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2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吴琼洁 审核:汪林霞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桌二椅古戏台,中国乐平等你来。”2023年“五一”期间,《汉宫惊魂》《牡丹对药》《父子状元》等经典赣剧在修 ① (qì)一新的乐平老北街上演,赣剧提高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赣剧不仅走进了乡镇村寨,还走进了校园。2023年原创赣剧课本剧《荷花与荷叶》《金色的鱼钩》,在第27届江西省少儿梅花戏曲大赛中 ② ,分获集体组和个人组全省一等奖。数百年赣剧情结的积淀,凝结出乐平人老少皆宜的戏俗风情。
    1. 文中加点字“凝”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nínB. yínC. yíngD. níng
    2. 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茸B. 耷C. 耸D. 葺
    3. 文中横线②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是( )
    A. 精彩纷呈B. 大放异彩C. 美不胜收D. 大显神威
    4.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赣剧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B. 赣剧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增加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C. 赣剧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D. 赣剧满足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答案】1. D 2. D 3. B 4.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凝结:níng jié,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凝聚、集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修葺: xiū qì,修缮,修理建筑物。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A.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B.大放异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
    C.美不胜收:美好景物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D.大显神威: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结合语境,此处形容原创赣剧课本剧表演作品在戏曲大赛中有着优异的表现,故应用“大放异彩”。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画线句“提高”与“生活”不搭配,应将“提高”改为“丰富”,正确句子为:赣剧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广大戏迷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故选A。
    5.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⑥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A. ③①④②⑥⑤B. ③⑤⑥①④②C. ①②③⑤④⑥D. 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③句总说“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⑥至②句按照逻辑顺序阐明“这个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类共有的,是每个人分别构成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⑤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承接③句中“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⑥句“实际上”承接⑤句的“表面上”;①句“每个人”承接⑤句“每个人”,进一步论述每个人独特的意义;④句“不仅”与②句“也”相接,表示递进关系。故排序为③⑤⑥①④②。
    故选B。
    6. 班级拟开展“孝亲敬老”主题班会,在撰写主题演讲稿时,有同学收集了下列素材,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 )
    A.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B. 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
    C.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D.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庄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及文化常识。
    A.句意: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发丝,一点皮肤,都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我们不敢稍有毁伤,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符合“孝亲敬老”主题;
    B.句意:要注重自己品德修养的,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了的,使父母亲蒙受耻辱的。符合“孝亲敬老”主题;
    C.句意: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不符合“孝亲敬老”主题;
    D.句意: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符合“孝亲敬老”主题;
    故选C。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沙溪①宝锡院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②遍山家。
    野僧③独得无生④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⑤。
    【注释】①沙溪:地名,欧阳修的故乡。②苎:苎麻,可制线织布。③野僧:山野中僧人,这里指宝锡院僧人。④无生:此指僧人领略了超越生死的境界。⑤结跏:佛教徒坐禅的一种姿势。
    7.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物佳”是说无论山水风景,还是物产风俗,样样都很美好。
    B. 领联照应首联写景,具体表现“江西物物佳”。
    C. 颈联叙事,写出了家乡物产富庶,百姓勤劳好客的特点。
    D. 尾联点题,在赞美野僧无生之乐的同时,流露出诗人的消极遁世之念。
    8.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7. D 8. 诗歌中描述了深秋青葱的树林被枫叶染红,碧水荡漾,秋风吹送着稻花香,还有好酒留客、农家织布、野僧坐禅,无不表达出欧阳修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思念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无生”是指超越生死的境界,“消极遁世”的说法不当。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首联“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写诗人因为爱家乡江西风物的好,所以经常作诗向北方人夸耀。颔联分别用“青林”“枫叶”“白水”“稻花”等意象写出沙溪此地的美好景象,再加上颈联描写家乡人酿好酒做好菜留客人一醉方休,山边农家织布机响着正有人在织布,表现出百姓的勤劳好客,最后在尾联写野僧坐禅,从而表达诗人对家乡自然及人文风貌的喜爱与赞美,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兰之味①,非可逼②而取③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④,故称瑞耳。体兼彩⑤,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乙)
    春兰出阳羡山⑥,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⑦。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⑧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碗中人⑨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注释】①味:香气。②逼:迫近,接近。③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④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⑤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⑥阳羡山:山名。⑦竞爽:媲美,争胜。⑧若子:当作孩子一样照顾。⑨九碗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
    9.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故( ) (2)云( ) (3)予( )
    10.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2)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11. 作者将兰说成“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意在揭示兰的什么品性?
    【答案】9. ①. 因此,所以 ②. 说 ③. 我
    10. (1)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
    ⑵(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11. 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方法,意在揭示兰洁身自好的品性。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1)“故称瑞耳”句意:所以称她是祥瑞。故,所以。
    (2)“云妙在若子若弃间”句意:说妙在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云,说。
    (3)“予用之辄败”句意: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予,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1)续断,时断时续;纯,指花的清纯。
    (2)书,写;笑,自我解嘲。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
    甲文先从兰花不可以贴近闻嗅品赏,香气时断时续,颜色、形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进而引出“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将兰比作“文王、孔、屈原之徒”,以花喻人,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兰花志趣高洁的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大概在它的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气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不能描绘得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也不可以疏远吧?
    (乙)春兰出产于阳羡山,又叫兴兰。当地人整束移栽的兰花活得很久而且芬芳茂盛,分枝种植的兰花活不过第二年。因为元气凝聚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兰花)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南郭有一个傅姓人家,他家的兰花可以养得(长达)十几年,花朵叶子争相媲美,生机勃勃。同乡一个姓赵的人曾经悄悄学习傅家养兰的方法,(效果)也很灵验,说妙在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善于养兰花的人。(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三)理解性默写(6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托物言志,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充满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充分表现了前进道路上会有一定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可以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失掉了长远目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出淤泥而不染 ②. 濯清涟而不妖 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⑤. 政入万山围子里 ⑥. 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淤、濯、涟、浮、遮、缘、政、拦。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身赤胆守边防
    ①临崖碎石路,一脚打滑,半个身子就悬在空中。
    ②这是位于“雄鸡尾尖”的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辖区中吉边境线的一段巡逻路。这段路,乡武装部长恰尔恰别克·瓦黑提别克走了6年。
    ③在这条平均海拔3700米、沟谷纵横的路上,大风、暴雪、狼群,常常让恰尔恰别克和护边员们陷入险境。
    ④恰尔恰别克原本不用走上这条巡逻路。2011年,恰尔恰别克带着1枚军功章退役,考上阿合奇县的公务员,有机会留在县城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位于边境线上的哈拉布拉克乡。
    ⑤“我当过8年兵,知道边境线对于祖国和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里需要有人守护。”
    ⑥然而,守护边境线,常与艰苦甚至危险相伴。2016年,恰尔恰别克担任乡武装部长,负责当地边境管控。那时已经立冬,为了摸清168公里的边境线,他依然骑马上路。在路上,他的马踩进了积雪下的旱獭洞,他连人带马狠狠摔在雪地里。遇到狼群,他靠用铁锹敲击马镫吓退它们。巡逻时,雪水泡馕是一日三餐,连续在山上执勤点工作1个月是家常便饭。
    ⑦在部队时,恰尔恰别克被战友们称为“不要命的巴特尔(‘巴特尔’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勇士’)”,训练中对自己特别“狠”。他带队伍也有一套,从第二年担任副班长到很快升任班长、代理排长,他所带班排总是任务重、荣誉多。2008年,单位抽调精锐组成反恐突击队,恰尔恰别克担任分队长。他带领分队出色完成任务,收获人生中第一枚军功章
    ⑧作为哈拉布拉克乡武装部长,1000多名护边员的管理工作落在恰尔恰别克肩上。同事常常开玩笑叫他“别克团长”,恰尔恰别克总是哈哈大笑:“大家的吃喝拉撒我都要操心,我不就是老大哥嘛!”这位“老大哥”悉心关爱着每一名护边员,“护边员是守边护边的重要力量,要让他们安心守边,就要替他们守好‘后方’。”恰尔恰别克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记着每名护边员家中情况:谁家的孩子生病了,谁家的大米快吃完了,谁家的牲畜缺草料了……这些情况,记在本子上,也记在恰尔恰别克的心里。
    ⑨一次,恰尔恰别克去护边员阿曼开力迪家里走访,发现他女儿的手上和脸上有一些伤痕,一问才知道是两三天前被狗咬了。当时,阿曼开力迪在山上执勤,孩子还没去打狂犬疫苗。恰尔恰别克立刻协调联系百公里外的医院,又安排车辆把孩子送去医院,还给阿曼开力迪调整了执勤时间,让他回家陪陪女儿。
    ⑩在恰尔恰别克的“柔情”之外,也有严厉的一面。他对所有护边员进行军事化管理,还建立了常态化考核和淘汰制度,被淘汰的护边员没有一个不服气。不只是护边员们对恰尔恰别克“服气”。在哈拉布拉克乡,“恰部长热线”在1600多户村民中人尽皆知。
    ⑪“‘恰部长热线’就是恰尔恰别克的手机号,他真是比亲人还亲!”家住阿克翁库尔村的阿丽玛大妈竖起大拇指说,“不管多晚、他多忙,只要有事情打他的电话,他总是帮着想办法。”
    ⑫2019年4月,阿丽玛拨通“恰部长热线”求助:她三十多岁的儿子加尼巴依丢了工作,常常酗酒,整天浑浑噩噩……恰尔恰别克抽出时间和加尼巴依促膝长谈,两人成了朋友。在恰尔恰别克的鼓励和推荐下,加尼巴依应聘为护边员,半年后成为护边员小组长。
    ⑬2020年,一场罕见大雪降临哈拉布拉克乡,偏远的村落被困,生活物资告急。恰尔恰别克多方协调,筹集数十吨物资,组织护边员驮马运输队,挺进群山雪海,为受困村民送去应急物资,“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农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座堡金。”用真心换真情,恰尔恰别克深知,边境地区的守边护边路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⑭2021年12月,恰尔恰别克被评为全国“最美公务员”。发布仪式上,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⑮“守边境一身是胆,护平安满怀忠诚”。
    13.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_______
    A.大雪困乡村 驮马运物资 B.热线解万愁 长谈促成长
    C.立冬巡边境 骑马遇狼群 D.小本记柔情 后方供力量
    14.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我当过8年兵,知道边境线对于祖国和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里需要有人守护。”
    15. 选文第⑦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6. 说说文章的标题“一身赤胆守边防”有什么作用。
    【答案】13. CDBA
    14. 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恰尔恰别克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护边工作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品质。
    15. 内容上:使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恰尔恰别克在部队期间的主要经历以及荣誉,丰富了文章内容,凸显了恰尔恰别克英勇的形象。结构上:为下文记叙他的护边工作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6. ①“一身赤胆”指的是恰尔恰别克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之心,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标题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表现了恰尔恰别克的高尚品质;③暗示了文章主旨——对恰尔恰别克舍弃安逸的生活,为边防事业无私奉献的赞美。④题目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梳理。
    根据第⑥段“在路上,他的马踩进了积雪下的旱獭洞,他连人带马狠狠摔在雪地里。遇到狼群,他靠用铁锹敲击马镫吓退它们”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立冬巡边境,骑马遇狼群,即C项;
    根据第⑧段“恰尔恰别克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记着每名护边员家中情况:谁家的孩子生病了,谁家的大米快吃完了,谁家的牲畜缺草料了……这些情况,记在本子上,也记在恰尔恰别克的心里”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小本记柔情,后方供力量,即D项;
    根据⑩段“在哈拉布拉克乡,‘恰部长热线’在1600多户村民中人尽皆知”和第⑫段“恰尔恰别克抽出时间和加尼巴依促膝长谈,两人成了朋友。在恰尔恰别克的鼓励和推荐下,加尼巴依应聘为护边员,半年后成为护边员小组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热线解万愁,长谈促成长,即B项;
    根据第⑬段“2020年,一场罕见大雪降临哈拉布拉克乡,偏远的村落被困,生活物资告急。恰尔恰别克多方协调,筹集数十吨物资,组织护边员驮马运输队,挺进群山雪海,为受困村民送去应急物资”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大雪困乡村,驮马运物资,即A项;
    根据文章思路可知正确顺序应为:CDB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⑤段画线句子“‘我当过8年兵,知道边境线对于祖国和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里需要有人守护。’”可知,这是恰尔恰别克原说的话,这里运用语言描写;根据④段“恰尔恰别克原本不用走上这条巡逻路。2011年,恰尔恰别克带着1枚军功章退役,考上阿合奇县的公务员,有机会留在县城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位于边境线上的哈拉布拉克乡”可知,“边境线对于祖国和人民”“需要有人守护”,写出了恰尔恰别克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护边工作作为自己应尽职责的心理;
    根据第②段“这是位于‘雄鸡尾尖’的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辖区中吉边境线的一段巡逻路。这段路,乡武装部长恰尔恰别克•瓦黑提别克走了6年””、第⑥段“然而,守护边境线,常与艰苦甚至危险相伴”可知,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品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辨析和其作用的分析。
    根据第⑦段“在部队时,恰尔恰别克被战友们称为‘不要命的巴特尔(“巴特尔”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勇士”)’训练中对自己特别‘狠’。他带队伍也有一套,从第二年担任副班长到很快升任班长、代理排长,他所带班排总是任务重、荣誉多”“2008年,单位抽调精锐组成反恐突击队,恰尔恰别克担任分队长”等内容分析可知,此处是在回忆恰尔恰别克在部队期间的主要经历以及荣誉,是在正常的记叙顺序中,插入的回忆内容,所以是第⑦段为插叙段;
    插叙段内容上补充了恰尔恰别克在部队期间的主要经历以及荣誉,可以通过增加人物的经历来丰富人物形象;结构上,与第④段“恰尔恰别克带着1枚军功章退役”的形象相照应,为后文第⑧段“作为哈拉布拉克乡武装部长,1000多名护边员的管理工作落在恰尔恰别克肩上”的内容做铺垫,正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和会带队伍的恰尔恰别克,才会恰尔恰别克有不畏艰苦、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守护边防。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根据根据第②段“这是位于‘雄鸡尾尖’的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辖区中吉边境线的一段巡逻路。这段路,乡武装部长恰尔恰别克•瓦黑提别克走了6年””、第⑥段“然而,守护边境线,常与艰苦甚至危险相伴”等可知,恰尔恰别克凭借自己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以及顽强的毅力坚守祖国的边防,“一身赤胆守边防”中“守边防”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赤胆”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像恰尔恰别克这样坚守边防的护边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根据第⑮段“守边境一身是胆,护平安满怀忠诚”可知,标题与文章最后一段香呼应,突出恰尔恰别克这一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履职担当,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的光辉形象,和他毅然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边境线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树
    马亚伟
    ①去郊外,迎面看到一棵落光了叶子的白杨树。这棵大树在城乡结合地带,界碑一样立着。树的东面,就是千里沃野。广袤的自然与喧嚣的城市仅仅一树之隔。
    ②这棵树我见过,春夏之际,它高大蓊郁,密不透风的枝叶撑起一顶绿色的大伞,村里的村民有时会到树下纳凉。这棵树太粗了,粗得让人想到它在地底下盘根错节的样子,它的根须一定庞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城市的好几次版图扩张,都止于它的脚下。
    ③仰望这棵树,我不由凛然一震。我第一次注意到它落光了叶子的样子。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词——风骨。是的,朔风凛冽中,它就那么有风骨地站立着,它褪去了春夏季雍容的华服,袒露出健壮坚硬的骨骼。它不再用宽大的叶子歌唱春花秋月,而是用寒风中的长吟来诵读冬的诗篇。它置身旷野仿佛一位身披铠甲的将军,你看它多么胸有成竹,它知道风刀霜剑将会来袭,大军即将压境,它不慌不忙地抖落了最后一片枯叶,准备迎接一场史诗般壮烈的战役。
    ④它要迎战冬天了。它擎起手臂,倔强地屹立在北方的原野上,撑起一方天地,无惧无畏,坚强隐忍。一场霜冻,让世界陷入寒冷之中,鸟们心惊胆战地躲了起来,可是它没有丝毫畏惧。风声呼啸,它却在寒风中唱起欢歌,显出慷慨豪迈的气概。它的枝丫直指高空,像必胜的手势。狂风一次次吹响号角,它依旧是威风凛凛的样子,欢乐地投入战斗。因为有它,冬天并不显得萧条冷寂。它傲然挺立,昂扬向上,张开手臂与遥远的阳光紧紧相握。有一两只麻雀飞过枝头,它也友好地打着招呼。它在乐观昂扬地迎战,胜利一定是属于它的。
    ⑤冬天的树,是大自然中真正的智者。它历经风霜,看尽人世沧桑,修炼出一颗豁达淡然的心。它卓然独立,多少岁月浮沉都在它眼底飘过。不管有多少地动山摇的变迁,它都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与蓝天大地为友,胸怀博大得能够装得下春夏秋冬,性情坚毅得能够承受得住风雪霜寒。没有什么能让它弯下腰来,也没有什么能够撼动它。自然界的一切痛击来临时,它都会豪壮地一饮而尽,毫不畏惧。
    ⑥冬天的树,直指高空,它无言地昭示人们:________。
    ⑦一棵树,只有经历过无数个冬天,才能牢牢地扎根于大地,成就昂然挺立的一生。
    17.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的好几次版图扩张,都止于它的脚下。”这句话突出了树的高大繁茂根系发达的特点。
    B. “它不慌不忙地抖落了最后一片枯叶,准备迎接一场史诗般壮烈的战役。”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树的坚毅顽强,不畏严寒的品质。
    C. “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词——风骨。”“风骨”就是指白杨树落尽叶片,祖露出健壮坚硬的骨骼——枝干,在寒风中欢歌。
    D. 冬天的树,历经风霜,看尽人世沧桑,卓然独立,胸怀博大,是大自然中真正的智者。
    18.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你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将第⑥段补充完整。(不少于60字)
    【答案】17. C 18.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一棵白杨树在冬天迎风傲雪的情态,来表达人生要有风骨,有智慧的主旨,用这种手法把抽象的志趣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避免了直白、空洞的表达,增加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19. 示例:人生有如春夏的物发与繁盛的顺境,也有如秋冬的萧条与冷落的逆境。当我们注定要面对凛冽的朔风时,那就像“冬天的树”一样,怀揣一颗昂扬的心,勇于承受一切属于自己的厄运;磨炼一颗坚韧的心,跋涉走过冬季,迎来春暖花开;拥有一颗乐观的心,直面战斗,享受战斗。(把握关键词“坚韧”“乐观”“积极昂扬”,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作者所说的“风骨”表面上是指白杨树落尽叶片,袒露出健壮坚硬的骨骼——枝干,在寒风中呼啸;实际上更是说它无惧无畏、坚强隐忍地面对冬天的霜冻寒风显出慷慨豪迈的气概和乐观昂扬的斗争精神。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
    由标题“冬天的树”可知,本文的写作对象是冬天的树,再结合首段“去郊外,迎面看到一棵落光了叶子的白杨树”,第③段“仰望这棵树,我不由凛然一震。我第一次注意到它落光了叶子的样子。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词——风骨。是的,朔风凛冽中,它就那么有风骨地站立着”,第④段“它要迎战冬天了”“它在乐观昂扬地迎战,胜利一定是属于它的”,第⑤段“冬天的树,是大自然中真正的智者”以及尾段“一棵树,只有经历过无数个冬天,才能牢牢地扎根于大地,成就昂然挺立的一生”可知,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及人,由写冬天的一棵白杨树,联想到人也应像“冬天的树”一样要有“风骨”、有“智慧”。这样的手法将把抽象化为具体,更能让读者明白其中道理,并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补写句子。
    题干要求写下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结合马亚伟笔下“冬天的树”来补写。结合第④段“它傲然挺立,昂扬向上,张开手臂与遥远的阳光紧紧相握。有一两只麻雀飞过枝头,它也友好地打着招呼。它在乐观昂扬地迎战,胜利一定是属于它的”和第⑤段“自然界的一切痛击来临时,它都会豪壮地一饮而尽,毫不畏惧”可知,此处主要赞颂冬天的树坚韧、乐观,保持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据此作答。
    示例:人生就如四季,会经历春夏繁盛的喜悦,也会遭遇秋冬萧冷的失落,有顺境的时候,也有逆境的时候。当我们无法避开困境时,就要像“冬天的树”,要怀揣一颗火热的心,承受一切属于自己的厄运,耐心等待着温暖的降临。坚韧地走过冬季,才会迎来春暖花开。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多一些乐观的心态,脸上多一些微笑。
    (三)(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了解并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对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对待不同文化时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在心理学中,“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
    材料二:
    从虎年春晚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到北京冬奥闭幕式,中国元素一路火出圈。可以说,在这些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击中了埋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感。事实上,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并非一时的“群情激昂”,而是源于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
    传统文化的抢眼表现,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
    某校七年级(1)班就“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举行了讨论会,下面是小龙同学做的会议记录。
    会议时间:
    地点:七年级(1)班教室
    参会人员:班主任、全班同学
    班主任: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国,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
    小龙:是的,汉字不仅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而且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要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
    小岩:要想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浪潮,让汉字焕发光彩。
    小闽:对,要让汉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也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从业者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方块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20. 阅读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自信不仅要求国家或民族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还要对不同的文化持包容态度。
    B. 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是因为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营造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C. 传统文化元素“占领”舞台,一路火出圈,折射出中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D. 文字自信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
    21. 近来,苏柳书写时字迹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作为同桌,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劝说她规范书写汉字。
    【答案】20. B 21. 苏柳,我们要努力把汉字书写工整,这不仅仅是作业的需要,汉字书写代表这个人的书写能力,更代表着人们心理和情感的一种归宿。你要努力把汉字写好,这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新时代少年传承汉字文化的时代需求。(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0题详解】
    考查辨析信息。
    B.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社会氛围”“科技进步”“创作者素养”可知,中华传统文化都“活”起来了有以上三个原因,本项只强调了“社会氛围”,以偏概全。故选B。
    【21题详解】
    考查拓展应用。
    写作业时把字写清楚工整,这是作业的基本要求。
    根据材料三中的“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可知,汉字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心理和情感的一种归宿,代表了个人的书写能力。
    根据材料三中的“汉字不仅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而且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要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可知,努力把汉字写好,不仅事关个人的修辞,而且是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的需要,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劝说时要有称呼语,内容上可以从以上三点出发去劝说,语气要委婉。
    四、名著阅读(10分)
    22. 对《海底两万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印度洋,“诺第留斯号”被章鱼所困,尼德·兰救了处于生死边缘的尼摩船长,最终击退了章鱼。
    B. 在航行途中,尼摩船长等人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C.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D. “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尼摩船长在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进行发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A.在大西洋留卡斯群岛附近,“诺第留斯号”被章鱼所困,尼摩船长救了处于生死边缘的尼德·兰,最终击退了章鱼。
    故选A。
    23. 《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两次拉包月的经历,第一次因_________(人物)的刻薄无理,祥子愤怒地将钱摔在她的脸上辞了工。第二次在__________(人物)家受到了尊重与善待,无奈也是在这里,因要回家送信被__________(人物)把祥子辛苦攒的第二辆车钱敲诈走了,祥子的梦想再一次破灭。
    【答案】 ①. 杨太太 ②. 曹先生 ③. 孙侦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骆驼祥子》中,祥子有两次拉包月的经历。
    第一次,祥子受杨先生所雇做仆人,但杨太太为人刻薄,不准祥子闲一会,除了接送家人,还要干挑水、扫院子、看孩子等一些杂活儿,不给祥子饭吃,住的屋子又窄又潮又臭,让人极不舒服。祥子在杨宅第四天,由于杨太太打牌后只给了他一毛钱,祥子忍无可忍,愤怒地将钱摔在她的脸上,毅然辞工回到了刘四爷的人和车厂。
    第二次,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段生活,得到了人格尊重。曹先生非常和气,拿祥子当个人对待,祥子在曹家有屋子住,可以吃三顿饭,祥子拉车不小心摔了曹先生,也没有受到责骂。但孙侦探在祥子回家的时候拦住了祥子,并且恐吓祥子说他结识乱党,而祥子性格本来就比较淳朴,听到孙侦探这么说肯定就慌了,结果就被孙侦探把存了这么久的钱全部给拿走了,祥子买车的梦想再次破灭。
    据此概括作答。
    24.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请你以“我读长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体会”为专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发言稿。
    【答案】示例:大家好!《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本书的惊人之处不仅在于书中所写的故事,更在于对海底世界夸张、动人的描写,对潜水艇等富有科学性的想象。尽管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想象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了“诺第留斯号”,这是怎样的预见力啊!此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生动逼真、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发言稿。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注意围绕“《海底两万里》的阅读体会”来写。
    示例:大家好!《海底两万里》是作者儒勒·凡尔纳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的,有关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和仆人康塞尔、加拿大人尼德·兰误入“诺第留斯号”后的冒险故事。这本书的非凡之处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它对海底世界富有丰富想象力。作者凡尔纳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向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将读者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交替出现。整本书情节引人入胜,描写细致动人,令人爱不释手。
    五、写作(50分)
    25. 人间烟火气,淄博味正浓,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异常。一个专门打假的网红,来淄博整整测试了十家店,无论是餐饮、住宿、出游,全程没有任何宰客的现象,连打假无数的他都连连感慨:对淄博这座城市是真的佩服。不欺客,不宰客,用真诚对待游客。烧烤只是引子,真诚才是淄博吸引游客的根本。
    请以“真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淄博的真诚
    真诚,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一座城市最耀眼的标识。而淄博,这座以真诚而引人注目的城市,以其烧烤文化和真诚待客的态度,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和赞誉。
    2023年的淄博,烧烤业火爆异常,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而这并不仅仅归功于烧烤的美味和特色,更是源自淄博人民用真诚对待游客的态度。一个专门打假的网红来到淄博,对十家店进行全程测试,却没有发现任何欺客宰客的现象,他深感对淄博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正是因为淄博人民用真诚对待游客,才使得烧烤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标志,真诚也成为了淄博吸引游客的根本。
    淄博的真诚始于烧烤之道。烤肉摊位或餐馆里,淄博的烧烤师傅总是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的笑容欢迎客人。他们不仅用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烤肉技巧,制作出美味诱人的烧烤,更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对客人的真诚关怀。无论是帮助客人挑选适合的食材,还是亲自为客人烤制美味,淄博的烧烤师傅总是以真心真意地对待每一位游客,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淄博的真诚延续于餐饮、住宿和出游的方方面面。在淄博的餐馆里,服务员总是热情周到,用真诚的笑容和诚挚的问候迎接客人。他们耐心解答客人的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始终将客人的满意度放在首位。而淄博的酒店更是以真诚的服务赢得了游客的赞誉。无论是前台接待还是客房服务,酒店员工都以真诚待人,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打动了每一位入住的客人。淄博的旅游景点也是如此,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游客介绍景点的历史背景和特色,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座城市的文化。
    淄博之所以能够以真诚吸引游客,关键在于淄博人对待游客的态度。淄博人民懂得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每一位游客,他们愿意分享城市的美好,用真诚去迎接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这种真诚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礼节,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正是这种真诚,赢得了游客的信任和肯定,使得淄博的烧烤事业蓬勃发展。
    淄博烧烤的成功充分展现了真诚的力量。它让人们相信,即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真诚也永远是最珍贵的品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要求以“真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结合材料中的“不欺客,不宰客,用真诚对待游客。烧烤只是引子,真诚才是淄博吸引游客的根本”我们可以提炼主题“真诚待人”“善待他人”。本次作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真诚待人、善待他人。真诚待人,可以是别人在面对困难,寻求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可以只是一句安慰鼓励的话,也许正是这样的一句话,让他能够有勇气去战胜困难。
    第二,思路点拨。如写成记叙文,可记叙自己亲身经历或见证的事情,如写自己和朋友之间的“真诚”相待,使得友谊地久天长,又如写路边摆摊的大爷“真诚”对待每一个顾客,赢得了众人的口碑。如写成议论文,可以“真诚待人是唯一的必杀技”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进行论述,强调在这个现代社会,真诚这个词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人们常常因为不信任、利益冲突或社交礼仪而隐藏真实的自我。然而,真诚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为我们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论述时,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加以支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社会氛围
    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加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大家接触传统文化、系统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日益高涨的“国潮”“国风”热,奠定了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心理基础。
    科技进步
    现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学,有效助推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跨艺术门类创新,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新与旧完美融合,蝶变升华,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创作者素养
    大批文艺创作者文化观趋于成熟,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理解较为充分,能借助恰当的、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表达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