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元素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微粒的表示方法能确定为氟离子的是
A. X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X表示F、Cl、Br、I等,故不选A;
B.可能表示氯离子、氟离子等,故不选B;
C.质子数为9、电子数为10,一定表示氟离子,故选C;
D.可能不是F-、O2-、Ne、Na+等,故不选D;
选C。
2. 下列现象与电子跃迁无关的是
A. 原子光谱B. 霓虹灯光C. 石墨导电D. 焰色试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成,霓虹灯广告、燃烧蜡烛、节日里燃放的焰火即金属的焰色试验原子的发射光谱或吸收光谱都与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而石墨导电是在石墨晶体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与电子跃迁无关,故合理选项是C。
3. 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
A. CO(g)+2H2(g)=CH3OH(g)
B. CaCO3+2HCl=CaCl2+H2O+CO2↑
C. C(s)+O2(g)=CO2(g)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D. 2Na(s)+O2(g)=Na2O(s)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反应CO(g)+2H2(g)=CH3OH(g)的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该反应是熵显著减小的反应,A错误;
B.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故该反应是熵显著增大的反应,B正确;
C.反应C(s)+O2(g)=CO2(g)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故该反应是熵不变的反应,C错误;
D.反应2Na(s)+O2(g)=Na2O(s)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故该反应是熵减少的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B。
4. 下列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A. 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B. 红热的焦炭与氧气的反应
C. 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D.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所有的中和、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或水反应、铝热反应、碳酸钠与酸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如碳酸钙高温煅烧、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木炭与水蒸气或二氧化碳高温下的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红热的焦炭与氧气的反应属于发光放热的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
C.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反应吸收热量,从而使小烧杯底部的水结冰,与玻璃片粘结在一起,D符合题意;
故选D。
5.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 增大反应物的量B. 升高温度C. 增大压强D. 加入作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若反应物为固体,增大反应物的量,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A;
B.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故选B;
C.若反应物为非气体,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C;
D.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加入作催化剂,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故不选D;
选B。
6. 我国研发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薄铷(Rb)原子钟,每3000万年误差仅1秒。Rb是第五周期第ⅠA族元素,下列关于37Rb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界有游离态銣元素存在
B. 与同周期元素53I的原子半径比较:Rb>I
C. 元素的金属性:K>Rb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KOH>RbOH
【答案】B
【解析】
【详解】A.銣元素非常活泼,自然界只有化合态的銣,A错误;
B.Rb和I是同一周期的元素,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I的半径更小,B正确;
C.K与Rb是同一主族的元素,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大,金属性越强,所以Rb金属性更强,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因为Rb金属性更强,所以RbOH的碱性更强,D错误;
答案选B。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B. 有能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D. 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断、新键生,旧键断吸热、新键生放热,所以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故A正确;
B.有能量放出或吸收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要吸热,故B错误;
C.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容易发生,如煤炭燃烧需要点燃才能发生,故C错误;
D.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如煤炭燃烧需要点燃才能发生,煤炭燃烧放热,故C错误;
选A。
8. 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变浑浊的是
A. 溶液和稀硫酸各,加水,反应温度
B. 溶液和稀硫酸各,加水,反应温度
C. 溶液和稀硫酸各,加水,反应温度
D. 溶液和稀硫酸各,加水,反应温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速率越快,越先变浑浊,溶液和稀硫酸各,加水,反应温度,浓度最大、温度最高,所以最先出现浑浊,故选D。
9. 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 酸性:B. 碱性:
C. 离子半径:D. 热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原子半径增大,所以酸性:,故A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所以碱性:,故B正确;
C.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半径:,故C错误;
D.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热稳定性:,故D正确;
选C。
10. 一定量浓硫酸溶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是,水合过程释放的热量变化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浓硫酸溶于水的过程分为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整个过程是放热,所以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所以a<b。故选B。
11. 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
由此可推算出上述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
A. 1∶2∶4B. 4∶1∶2C. 3∶1∶2D. 3∶2∶1
【答案】C
【解析】
【详解】转化的量分别为:A:3.2-2=1.2ml/L,B:0.8-0.4=0.4ml/L,C:0.8ml/L,转化的量之比等于系数之比,所以a∶b∶c=3∶1∶2;
答案选C。
12. 下列有关碰撞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B. 反应物的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C.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就是活化能
D. 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位体积内反应物的活化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故A错误;
B.反应物的分子的碰撞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即为活化能,故C错误;
D.活化分子是具有足够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故D正确;
选D。
13. 已知的燃烧焓是,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燃烧焓指1m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放出的热量,碳元素应到气态二氧化碳、氢元素应到液态水,据此回答。
【详解】A.没有指明物质状态,A错误;
B.由分析知氢元素应到液态水,即 ,B错误;
C.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C错误;
D.由分析知 正确,D正确;
故选D。
14. 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最小的是(均为放热反应)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同物质的量的物质,气态时的能量大于液态时的能量,A(g)的能量大于A(l)、B(g)的能量大于B(l)、C(g)的能量大于C(l),所以反应放热最多,由于反应反应焓变为负值,所以反应的最小,故选A。
15.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压强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高压锅烧煮食物所需时间比普通锅子要短
B. 对于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气态反应,如果容器内压强增大了,反应速率不一定加快
C. 催化剂可加快所有反应的速率
D. 升高温度可加快铜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原电池反应等等,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有气体参加化学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煮食物不是气体参加的反应,高压锅之所以省时,是因为其温度较高,A错误;
B.对于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气态反应,加入稀有气体,若容器体积不变,压强增大,但参加反应的气体分子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的,因此对于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的气态反应,如果容器内压强增大了,反应速率也不一定加快,B正确;
C.催化剂有正、负之分,如橡胶抗老化剂就是减慢反应速率,C错误;
D.铜与稀硫酸不反应,D错误;
故选B。
16. 黑火药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
,则x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应△H1、△H2、△H3分别给方程式进行编号为①、②、③,对应方程式可由①×3+②-③方法组合得到,因此x=,故选A。
17.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 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
B. 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
C. 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
D. 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氨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铵,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
C.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乙酸生成碳酸氢钠、乙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
D.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生成硫酸亚铁、S沉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选C。
18.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在内用X表示平均反应速率是,则时W增加的物质的量是
A. ml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X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W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则Δn(W)=×2L×2 s=ml。
故选A。
19. A、B、C、D、E五种主族元素的相关信息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D>B
B. E的单质可将Cu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来
C. A的基态原子的电子云轮廓图有两种形状
D. C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5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为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则推出A为H;B的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为nsn-1npn+1,则n-1=2,即n=3,所以其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4,推知B为S,C的能层数与B的相同,且电负性比B的大,则推知C为Cl,D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两种元素都大,则D位于第IIA族或第VA族,又元素的主族序数比周期序数大1,则D只能位于第四周期第V族,则D是As,则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则E为K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O4>H3PO4>H3AsO4,A项错误;
B.K的金属性很强,能与水剧烈反应,故K先和水反应生成KOH和H2,然后KOH和CuSO4反应,不能置换出Cu,B项错误;
C.H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电子云轮廓图只有一种为球形,C项错误;
D.基态Cl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5,D项正确。
答案选D。
20. 向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表示正好反应了一半
B. 原溶液中
C. 三种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关系是:
D. 当通入时,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还原性I->Fe2+>Br-,向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I-、Fe2+、Br-依次与发生反应,根据图像,通入氯气的量在0~1ml时发生反应2I-+Cl2=I2+2Cl-;通入氯气的量在1~2.5ml时发生反应2Fe2++Cl2=2Fe2++2Cl-;通入氯气的量在2.5~4.5ml时发生反应2Br-+Cl2=Br2+2Cl-。
【详解】A.通入氯气的量在1~2.5ml时发生反应2Fe2++Cl2=2Fe2++2Cl-,A点时n(Fe2+)= n(Fe3+),正好反应了一半,故A正确;
B.通入氯气的量在0~1ml时发生反应2I-+Cl2=I2+2Cl-;通入氯气的量在2.5~4.5ml时发生反应2Br-+Cl2=Br2+2Cl-,可知溶液中n(I-)=2ml、n(Br-)=4ml,所以原溶液中,故B错误;
C.三种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关系是:,故C错误;
D.通入氯气的量在1~2.5ml时发生反应2Fe2++Cl2=2Fe2++2Cl-,则原溶液中n(Fe2+)=3ml,当通入时,n(Cl-)=4ml,此时有2ml Fe2+被氧化,溶液中剩余n(Fe2+)=1ml,溶液中,故D错误;
选A。
二、填空题
21.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请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_____。
(2)元素②、③、④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最后一行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只有1个未成对电子的是_____(填元素名称)。
(4)元素④、⑤非金属性更强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_________。并写出一个证明它们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角锥形
(2)S2->O2->Al3+
(3) ①. 第四周期第IVA族 ②. 镓
(4) ①. Cl ②. 氯元素和硫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均有三个电子层,但氯原子核内质子数大于硫,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更强,易得到电子,故非金属性氯元素更强 ③.
(5) ①. Ar ②. 同主族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递减;同周期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递增但存在反常,即第IIA族大于IIIA族,第VA族大于VIA族,所以同周期中稀有气体第一电离能最大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图中信息可推知①为氮元素、②为氧元素、③为铝元素、④为硫元素、⑤为氯元素、⑥为氩元素,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①为氮元素,简单气态氢化物为NH3,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小问2详解】
②为氧元素、③为铝元素、④为硫元素,简单离子分别为O2-、Al3+、S2-,O2-和Al3+核外两个电子层且排布相同,但铝离子核内质子数大于氧离子,故半径O2-大于Al3+,而S2-核外三个电子层半径三者里最大,综上半径由大到小为S2->O2->Al3+;
【小问3详解】
结合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位于第四周期第IVA族;由核外电子排布原理知基态Ga、Ge、As、Se、Br原子的核外价电子排布分别为3d14s2、3d24s2、3d34s2、3d44s2、3d54s2,即镓元素基态原子中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小问4详解】
④为硫元素、⑤为氯元素,又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递增,所以非金属性更强的是Cl;氯元素和硫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均有三个电子层,但氯原子核内质子数大于硫,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更强,易得到电子,故非金属性氯元素更强;
因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反应中氯气氧化性大于硫,即可证明非金属性氯元素大于硫元素;
【小问5详解】
同主族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递减;同周期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递增但存在反常,即第IIA族大于IIIA族,第VA族大于VIA族,所以同周期中稀有气体第一电离能最大,即表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Ar。
22. 某学习小组用溶液和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1)实验中大约要使用溶液,配制溶液时至少需称量固体_____________g 。
(2)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仪器是____________。
(3)已知实验中酸碱稀溶液约为,溶液比热容约为,实验数据如下:计算中和热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甲同学通过该实验测定出中和热偏大,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用量筒量取硫酸时仰视读数
b.分多次将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c.将硫酸错取为等浓度的醋酸
d.在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
(5)如果用盐酸与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_____(选填“相等、不相等”)。
(6)如果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5.0 (2) ①. 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②. 玻璃搅拌器
(3)-53.5 (4)abc
(5)相等 (6)偏小
【解析】
【分析】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但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l水时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小问1详解】
要使用240 mL NaOH溶液,应选择250mL容量瓶,实际配制250mL0.5ml/L的NaOH溶液,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m=cVM=0.5ml/L×0.25L×40g/ml=5.0g;
【小问2详解】
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量热器主要由温度计、大小不同的烧杯、环形玻璃搅拌棒构成,因此图中还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玻璃搅拌器;
【小问3详解】
四次实验的温度差分别为:4.1℃,5.8℃,3.9℃,4.0℃,第2组误差大舍去,温度差平均值为℃=4.0℃,50 mL 0.50 ml/L NaOH溶液和30 mL 0.50 ml/L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5ml/L=0.025ml,溶液的质量为80mL×1g/mL=80g,则生成0.025mlH2O放出的热量Q=mc△T=80g×4.18kJ・kg-1・K-1×4.0℃=1.3376kJ,中和热△H=-=-53.5kJ/ml;
【小问4详解】
a.该实验中,硫酸过量,用量筒量取硫酸时仰视读数,硫酸的用量更大,由于溶液体积增大,测得的温度偏低,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中和热ΔH偏大,A正确;
b.分多次将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热量损失大,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中和热ΔH偏大,B正确;
c.醋酸为弱酸,电离吸热,导致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中和热ΔH偏大,C正确;
d.在配制NaOH溶液定容时俯视,溶液体积偏小,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偏大,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中和热ΔH偏小,D错误;
答案选abc;
【小问5详解】
中和热是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l水时放出的热,中和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中和热数值相等;
【小问6详解】
氨水为弱碱,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所以用氨水代替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
23. 燃料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热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能量的重要来源
(1)燃烧热与反应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a.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类型
b.当一个反应是燃烧反应时,该燃烧反应的反应热就是燃烧热
c.燃烧热不属于反应热
d.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反应的焓变全部是正值
(2)下列关于燃料充分燃烧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通入空气的量越多越好 b.固体燃料燃烧前最好粉粹
c.通入空气的量稍过量 d.液体燃料燃烧时采用雾状喷出
工业上为了充分利用热能,常采用_____________作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一种设备。
(3)金刚石和石墨均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它们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在氧气充足时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中放出的热量如下图所示
①在通常状况下,_____________(选填“金刚石、石墨”)更稳定,石墨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
②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
(4)卫星发射时可用联氨为燃料。气态联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己知:。键能::;:。则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_____________。
【答案】(1)a (2) ①. bcd ②. 热交换器
(3) ①. 石墨 ②. -393.5 KJ/ml ③. 252
(4)N2H4(g)+O2(g)=N2(g)+2H2O(g)△H=-534 KJ/ml
(5)512.3
【解析】
【小问1详解】
a.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类型,故a正确;
b.燃烧热是1m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的热量,燃烧反应的反应热不一定是燃烧热,故b错误;
c.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故c错误;
d.反应热有正负之分,燃烧反应的焓变全部是负值,故d错误;
选a;
【小问2详解】
a.通入空气的量过多,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所以一般是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故不选a;
b.固体燃料燃烧前粉粹,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料燃烧更充分,故选b;
c.通入空气的量稍过量,氧气充足,燃料燃烧更充分,故选c;
d.液体燃料燃烧时采用雾状喷出,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料燃烧更充分,故选d;
选bcd;
工业上为了充分利用热能,常采用热交换器作为提高热交换效率的一种设备。
【小问3详解】
能量越低越稳定,在通常状况下,石墨更稳定;石墨的燃烧热是1ml石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的能量,=-110.5KJ/ml-283.0KJ/ml=-393.5 KJ/ml。
②石墨在一定量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设生成xmlCO、ymlCO2, x=0.5ml、y=0.5ml,该过程放出的热量为。
【小问4详解】
气态联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g)△H=-534 KJ/ml。
【小问5详解】
己知:,键能::;:。设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能为x,焓变=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则×2+x-×4=-483.7,x=512.3。
24. 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合成氨的反应如下:
(1)判断合成氨的反应在_________(选填“高温、低温”)能自发进行,推动反应在该条件下自发进行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的_________(选填“焓变、熵变”)。
(2)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上述反应的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_______。
a. b.
c. d.
(3)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和,发生上述反应,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内变化趋势为______,运用有效碰撞理论来解释该变化趋势:_______。
(4)在合成氨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加入含铁催化剂.请结合过渡态理论解释使用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_______。
【答案】(1) ①. 低温 ②. 焓变
(2)c (3) ①. ②. 逐渐减小 ③. 随着反应进行,氢气浓度逐渐减小,活化分子间有效碰撞次数减少,反应速率减慢
(4)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活化分子数目增多、百分比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自由能能自发进行,又焓变和熵变都小于零,所以在低温条件下能自发;该反应是焓变小于零,放热是体系能量趋于较低,稳定状态,即主要因素是反应的焓变;
【小问2详解】
结合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且需要转化为同一单位、同一物质进行比较
a.,即;
b.;
c.;
d.,即;
综上选c;
【小问3详解】
由图中信息知,生成氨气1ml,即,所以=;由于反应物浓度在减小,所以内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随着反应进行,氢气浓度逐渐减小,活化分子间有效碰撞次数减少,反应速率减慢;
【小问4详解】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活化分子数目增多、百分比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所以反应速率加快。
三、附加题(共7分,计入总分,总分不超过100分。)
25. 将投入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铁粉收集到,同时和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的溶液。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
【答案】2ml/L
【解析】
【详解】加入氢氧化钠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恰好为硫酸钠,根据元素守恒n(H2SO4)=0.5n(NaOH)=0.5×4ml/L×0.15L=0.3ml,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6. 写出下列概念的含义:
(1)反应的热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泡利不相容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
(2)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解析】
【小问1详解】
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也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小问2详解】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他指出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泡利不相容原理规定了每个能级可能容纳的最大电子数。元素
信息
A
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B
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为nsn-1npn+1
C
能层数与B相同,且电负性比B大
D
元素的主族序数比周期序数大1,且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两种元素都大
E
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硫酸溶液
溶液
1
29.1
2
30.8
3
28.9
4
29.0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6页。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进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6页。
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市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化学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等级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