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图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2022年,科学家在距地球100光年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充满液态水的海洋星球,该星球被命名为T0I-1452b。据估计,T0I-1452b的水储量大约占整个星球质量的30%,这说明其表面有极大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2、推测T0I-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依据是该星球( )
    A.体积、质量适宜B.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
    C.公转轨道呈椭圆形D.和太阳系中的太阳距离适宜
    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来,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
    A.人口少B.气温高C.纬度低D.海拔高
    4、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1904年,科学家发现以太阳表面纬度为纵坐标,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太阳黑子分布图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发现太阳黑子( )
    A.温度比周围太阳大气温度更高B.在太阳表面的纬度分布具有规律性
    C.出现在太阳大气圈最外层D.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6、当“蝴蝶”翩翩起舞的年份( )
    A.干旱或洪涝灾害频率加剧
    B.赤道上可看到极光
    C.地球磁场受干扰,指南针坏掉无法再使用
    D.干扰电离层,无线电信号全部中断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地理坐标为(36.95°E,37.15°N)。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有多个震级B.地震波经过莫霍面速度增加
    C.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地幔D.震感为先有左右摇晃,后有上下颠簸
    8、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可以利用( )
    ①GIS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
    ②RS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
    ③GNSS监测潜在的滑坡体
    ④BDS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燕子石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的化石,主产于山东莱芜山区,因其色泽典雅、质地优良,虫体形似春燕、宛如浮雕,多被用于制砚陈于书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可能与燕子石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是( )
    A.恐龙脚印化石B.古老地层中的煤C.冻土中的猛犸象D.古老地层中的铁
    10、燕子石开采于山区指示了哪种环境变迁( )
    A.生物演化B.陆块漂移C.地壳升降D.气候变化
    下面四幅图是某学生在地理实践中拍摄的景观照片。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自然景观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平坦宽广,形如三角B.②地上宽下窄,形如蘑菇
    C.③地两壁陡立,谷底狭窄D.④地山坡陡峭,雪山连绵
    12、关于②景观区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岩石具有不可溶性B.整体上看适宜发展耕作业
    C.地表河流一般众多D.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下图为长沙市河流阶地剖面图,图中I、Ⅱ、Ⅲ为河流阶地,图中所示的橘子洲位于湘江中心,是湘江下游面积最大的沙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橘子洲的成因类似的是( )
    A.角峰B.长江河口的三角洲
    C.云南昆明石林景观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14、关于图中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持续抬升形成阶地B.土壤肥沃且颗粒较粗
    C.阶地I形成晚于阶地ⅡD.形成与侧蚀作用无关
    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末端的消融区表面。研究表明,较薄的表碛物会加速冰川融化,而较厚的表碛物可以延缓冰川融化。下图示意喜马拉雅山脉南坡不同海拔冰川消融速度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下列描述属于表碛的特征的是( )
    A.碎屑物表面光滑B.绝大部分棱角明显
    C.有层理结构D.大小均匀
    16、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较高和较低海拔处冰川消融速度慢的原因分别是( )
    A.气温高、表碛物较厚B.气温低、表碛物较薄
    C.气温高、表碛物较薄D.气温低、表碛物较厚
    理论上,一个地方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应为当地时间12:00左右,气温最高的时间应为当地时间14:00左右。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天太阳辐射和气温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7、下列关于甲、乙两时刻云量大小比较及判断依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时刻云量大
    ②乙时刻云量大
    ③甲时刻气温低,但太阳辐射强,说明此时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④乙时刻为当地时间12:00,但此时的实际太阳辐射量较甲时刻小,说明此时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8、下面四幅图中,气温日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
    A.B.C.D.
    下图是某地6月7—12日每日19时月相观测记录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根据图中6月7日的月相,推测当天可能为农历( )
    A.廿八B.初三C.初八D.十五
    20、6月19日19时,该地会出现满月,推测满月出现的位置大致在( )
    A.东边地平线附近的天空B.南边头顶附近的天空
    C.西边地平线附近的天空D.北边头顶附近的天空
    2016年8月底至9月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流域古乡段(海拔3500~4000m)暴发泥石流。图左示意本次泥石流发生前后的每日降水量累计(连以前的数目合并计算)曲线,图右示意泥石流在帕隆藏布江边形成的堆积体。完成下面小题。
    21、降水量最大的日期是( )
    A.8月28日B.9月2日C.9月5日D.9月7日
    22、一段时间后,图右所示泥石流堆积体可能会使得该河段的( )
    A.河道加宽B.河水变浅C.流速减慢D.河岸变弯
    23、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海积地貌,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某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完成小题。
    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关于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经过的大气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③点空气密度最小B.②点位于平流层
    C.①点气温低于④点D.④点水汽最丰富
    25、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 )
    A.①到②点,大气多呈电离状态B.②点大气主要成分为臭氧
    C.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增大D.④点以后即进入了对流层
    二、综合读图题
    26、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Ⅱ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小行星带位于___星和____星之间(填行星名称)。
    (2)《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zūn)乌”(踆乌,古代传说中太阳里的三足乌)。日中出现的踆乌指的是_____(黑子/耀斑),该标志主要发生在图Ⅰ中的_____(甲乙丙)层。
    (3)此时,图I中的_____(甲乙丙)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使图Ⅲ_______极点附近易观测到极光现象。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根据图Ⅱ信息,说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________。
    27、左图示意地球圈层结构,其中C、D、E为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右图示意各圈层的相互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生物圈等共同组成地球的____(填“外部”或“内部”)圈层。B为____圈,对应右图的____(填数字)。②对应左图的____(填字母)。
    (2)甲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_____(深/浅)。岩石圈包括图中的____(填字母)层和____(填字母)层的顶部,D层中的软流层被认为是_____的发源地。
    (3)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的迁移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8、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____(填序号)和____(填序号);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____(填序号)。
    (3)运用上述示意图,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黄河流域的地貌景观图及甲、乙、丙、丁四地的景观图。
    (1)甲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____作用,据图判断,该景观上部岩石的坚硬程度比下部____(大或小)。
    材料二:研学小组在丙处国家地质公园看到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2)上图示意黄土高原上某区域黄土形成过程,该区域形成:典型黄土带,沙黄土带,黏黄土带,分别对应图中数字是:①____,②____,③____。
    (3)根据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①~③黄土颗粒依次变____(粗或细),据图推断,黄土高原地区广布的黄土属于____地貌,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属于____地貌。
    (4)丁处地貌名称为____,主要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近几年,丁处地貌的生长速度减慢,其原因可能是____(生物措施),____(工程措施)。
    材料三:宁夏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铁路经过此地。乙地位于宁夏沙坡头铁路两侧的草方格沙障工程。
    (5)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新月形沙丘,根据沙丘的走向,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是____,东侧沙坡头段铁路沿线多____(灾害天气),说明草方格沙障工程对防治这种灾害所起的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T0I-1452b距地球100光年之外,而太阳系和地月系的直径远小于这个距离,因此该星球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和太阳系,排除AB;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远大小100光年,因此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应在银河系,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C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2、答案:B
    解析:液态水一般存在于一定的温度范围的环境中,而星球表面的热量一般来自于其环绕的恒星,只有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才可能获得适宜的热量,形成适合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B符合题意;适合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与其体积质量、公转轨道形态无关或关联度不大,排除AC;该星球距离地球100多光年,其能量不可能来自于地球环绕的中心天体——太阳,因此和太阳系中的太阳距离适宜不是该星球充满液态水的依据,排除D。故选B。
    3、答案:D
    解析:当地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太阳能丰富,D正确;青海地处中纬度,C错误;人口的多少对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不大,A错误;当地海拔高,气温较低,B错误。所以选D。
    4、答案:C
    解析:羊群在光伏板下和板间活动,提高光伏板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D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所以提高光伏板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C正确。所以选C。
    5、答案:B
    解析:太阳黑子温度比周围的温度低,A错误;通过图可以看出相同的纬度的太阳黑子数量相近,有一定的规律性,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太阳大气圈最外层为日冕层,C错误;太阳黑子数量的增加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但不一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蝴蝶”翩翩起舞的年份,表示太阳黑子数量明显增多,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受其影响,地球上异常天气增多,干旱或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A正确;极光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B错误;地球磁场受干扰,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指南针并不是因为坏掉而无法再使用,C错误;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但不会导致无线电信号全部中断,D错误。故选A。
    7、答案:B
    解析: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由于莫霍面以下的物质更加致密,因此经过莫霍面时地震波的速度增加,B正确;地震的震中是震源的地面对应点,不可能位于深处的地幔,C错误;地震波中的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震感应为先有上下颠簸,后有左右摇晃,D错误。故选B。
    8、答案:C
    解析:GIS(地理信息系统)不具有现场地下探测功能,无法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①错误;RS(遥感)能快速掌握大范围地表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及时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②正确;GNSS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GNSS可以精确测定潜在滑坡体的位置变化,监测其活跃情况,③正确;BDS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位置和时间,但无法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④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9、答案:B
    解析:燕子石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的化石,属于早古生代,同一地质年代的为古老地层中蕨类植物形成的煤,B正确。恐龙位于白垩纪,A错误。猛犸象生活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C错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是太古代,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生物遗体经历地壳沉降运动后,被埋藏于地下,之后经历了地壳上升运动后,化石位置发生变化,C正确。生物演化、陆块漂移、气候变化不是主要环境变迁,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是洪积扇或冲积扇,呈扇形,平坦宽广,从扇顶到扇缘呈倾斜状态,并不平坦宽广,A错误;②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由流水侵蚀形成,不呈上宽下窄的蘑菇状,B错误;③是流水侵蚀(下蚀)形成的峡谷,两壁陡立,谷底狭窄,C正确;④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形成,分布在气候干旱区域,一般不会雪山连绵,D错误。故选C。
    12、答案:D
    解析:②景观区域多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当地岩石一般具有可溶性,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烈,A错误、D正确;斯特地貌分布区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容易渗漏,因此整体上发展耕作业的条件差,B错误;斯特地貌分布区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河流不一定众多,C错误。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图可知橘子洲为江心洲,结合流水地貌所学知识可知橘子洲的成因为流水堆积。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长江河口的三角洲为流水堆积地貌,B正确;云南昆明石林景观是流水溶蚀喀斯特地貌,C错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流水下蚀形成的,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多个阶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A错误;阶地组成物质由河流堆积形成,土壤肥沃且颗粒较细,B错误;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故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Ⅲ、Ⅱ、Ⅰ,C正确;地壳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为主,河岸受侵蚀后退,塑造出形成阶地的平坦面,D错误。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末端的消融区表面,冰川沉积物没有受到大小分选作用,磨圆度差,因此表碛的特征是棱角分明、大小混杂、表面粗糙,B正确,AD错误;有层理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而表碛是冰川堆积物,C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海拔较高处气温低,冰川消融慢,AC错误;海拔较低处气温高,冰川仍消融慢,有可能是因为覆盖了较厚的表碛物,冰川受外界大气影响小,D正确,B错误。故选D。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在学生的读图能力。乙时刻为当地时间12:00,应为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刻,但乙时刻实际太阳辐射量小于甲时刻,说明乙时刻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②④正确。综上可知,D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白天多云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多云的白天气温比晴朗的白天低;夜晚多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综上可知,多云的白天和多云的夜晚气温日变化幅度最小,A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月亮的亮面朝西,说明图示日期均位于农历上半月。6月7日时月相与蛾眉月接近,蛾眉月出现在农历初三、初四和廿七、廿八。因此推测当天可能为农历初三,B项正确。
    20、答案:A
    解析:6月19日(农历十五左右),当地19点正值黄昏,满月从东边地平线附近升起,A项正确。
    21、答案:C
    解析:左图为累计降水量曲线,读图可知,与8月28日、9月2日、9月7日相比,9月5日降水量累计值与前一天(即9月4日)降水量累计值的差值最大,说明9月5日降水量最大,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堆积体占据原河道的一部分,会使河道变窄,因受堆积体的阻挡,该处水位上升,河水变深,与“下游”水位差加大,因此流速会加快,ABC错误;堆积体占据原河道的一部分,在此形成凸岸,因受堆积体的阻挡,“上游”来水向对岸偏转,河流在堆积体的对岸侵蚀作用加强,该河岸经长期侵蚀逐渐会形成凹岸,则河岸变弯,D正确。故选D。
    23、答案:D
    解析:读图,图中a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湖口处,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堆积;b三角洲位于潮汐通道的潟湖一侧,向潟湖方向逐渐沉积,说明是涨潮时海浪向岸运动并堆积泥沙形成,而退潮时海浪堆积形成的沉积物位于外海一侧。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密度越小,③点海拔最高,空气密度最小,A正确;从下往上,大气垂直分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平流层层顶约位于55km左右的高空,②点海拔60千米且位于图中大气垂直分层界线最上一层,故位于高层大气,B错误;①点和④点均位于高层大气且两地高度相等,无法比较两者的温度差异,C错误;水汽主要来自近地面,④点位于高层大气,水汽不是最丰富,D错误。故选A。
    25、答案:A
    解析:高层大气受宇宙射线影响大,大气多呈电离状态,图中四点都处于高层大气范围内,大气多呈电离状态,A正确;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高度区域,高度范围大约从15千米到60千米,在大约20至25千米处臭氧浓度达到最大值,而②点海拔60千米位于高层大气,B错误;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减小,C错误;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地区平均为8—9千米,因此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④点以后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在高层大气中,D错误。故选A。
    26、答案:(1)木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2)黑子;丙
    (3)甲;地球
    (4)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
    解析:(1)根据太阳系行星的位置关系可知,由内向外,①位于太阳系的第五轨道,木星;②位于太阳系的第一轨道,水星;③位于太阳系的第二轨道,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2)据材料可知,“日中有踆(zūn)乌”里面的“日中”应该指肉眼可见的光球层,所以“踆乌”指太阳黑子;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中,丙层为光球层。
    (3)据材料可知,甲为日冕层,乙为色球层,丙为光球层。日冕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使地球极点附近容易观测到极光现象。
    (4)图Ⅱ显示,太阳系中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持续不断的提供光和热,地球具有稳定的光照条件。
    27、答案:(1)外部;水;①;A
    (2)深;C;D;岩浆
    (3)A
    解析:(1)从地球圈层结构图中可以看到A位于地球下垫面的外部应属大气圈,B为覆盖在地表的水圈。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从右图各圈层相互关系图中可以看到①圈层可提供水源,故①圈层为水圈,对应图中的①圈层;②圈层会产生降水,故②圈层为大气圈,对应左图中的A圈层。
    (2)甲界面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陆地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因此甲界面的深度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深;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图中的C层为地壳,D层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结合所学,岩浆来自于地幔的软流层。这些蔓延的烟雾(火山灰)物质,首先会进入大气圈,然后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进入水圈、生物圈,之后可能会沉降到地表,重新回到岩石圈。故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①;④;③
    (3)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来源即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为太阳辐射(①),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④);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③)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沙漠地区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故而昼夜温差较大。
    29、答案:(1)风力侵蚀;大
    (2)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
    (3)细;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4)三角洲;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5)西北风;沙尘暴##风沙;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解析:(1)甲地的景观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该地貌上部岩石残留多,下部残留少,说明上部岩石比下部硬度大。
    (2)黄土高原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随着搬运距离越来越远,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因此①是沙黄土带,②是典型黄土带,③是黏黄土带。
    (3)根据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①~③黄土颗粒依次变细,这主要与风力逐渐减弱有关。黄土高原地区广布的黄土属风积地貌,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4)丁处位于黄河入海口,地貌名称为三角洲,主要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近几年,丁处地貌的生长速度减慢,其原因可能中游植树造林成效明显,水土流失减少,三角洲面积变小。另外上中游修建大型的水库,也起到了拦沙的作用。
    (5)根据沙丘的形状可知,该地的风向主要是西北风,东侧沙坡头段铁路沿线多沙尘暴,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草方格沙障由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组成,还有利于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相关试卷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