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33528/0-17037709981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33528/0-17037709982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析标题,朗读课文,赏读美景,悟读情怀,熟读成诵,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资源利用
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网络等本身都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在充分利用教材、教师、学生的同时,利用文本文献和网络资源,了解作者概况及写作背景,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夜晚来临,一轮皓月临空总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解析标题、关注文体
1.学生自主归纳:
记 承天寺 夜 游
文体 地点 时间 事件
2.学生默读课文,分享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分享字音的过程注意指导学法(预设:看注释、调积累、查字典)。
三、朗读课文、解读记叙
1. 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表达方式的不同,寻找记叙句中的信息。
师提示: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齐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把握情绪变化。
师提示: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和节奏。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相关内容和情感,为后面品读和悟读蓄势。
四、赏读美景
1.学生自由读写景句,疏通文意,体会心境。
师提示:注意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一些(哦·····)。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师提示: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妙处,也可以比较写法的与众不同。
示例: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明暗交错中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两人在如此的月色下散步,是多么的有情趣,多么的超凡脱俗。这就是作者写景的妙处;写法上全句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心境和环境和谐一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五、悟读情怀
1. 学生范读抒情议论句。要求:读准语气、读出情感。
2. 质疑问句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归纳: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真正缘由。
预设资料助读:(课堂随机选用)
松柏的象征意义: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竹的象征意义: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集》中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3. “闲人”为何重读,你读出了什么?
组织交流活动: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经历、好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开创者。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被诬陷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孤独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此文写于元丰六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流放生活中的苏轼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师提示: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流放,心情忧郁孤独,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上的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思想情感并且用语音重现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句子的理解不仅仅在于字词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难点语句共同赏析,老师对积学不多的孩子及时帮扶,让孩子慢慢融入文本。引导学生积累语感,感悟文本,知人论世,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品味文言文的能力。品悟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深入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闲、赋闲、失意。同时也能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提高品味欣赏的能力。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竞赛、展示等方式,激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的背诵课文,进一步准确的体会、把握、传达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水平,逐步培养品味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水调歌头》。
2.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或余秋雨《东坡突围》。
设计意图: 推荐阅读相关文本,做好与八年级下册知识的联系。阅读人物传记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深入了解进行文化积累。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夜出游 寻友赏月
月下赏景 空灵清澈
闲人感慨 微妙心境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积累”、“感悟”都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学生反复诵读了解文本内容、增强文言文语感、体验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旷达的情怀。这样的设计就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打好了基础。任何一堂精心设计的课,最精彩的都不是课前预设而在于实施过程中的课堂生成。例如,“品读美景”时学生的练笔可能会流于单薄;“悟读情怀”时学生可能感悟浮浅,但这也恰恰是一种更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做出欣赏性评价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机调整、恰当利用。这挑战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它虽然是未知的,但也是可以预料到的。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启发时机,或类比、或举例,搭桥铺路,举例疏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充分地感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从而拥有准确、深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获得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精读课文,学习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师生配乐共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解析,教学设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