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名校体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名校体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都需经过氧化分解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
B. 人和动物的皮下和腹腔的脂肪具有储能、保温、抗震作用
C. 蛋白质与糖类、脂质不同,不可作为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
D. 核酸是细胞内控制其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详解】A、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需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A错误;
B、脂肪具有多种功能,体积小储能多,人和动物的皮下和腹腔的脂肪具有储能、保温、抗震作用,B正确;
C、蛋白质与糖类、脂质不同,不可作为能量供给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可具有催化、运输、免疫、运动、信息传递等功能,C正确;
D、核酸可以储存遗传信息,是细胞内控制其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
故选A。
2. 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变性不会导致肽键断裂
B. 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C. 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
D. 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指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射线等因素都可以导致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后一般失去活性,不具备相应功能,但仍可以被双缩脲试剂鉴定。
【详解】A、蛋白质变性只改变维持空间结构的氢键,肽键不会断裂,A正确;
B、球状蛋白分子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所以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B错误;
C、加热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C正确;
D、物质的结构决定功能,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D正确。
故选B。
3.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酶的参与。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胃蛋白酶经核糖体合成后就具有生物学活性
B. 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C. 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可以降低ATP水解所需活化能
D. 高温和低温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
【详解】A、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经核糖体合成后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分泌到细胞外才具有生物学活性,A错误;
B、衰老的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B正确;
C、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当膜内侧的Ca2+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被激活,因此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可以降低ATP水解所需活化能,C正确;
D、高温和低温对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但酶的空间结构不变,D正确。
故选A。
4. 内质网是细胞内储存Ca2+的主要场所。E124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内质网膜上,与内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相互作用,引起内质网膜表面发生快速的局部Ca2+浓度变化,称为钙瞬变。钙瞬变信号可引起内质网膜弯曲,包裹衰老的线粒体形成自噬泡。自噬泡的外膜与溶酶体膜融合后完成细胞自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a2+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出内质网不消耗ATP
B. 溶酶体和自噬体均来自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
C. 细胞自噬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
D. 敲除 EI24基因的细胞可能出现细胞自噬缺陷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器功能: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液泡: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Ca2+通过钙离子通道进出内质网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 ,A正确;
B、溶酶体是高尔基体产生囊泡形成的,自噬体来自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 ,B错误;
C、题中细胞自噬将衰老线粒体分解,具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稳定的作用 ,C正确;
D、敲除 EI24基因的细胞,不能发生钙瞬变,可能出现细胞自噬缺陷 ,D正确。
故选B。
5. DNA可以和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因此DNA指纹技术可用于罪犯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这主要是利用DNA分子的()
A. 特异性B. 高效性C. 溶解性D. 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这也是DNA指纹的主要依据。
【详解】DNA分子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一个人的DNA分子都是特异的,因此DNA指纹技术可用于罪犯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这主要是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A符合题意。
故选A。
6. 真核细胞中,构成组蛋白的部分氨基酸残基可以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甲基化,进而抑制基因表达。去甲基化酶可以降低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组蛋白的这种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B. 组蛋白的空间结构变化可以影响基因表达
C. 除DNA外,组蛋白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D. 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增加生物表型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组蛋白的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可以对组蛋白进行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修饰,因此组蛋白的甲基化可以是一个可逆的过程,A正确;
B、构成组蛋白的部分氨基酸残基甲基化或去甲基化后,组蛋白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真核细胞中 DNA 是遗传物质,组蛋白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组蛋白甲基化后抑制基因表达,进而可以增加生物表型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7. 下图表示细胞中出现的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降解的过程,该过程被称为NMD作用。该作用能阻止有害异常蛋白的产生,图中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AUG、UAG分别表示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SURF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
B. 基因中碱基对缺失或增添可能是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
C. 异常mRNA降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
D. NMD作用失效导致细胞内产生异常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随着核糖体沿mRNA移动,使正在合成的肽链不断延长,直到核糖体遇到mRNA的终止密码子,肽链的合成才告终止。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详解】A、由题意可知,SURF只能识别异常mRNA的终止密码子,进而抑制了突变基因的表达,A正确;
B、图中异常mRNA与正常mRNA长度相同,据此可推测异常mRNA产生的原因是转录它的基因发生碱基对替换造成的,B错误;
C、异常mRNA由突变基因转录得到,其降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C正确;
D、NMD作用失效,则细胞内会产生肽链较短的异常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8. 如图为环状DNA分子的复制方式,被称为滚环复制。滚环复制是先打开环状双链其中一条单链a的一个磷酸二酯键,使a成为一长链,再分别以a、b为模板形成两个新质粒。其中b始终成环状,而a在复制结束后通过首尾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中有DNA连接酶的参与
B. 滚环复制的方式不是半保留复制
C. 真核生物细胞中也会进行滚环复制
D. 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5'到3'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驱动下,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A、据图可知,滚环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一个为环状、一个为链状,而链状DNA分子需要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环状,A正确;
B、滚环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均包含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因此为半保留复制,B错误;
C、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分子为环状,因此也会进行滚环复制,C正确;
D、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5'到3',D正确。
故选B。
9. 冬瓜的白皮和黑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表示以两株冬瓜为亲本的杂交实验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据图可以判断白皮对黑皮为显性
B. F₁白皮冬瓜中不存在纯合子
C. F₂的X表现为黑皮
D. F₂白皮冬瓜中基因型和亲代白皮冬瓜相同的占1/3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C、由F1白皮自交得到黑皮,即发生了性状分离,可知白皮对黑皮为显性,且亲代和F1白皮冬瓜均为杂合子,F2中的X全部表现为黑皮,ABC正确;
D、F1白皮冬瓜为杂合子,F2白皮冬瓜中基因型为1/3显性纯合子、2/3杂合子,F2白皮冬瓜中基因型和亲代白皮冬瓜相同的占2/3,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与表观遗传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B. 表观遗传可能是因为DNA甲基化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C. DNA甲基化能使生物体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
D. DNA甲基化会使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是生物变异的一种类型,A正确;
B、基因中碱基的甲基化会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识别,从而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基因表达的过程,B正确;
C、表观遗传能使生物体的基因序列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C正确;
D、DNA甲基化只是对某些碱基进行化学修饰,不会改变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D错误。
故选D。
11. 玉米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某种变异后,在减数分裂时出现“十字形”的联会情况(如图,其中染色体上的小写字母代表染色体片段),并且存在邻近分离和交替分离两种染色体分离方式,产生配子的情况如下图。已知只有具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染色体片段既无重复也无缺失)才可育。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下列关于该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 邻近分离产生的配子均不育,交替分离产生的配子均可育
C. 与正常生殖细胞相比,能遗传给子代的配子种类数会变少
D. 邻近分离产生的配子,有一部分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1、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只有具有完整染色体组的配子(染色体片段既无重复也无缺失)才可育”,可以发现,邻近分离产生的所有配子的染色体组不完整(缺失或重复),因此均不可育;而交替分离产生的配子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所以均可育,B正确;
C、以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为例,正常生殖细胞由于自由组合可产生4种配子,均可遗传给后代;但发生此变异后,发生邻近分离的配子不育,无法遗传给子代,能遗传给子代的只有交替分离产生的2种配子,C正确;
D、据图分析,邻近分离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目均未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12. 二倍体白麦瓶草花色有红花(A)和黄花(a)、果实有大瓶(B)和小瓶(b)。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和Y染色体上与育性相关的基因位置如图所示,其中雌性抑制基因可抑制雌性育性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纯合小瓶雌株与正常纯合大瓶雄株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大瓶、雄性均为小瓶,可证明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 三体XXX白麦瓶草性别为雌性,XXY白麦瓶草性别为雄性
C. 红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不能证明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图示染色体上
D. 雌性抑制基因和雌性育性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有XY的同源区段、X的非同源区段和Y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正常纯合小瓶雌株XbXb与正常纯合大瓶雄株XBY杂交,后代中雌性均为大瓶XBXb、雄性均为小瓶XbY,可证明B/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由于X染色体上的雌性育性基因会促进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三体XXX白麦瓶草性别为雌性,由于Y染色体上的雌性抑制基因会抑制雌性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因此只要存在Y染色体,植株性别就表现为雄株,B正确;
C、红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也可能是细胞质遗传,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雌性抑制基因和雌性育性基因分别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和X的非同源区段,故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13.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含A基因时普通玉米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科研工作者偶然发现一个单基因突变纯合子aaBBDD,甜度微甜。继续培育甜玉米品种过程中,得到了两个超甜玉米品种甲(aabbDD)和乙(aaBBdd)),其相关基因位置及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途径如图所示。为验证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再让F1自交得F2(不考虑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蔗糖能合成为淀粉
B. 基因A/a和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21种
C. 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D. 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在基因B和D的作用下,控制合成酶2,在酶2的作用下,蔗糖转化为淀粉;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
【详解】A、基因a控制合成酶1,在酶1的作用下,淀粉转化为蔗糖,故基因型aaBBDD的玉米微甜的原因是淀粉能合成为蔗糖,A错误;
B、基因型为A_ _ _ _ _的无甜味,基因型共有2×3×3=18种,其他基因型为有甜味,具有甜味的玉米基因型最多有3×3×3-18=9种,B错误;
CD、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D/d都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BD_(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3∶1;
假设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与普通玉米(AABBDD)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为AaBbDD,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DD(普通玉米):aaB_dd(微甜玉米):A_bbDD(普通玉米):aabbDD(超甜玉米)=9∶3:3∶1,由此可见,若F2出现普通玉米∶超甜玉米=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若F2出现普通玉米∶微甜玉米:超甜玉米=12∶3∶1,则超甜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DD,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 癌症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引起的
B. 发生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功能也异常
C. 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D. 远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致癌因子,可减少癌症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正常人的细胞内都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A错误;
B、癌变后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周期变短,功能也异常,B正确;
C、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使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C正确;
D、辐射、化学诱变剂等是常见的诱导癌变的因素,远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致癌因子,可减少癌症的发生,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B. 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由“收割理论”分析,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生物的进化是共同进化,捕食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绝对优势种,为其他生物的生存开拓了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不可能进化, A正确;
B、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种多样基因型的后代,但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重组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
C、“收割理论”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物种在种群中会与其他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浓度为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现有普通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若干,由于标签损坏无法辨认类型,某生物兴趣小组使用0.3g/mL的KNO₃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除细胞壁外的各种结构总称
A. 两组水稻相比,甲组水稻为耐盐碱水稻
B. 乙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关
C. A→B段,甲组水稻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 B→C段,是甲组水稻细胞主动吸收K+、NO3-导致的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用0.3g/ml的KNO3溶液分别处理两组水稻细胞,乙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而甲组水稻原生质体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复原,因此初始时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所以乙组为耐盐水稻。
【详解】A、在0.3g/mL的KNO3溶液中,乙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增加,说明乙组水稻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属于耐盐碱水稻,A错误;
B、乙组水稻的曲线不能无限上升,除受限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还受到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B正确;
C、A→B段,甲组水稻的原生质体体积减小,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随细胞液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正确;
D、实验过程中并未添加清水,但由于细胞能通过主动吸收K+和NO3-,使B→C段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因此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正确。
故选BCD。
17. 某种植物花的颜色红花、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D/d基因控制,某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红花:白花=2:1。下列原因可能是()
A. 含有D的雌配子死亡率50%
B. 含有D的雄配子死亡率50%
C. 个体中d基因纯合致死
D. 个体中D基因纯合致死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若含有D的雄配子或雌配子死亡率50%,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DD:Dd:dd=1:3:2,子代中红花:白花=2:1,AB符合题意;
C、若个体中存在dd基因型纯合致死现象,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DD:Dd=1:2,全为红花,C不符合题意;
D、若个体中存在D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花传粉,子代中Dd:dd=2:1,子代中红花:白花=2:1,D符合题意。
故选ABD。
18. 图中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图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有6条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同时出现基因A与a由基因重组导致
B. 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 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与图中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同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D. 若该细胞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将会出现不均等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且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细胞的着丝粒(着丝点)整齐排列,且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此时细胞中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据图中染色体的颜色可知,细胞中同时出现基因A与a是基因突变所致,A错误;
B、图中A和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B错误;
C、图中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图示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a是A基因突变所致,故若不考虑其他变异,与图中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同时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C正确;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故若该细胞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均等分裂或不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C。
19. 油菜的株高由A和a决定,A基因数量越多,株高越高。外源B基因拼接到油菜染色体上可成功表达,且遗传效应与A相同。下图为培育成的甲—丁四个品种,在不考虑互换前提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植株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甲和丁杂交,子代表型有5种
C. 甲、乙、丙、丁转基因油菜株高相等
D. 4种转基因油菜自交,自交后代只有一种表型的是乙和丁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甲植株中,A和B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另4种的B基因都位于A/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上,株高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甲和丁杂交,甲产生的配子有A、a、AB、aB四种,丁产生的配子有AB、a两种,产生的子代含A和B个数分别为4、3、2、1、0个,因此有5种表型,B正确;
C、甲、乙、丙、丁转基因油菜均含有2个显性基因,因此株高相等,C正确;
D、4种转基因油菜自交,甲自交,子代株高有5种表型(4个显性基因(例AABB)、3个显性基因(例AaBB)、2个显性基因(例aaBB)、1个显性基因(例aaB)、没有显性基因(例aa)),乙、丙自交都具有两个增高基因,后代只有一种表型,丁自交后代3种表型(4个显性基因(例AABB)、2个显性基因(例AaB)、没有显性基因(例aa),D错误。
故选ABC。
20. 某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的个体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后来山丘消失,消除了两个种群间的地理隔离。种群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₁→b₂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B. d1和d2一定是两个新物种
C. c₁→c₂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 a和c2之间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AC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蜗牛的进化过程,其中a→b1和a→c1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1→b2和c1→c2表示经历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详解】A、自然条件下,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b1→b2发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
B、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d1和d2是不是两个新物种关键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
C、c1→c2经历了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得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
D、a和c2不能确定是不是两个物种,所以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为肝脏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的示意图。
(1)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的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结果。
(3)该载体不能运送氨基酸分子进入肝脏细胞,体现了载体具有________性。
(4)已知木糖比葡萄糖的分子质量小,两者都溶于水。在动物消化道中,小肠绒毛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却很难吸收木糖,这个事实说明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___________。
(5)肝脏细胞吸收葡萄糖合成________储存能量,植物细胞中能储能的多糖是__________。
【答案】(1)协助扩散
(2)空间结构 (3)专一
(4)选择透过性 (5) ①. 糖原 ②. 淀粉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葡萄糖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小问1详解】
葡萄糖分子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载体的两种状态通过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实现的,进而完成了葡萄糖的转运过程。
【小问3详解】
该载体不能运送氨基酸分子进入肝细胞,说明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或特异性)。
【小问4详解】
在动物消化道中,小肠绒毛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却很难吸收木糖,这个事实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同时说明小肠细胞膜上没有转运木糖的载体。
【小问5详解】
肝脏细胞吸收的葡萄糖除了用于氧化分解之外,还可用于合成(肝)糖原储存能量,且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而植物细胞中能储能的多糖是淀粉,纤维素也是多糖,但其中的能量不能被植物利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22. 生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花青素等物质含量高,且不同品种口感不同,深受人们喜爱,是目前产量最大的人工种植蔬菜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生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PSⅠ和PSⅡ表示光系统I和光系统Ⅱ,其中能完成水光解的结构是________(填“光系统Ⅰ”或“光系统Ⅱ”)。电子(e-)由水释放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形成电子流,电子的最终受体是________。光反应阶段光系统I和光系统Ⅱ吸收的光能储存在________中。
(2)不同光质处理下,Ⅰ、Ⅱ、Ⅲ三种生菜叶绿素总量、壮苗指数与对照组的比值,如图2所示。为提高经济效益,应选择的生菜品种与光质的最佳组合是________。
(3)研究人员发现,若营养液中缺乏Mg2+,生菜生长缓慢,叶片从绿色变成淡黄色,严重时会干枯脱落。请根据“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设计实验证明Mg是生菜生长的必需元素,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
【答案】(1) ①. 光系统Ⅱ ②. NADP+(氧化型辅酶Ⅱ) ③. NADPH和ATP
(2)品种Ⅰ红∶蓝=1∶2
(3)将长势良好的生菜幼苗均分成A、B两组,A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B组用只缺镁的营养液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生菜的生长状况;B组生菜叶片变成淡黄色后,更换成完全营养液,继续在相同环境中培养,观察生菜生长状况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小问1详解】
从图1可以看出,光系统Ⅱ可以将水光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接受电子的是NADP+,该物质接受电子和H+后,生成了NADPH;光反应过程中捕获的能量储存在ATP和NADPH中。
【小问2详解】
据图2左图可知,品种Ⅰ、Ⅱ叶绿素总量较高,据下图可知,品种Ⅰ红∶蓝=1∶2时,壮苗指数与对照组的比值最高,壮苗指数越高,产量越高,因此为提高经济效益,应选择的生菜品种与光质的最佳组合是品种Ⅰ红∶蓝=1∶2。
【小问3详解】
若要证明Mg是生菜生长的必需元素,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Mg2+,因此实验思路为:将长势良好的生菜幼苗均分成A、B两组,A组用完全营养液培养,B组用只缺镁的营养液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生菜的生长状况;B组生菜叶片变成淡黄色后,更换成完全营养液,继续在相同环境中培养,观察生菜生长状况。
23. 葫芦科中有一种二倍体植物,花色有黄花和白花,性别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株三种,决定花色和性别的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对这种植物花色和性别的遗传进行了研究。完成下列问题:
(1)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这种植物性别是由3个复等位基因gD、g+、gd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D对g+、gd为显性,g+对gd为显性。为确定这组基因对性别控制的关系,科研人员进行了3组杂交组合实验,结果如下表:
①这种植物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
②将组合1的于代两性株进行去雄处理,再与组合3的子代雄株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性别比例是________。
(2)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花色基因的遗传,取一株黄花两性株自交,产生F₁的表型及比例是黄花两性株:白花两性株:黄花雌株:白花雌株=45:3:15:1。
①从自交结果看,这种植物花色最可能由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些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②F₁黄花雌株基因型中,纯合子有________种。
【答案】(1) ①. gdgd ②. gDg+、gDgd ③. 雄株:两性株:雌株=4:3:1
(2) ①. 2 ②. 自由组合 ③. 3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①根据组合2分析,两性株自交,后代两性株:雌株=3:1,可判断两性株的基因相对于雌株是显性;由组合1可知,雄株的基因对两性株和雌株为显性,两性株对雌株为显性,故可知决定雄株的基因为gD,决定两性株的基因为g+,决定雌株的基因为gd,雌株基因型为gdgd,雄株基因型是gDg+、gDgd。
②组合1亲代雄株基因型为gDg+,雌株基因型为gdgd,故其子代两性株基因型为g+gd;组合3亲代雄株基因型为gDgd,两性株基因型为g+gd,其子代雄株基因型为gDg+:gDgd=1:1;组合1的子代两性株去雄后产生雌配子g+:gd=1:1,组合3子代雄株产生雄配子gD:g+:gd=2: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得到雄株:两性株:雌株=4:3:1。
【小问2详解】
①黄花两性株自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中黄花:白花=15:1(9:3:3:1的变形),从自交结果看,这种植物花色最可能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些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设黄花、白花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则亲本黄花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其中只有一种aabb为白花,其余均为黄花,故子代黄花基因型有8种,雌株基因型肯定为gdgd,故F1黄花雌株基因型有8种,纯合子有AABB、AAbb、aaBB3种。
24. 细胞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严重的人类呼吸道疾病,与CFTR基因有密切关系。图1为CF的一个家系图,图2为CF致病机理示意图。
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可以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遗传。
(2)依据图2分析,导致CF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__________,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最终无法定位在细胞膜上,影响了氯离子的转运;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异常情况下mRNA上的密码子由AUC变为AUU,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引起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隐
(2) ①. 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 ②. 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CFTR基因中缺失了3个碱基对 (3)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4)(互为)等位基因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遗传系谱图: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图2可知,CFTR基因中缺失了三对碱基,导致由原来的苯丙氨酸缺失,蛋白质发生改变。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遗传系谱图可知,I-1和I-2正常,生有患病的女儿,故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分析,导致CF的直接原因是患者体内CFTR蛋白中缺少了一个苯丙氨酸,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所致;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CFTR蛋白的基因中缺失了三个碱基对,导致CFTR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小问3详解】
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故mRNA上的密码子由AUC变为AUU,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仍是异亮氨酸。
【小问4详解】
引起CF的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故引起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25. 研究者在对某保护区内鸟类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保护区内有MG、CE、DP、DW四个地雀种群,其中只有地雀MG与地雀CE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其余地雀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在不同生活季节中,地雀数量有很大差异。图1所示为三年间地雀DW种群越冬个体某种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
(1)判断DW种群发生了进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2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造成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的本质是________。以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与MG亲缘关系最近的是CE
B.与DP亲缘关系最远的是MG
C.DP和DW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地雀喙的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研究者发现,保护区内很多地雀都爱捕食某种蛾,这种蛾因具有多种体色而被捕率不同。对该种蛾的两个种群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于地雀的捕食,B种群中WbWc的个体明显增多,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 人工选择B. 适者生存C. 用进废退D. 定向变异
(4)以下对A种群和B种群的分析,正确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A. Wa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
B. B种群中具有WaWb的物种已经灭绝
C. 地雀对蛾的选择性捕食决定了蛾的进化方向
D. 就W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
(5)已知上述A和B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有104对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种群A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_个。
【答案】(1)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2) ①. ALX1基因中碱基的替换、缺失或增加 ②. ABD (3)B (4)ACD
(5)120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小问1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图1可知,该DW种群第一年到第三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因此该DW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小问2详解】
造成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的本质是ALX1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A、由曲线图可知,与MG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小的是CE,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A正确;
B、由曲线图可知,与DP核苷酸序列差别最大的是MG,二者亲缘关系最远,B正确;
C、由题意可知,DP和DW之间不能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地雀喙的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BD。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可知,蛾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是由于地雀捕食的结果,B种群中WbWc的个体明显增多的原因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小问4详解】
A、Wa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50+100+150+100)×2]×100%≈33%,A正确;
B、B种群中具有WaWb的个体不存在,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
C、地雀对蛾的选择性捕食导致蛾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蛾的进化方向,C正确;
D、由表格信息可知,就W基因而言,A种群的基因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D正确。
故选ACD。
【小问5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知,A种群的数量是600只,每个个体都有104对基因,假设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种群A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600×2×104×10-5=120个。组合
亲代表型
子代表型
雄株
雌株
两性株
1
雄株×雌株
22
0
23
2
两性株自交
0
10
30
3
雄株×两性株
21
10
11
基因型
A种群(只)
B种群(只)
WaWb
200
0
WaWa
50
120
WbWc
100
200
WcWc
150
50
WaWc
100
8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生物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辽宁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生物答案和解析pdf、辽宁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生物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