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天天练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20)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6)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5)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共2页。
苏轼
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
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
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③。
霜飙④散氛祲⑤,廓然似朝旭。
【注】①苏轼被贬惠州时,一位85岁的老人邀请他在荔枝成熟时相聚,他欣然答应,夜闻苏过诵《归园田居》,于是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本诗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所作。③月固不胜烛:苏轼自注为“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烛天地而不能烛毫厘”。④霜飙:凛冽的寒风。⑤氛祲(jìn):雾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出诗人当时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行歌紫芝曲”化用典故,写出当时仕途失意的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
B.“荔支社”“鸡黍局”说明此地民风淳朴,老人对他情意真率;“愿同”“长作”说明诗人能随缘自适,希望与老人共享欢聚之乐。
C.诗人在与老人的交往中明白了隐藏光芒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方式,又以烛自况,自我宽慰,官位的尊卑、环境的好坏,都不必放在心上。
D.本诗将事、情、景、理融为一体,毫无矫饰,笔触质朴,意蕴深妙,含蓄蕴藉,此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质而实绮”。
2.理解并简要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
【答案】1.C
2.(1)理解:凛冽的寒风吹散了笼罩着天地的雾气,天地之间顿时变得空阔寂寥,犹如朝阳映照的情景。
(2)赏析:①寓情于景,风吹雾散后天地空阔寂寥,表现出诗人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②运用双关手法,“氛祲”既指自然界中的雾气,又指诗人遭遇贬谪后的郁闷之气;(或)“廓然”既指天地间空间寂寥的情景,又指诗人内心变得豁然。
【解析】1.C.“以烛自况”错,从“月固不胜烛”中的“固”与注解来看,诗人是以“月”自况。
2.
本诗主要介绍了作者坐在红藤枝下,行走并唱着紫芝曲,希望能够与乡野的老人们共同生活,过上朴素的生活。最后两句描绘了寒霜飘散的景象,如同旭日般明亮。整首诗词透露出一种追求简朴、向往自然的心境,表达了对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清新的赞美。
尾句的意思为“寒霜飘散在空气中,它们宛如朝阳一样明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寒霜飘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清新的赞美。
①寓情于景。“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描写凛冽的寒风吹散了雾气,眼前顿时变得一派空阔。作者借助眼前空阔的景物,表达了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②运用双关手法。“氛祲”,即雾气,联系诗人此时遭贬谪的写作背景,可知这里又可指郁闷之气;“廓然”表面指天地间空间寂寥的情景,实则指诗人内心的豁达。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在极言山势高险之后,由静而动,以“ , ”写出山川险要,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强烈艺术效果。
(2)《离骚》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 。”
(3)小刚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为家乡山水作宣传”的摄影活动,他拍摄了一组以“家乡的林与泉”为主题的风景照,并以诗句“ , ”为其命名。
【答案】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示例一: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示例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示例四: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共2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共2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4),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