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南社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南社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时间6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P—31;K—39;Mn—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四季更替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春一冰雪融化B. 夏一花香四溢C. 秋一落英缤纷D. 冬一燃煤取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雪融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是分子的热运动,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落英缤纷是树叶从书上掉落,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燃烧煤产生二氧化碳、水等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故图示操作正确;
B、该装置末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手握长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故选A。
3. 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 用于人工降雨:干冰B. 工业粮食:煤
C. 绿色能源:氢气D. 生命气体:空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煤中有碳和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综合利用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能源,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 登山运动、潜水作业都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C. 室内发生火灾,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 市场上有“高钙牛奶”“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里的“钙"“锌”是指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则登山运动、潜水作业都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室内失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市场上有“高钙牛奶”、“葡萄糖酸锌”等商品,这里的“钙、锌”应理解为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结构决定性质,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两者物理性质差异大,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水结成冰该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改变的是分子间间隔,故B错误;
C、气体加压后变成液态,气体分子的间隔比较大,加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C正确;
D、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两者都能支持燃烧,故D正确。
故选B。
6.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一个镁离子:B. 两个氢分子:2H
C. 三个氮原子:3ND. 氧化钠:NaO
【答案】C
【解析】
【详解】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一个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错误;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项错误;
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氮原子,就可表示为3N,故选项正确;
D、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 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值是25B. 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和丁都是生成物D. 参与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5∶7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则x=7+10+28+37-14-10-33=25,故选项说法正确;
B、物质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可能为催化剂或不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质甲反应后质量增加7g,甲为生成物,反应后丁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质量为14g-7g=7g,参加反应的丙质量为33g-28g=5g,则甲与丙的质量比为7:5,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去CO中的少量,杂质是二氧化碳,应将混合气体通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将二氧化碳吸收,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通入氧气后点燃即使能将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除去的是主要物质,而且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氧气,故A错误;
B.和燃烧都有水生成,分别点燃后,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均会出现水雾,无法鉴别,故B错误;
C.在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剩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故C错误;
D.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两种黑色粉末,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的是木炭粉,有气泡产生的是二氧化锰,故D正确。
故选:D。
9. 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B. 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C.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D. 向炽热的碳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继续加热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选项正确。
B、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开始燃烧放热使压强增大,随后氧气的消耗导致压强变小,最终恢复室温压强小于开始的压强,故选项错误。
C、地壳中前几位元素的含量:氧、硅、铝、铁、钙、其他,故选项错误。
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产生CO:,每1个二氧化碳分子反应产生2个一氧化碳分子,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2个一氧化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则气体的质量是增加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计24分)
10.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1)骊山温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可用_____检验温泉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2)“笔、墨、纸、砚”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经久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_____。
(4)冬季我们一定要注意煤气中毒,这里“煤气”是指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0. 肥皂水
11. 稳定##不活泼
12. 清除可燃物 13. CO
【解析】
【小问1详解】
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滴在水里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或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小问2详解】
用墨汁书写的字或绘制的古画多年不变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故填:稳定或不活泼;
【小问3详解】
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破坏燃烧条件,故填:清除可燃物;
【小问4详解】
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这里“煤气”是指一氧化碳,化学式CO,故填:CO。
11. 我国正在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空间站利用再生技术,可将航天员排出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尿液等废弃物回收,转化成氧气、水等生命必需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_____。
(2)“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成功勘探出全球最深的油气田,获取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_____(填化学式)。
(3)5G基站的建立是深蓝网络空间领域数字基础的有力支撑。5G基站服务器芯片的制造需要用到高纯硅,工业制备高纯硅的化学反应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答案】11. 温室效应
12.
13. ①. HCl ②. +4
【解析】
【小问1详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小问2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化学式为:;
【小问3详解】
根据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4个氢原子、4个氯原子、1个硅原子,生成物中有1个硅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是HCl;在中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Si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2.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如下是与水相关的两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甲”或“乙”)。
(2)甲实验中,A管与电源的_____(填“正”或“负”)极相连。写出电解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乙实验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
【答案】12. 乙 13. ①. 正 ②.
14.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电解水实验中水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生成了新物质,水分子发生改变,乙为简易净水器,经过净水操作后,水中的难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除去,没有生成新物质,水分子不改变,故填:乙;
【小问2详解】
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电源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为1:2,B管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故与B管相连的是电源的负极,A管产生的气体较少,A管内的气体为氧气,故与A管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有较强的吸附性,常用来吸附色素、异味等,故填: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13. 钴铬合金常用于制作义齿。如图1为两种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的值为_____。
(3)图2是有关钴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该反应中,反应物的微粒个数比为2∶3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图中所有物质均由原子构成
【答案】13. ①. 58.93 ②. 失去
14 1 15. B
【解析】
【小问1详解】
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则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单位为“1”;根据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则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小问2详解】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根据C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可知Cr的核电荷数为24,则x=24-2-8-13=1;
【小问3详解】
A、根据反应的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CO2,则反应中反应物的微粒个数比为1∶1,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可知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则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的微粒为C、O2、CO2,其中C由原子构成,O2、CO2由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4.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质量守恒探究:
①下列实验装置(天平省略)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填字母)。
A. B. C.
②实验C观察到的燃烧现象是_____。
(2)质量守恒的应用,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填字母)。
A. 蜡烛燃烧后,其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
B. 5g磷在5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10g五氧化二磷
C. 12g碳在32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
【答案】14. ①. A 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15. C
【解析】
【分析】一切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小问1详解】
①A、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且反应前后天平平衡,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正确;
B、红墨水和水混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正确;
C、镁燃烧生成氧化镁,部分氧化镁扩散到空气中,同时由于有空气中的气体参加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②实验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小问2详解】
A、蜡烛和空气中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故A错误;
B、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磷与氧气燃烧反应质量比为(31×4):(16×10)=31:40,所以5g磷在5g氧气反应,磷过量,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质量小于10g,故B错误;
C、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即12g碳在32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故C正确;
故选:C。
15.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图一所示。
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0mL刻度处,反应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注射器活塞位于3mL刻度处(反应前后气球都是瘪),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若铜粉的量不足,会使测定结果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探究燃烧条件:如图二所示,B处盛放木炭。
步骤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步骤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步骤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①对比步骤Ⅰ与Ⅲ,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②对比步骤Ⅱ与Ⅲ,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答案】15. ①. 20% ②. 偏小
16. ①. 与氧气接触 ②.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若铜粉的量不足,则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会使测定结果偏小。故填:20%;偏小。
【小问2详解】
①步骤Ⅰ与Ⅲ对比,变量是通入的气体不同,通入的气体分别为氮气、氧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其他条件相同,步骤Ⅰ通入氮气,木炭不燃烧,步骤Ⅲ通入氧气,木炭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②步骤Ⅱ与Ⅲ对比,步骤Ⅱ没有加热,木炭不燃烧,步骤Ⅲ加热温度升高,木炭燃烧,步骤Ⅱ与Ⅲ都通入了氧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计13分)
16.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
(4)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通过排水法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则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_____(填小写字母)。
(5)E装置中反应的生成物是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6. 铁架台
17. A.闻药品气味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点燃酒精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金刚石坚硬而石墨质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水结成冰
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
气体加压后变成液态
分子间隔变小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7
10
28
37
反应后的质量/g
14
10
33
x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的少量
通入氧气后点燃
B
鉴别和
分别点燃后,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C
除去KCl固体中的少量
加入后,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
D
鉴别木炭粉和二氧化锰两种黑色粉末
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认识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识别图像是学习化学的必备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南社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前进路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化学符号具有独特的学科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