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及运用,基础文言知识,诗歌鉴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Ⅰ卷(共32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广阔无边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_______名称——“海斗深渊”。这里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_______,有着巨大的海水压力,化学环境也非常 ,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这里显现。事实上,在这样的“地狱禁区”,研究人员仍然发现了数百种物种,狮子鱼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着“高高在上”的地位,处于超深渊食物链的顶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压力。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 的演变。超深渊狮子鱼的皮肤色素和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 )。超深渊狮子鱼中一个与骨骼钙化相关的基因——骨钙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钙蛋白调控骨骼钙化和发育,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深海鱼中出现了扩张,这使得在高压和低温下,此类生物能够保证它们的细胞膜的流动性。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令人心悸 匮乏 独特 脱胎换骨
B. 令人心寒 匮乏 奇特 改天换地
C. 令人心悸 贫乏 奇特 脱胎换骨
D. 令人心寒 贫乏 独特 改天换地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B.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C.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里,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D.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不到2000万年的时间,为适应超深渊环境,物种的演变常常令人惊叹。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视力丧失,而且通体透明
B. 这使得它们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而且看起来通体透明
C. 这使得它们看起来通体透明,而且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D. 这使得它们通体透明,而且看起来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包括成语)的运用能力。
第一处,令人心悸:让人感到害怕。令人心寒:让人感到失望而又痛心。此处是说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着一个的让人感到害怕名称——“海斗深渊”,选用成语“令人心悸”。
第二处,匮乏:(物资)缺乏。贫乏:缺少,不丰富。此处是说在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海域终年无光、温度低寒、缺乏氧气、食物资源缺乏。选用词语“匮乏”。
第三处,独特:独有的,特别的。奇特:跟寻常不一样,奇怪而又特别。此处是说在那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海域,其化学环境也非常特别、独有,对常规生命来说,这里是地狱一般的禁区。选用词语“独特”。
第四处,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改天换地:比喻彻底的大规模的变革。常用来指自然或社会的根本变革。此处是说狮子鱼在皮肤、骨骼和细胞等方面经历了彻底的演变。选用成语“脱胎换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A项,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在”呼应的词“里”,在“2000万年的时间”后加“里”;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与“适应”想搭配的宾语,在“超深渊”后加“的环境”;
D项,句子杂糅,“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句子杂糅,可删去“据”;介词残缺,应是“在……里”。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在”呼应的词“里”,在“2000万年的时间”后加“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根据括号前的内容,先说皮肤,再说视觉,排除A、B项;“视力丧失”“对可见光不再有反应”不是“看起来”所能知道的,排除D项。
故选C。
4.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导者,《短歌行》是他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慷慨悲凉。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C.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D. 苏轼,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南宋文学家”错误,应为北宋文学家。
故选D。
5. 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流行于宋代,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在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上都有规定。
B. 跬步:古代“跬”意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C.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被苏轼称赞“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步’古义为‘脚跨一次’”错误,“步”古义为“脚跨两次”。
故选B。
二、基础文言知识(共14分,每小题2分)
6.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 ?使之然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 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有”,通“又”,再一次。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B.“?”,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句意: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C.无通假字。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
D.“不”,通“否”,表否定。句意: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
故选C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以为轮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B.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D.古今都是“早晚”的意思。句意: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故选D。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以为轮 中:射中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 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沟通
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中:合乎。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C.无:无论,不分。句意:因此无论地位贵贱。/通:全面。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
D.闻:听说,领会。句意: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故选B。
9. 下列句子中虚词“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而耻学于师D.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
B.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C.连词,表转折,但,却。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日思索。
故选D。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兼词,于之/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句意: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B.指示代词,它们/副词,大概。句意: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C.乎,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相当于“呢”。句意: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D.都是代词,他。句意: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故选D。
1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 是故圣亦圣,愚亦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
B.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句意: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
C.没有词类活用。句意: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
D.第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故选C。
12.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正义)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亦乎吾先。句意: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故选D。
三、(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3.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 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 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 居兴国,畜骏骡 畜:蓄养
14.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其与人遇 余嘉其能行古道
B. 吾将与君夜宿于此 而寒于水
C. 吾将与君游于他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以药毒其目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
15.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 ①③⑥B. ①②⑥C. ②④⑤D. ③⑤⑥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很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 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 作者贬居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见,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 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答案】13. C 14. A
15. B 16. A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特:仅,只。句意: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代词,他。句意:但是他与人交往。/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风尚。
B.介词,在;介词,比。句意: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但比水更冷。
C.名词,处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句意: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介词,用;与“所”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来。句意:用药毒伤他的眼睛。/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③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是赵生的年龄,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排除③④⑤的选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而”后的推导错误,由原文“蒋恶之,以药毒其目”可知,是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与前面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参考译文: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里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时常召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他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的多年疾病和他平生善恶行迹。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有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谪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途上见到他,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不久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将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回答说:“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泰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才到那儿)。”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 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自我修养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听从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仅持有方术,也是知道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看到瞳孔,是碧绿色的。他曾经自己说生于甲寅年,至今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侍奉五台山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他,游走四方。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蒋君一同学习。蒋讨厌他,用药毒伤他的眼睛,于是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良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忿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但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第Ⅱ卷(共88分)
四、(19分)
17. 把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啊。(3)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生”,同“性”,天性,本性;“假”,借助;“物”,外物。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3)“句读”,句子停顿;“惑”,疑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
18. 请默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食野之苹。(《短歌行》)
(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登高》)
(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5)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师者,_______________。(《师说》)
(7)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劝学》)
(9)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劝学》)
(10)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答案】 ①. 挥斥方遒 ②. 呦呦鹿鸣 ③. 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⑤. 栗深林兮惊层巅 ⑥.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⑦. 樯橹灰飞烟灭 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⑨.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遒、呦、渚、渌、漾、清、栗、巅、受、樯橹、知、臾、鳝。
五、诗歌鉴赏(8分)
19.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 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 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 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3)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答案】(1)B (2)“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3)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根据诗歌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此外,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睛”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因此产生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的喜悦之情。
诗歌颔联中,诗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的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民百姓。
诗歌颈联是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以至于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而“社钱易敛庆秋成”则充分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因此才能很容易地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活动。所以,从这里可看到诗人为社会安定,丰收可待的欣喜。
诗歌尾联中,诗人感叹说“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这里的“书生”指的是诗人自己,而结合诗歌注释“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可知,此时诗人已是暮年。在战乱不止的南宋,诗人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所以,尾联蕴含了诗人在暮年岁月,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
六、(共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种芦粟,吃芦粟
高明昌
①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
②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
③四十多年前,海边村的几十户农家,不管是西高家,还是东高家,没有不种芦粟的。勤谨的人家一般都在五月的开头就开始下种落籽——先用铁鎝翻转土地,过了几天,那块地被太阳晒得熟了,再敲碎泥块——要敲到泥块像沙土般细碎为止,然后开始匀匀地落籽。落籽的那天,如果不下雨,还要用粪桶浇上一些河水,有的甚至还在上面放上一层薄薄的稻柴,这过程叫作培育秧苗。过了二十来天,秧苗长到半尺高了,就拔出秧苗,开始插种。宅前宅后凡是有空隙的地方,包括田头田埂之类的角角落落,还有什边地上,都要种的。种得最多的,是河浜的斜边坡地。
④与任何一种作物一样,芦粟下种以后的管理也是重要的。落籽后的那块地,母亲时不时走过去看看,有时还会蹲下身,翻开稻柴看。种田人都知道,往往该长出来的苗儿还没有出现,这杂草倒先长出来了。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待秧苗露芽、露头以后,母亲去看地的次数更加多了,待秧苗长到了四五公分长,就会叮嘱父亲施肥去。那时施的肥就是粪坑里人出恭留下的东西。母亲叮嘱父亲,一要捣碎,二要加水。母亲担心浓了会营养过剩,秧苗会只长叶,不长根,所以要父亲慢慢地加大浓度与次数。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
⑤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这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
⑥其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能如人所愿的。芦粟苗从此地移种到那地,是真正的连根拔起,再人性的拔也是伤筋动骨,所以插种后的开头几天,叶苗总是耷拉着叶片,一副恹恹的情状。如果叶片焦黄、打卷,最后垂落到根部,这秧苗就死了,就需要补种。所以母亲在移种的开头几天,早上总要去看看望望。补种也是移种,也是一样的繁琐。不过补种的苗儿成活率很高,因为原地的土松了,移种时受的影响小。而一旦成活,苗儿们的生长速度也是惊人的,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分分钟在成长。母亲也还会去看一看,在秧苗的下面除除草,除好草后再请父亲浇点粪。那时母亲最担心的是芦粟是否生虫,如果看见青虫就捉掉,如果是蚜虫,就要用药水喷了——蚜虫是一团一团的,像涂在叶片上的污泥一样,掰也掰不清爽,必须喷药才见效。一般喷一次就够了,喷过以后的芦粟像清水清洗过的一样,叶片儿绿得哑静,茎是根根绿里带白,且笔直,直抵天空。
⑦半月不见,它可以长得和你一般高了,一月不见,它比你高出一头了。那时的芦粟不是吃的,而是用来看的。那矗立在路边、岸头的一两排芦粟,就像竖插了一面面绿色彩旗,在风势的鼓动下,飒飒招展,叶片儿随风摇动,击碰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像在奏一部田间的交响曲。河斜边上的最好看,排排对对,对对串串,风吹过顺势此起彼伏,像一波波的绿浪,再倒映在河里,就像镶嵌了一大块碧玉,灿烂至极。到了这个时候,各个人家就被芦粟包围了,耳听的是芦粟的声响,鼻闻的是芦粟的清香。乡下说,只要农家的宅前宅后种满了芦粟,人就不生毛病了。到了这样的地方,糊涂的人会变清爽,清爽的人更爽朗。这个话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
⑧看归看,芦粟毕竟是拿来吃的,到了七月份,芦粟就熟了,可以一直陆陆续续吃到十一月。判断芦粟好吃不好吃要看穗头和节秆。熟透了的芦粟,穗头已经由青色、淡红色转为黑色了,而且黑得发亮,秸秆也已经长到三十来公分的长短了。剥开秆皮,会看到一层厚厚的白色黏粉,手一撸,粉就会脱落。这些都是成熟的表征。其实,芦粟熟不熟还可以通过闻香来知道——如果闻着有幽幽的甜香味道,这芦粟肯定很甜了。
⑨我们管芦粟熟了叫甜了。芦粟甜了,就要去攀芦粟。这个“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镰刀直接割起芦粟的根,还有一种是用手拔,先将芦粟的头抓到手心,整体弯起来,在顺势朝外推出去的时候一个向里摁,一摁一“啪嗒”,芦粟就连根拔起了,就可以扛到屋里来,或者成捆地放在场地上。先用手剥掉秆上的皮,再用菜刀按节切断。
⑩吃芦粟的“吃”和吃别的不一样,吃别的都是吃下去,吃芦粟呢就是咀嚼——用牙齿把芦粟的秆皮咬掉后,一段一段吃掉节秆,把甜水吸干,再把渣吐出来。这个过程是动牙的过程,牙齿很辛苦,嘴巴却很甜。
⑪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时候,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
(节选自2018年11月28日《文汇报笔会》)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妹妹的来电与第⑪段的“吃芦粟”形成首尾呼应,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
B. 文章第④段,作者把母亲管理芦粟苗与养育小时候的“我”进行类比,表现了母亲对芦粟的细心呵护。
C. 父母栽培芦粟的过程遵循了芦粟的生长规律,启发读者遵循规律做事方能接近成功,反之则事倍功半。
D. 文章第⑦段,对一代代传下来的芦粟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说法,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
E. 芦粟熟了,妹妹就来电让我回家;芦粟甜了,村里人就聚集在一起吃、聊,表达了人间美好的情感。
21. 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22. 本文题目《种芦粟,吃芦粟》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答案】20. AD 21. (1)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2)永葆热爱劳动的本色;(3)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4)为家庭和谐默默奉献。
22. “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瘀”的过程,“种植芦粟”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母精神的寄托。“吃芦栗”,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而更紧密,亲情永在。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说明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芦粟’”错误。由原文“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可知,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应该是亲人聚在一起。
D.“作者持有不以为然、姑且听之的态度”错误。由原文“我倒是想问:这芦粟与人的毛病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看了芦粟还是吃了芦粟才清爽的呢?还是说看了与吃了都重要”可知,作者应该是持怀疑的态度。
故选A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移种拔苗的手法也很有讲究。母亲左手轻轻荡开秧苗,右手的三根手指头捏住植株离地最近的地方,这样拔就不易弄断,或者少断。插播是在另一块地里,不是力气活,但也要用心。母亲先用插刀插入地里,握住插柄左右摇晃几下,扩大洞口,洞内的土蓬松了,再将一棵秧苗放入、扶好,泥土往根部送去,用掌心压,劲儿不重也不轻”,可见母亲田间劳作的行家里手;
“一棵种好了,离这棵半尺左右的地方再来一株。这半尺是距离,更是道理。待所有的秧苗插光了,母亲会用粪桶在每一棵秧苗的根上浇一点点的水,再带着笑意离开,像是看到了秧苗的成长”,可见母亲永葆热爱劳动的本色;
“待到秧苗长到半尺高,第二天要拔苗的时候,当晚父亲还要去浇一点水。这水是用来松软土地的,因为明天要起秧头了,不蓬松土地,秧苗要拔断的。这些做法,看上去很杂碎,其实是一环连着一环的,都是依据了芦粟的生长规律来的”,可见母亲办事情懂得尊重规律;
“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我觉得这劳作对她像是一种活血化瘀的疗程一样。芦粟甜了的时候,妹妹也就有理由打电话喊我回家看看。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由此可知,母亲为家庭和谐默默奉献。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寓意:母亲也年迈了,却还年年种着芦粟。母亲经常去拔草,而且这草要连根拔掉,不让土里的营养给草吃光了。拔了草还要浇水——五月天气温差大,太阳有时会成毒日头的。所以,母亲有时会掀掉盖在土上的稻柴,有时又会盖上稻柴,像小时候给我穿衣脱衣一样,全看天气的脸色。母亲虽然上了年纪,还坚持种植芦粟。“种芦粟”的过程,是母亲“活血化瘀”的过程,“种植芦粟”给了父母健康的身体,给了父母精神的寄托。
最小的妹妹打电话给我,说:“哥,芦粟好吃了,你们回家来拿吧!”其实,我对芦粟的期待,比起妹妹的电话,要早好几个月。我想大概在母亲播插芦粟秧苗的时候,我就开始期盼了。“吃芦栗”当芦粟成熟的时候,妹妹打电话让“我“回家,“芦栗”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亲情因“芦栗”更紧密,亲情永在。就算不再像当年那样,那么多高家人聚在一起集体吃芦粟,但是,也是一个小小的团圆的机会——芦粟给我们的机会。人聚在一起集体吃,邻里关系因“芦粟”而更加和谐。
七、作文(5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岁月静好,书香满园,高一,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我们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磨砺了意志,让我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我备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我们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艺术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更丰富,更充实。加油吧,我的未来不是梦。
请以“高一,一个 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透露个人信息的内容;⑤不得抄袭套写。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阅读材料可知,本题要求写升入高一的感受。材料提示我们,高一“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结束了初中学习,我们跨入了中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接下来面对的就是高考。相比中考,高考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更加重大,因此学业繁重,竞争激烈。面对这些压力,我们该如何调整,尽快适应新的学习,适应新班级,新老师和新同学?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初中不同,如果学习不顺利,我们该怎么调节?材料引导我们,要“有斗志”“乐观”“坚强”。
新高一,我们又会认识新老师,得到师长的关爱和鼓励;会结交新朋友,收获新的友谊;各项活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成长更迅速,我们要懂得“珍惜”“付出”。新高一,我们要有新梦想,更要有“追梦”的姿态。
题目“高一,一个 的我”,题目适合写记叙文;“我”应该是指自己,要以第一人称写作,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补足题目,可以写“一个奋斗的我”,写自己如何在新的阶段努力学习,努力成长;或者写“一个追梦的我”,写自己从小的梦想,初中如何追梦,到了高中应该如何追梦;还可以写“一个全新的我”,写中考有哪些遗憾,自己多么后悔,到了高中自己如何以坚强的毅力改掉那些坏习惯,不断完善自我……
立意:
1. 高一,一个自信的我。
2. 高一,一个充满斗志的我。
3. 高一,一个坚强的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天津市朱唐庄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