据材料可知,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与植物蒸腾量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植物的蒸腾量越大,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也就越大。植物蒸腾量与气温呈正相关,所以随着气温的升高,蒸腾量逐渐加大,植物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随之上升。根据材料可知,温度过高时,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会关闭,约10:00之后,气温过高导致植物叶片表面的气孔关闭,蒸腾量减少,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降低;在约16:00,气温小幅下降,植物气孔重新张开,蒸腾量小幅上升,相对茎干液流通量小幅升高;夜晚,随着气温下降,蒸腾量减少,相对茎干液流通量降低。
【小问3详解】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