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天天练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21)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20)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 试卷 0 次下载
-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6)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9),共2页。
(2)陆游《书愤》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的诗句是“ , ”。
(3)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古诗词中很多写到兰花,如“ , ”。
【答案】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2.文中加点句如改成:“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说说其中引号的用法。
(1)展示了国内第一幅“非遗+科技”的动态交互苏绣作品。
(2)《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4.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在……下”和“在……里”表意不同,请简要说明。
(1)在形状记忆材料和感温交互等技术的加持下,指尖轻抚绣品,便可触发蝴蝶振翅,花瓣舒展。
(2)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答案】
2.原文用“水纹波浪向外扩张”来解释“推”字,把差序格局比作石头丢在水面推出去的波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差序格局有一个“己”作为中心的特点。
3.(1)表示强调。(2)表示直接引用。
4.(1)“在……下”表示要先符合前提,才能实现想要的结果。(2)表示大范围中的其中一个基本概念。
【解析】2.
与改句相比,原句多出了“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这部分内容。水波纹浪向外扩张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而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显然是个抽象的人际关系概念。可见作者在这里其实是用了比喻手法,指出“推己及人”的“推”的过程就像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过程。石头丢在水面,石子投中的地方有个中心,而且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诸多大小不同的同心圆。而以“己”为中心就像水波纹的中心,一圈圈波纹就是“推己及人”的过程。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更为形象生动得展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
3.(1)此处作者在“非遗+科技”这部分内容上加了双引号,在这里“非遗”和“科技”是创作者在制作苏绣作品时采用的手法,作者在这里是特意着重强调,因此双引号在句中是表示强调。
(2)此处作者在“天下之达道”这部分内容上加了双引号,这部分内容出自《中庸》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作者在这里用双引号是直接引用。
4.(1)作者在句中用“在……下”,是因为只有实现“形状记忆材料和感温交互等技术的加持”这一前提条件,才有可能产生其后“指尖轻抚绣品”时,能够触发“蝴蝶振翅,花瓣舒展”的精妙效果。两者之间是呈现先后顺序的条件与结果关系,没有这一条件,结果便无法实现,因此作者用“在……下”。
(2)“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可能有诸多不同的结构类型,而作者在本句中阐释的,则是这众多不同结构类型中,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可见这里的两者是一对多、大对小的从属关系,所以用“在……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8),共2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7),共2页。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课前天天练 (14),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