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图文ppt课件
展开①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阐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③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④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⑤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⑥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⑦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
3个重点: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③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2个难点: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②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3个考点: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③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_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生物生产性土地:建设用地、___________、林地、___________、耕地、草地。(3)代表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____。(4)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2.世界人口现状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且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为什么会迅猛增长?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2)不完全适用。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 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成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3)人口增长过快,不但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4)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答案】(1)√ (2)× (3)√ (4)√ (5)×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 主要原因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氯烃等化合物的使用②水资源短缺b.人口多,污染严重③臭氧层破坏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④环境污染d.植被的破坏⑤土地荒漠化e.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⑥生物多样性丧失 f.污染物排放到空气或水体,石油泄漏,农药使用等
某地区持续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旱情的持续发生对生物圈的稳态会造成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导致土地荒漠化、植被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粮食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土地荒漠化 ⑤海洋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锐减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答案】C 【解析】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足迹(1)图解生态足迹:
(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3)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
(4)研究生态足迹的意义:
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态足迹,提供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世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化石燃料等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进而增强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B.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会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环境污染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需要的资源并不少,A错误。
2. 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B
【解析】综合三个图分析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1.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类型
2.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3.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氧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1.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这些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沙尘暴的出现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停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
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扩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手段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
【解析】乱砍滥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出现沙尘暴天气。对沙尘暴的治理,一方面要停止一切会破坏该地区植被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和扩大西北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答案】C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还会导致酸雨,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若引入不当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正确;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C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
1.(2023·浙江)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答案】A
【解析】由于绿色能源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所以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A正确;提高燃烧率不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没有减少整体“酸雨”气体的排放量,不会缓解“酸雨”的产生,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缓解“酸雨”的产生,D错误。
2.(2022·广东江门校考)通过生态足迹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图是某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均低于中国B.因为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C.如果没有外来资源输入,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D.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为4%,低于中国,但其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低于中国,A错误;数据中只有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没有日本的生态承载力,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B正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都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若没有外来资源输入,这些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C正确;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从而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D正确。
3.(2022·广东佛山校考)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C.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答案】C
【解析】由生态足迹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A正确;在生态足迹中,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B正确;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C错误;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因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正确。
4.(2022·广东惠州期中)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中和”是指在某一时刻,该地区没有碳的排放B.“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刻,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C.“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温室气体CO2D.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答案】A【解析】“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A错误;“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B正确;“碳达峰”和“碳中和”所指的“碳”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CO2,C正确;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D正确。
5.(2022·广东韶关统考)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践行节能减排,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下行为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是( )A.常坐父母的私家车来上学B.离开课室关掉风扇和灯管C.积极参加公益植树活动D.商场购物自备环保购物袋
高中生物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吸纳废物,水域的面积,耕地面积,基数大,出生率,低生育,二氧化碳,人口剧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说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可能不同,人口基数大,二氧化碳,人口剧增,氟氯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网络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授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旁栏边角想一想,结论语句辨一辨,情境探究,方法突破,视角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