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试卷
展开1.(2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石蜡熔化C.食物腐烂D.湿衣晾干
2.(2分)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B.液氧C.生铁D.石油
3.(2分)某学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践活动中,测得土壤样品呈酸性,其测得结果可能是( )
A.pH=6B.pH=7C.pH=8D.pH=9
4.(2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D.加热液体
5.(2分)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汞元素:HGB.酒精:C2H5OH
C.2个镁离子:2Mg+2D.60个碳原子:C60
6.(2分)学化学,用化学.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严禁烟火
C.用甲醛浸泡海产品延长保质期
D.冬天用煤炉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
7.(2分)端午节插艾草是我国某些地区的习俗。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酮素中含有氧分子
B.黄酮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C.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黄酮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5:16
8.(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溶液逐渐变为黄色
9.(2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指施与环境保护不相符的是( )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污染
B.实验室酸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
C.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
10.(2分)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呈银白色
B.在铁制品表面采取涂油、刷漆等措施,防止生锈
C.铝制品应用广泛,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11.(2分)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明矾杀菌消毒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通常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2分)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来制造氮肥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石墨电极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
D.碳酸氢钠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13.(2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5:9
D.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
14.(2分)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思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所以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15.(2分)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16.(2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学观念: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B.科学思维:Al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所以Fe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3
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碘分别加入水和汽油中,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D.科学态度与责任: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17.(2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B.BC.CD.D
18.(2分)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硝酸铵固体加入到蒸馏水中
B.如图2所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C.如图3所示,将一定量稀盐酸加水稀释
D.如图4所示,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共40分)
19.(5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
(2)家用净水机常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
(3)高锰酸钾(KMnO4)在生活中常用作消毒剂,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
(4)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实现碳的“零排放”。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0.(5分)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如图为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钙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钙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
(3)由钙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4)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 (填序号)。
A.佝偻病
B.贫血
C.龋齿
21.(5分)农业生产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纯棉衣服由于吸水性和透气性好,穿着舒适,深受人们喜爱。棉花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合理施肥是小麦增产的最有利措施,下列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填序号)。
A.CO(NH2)2
B.Ca3(PO4)2
C.KNO3
(3)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和石灰乳等配制成的杀菌剂。喷洒波尔多液后,果蔬表面有一些蓝色斑点,蓝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4)一粒好种,万担好粮.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kg。
22.(4分)甲醚(CH3OCH3)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清洁、高效燃料”,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可用作公交车燃料。甲醚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分子”或“原子”)。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填序号)。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3.(4分)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探究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A烧杯内的溶液逐渐变为红色,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实验说明 。
(2)图2: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a管内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3)图3: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
24.(5分)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请完成下列问题:
(1)铜经常用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 性。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原因是 。
(3)如图是探究铜、铝、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
①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通过实验a、b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5.(4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4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烧杯a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3)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答一种方法即可)。
26.(4分)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反应前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化情况。
向一支锥形瓶中注入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图1),再向另一支锥形瓶中注入10mL的水(如图2),使其充分反应,得到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1)设计图2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
(2)图3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本实验从探究反应物减少的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7.(5分)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氢氧化钾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我国古代制造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其原理是将干燥的木料烧成灰(含K2CO3),再向灰汁中加入石灰浆,充分反应后,进一步提纯得到氢氧化钾。
(1)操作①的名称是 。
(2)“制浆池”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为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共12分)
28.(5分)如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若要制取干燥的氢气,气体应该从E装置的 (填“a”或“b”)导管口进入。
29.(6分)学习完酸碱中和反应后,某化学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证明了稀硫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2是图1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3)实验结束后得到无色溶液,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H2SO4
【查阅资料】BaSO4难溶于水。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研究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二正确。
【反思交流】
①研究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②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但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
【拓展应用】
应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呈酸性,可加入 进行中和。
四、计算题(30题4分,31题8分,共12分)
30.(4分)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请计算:
(1)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1.(8分)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里,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该实验过程测得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B.石蜡熔化C.食物腐烂D.湿衣晾干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石蜡熔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食物腐烂,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湿衣晾干,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分类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B.液氧C.生铁D.石油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组成。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生铁中含有铁和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石油中含有煤油、汽油、柴油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3.(2分)某学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践活动中,测得土壤样品呈酸性,其测得结果可能是( )
A.pH=6B.pH=7C.pH=8D.pH=9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某学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实践活动中,测得土壤样品呈酸性,其测得结果可能是6。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2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D.加热液体
【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或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对着手心,试管要略倾斜,试管口紧挨试剂瓶口,图中瓶塞未到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呈45°角,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规范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常见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2分)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汞元素:HGB.酒精:C2H5OH
C.2个镁离子:2Mg+2D.60个碳原子:C60
【分析】A、根据元素符号书写时应遵循”一大二小“,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是乙醇的俗称,进行分析。
C、根据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且数字在前,符号在后,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进行分析。
【解答】解:A、元素符号书写时应遵循”一大二小“,则汞元素的符号为Hg,故A错误;
B、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化学式为C2H5OH,故B正确;
C、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且数字在前,符号在后,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则2个镁离子的符号为2Mg2+,故C错误;
D、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60个碳原子的符号为60C,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需要学生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6.(2分)学化学,用化学.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加油站、面粉厂等场所严禁烟火
C.用甲醛浸泡海产品延长保质期
D.冬天用煤炉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
【分析】A、根据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降温和隔绝空气可灭火,进行分析。
B、根据面粉属于可燃性粉尘,燃油蒸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进行分析。
D、根据冬天用煤火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进行分析。
【解答】解: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降温和隔绝空气可灭火,故A正确;
B、因为面粉属于可燃性粉尘,燃油蒸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面粉加工厂、加油站要严禁烟火,故B正确;
C、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甲醛溶液保鲜食用海鲜,故C错误;
D、冬天用煤火取暖时,注意室内通风,可以防一氧化碳中毒,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7.(2分)端午节插艾草是我国某些地区的习俗。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关于黄酮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酮素中含有氧分子
B.黄酮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C.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黄酮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5:16
【分析】A、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元素的规定进行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乘积的比值进行分析。
【解答】解:A、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的,一个黄酮素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故A错误;
B、黄酮素(C15H10O2)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C、黄酮素(C15H10O2)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故C正确;
D、黄酮素中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0):(16×2)=5:16,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2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溶液逐渐变为黄色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来分析;
B、根据木炭的还原性来分析;
C、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来分析;
D、根据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说法正确;
B、木炭具有还原性,在高温的条件下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因此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说法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的小液体,因此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而不是白烟,说法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2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指施与环境保护不相符的是( )
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污染
B.实验室酸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
C.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
【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解:A、向水体中排放的废水中若含磷元素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预防水体污染,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室酸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造成水体污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利用和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环境污染知识,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以及环境的考查,为高考高频考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和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0.(2分)下列关于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呈银白色
B.在铁制品表面采取涂油、刷漆等措施,防止生锈
C.铝制品应用广泛,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分析】A、常温下汞是液体,有些金属不是白色。
B、在铁制品表面采取涂油、刷漆等措施,防止生锈。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解答】解:A、常温下汞是液体,有些金属不是白色,该选项说法错误。
B、在铁制品表面采取涂油、刷漆等措施,防止生锈,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铝制品应用广泛,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2分)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明矾杀菌消毒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通常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分析】A、根据溶液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C、根据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解: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混合物,而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水等纯净物,说法错误;
B、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明矾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但不能杀菌消毒,说法错误;
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说法正确;
D、通常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概念、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硬水软化的方法以及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来制造氮肥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石墨电极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
D.碳酸氢钠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可以用来制造氮肥,与化学性质不活泼无关,说法错误;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石墨电极,说法正确;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用来制造人造骨,说法正确;
D、碳酸氢钠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2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5:9
D.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
【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20g﹣3g=17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36g﹣15g=21g,则乙也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后丙的质量增加了43g﹣5g=38g,则丁是生成;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则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7g:21g=17:21,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4.(2分)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思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所以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进行分析;
B、根据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进行分析;
C、根据碱性溶液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碳酸盐也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
B、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碳酸盐也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氧化物的特点,碱性溶液的特点,酸的性质。
15.(2分)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以及单质碳、含碳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C可以与O2、CuO反应生成CO2,故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CO可以与O2反应生成CO2,该反应为化合反应,并不是置换反应,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C、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CO2可以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沉淀,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根据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6.(2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学观念: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
B.科学思维:Al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所以Fe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3
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碘分别加入水和汽油中,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D.科学态度与责任: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分析】A、根据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来分析;
B、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
D、根据垃圾分类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两种物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说法正确;
B、Fe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说法错误;
C、将碘分别加入水和汽油中,可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说法正确;
D、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以及垃圾分类的意义等是解题的关键。
17.(2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B.BC.CD.D
【分析】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C、分别加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是NH4Cl固体,无明显气味的是KCl固体,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D、加水溶解,Na2CO3能与适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8.(2分)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硝酸铵固体加入到蒸馏水中
B.如图2所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C.如图3所示,将一定量稀盐酸加水稀释
D.如图4所示,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分别加入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分析】A、根据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B、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生成物进行分析;
C、根据盐酸中加入水,始终显酸性进行分析;
D、根据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酸反应,镁产生氢气多进行分析。
【解答】解:A、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溶解完后温度慢慢恢复原来的温度,故A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元素质量不变,故B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盐酸中加入水,溶液始终显酸性,pH无限的接近于7,不能超过7,故C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酸反应,镁产生氢气多,故D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知道高锰酸钾分解的产物,知道酸的性质。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共40分)
19.(5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化学式为 CH4 。
(2)家用净水机常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性 。
(3)高锰酸钾(KMnO4)在生活中常用作消毒剂,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 +7 。
(4)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实现碳的“零排放”。写出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
【分析】(1)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4)根据氢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甲烷的化学式为CH4;故答案为:CH4;
(2)家用净水机常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性;
(3)高锰酸钾(KMnO4)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其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4=0,x=+7;故答案为:+7;
(4)在点燃的条件下,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答案为:2H2+O2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
20.(5分)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如图为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钙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钙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20 。
(3)由钙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aCl2 。
(4)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 A (填序号)。
A.佝偻病
B.贫血
C.龋齿
【分析】(1)根据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由钙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为氯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钙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0。
(3)由钙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为氯化钙,钙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CaCl2。
(4)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或发育不良,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
故答案为:
(1)金属;
(2)20;
(3)CaCl2;
(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5分)农业生产与化学息息相关,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纯棉衣服由于吸水性和透气性好,穿着舒适,深受人们喜爱。棉花属于 天然 (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糖类 。合理施肥是小麦增产的最有利措施,下列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C (填序号)。
A.CO(NH2)2
B.Ca3(PO4)2
C.KNO3
(3)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和石灰乳等配制成的杀菌剂。喷洒波尔多液后,果蔬表面有一些蓝色斑点,蓝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 Cu(OH)2 (填化学式)。
(4)一粒好种,万担好粮.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24 kg。
【分析】(1)根据纤维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4)根据溶质中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解答】解:(1)棉花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属于天然纤维;故答案为:天然;
(2)小麦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
A.CO(NH2)2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B.Ca3(PO4)2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磷元素,属于磷肥;
C.KNO3中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答案为:糖类;C;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钙,则蓝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其化学式为Cu(OH)2;故答案为:Cu(OH)2;
(4)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50kg×16%=24kg;故答案为:2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材料的分类、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素、化肥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以及溶液中溶质质量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2.(4分)甲醚(CH3OCH3)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清洁、高效燃料”,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可用作公交车燃料。甲醚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甲 (填序号)。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OCH3+3O22CO2+3H2O 。
【分析】甲醚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该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
故答案为:原子。
(2)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甲醚,即甲。
故答案为:甲。
(3)甲醚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3OCH3+3O22CO2+3H2O。
故答案为:CH3OCH3+3O22CO2+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4分)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探究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A烧杯内的溶液逐渐变为红色,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实验说明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图2: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a管内的气体是 H2 (填化学式),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3)图3: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温度达到着火点 。
【分析】(1)根据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以及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3)根据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来分析。
【解答】解:(1)图1: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A烧杯内的溶液逐渐变为红色,是因为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图2: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则a管内的气体是氢气,化学式为: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图3: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结果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氢元素和氧元素;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性质、电解水实验以及燃烧的条件,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5分)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工具。请完成下列问题:
(1)铜经常用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 导电 性。
(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原因是 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
(3)如图是探究铜、铝、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
①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2AgNO3═Cu(NO3)2+2Ag 。
②通过实验a、b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l>Cu>Ag 。
【分析】(1)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3)①根据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进行分析解答。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解:(1)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
(2)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
(3)①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②铜和硝酸铝不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即Al>Cu;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l>Cu>Ag。
故答案为:
(1)导电;
(2)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3)①Cu+2AgNO3═Cu(NO3)2+2Ag;②Al>Cu>Ag。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4分)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2)t2℃时,取甲、乙两种固体各4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 乙 (填“甲”或“乙”),烧杯a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40 g。
(3)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降温或加入固体甲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答一种方法即可)。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1)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故答案为:20。
(2)t2℃时甲的溶解度是45g,乙的溶解度是40g,取甲、乙两种固体各4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则烧杯a中溶解的物质是乙,是因为乙不能完全溶解,溶解的乙的质量是40g,烧杯a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40g=140g。
故答案为:乙;140。
(3)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温或加入固体甲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故答案为:降温或加入固体甲或恒温蒸发溶剂等。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26.(4分)为了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反应前后锥形瓶内的压强变化情况。
向一支锥形瓶中注入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图1),再向另一支锥形瓶中注入10mL的水(如图2),使其充分反应,得到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所示。
(1)设计图2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作对照 。
(2)图3中曲线 Ⅱ (填“Ⅰ”或“Ⅱ”)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本实验从探究反应物减少的角度证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所以设计实验2来作对照排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使装置压强减小的干扰。
(2)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装置内压强减小的更多,所以图3中曲线Ⅱ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作对照;
(2)Ⅱ;
(3)CO2+2NaOH=Na2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7.(5分)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氢氧化钾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我国古代制造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其原理是将干燥的木料烧成灰(含K2CO3),再向灰汁中加入石灰浆,充分反应后,进一步提纯得到氢氧化钾。
(1)操作①的名称是 过滤 。
(2)“制浆池”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反应 ,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为 放热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K2CO3+Ca(OH)2═CaCO3↓+2KOH 。
【分析】(1)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
(3)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解答】解:(1)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2)“制浆池”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化合反应;放热。
(3)“反应池”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OH)2═CaCO3↓+2KOH。
故答案为:K2CO3+Ca(OH)2═CaCO3↓+2KO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他每空1分,共12分)
28.(5分)如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BD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若要制取干燥的氢气,气体应该从E装置的 a (填“a”或“b”)导管口进入。
【分析】(1)根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2)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不与氢气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氢气难溶于浓硫酸,也不与浓硫酸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D,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不与氢气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洗气瓶E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浓硫酸,气体应从a口进入,将气体通入浓硫酸中,使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如果由b口进入,氢气难溶于浓硫酸,也不与浓硫酸反应,会将浓硫酸由a端排出。
故答案为:(1)BD;2H2O22H2O+O2↑。
(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9.(6分)学习完酸碱中和反应后,某化学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证明了稀硫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H2SO4+2NaOH=Na2SO4+2H2O 。
(2)图2是图1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后“”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H2O (用化学符号表示)。
(3)实验结束后得到无色溶液,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H2SO4
【查阅资料】BaSO4难溶于水。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研究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认为猜想二正确。
【反思交流】
①研究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硫酸钠也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②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但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反应物是否过量 。
【拓展应用】
应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呈酸性,可加入 熟石灰(合理即可) 进行中和。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滴入了稀硫酸变成了无色,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
(3)【进行实验】根据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反思交流】①根据硫酸钠也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②根据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但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进行分析。
【拓展应用】根据排放的废水呈酸性,可加入熟石灰进行中和进行分析。
【解答】解:(1)氢氧化钠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滴入了稀硫酸变成了无色,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了稀硫酸和 NaOH 溶液能发生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氢离子、氢氧根离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反应后应该有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反应后“”表示的微观粒子是水分子,化学符号表示为H2O;
(3)【进行实验】方案1:根据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硫酸,向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待测溶液,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反思交流】①由于硫酸钠也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所以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故方案二是不合理的;
②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但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拓展应用】应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某工厂排放的废水呈酸性,可加入熟石灰(合理即可)进行中和。
故答案为:(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H2SO4+2NaOH=Na2SO4+2H2O;(2)H2O;
(3)【进行实验】有气泡产生;
【反思交流】①硫酸钠也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②反应物是否过量;
【拓展应用】熟石灰(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四、计算题(30题4分,31题8分,共12分)
30.(4分)食醋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食醋中含有醋酸(CH3COOH)。请计算:
(1)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60 。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某元素质量分数=×100%解答。
【解答】解:(1)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3+12+16×2+1=60;故答案为:60;
(2)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故答案为:40%。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8分)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里,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废铁屑制取硫酸亚铁,该实验过程测得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0.2 g。
(2)计算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1)反应结束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2g。
故答案为:0.2。
(2)设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
Fe+H2SO4═FeSO4+H2↑
98 2
100gx 0.2g
=
x=9.8%
答:所用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9.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10/26 10:21:33;用户:洋河初级;邮箱:tiyan8809@xyh.cm;学号:46965349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N2和O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鉴别KCl固体和NH4Cl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Na2CO3
加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向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待测溶液
溶液中含有硫酸
方案2: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含有硫酸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B
鉴别N2和O2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
鉴别KCl固体和NH4Cl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D
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Na2CO3
加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向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待测溶液
有气泡产生
溶液中含有硫酸
方案2: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含有硫酸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B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B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 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 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学化学,用化学,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厨房中蕴含很多化学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