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53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三散文阅读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三散文阅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本一:
“不如归去”谈①
卞之琳
槐花满地,时节又近初夏了。刚才读芦焚先生的《里门拾记》,见有一条注,解释文中的“光棍抗锄”:文人们叫做“不如归去”的那种鸟。虽只是鸟的叫声,一种人听了奋起耕作,一种人听了伤春思乡,连耳朵也竟有这样大的差异。
我觉得很有意思。“光棍抗锄”当然就是“割麦插禾”。书本里说布谷与杜鹃②有别,不过也说很相似,《辞源》里或者早已把“割麦插禾”“不如归去”两种鸟相混了,即使有考据癖的文人骤然间也不会分得清楚吧。记得我曾经想写一篇历史小说,其中的核心,一个场面,是如此: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令我想起了我的家乡人仿佛说是“花好稻好”。花,读h,大约不是指普通的花,而是指棉花。稻无问题,即水稻,江乡自然有水田。这两种说法,与芦焚先生的“光棍抗锄”俱未见于典籍。典籍中有的,除“布谷”“割麦插禾”以外,还有“麦饭熟”“脱却布裤”“郭公”等。而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不过千差万别,都由于耳朵不同吗?其实,芦焚先生之意,在于环境,在于生活环境的差别吧。
农人在田间,旅人在道旁。
头上一阵鸟声,如人言。
“割麦插禾”,农人想。
“不如归去”,旅人想。
这里有两个人,虽然在一处,毕竟环境不同。但在我看来,即便“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是两种观念,也未尝不可以联在一起:春去也。见麦浪滚滚,旅人想起了多风波的江湖。你看,那边一个农人在檐前看镰刀哪。数千里外自家屋后的蓬蒿有多高了?家乡收麦早,或许庄稼人已经赤脚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来着?叶落归根,不如归去吧。“不如归去”一语,不见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见得不是俗子的口头语。即使是雅士说的我也有话可说:
当此时也,道上的过客或许是一个坐在轿子里的官老爷,不禁想,人生一梦耳,四处奔波,所为何来?为五斗米折腰实在犯不着,即使位居一品,在京华尘土里五更待漏,亦何苦也!君不见那个庄稼汉倒快乐自在,坐在茅屋的门槛上,捧一碗黄粱。你闻闻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种田好,“守拙归园田”。
然而,“割麦插禾”多少带点振作的情调,而“不如归去”却不免消极呢。不错,这还是环境差异,不过哀乐是相依为命的。我曾经说过,这可以作为补充,而“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要知道:
谁说杜宇归去乐,
归来处处无城郭。
更不要说这个,就连你“郭公”,哪怕你“郭公”;
郭公,郭公!
天雨蒙蒙,
促农耕陇。
城南战骨多,野田变作丘与垄。
郭公,郭公!何地播种?
弄到这个地步,哪怕你“郭公”,就连你“郭公”也无可奈何吧?“感时花溅泪”,即使不“恨别”,鸟亦“惊心”。这又归于一,同归于悲了。
不过,时至今日,啼血的子规到底是绝种了也说不定,因为“不如归去”现在仿佛只活在书本里,而“割麦插禾”的子孙戚族还活在各地农人的口头。各地农人的口头开出了一朵朵各式各样的小花。哪一天把它们搜集起来当标本,作一个系统的研究那才有意思呵。这一朵朵单纯的小花将是一个个小窗子开向各种境地:水田,桃园——我想从你的里门望望看,芦焚先生,你的门外是什么呢?我心中曾经拟过一篇社会论文的题目:布谷声里听出的各地社会背景。
可是为什么不能从旁的鸟声里听出来呢?为什么从旁的鸟声我们听不出这许多花样?这种鸟声本身到底自有其特殊性,引起人心上的反应乃小异大同了。人总是人。想起人,我真想起个别的人来了。芦焚先生与我有过好几面之缘,此刻想必在河南乡下吧?李广田先生,齐人也,是我的熟人,现在正陪我在此地吃他的家乡饭,住在东邻,和我天天见面。过几天可以听到布谷声了,我想,那多妙,如果芦焚先生在这里,我们三人同行,忽听得一声“布谷”:
“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
“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
“花好稻好”,我想。
唉,江里的鱼汛该过了好几种了;竹笋该已经老了,高过人头了;青蚕豆该已经上市了吧?这里倒已经上市了。我不喜欢北方这种讲究办法,把青蚕豆去皮,疏疏几瓣的炒肉片,就不能不去皮而稍加些腌菜,细葱花,素炒一下,青青紫紫的来一碗吗?也许毕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不如归去”。
(有删改)
文本二:“真”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的文字,文章毫无生机,是呆滞的。那么怎样到达散文的“真”呢?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语言本身,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场”。“在场”既指身体在场,也指心灵敞开,与现实同在。
(节选自耿立的《散文的在场与见证》)
[注] ①作者1936年写于济南。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日夜鸣啼。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体察生活,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情景“杜鹃鸣啼”进行创作,其作品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B.作者认为“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两种观念可以联在一起,但毕竟雅士、俗子有别,在古代“不如归去”属雅士之言。
C.作者认为,“杜宇”只合永远啼血,这与唐代诗人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中“杜鹃”的意象内涵一致。
D.“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原有振奋之意,但战乱频仍,“何地播种?”又令人悲伤无奈,暗合作者身处动荡时代的感受。
解析:B项,“在古代‘不如归去’属雅士之言”错误,原文为“‘不如归去’一语,不见得太‘文’,尤其在古代,更不见得不是俗子的口头语”,可知“不如归去”不一定“属雅士之言”,更可能是俗子的口头语。
答案:B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初夏时节、槐花满地开篇,营造氛围,以芦焚先生的注解,巧妙点出“杜鹃鸣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B.作者在文中多次写故乡的杜鹃鸣啼之音,结尾提及家乡的事与物,以小见大,字字关情,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情结。
C.文中加点词“活书本”,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现实生活里有丰富鲜活的内容,意在批评文人们对生活缺少观察。
D.文章想象丰富,画面感强;语言特色鲜明,既有口语化的表达,也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解析:C项,“意在批评文人们对生活缺少观察”错误,原文为“在我们的活书本里更不知有多少花样了。哪一天把各地的花样搜集起来该有如何一个大观”,只是突出现实生活内容丰富鲜活,是“大观”,没有批评之意。
答案:C
3.文本一《“不如归去”谈》一线成文,层层深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题目里“不如归去”是杜鹃的啼声,文章内容对应题目,“解释文中的‘光棍抗锄’:文人们叫做‘不如归去’的那种鸟”“我想写这篇小说是在去年此时,读了李广田先生的《桃园杂记》以后。他在文中提起布谷,说在他的家乡以为是叫的‘光光多锄’”“在我看来,即便‘割麦插禾’与‘不如归去’是两种观念,也未尝不可以联在一起”“然而,‘割麦插禾’多少带点振作的情调,而‘不如归去’却不免消极呢。不错,这还是环境差异,不过哀乐是相依为命的”“人总是人……我们三人同行,忽听得一声‘布谷’:‘光棍抗锄’,芦焚先生想。‘光光多锄’,李广田先生想。‘花好稻好’,我想”,最后指出杜鹃的叫声独特,而人心更复杂,鸟声中可以反映社会背景、生命状态;“我心中曾经拟过一篇社会论文的题目:布谷声里听出的各地社会背景”,文章由“鸟声”及“人心社会”,由物及人,层层深入。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鸣啼”为线索,在文中反复出现,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②文章首先提出杜鹃的鸣啼声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接着指出其原因;然后进一步指出复杂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可以使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甚至能够归一;最后指出杜鹃的叫声独特,而人心更复杂,鸟声中可以反映社会背景、生命状态;由“鸟声”及“人心社会”,由物及人,层层深入。
4.文本二主张散文创作要“在场”,请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散文创作的“在场”指散文的真,即回到事物本身,回到人本身,回到语言本身。从事物本身看文章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杜鹃鸣啼”为写作对象。从人本身看,“家乡收麦早,或许庄稼人已经赤脚下水田了。唉唉,天南地北,干什么来着?叶落归根,不如归去吧”“你闻闻看,多香!真不如回去种田好,‘守拙归园田’”“天雨蒙蒙,促农耕陇。城南战骨多,野田变作丘与垄。郭公,郭公!何地播种”,文章真实地表现了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命状态下对鸟叫声的真切感受,反映了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一种人听了奋起耕作,一种人听了伤春思乡,连耳朵也竟有这样大的差异”“人生一梦耳,四处奔波,所为何来”“也许毕竟是文人吧,我又想起了”,很多这类语言满含感情,真挚朴素。
答案:①文章以现实生活中的“杜鹃鸣啼”为写作对象。②真实地表现了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命状态下对鸟叫声的真切感受,反映了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③语言真挚朴素。
二、(2023·潍坊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李敬泽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于是,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袭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认识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完全就是李白的句子。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赠李白》和另一首《画鹰》:“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杜甫此时的自己,其实就是李白。
李白这个人,真是“太白”啊,他光芒四射,从路人直到天子,很少有人不被他的光芒所震慑。我相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没有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他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金庸有一句名言:人生就该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在心里和笔下兀自大闹,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他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飞得更远更高。“决眦入归鸟”,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贴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他终究不是仙人,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他的路太难了,你读一读他生命中期以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诗吧,那些诗大多写在路上,是行者之歌跋涉者之歌,是荒野之歌漫漫“本路”之歌。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哪里有“所向无空阔”,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沉郁顿挫”,怎么能不“顿挫”,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哪里有“所向无空阔”,杜甫的生命中竟然真的一直有,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我们信任他们,我们确信,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节)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北京雨燕“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赞扬其能让人“目光拉得更远”,喻指“不让大地拘禁”的像雨燕一样的作家。
B.在作者看来,李白作为“谪仙人”和“无脚鸟”,生活得不累且不牵挂,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C.作者认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杜甫是伟大的行者,而曹雪芹既是雨燕也是行者,他们都是理想的作家,会启示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
D.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苏东坡是哪一类的作家,但从文意看,苏东坡应该既是雨燕,也是行者,并且是“云路”和“本路”合到了一起的作家。
解析:B项,“他的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成为杜甫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错误,原文是“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杜甫对李白飞扬跋扈、放浪轻狂的艺术风格没有产生一生心向往之的审美追求。
答案:B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雨燕和行者来比喻作者眼中理想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作家的不同人生风采和艺术风格。
B.作者用“眼巴巴地望着”的神态描写,表现杜甫对李白的仰望之诚;用“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的比喻,凸显杜甫高远的理想追求。
C.文中引用金庸“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名言,意在表现李白是“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的高格。
D.“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内涵丰富,既交代了行文线索,暗含对比褒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
解析:D项,“暗含对比褒贬”“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错误,文中只是谈论作者对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人的看法,并没有对比,表达对当下作家的隐忧及暗讽,于文无据。
答案:D
7.作者由雨燕联想到孙悟空,联系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为何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标题是“北京雨燕以及行者”,由雨燕联想到孙悟空,照应标题中“行者”二字。孙悟空“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为下文写杜甫从“心高万仞”到劳顿中唱出生命的意义作类比,使文意更加突出;上文写北京雨燕,及雨燕式作家,由雨燕联想到孙悟空是起到过渡的作用,“于是,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引出下文对李白、杜甫等行者式作家的介绍,不突兀,易于读者理解。
答案:①由北京雨燕联想到行者悟空,照应文章标题;②交代孙悟空由“云路”到“本路”的取经历程,为下文写杜甫从“心高万仞”到劳顿中唱出生命的意义作类比,使文意更加突出;③使文章由雨燕及雨燕式作家的介绍自然过渡到行者及行者式作家的介绍、不突兀,易于读者理解。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行者杜甫”的?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李白“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杜甫“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可知,杜甫与李白生命经历与创作思想的比较,着重表现杜甫作为行者的生活沉重和创作坚韧。根据“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可知,杜甫自身的前后思想变化,重在表现其后期的“本路”创作风格。根据“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可知,杜甫与中国古代其他的诗人的比较,表现了他是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答案:①杜甫与李白生命经历与创作思想的比较,着重表现杜甫作为行者的生活沉重和创作坚韧。②杜甫自身的前后思想变化,重在表现其后期的“本路”创作风格。③杜甫与中国古代其他的诗人的比较,表现了他是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三小说阅读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五散文阅读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四小说阅读B,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