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0年2月23日,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4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TRAPPIST-1)有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其中3颗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红矮星“TRAPPIST-1”属于( )
A. 恒星B. 行星C. 卫星D. 星云
2. 红矮星“TRAPPIST-1”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天文学家发现距地球4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TRAPPIST-1)有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矮星是像太阳一样的小主序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星绕着恒星公转,可知红矮星“TRAPPIST-1”属于恒星,A正确,B错误;卫星绕着行星公转,C错误;星云是看上去模糊一片的云状物质,没有行星绕转,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①为地月系,②为太阳系,③为银河系,④为可观测宇宙。结合上题可知,红矮星“TRAPPIST-1”是恒星,距地球40光年,距离超过了太阳系范围,应在①地月系和②太阳系之外,AB错误;红矮星“TRAPPIST-1”距地球40光年,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③银河系,C正确;④是可观测宇宙,红矮星“TRAPPIST-1”所在的天体系统位于可观测宇宙内,但C选项表述更为精确,排除D。故选C。
【点睛】矮星原指本身光度较弱的星,现专指恒星光谱分类中光度级为V的星,即等同于主序星,像太阳一样的小主序星,如果是白矮星,就是像太阳一样的一颗恒星的遗核。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于5月22日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巡视探测,6月11日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 成功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B. 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
C. 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D. 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
4. 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
B. 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
C. 大气层稀薄,无液态水
D. 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
5. 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主要是为了避免( )
A. 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B. 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
C. 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D. 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
【答案】3. A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还没有脱离地球大气层,CD错误;已经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依附于火星,B错误;成功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存在于宇宙中,且独立存在,是天体,A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A。
【4题详解】
火星存在于太阳系中,可以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A错;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B错;火星上大气层稀薄、无液态水,生命不能生存,C正确;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差不多,温度日变化不大,D错。综上所述,本题选C。
【5题详解】
极光多存在于高纬度极夜地区,我国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极光对卫星发射影响不大,A错;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对卫星发射影响不大,B错;太阳风暴是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不会干扰风速,C错;卫星发射需要保持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良好的通信,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通讯,从而影响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通信,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
【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要得独立存在,依附于其他天体的物质不能算天体。
行星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地内行星经过日面的一种天文现象。2019年11月11日全球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见证了13年一遇的“水星凌日”天文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水星凌日”时,水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7. 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 )
A. 金星遮住火星的卫星B. 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
C. 可看到木星凌日现象D. 水星在小行星带中穿梭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题意表明,行星凌日必须是地内行星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且大致呈一条直线分布时才会产生。在太阳系中,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由此判断,图中a为水星,读图可知,只有D图中太阳、水星(a)、地球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才会产生“水星凌日”现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火星大气稀薄,夜晚可以看见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B正确。金星有自己运行的轨道,火星及其卫星也有自己运行的轨道,金星不可能运行到火星轨道中遮住火星的卫星,A错误。木星不会运转到太阳和火星之间,不可看到木星凌日现象,C错误。水星有自己的公转轨道,不会在小行星带中穿梭,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系中有颗八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特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来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生物的出现B. 水体的运动C. 风的形成D. 火山的喷发
9.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 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B. 上海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C.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 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光和热,为大气循环、水循环提供动力,因此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都与太阳辐射有关,A、B、C错误;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太阳辐射无关,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A错误;上海常规能源短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推广太阳能屋顶能缓解能源紧缺,B正确;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能量较为分散,C错误;上海处于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蕴藏量一般,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拔因素B. 昼长因素C. 纬度因素D. 天气因素
11. 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赤道地区B. 北纬20°地区C. 北纬40°地区D. 北纬60°地区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可能总辐射量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应为纬度因素,C正确;图中无法体现总辐射量分布与海拔、昼长、天气之间的关系,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考虑大气中云量的影响,两者的差值主要是云量多少所致。读图可知,赤道地区的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差值最大,说明赤道云量最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大气密度等。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苏陕扶贫协作项目针对商洛地区整体海拔高、山地多和日照充足的特点,在昔日的荒山“种上太阳”。漫山遍野的太阳能电池板“照亮”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小康之路。下图为当地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该地建设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
A. 太阳辐射强B. 用地成本低C. 日照时数多D. 风沙天气少
13. 若只考虑资源条件,下列最适合建光伏发电站的地区是( )
A. 四川盆地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东北平原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相比,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远离风沙地区,风沙天气少,面板积累沙量少,太阳能利用率较高,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只考虑资源条件,即只考虑太阳辐射条件。四个地区中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最丰富的。故最适合建设光伏发电站的地区是在青藏高原。故选C。
【点睛】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分布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高值中心:青藏高原(原因:天气晴朗,日照时间长;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低值中心:四川盆地(原因:地势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多,阴天、雾天多,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
14.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 )
A. 强劲的太阳风B. 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C. 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D. 太阳内部物质的核裂变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主要由氢和氦构成,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作用,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损失部分质量,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B正确;强劲的太阳风、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和太阳辐射一样,都是太阳能量活动和释放能量的方式,因此这些不是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A、C错误;太阳内部物质主要由氢和氦等小原子核元素构成,一般很难发生核裂变反应,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发生质量亏损而产生巨大的能量。
2022年10月9日上午7时43分,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将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一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设计寿命为4年,“夸父一号”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预期在2024年到2025年左右)的契机,观测、研究一磁两暴”(即太阳磁场,以及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一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夸父一号”观测到的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哪些圈层( )
A. 光球层色球层B. 光球层日冕层C. 色球层日冕层D. 色球层色球层
16. 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对地球影响正确的是( )
A. 产生磁暴现象,导致全球变暖B. 干扰所有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
C. 冰岛可能在夜晚看到美丽的极光D. 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上升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分别发生在色球层和日冕层,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6题详解】
太阳活动会产生磁暴现象,但不会导致全球变暖,也就不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上升,AD错误;会干扰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但不会干扰所有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B错误;太阳活动在两极地区会产生极光,冰岛部分国土在极圈内,所以冰岛可能在夜晚看到美丽的极光,C正确,所以选C。
【点睛】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色球,日冕。
2017年9月6日,太阳连续发生两次剧烈的耀斑爆发,本次爆发的具体时间是在国际标准时间9:10左右,爆发等级为X级,达到X2.2水平。仅仅3个小时之后,在国际标准时间当天12:02(北京时间20:02)左右,又发生了一次更加剧烈的爆发,强度达到惊人的X9.3级。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7. 伴随着太阳的剧烈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造成气候类型变化B.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C. 改变卫星的轨道D. 干扰汽车的运行
18. 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 ②尽量减少室外的活动
③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 ④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太阳的活动的影响主要有: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南北极出现极光;引发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旱涝灾害。太阳活动与气候类型、卫星轨道、汽车运行关系不大,A、C、D错误。伴随着太阳的剧烈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扰动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中断,B正确。故选B。
【18题详解】
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和尽量减少室外的活动,以减少其造成的干扰和影响,①②正确。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是不现实而且会导致其他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19.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
D. 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活动是太阳释放能量的形式之一,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方式,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密切,B错误;磁暴现象是因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磁场产生的,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不明显,C错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是地表环境能量的主要来源,能够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及生物循环,D正确。所以选D。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与现代相比,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全球气候的总体特点是( )
A. 暖湿B. 冷湿C. 冷干D. 暖干
21. 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 海平面上升B. 冰川范围扩大
C. 全球平均气温较高D. 许多生物向高纬度迁移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裸子植物繁盛时代为中生代。读图可知,与现代相比,中生代气温偏高,温暖;降水偏少,干旱,故气候的总体特征是暖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下降,气候变冷,干湿变化不明显。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冰川范围扩大,A错误,B正确;全球平均气温较低,许多生物向低纬度迁移,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地层形成最早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3. 根据图中图例可知地层②为中生代地层,在②地层形成时期可能发生( )
A 形成原始地壳,地球上基本被海洋覆盖B.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分裂
C. 蕨类植物兴盛D. 古猿向人类进化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为元古宙地层,乙为古生代地层,丙为太古宙地层,丁为新生代地层,根据地质年代表可知,丙的形成时间最早。且观察甲乙丙丁的地层位置可知,丙位于最下层,因此其形成时间最早。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爬行动物繁盛,裸子植物丰富,被子植物开始出现,此时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分裂,B正确。原始地壳,地球上基本被海洋覆盖为隐生宙期间,蕨类植物兴盛为古生代期间,古猿向人类进化为新生代期间,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学家划分出宙、代、纪、世等单位以表达地质年代的时间。地质纪年一般以百万年为单位。按照地球岩层的年龄,将地球46亿年划分成两个大单元,难以见到生物的时代称为隐生宙,而可以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为显生宙,5.42亿年以后到现在被称为显生宙。
众所周知,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如图)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
A. 寒武纪B. 白垩纪C. 侏罗纪D. 第四纪
25. 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温暖湿润,草原广布B. 温暖湿润,风沙肆虐
C. 温暖湿润,湖沼遍布D. 温暖湿润,植被稀疏
26. 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A. 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B. 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
C. 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D. 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
【答案】24. D 25. C 26. A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同时出现,而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早第三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故选D。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环境为暖湿的环境,环境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黄河流域温暖湿润,当地应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同时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较少,AB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圣水牛的灭绝,一是可能是人类的过度捕杀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外来天敌,火山地震爆发,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并没有材料支持,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时期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正确的是( )
A. ⑤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B. 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C. ③恐龙灭绝D. ②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
28. 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 哺乳动物时代B. 蕨类植物时代C. 海生藻类时代D. 爬行动物时代
【答案】27. A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左右图的时间对应关系,可知⑤为新生代,如今地球上的一些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A正确;④为中生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发生在早古生代,B错误;③为古生代,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C错误;②为元古宙,科学家将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作为划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的标志,并将这一地质年代命名为寒武纪,故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④为中生代,这一时期爬行动物盛行,而新生代进入哺乳动物时代,A错误,D正确;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B错误;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9. 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丁、乙、丙、甲
C. 乙、丁、甲、丙D. 乙、丁、丙、甲
30. 与图中丙化石相同的地质年代,陆地上繁盛的植物是( )
A. 孢子植物时代B. 裸子植物C. 海生藻类D. 被子植物
【答案】29. C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是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乙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出现于古生代早期;丙是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丁是鱼类化石,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中期。故图中四块化石中的动物按出现年代从早到晚排序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丙化石为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此时陆地上的主要植物是被子植物,D正确;孢子植物是一类非常古老的植物,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古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B错误;元古代被称作为“海生藻类时代”,C错误,故选D。
【点睛】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这个时期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加剧,古气候、古地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蕨类植物和早期裸子植物衰减,新生的裸子植物逐渐繁荣起来。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这一时期也成为地史上重要的聚煤阶段。
二、综合题:本题共3大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行星科学家发现了一颗仍在形成的巨大外行星AB Aurigae b(如图),其质量约为木星的9倍。目前这颗行星处于诞生阶段,正在一个年轻不稳定的气体和尘埃盘中发育。它围绕运转的恒星只有200万年历史,光热尚不稳定。它的轨道离恒星很远,相当于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多。研究发现,相对于外行星AB Aurigae b与恒星的关系,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会更紧密。
(1)指出相对于AB Aurigae系行星来说,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的显著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外行星AB Aurigae b上不可能存在生命原因。
【答案】(1) ①. 同向性 ②. 共面性 ③. 近圆性
(2)该行星处于诞生阶段,发育不稳定;没有浓厚稳定且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层;远离恒星,表面光热不足;表面温度低,缺乏液态水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行星AB Aurigae b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行星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八大行星都围绕日公转,且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大体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形状具有近圆性,因此八大行星运行的显著特征为: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行星AB Aurigae b围绕运转的恒星只有200万年历史,光热尚不稳定”可知,该行星缺乏生命发育的稳定光热条件。由材料分析可知,行星AB Aurigae b正在一个年轻不稳定的气体和尘埃盘发育,说明该行星正处于诞生阶段,发育不稳定,也意味该行星尚未形成浓厚稳定且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层;根据材料可知,该行星的轨道离恒星很远,相当于冥王星与太阳距离的两倍多,说明该行星的表面温度低,缺乏液态水的存在。
32.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星(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
(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曲线②③之间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____。
(3)太阳活动的周期是_________年;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北美洲加拿大北部居民常看到壮观的________现象。
【答案】32. 土 33. ①. 日冕层 ②. 耀斑 ③. 日珥
34. ①. 11 ②. 极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太阳系、太阳大气结构以及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调用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②为小行星带外侧的木星,③为小行星带内侧的火星,①为木星外侧的土星,④为火星内侧的地球。
【小问2详解】
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的最外层,为日冕层;曲线②③之间为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的色球层,对应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大气被电离,会产生绚丽的极光现象,北美洲加拿大北部的居民可以看到。
【点睛】
33. 读某时期地质年代简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A是寒武纪,B是________,C是志留纪,D是________,E是________,F是二叠纪。
(2)描述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特征。
(3)说明该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
【答案】33. ①. 古生代 ②. 奥陶纪 ③. 泥盆纪 ④. 石炭纪
34.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陆地上出现了低等的植物,出现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35.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时期地质年代简表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历史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中信息从早期的“三叶虫”至晚期“爬行动物出现”等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为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包括A寒武纪、B奥陶纪、C志留纪、D泥盆纪、E石炭纪、F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古生代陆地出现低等的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形成联合古陆;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
广东省信宜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信宜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推测鹿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