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36880/0-17038466379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36880/0-170384663794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136880/0-170384663797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
展开
这是一份(2)古代诗歌鉴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题型2 鉴赏景物形象
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答题步骤
1.筛选诗歌中的典型形象(意象)。筛选的标准一般是能够体现诗歌整体风貌或构成和谐统一的画面。
2.根据意象里的修饰词,概括画面的特点、营造的氛围。
3.根据相关字词和句子,概括季节(时间)、事物、人物等画面内容。
4.根据意象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画面蕴含的思想情感。
二、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1.找出主要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场景、画面。
2.概括出这种画面呈现的特点。
3.分析作用,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
题型3 鉴赏物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答题技巧
1.鉴赏方法:因物寻志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2.审题、答题规范:关注提问方式,答题紧扣“物”“志”
鉴赏物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图)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考点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题型1 品味关键词(炼字)
古代诗歌炼字答题步骤
1.释本义。即解释关键字词的含义,辨清词性,分清虚实,理解关键字词的本来意思。
2.描景象。即将关键字词放在诗(词)句中,联系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展开想象再现诗(词)句描绘的情景或景象。
3.点作用。即分析关键字词的使用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艺术效果。
4.表感情。即分析关键字词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情感。
题型2 赏析炼句
一、赏析炼句答题技巧
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生在赏析诗歌句子时要注重对句子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子的内容。通过句子表现的意境或情境,发掘句子的深层内涵。
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美。另外,还有的句子使用了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及叠词,让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句子。在赏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时,要指出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分析其作用,指出其效果。
4.从所在位置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一般有开篇点题,引领全文,奠定基调等作用;中间句的作用一般是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等;尾句有总结诗歌,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等作用。
二、赏析炼句答题步骤
1.分析诗(词)句的意思或描写的意境,把握其内容、情感。
2.抓住突出的一点(语言特点、表达技巧等)进行简析,分析表达效果。
3.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题型3 鉴赏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而不是只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3.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
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常用来表现语言特色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考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1 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古代诗歌使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等,而诗(词)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2.析运用。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句中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3.赏效果。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分析其表达效果。
题型2 表达方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表达技巧是如何运用的。
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技巧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3 表现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明手法。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析作用。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产生的效果。
题型4 构思立意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技巧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等);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
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问开篇诗歌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问诗歌中句子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等。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立意答题步骤
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2.释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析作用。点明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1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题型2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答题要点
1.内容方面
①人、事、物的类型、特点的异同。
②营造的情境、意境的异同。
2.情感方面
①情感类型的异同,如伤感和乐观。
②抒发情感的载体的异同,是借景还是借物,借以抒情的景、物是否相同。
③情感数量的异同,是多种情感还是单一情感。
题型3 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奉和春夜应令
庾肩吾①
春牖对芳洲,珠帘新上钩。
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
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水光悬荡壁,山翠下添流。
讵假西园宴,无劳飞盖游②。
【注】①庾肩吾,南朝梁代文学家,梁简文帝萧纲素爱其才华。本诗为萧纲未做皇帝时,身为萧纲老师兼臣僚的庾肩吾和其诗《春夜应令》而作。②曹植《公宴诗》云:“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牖”两句借虚拟丽人开篇,窗户正对着芳洲,深闺丽人也禁不住春色的撩拨,将珠帘搭上帘钩,凭牖凝睇,下文无限景致由此勾起。
B.“烧香”两句对仗工整,与诗题中的“夜”字呼应,漏声滴滴、更声阵阵,既渲染了清夜的气氛,又暗示时光之流逝。
C.“水光”两句是遥望中所见:月光射到水面,悬在壁上的波光随水波的起伏而跳荡,山上树木葱茏,翠色似乎要流下山来,甚是空灵。
D.“讵假”两句运用曹植《公宴诗》中的典故,意在指出今日的良辰美景胜似曹丕即“公子”的西园之宴,起到了呼应开篇的作用。
2.有评论家指出,本诗中“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两句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登高咏菊尽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①。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②,要时③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兰荪:一种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③要时:迎合世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问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砌”,暗指诗人沉沦下僚、晋升失路。
D.诗歌构思巧妙,“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张本。
4.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咏陶渊明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龚胜①耻事新。
狙击②不肯就,舍生悲缙绅。
呜呼陶渊明,奕叶③为晋臣。
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
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④。
手持山海经⑤,头戴漉酒巾⑥。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
【注】①龚胜:彭城人,汉哀帝时,曾三举孝廉,为光禄大夫,后因王莽篡权而归隐乡里。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②狙击:指张良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③奕叶:累世,代代。④羲皇人:太古时人,指生活清闲自适。陶渊明曾在《与子俨等疏》中,“自谓是羲皇上人”。⑤陶渊明有《读十三首》组诗,抒发其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⑥漉酒:滤酒。《南史·隐逸传上·陶潜》:“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着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五至八句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
B.诗歌九至十二句写陶渊明的诗酒生活,他的生活看似清闲自适,实则充满矛盾。
C.结尾化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表现陶渊明由仕到隐的心路历程。
D.诗人借歌颂陶渊明来表达自己的气节,全诗多处运用典故,语句华丽,富有意蕴。
6.本诗题为“咏陶渊明”,为什么开头四句先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猛虎闻军声吼叫,水中鱼龙因战火发怒,借想象中动物的强烈反应突出了战事之激烈。
B.“一鼓困曹瞒”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
C.面对美景却无心观赏,而是感伤时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应生活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南宋。
D.词中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情、景、理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8.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绘了周瑜的形象。请从手法与用意两个角度分析两首词塑造周瑜形象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绍熙年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此或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空城”写出城内的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二者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出了词人在异乡边地的感受,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感。
C.下片用词极具表现力。“携酒”前的“强”字,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的乐观。经“怕”字一转,又由乐转悲,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意。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在盛赞它的繁华。“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这里的“晋代”指的是东晋;“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外,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现实。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
12.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起到了呼应开篇的作用”错误,“讵假”两句未与开篇有关闺人的描写相呼应。
2.答案:①“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意为月色如水,亮如白昼,令人怀疑夜已悄然而去,林木稀疏,有若秋天不告而至。诗人大胆想象整个林子在月光照耀下变得疏淡了,仿佛又到了秋天叶落的时节,这是以秋景写春色。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照花林皆似霰”写月光照在鲜花和树木上好像细密的冰珠在闪烁,“霰”是小冰粒,此句以冬景写春色。
解析:对比鉴赏+联系教材“月皎”两句与“月照”句皆描写出月光之下幽静的春景,此谓“同工”。明明都是写春景,但前者说“林疏似更秋”,以仿佛到了秋天叶落时节的错觉,描绘出月下树木疏影横斜的情形,是以秋景写春色;后者“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霰”是只有冬天才出现的小冰珠,此句以“似霰”的错觉,描绘出月照花林的情景,是以冬景写春色。此谓“异曲”。
3.答案:B
解析: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构思“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饱含豁达之意”错误,“不受阳和一点恩”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诗人自身沉沦,怀才不遇,故饱含的是幽怨愤懑之情。
4.答案: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典故,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陶公为菊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说陶公没后菊花难遇知己,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不得知己而“泪痕”斑斑,表现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抒发了诗人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慨叹。
解析:表现手法+情感内涵首先分析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等。“陶公”指的是陶渊明,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之知己,提到菊花,自然会想起陶公。故“陶公没后无知己”一句运用了陶渊明爱菊这一为人熟知的典故,指出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带露残菊似乎在为不得知己而伤心落泪。其次分析情感内涵,要联系菊花的遭遇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诗人以菊自喻,菊无知己暗示诗人难遇知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了诗人高洁孤介的品格;诗人托菊言志,菊因无知己而伤心落泪,传达出诗人遭冷落的苦闷愤懑。
5.答案:D
解析:“语句华丽”错,全诗用语平淡质朴,通俗易懂。
6.答案:①诗歌写二人不事二主的事迹,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②为下文具体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③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①“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是运用典故,韩国破灭后,张良还有私家仆从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反秦事业,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为韩国报仇。结合注释“龚胜……王莽数次遗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可知,诗歌写张良和龚胜不事二主的事迹,表现出对叛乱分子誓不两立的决然态度,是将陶渊明和这二人相提并论,赞颂陶渊明对晋王朝的忠诚。②结构上,下文写陶渊明出生官宦之家,世世代代都将晋王朝的政事放于心上。此处叙述张良和龚胜的事迹,为表现陶渊明的形象特征做铺垫。③诗歌开头写两人宁死不屈的悲壮行为,是借歌颂张良、龚胜来表达自己的气节,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7.答案:B
解析:B.“都借曹操的大败来反衬周瑜的英雄气概”错误,本词用曹操来正衬周瑜,但“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没有衬托周瑜之意,而是借英雄均埋没在时光长河中来抒发人生感悟。故选B。
8.答案:手法:①正面描写的方式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使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羽扇纶巾”“谈笑”形象地展现了周瑜的儒雅;《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总括性地点明周瑜气度不凡。②侧面衬托的媒介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美人小乔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雄风度;《满江红•赤壁怀古》则主要用战场情形、曹操被困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用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就的苦闷;《满江红•赤壁怀古》则借周瑜昔日气概不凡、功业卓著而今英雄不在来表达对时世的感伤。
解析:手法上,本词写“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意思是: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借用赤壁之战困住曹操的事实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则说“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借美人初嫁来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两首词均有直接描写,本词说“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是概括性地写周瑜少年壮志,雄心勃勃;而《念奴娇》中则描写了周瑜的外貌和神态,“羽扇纶巾,谈笑间”展现出周瑜儒将风采,有着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用意上,本词说“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当年建立起丰功伟绩的周瑜,如今又怎么样呢?显然是感慨世事变迁,即使是再伟大的英雄,也不免随时光而淹没,表达的是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伤。《念奴娇》中则通过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早生华发”,却依然功业难成的对比,表达的是自己功业难就的苦闷。
9.答案:C
解析:“携酒”前加一“强”字,“强”为“勉强”之意,表明词人不过是强遣客怀而已,并非乐观的情绪,也就没有“由乐转悲”一说。
10.答案:①词人看初春的柳,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节,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上片写拂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空城”写出城内的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词人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眼前的柳色“鹅黄嫩绿”,和江南十分相似,“都是江南旧相识”,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过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但这里毕竟不是故乡,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岑寂”之感。“正”字引出下文,转写寒食节。“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本来已无心访人饮酒,但适逢寒食节,只好“强携酒,小桥宅”。“怕”字又一转,写词人对春天的留恋,本来无心赏春,而当“梨花落尽”时,眼前会秋色一片,那是会更添惆怅的。结尾三句,紧承上句,叙写“春”将逝去,当“燕燕飞来”之时,就只有一池绿水了。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写词人的悠闲自在”错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词人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无奈的自由。
12.答案: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南乡子》上片怀古,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金陵自古以来是帝王居住的州城,郁郁葱葱、气象万千;四百年的繁盛如今变成旧梦,东晋显赫一时的名士高官也早已入土作古,这历史的沧桑使人悲愁。末句“晋代衣冠成古丘”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面对古都金陵而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的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发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典故,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合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此句抒发了词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文言文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比照原文,准确定位,细致比照,正确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小说阅读之结构思路题型分析及真题回顾(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要点梳理,方法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小说阅读之结构思路题型分析及真题回顾(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要点梳理,方法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