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岸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
    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制造”的早期认识几乎只能从考古遗迹中获取。公元前6至3世纪分布于阿尔泰山北麓、形成巴泽雷克文化的游牧民,通过向周边地区卖出马匹,积蓄了来自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墓葬所出遗物中,除一辆中国设计风格的大型四轮马车外,更引人注目的还有原产自楚地的铜镜和战国风格丝织物。这些产品有些饱含深厚的技术积累,有些展现出精致绝妙的制作工艺,还有些则涉及难以企及的奢华原料。它们通过巴泽雷克等文化中转,进一步传播到北面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面的东欧大草原等地。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
    到西汉时期,中国官营作坊生产的漆器,则通过和亲等途径大量流入匈奴,成为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珍宝。可见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发明,是备受近邻们青睐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
    数百年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治下的首都巴格达,同唐都长安一样,万邦来朝,商旅凑集。这个文化勃兴时期的文献记载骤然增多,其中不乏盛誉中国发明的文字。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
    中亚加兹尼王朝的文人撒阿利比(961-1038)在其《珍闻谐趣之书》里提到中国时,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在制作珍品异物方面,今天和过去一样,中国以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著称。”撒阿利比指出除精美透明的瓷器、可追溯到中国的撒马尔罕纸以外,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也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中国画家不仅要在笔下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还要更加力透纸背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辨别出其笑容蕴含的究竟是嘲弄、困惑、莞尔还是惊异。
    对中国制造的模仿在西亚一直在进行着,但大部分时间内,当地工匠最终收获的是叹服。波斯作家穆军默德·花德米尔(逝世于1534年)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开罗,其市场之繁荣、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之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
    (摘编自陈巍《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材料二:
    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在这些附属国的心中,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霸气十足的泱泱大国,这些国家主动向中国称臣,同时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以及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制瓷技艺等等。
    古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开始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是最优秀的文化思想,自己的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会把周围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放在眼里。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
    (摘编自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既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也可以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B.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制造的车辆、铜镜、丝织品和漆器等,就先后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受到周边地区的喜爱追捧。
    C. 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因素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D.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侧重列举史料,材料二侧重理性分析。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形成于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转作用。
    B. 刻画出人物灵魂,比呈现出人物的神情形态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匠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C. 作者没有选用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做论据,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
    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大国心态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
    3. 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
    A. 《哦,香雪》中,香雪想从旅客手中换得铅笔盒,凤娇关注旅客头上的“金圈圈”。
    B. 《小王子》中,小王子抱怨沙漠里有点孤独,蛇说:“在有人的地方也一样孤独。”
    C.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轻视探春:“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D. 《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经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
    4. 材料一中,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远超其他国家的表现有哪些?
    5. 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有哪些?
    【答案】1. C 2. C 3. D
    4. ①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了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②涌向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产品中,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其他国家多是动植物、矿产等;③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都称为“中国的”;④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⑤波斯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却始终稍逊一筹。
    5. ①具有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②具有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艺上有无尽的追求;③具有发达的农业文化保障,物产丰富,政治制度先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而是此消彼长、相辅相成”错误,由原文“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当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时,落后文化会向先进文化学习,而先进文化则不会向落后文化学习。于是,落后文化在向先进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走向先进,而先进文化觉得落后文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吸取,还会对落后文化产生鄙视的心态,不断增强的自我优越意识,从而使得它们不思进取,因脚步停滞不前而衰落”可知,两者不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是因为这些记载被大家所熟悉,论证力度不够”错误,由原文“……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可知,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记载也是证明我国陶瓷技艺的高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划线句是: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
    A.体现了香雪、凤娇对新鲜、先进事物的向往,此认识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B.体现出一个人只要内心孤独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都是一片荒芜。认识正确,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C.表现出王善保家的势利,此认识和距离无关,不合要求。
    D.这借异域口吻透视中原风物的妙语,因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对中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符合要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追求奢华社会风气。尽管各国奢侈品都使古罗马这样的消费主义帝国黄金外流,但仍不难窥见中国发明在外来珍奇中占据的独特地位”可知,古罗马作家曾悲叹中国丝绸不仅吸去大量黄金,同时还助长了追求奢华的社会风气;
    由原文“生活在巴格达的文化名流贾希兹(776-869),在其《论市场监察官》中提到从各国进口的货物,其中来自中国的有“优质宝剑、丝绸、大瓷碗、纸、墨、孔雀、快马、鞍鞯、毡、肉桂、大黄”。在数量上中国商品与来自拜占庭和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的货物相当,略多于印度。但后面几处的出产多为动植物、矿产甚至奴隶,唯独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可知,涌向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产品中,中国以工艺品为特色,其他国家多是动植物、矿产等;
    由原文“开宗明义地对中国产品赋予极高评价:“阿拉伯人习惯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不管真正的原产地为何地,都称为‘中国的’……”可知,阿拉伯人把一切精美的或制作奇巧的器皿都称为“中国的”,同时中国人在塑像和绘画方面拥有举世罕见的技巧;
    由原文“波斯作家穆军默德·花德米尔记录了赫拉特(现阿富汗西北部城市)一名在金属器皿上绘制图案的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但经过不懈努力,他始终只能制作出形制与中国产品极为相似的器皿,但在颜色和纯净度上则仍稍逊一筹”可知,波斯工艺大师曾数次尝试烧制中国瓷器,却始终稍逊一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原文“中国显然并非所有古代重要科技领域的原创地,但通过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中国制造’成为古代丝路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以中国周边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为基础,从历史实境出发来反观融合后创新并高出一筹的中国发明,无疑能让我们更加贴切真实地体认先人的智慧与成就”可知,具有无与伦比的消化融合能力,并在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由原文“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是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是对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可知,具有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在技艺上有无尽的追求;
    由原文“汉朝时,中国就开始同周边的族群进行交往,这些族群都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来源是原始的游牧和狩猎,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繁华的唐朝具有丰富的物产、先进的政治制度,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挤满了长安城,都来取经学习,将中国作为模范”可知,具有发达的农业文化保障,物产丰富,政治制度先进。
    (二)现代文阅读II(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
    “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因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称为“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毛姆的短篇小说,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创作小说时,他要精心地编织故事情节,继而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在长期的写作中毛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又被人称为“20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人”。
    (节选自《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 “我”觉得“诗人”年轻时极为俊美,三十五岁后不再拍照,有虚荣的成分,但事出有因,应该予以理解。
    C. 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D. 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富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暗示这个地方曾经的不平凡。
    B. 文中两次写到“我”的心跳加快,今昔相连,前后呼应,生动地突出了“我”对“诗人”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C.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却找错房子认错人的经过,增强了文章真实性。
    D. 小说题为《诗人》但“诗人”在小说中并未真的出现,是隐蔽的,体现作者重在写故事,简化人物塑造的意图。
    8. 小说中诗人卡利斯托虽未真正出场,但形象依然鲜明,请概括其形象。
    9. 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在情节安排的技巧上是如何体现“最会讲故事”的。
    【答案】6. A 7. C
    8. ①作品被广为喜爱的了不起的诗人;
    ②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
    ③政治家;
    ④年轻时形象俊美;
    ⑤老年时是位隐者;
    ⑥清贫、浪漫。
    9. ①伏笔的安排,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35岁之后不照相,隐居不为人所见,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
    ②故事开端发展阶段的大量铺垫蓄势:年轻时读诗的感受,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为后面我的期待、激动的心情以及“诗人”出场做铺垫,使故事性增强,吸引读者。
    ③巧合误会(走错的人家环境正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认为眼前人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使情节富于波澜,充满戏剧性。
    ④结尾的情节突转,满心认为见到了大诗人,却找错屋子,认错了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根本原因”错,原文开头说“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可见对名人不感兴趣才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错误,不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本文为第一人称“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
    由“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可知,作品被广为喜爱的了不起的诗人。
    由“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可知,经历丰富的传奇人物。
    由“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可知,是一位政治家。
    由“‘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神采不凡。’‘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可知,年轻时形象俊美。
    由“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可知,老年时是位隐者。
    由“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可知,清贫、浪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技巧的能力。
    ①因为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让结尾的斗转合情合理,比如“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作者难得见到诗人真面,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结局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
    ②故事开端发展阶段的大量铺垫蓄势:年轻时读诗的感受,“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突出“我”对“诗人”的着迷;等待会见时,“我”对“诗人”的处境做出种种联想,“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初见时,对“诗人”外貌的描写,“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突出“我”对“诗人”的迷恋,为后面我的期待、激动的心情以及“诗人”出场做铺垫,“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使故事性增强,吸引读者。
    ③巧合误会,“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走错的人家环境正符合我对诗人的想象,“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认为眼前人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使情节富于波澜,充满戏剧性。
    ④“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结尾的情节突转,满心认为见到了大诗人,却找错屋子,认错了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刺襄子者再,襄子皆释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顾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王安石《书刺客列传后》)
    10. 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两人B者C污D隐E困F约G之时H不妄I愿J知K亦曰L有待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同“悦”,喜欢,与《五石之瓠》中“以说吴王”的“说”意思相同。
    B. 数,指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 国士,表示按照国土士之礼,“吾得兄事之”的“兄”表示按照对待兄长之礼,两者用法相同。
    D. 顾,指反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的“顾”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先后成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家臣,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他立志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是没有成功。
    B. 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第三次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的马到桥边,突然受惊,继而豫让被围住。
    C. 赵襄子准备处死豫让,豫让请求刺赵襄子的衣服,表达报仇之意,襄子同意了,豫让跳跃多次击刺衣服后,让赵襄子杀了他。
    D. 曹沫担任将领,丢失了城池,通过劫持天下的盟主要回土地,管仲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失信,返还了土地,王安石认为这样的结果还算可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14. 王安石是怎么评价豫让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HK
    11. A 12. C
    13. (1)我事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来对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2)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
    14. ①豫让缺乏智谋,不能预料三家灭智氏的阴谋以挽救智氏,难以称得上是国士。②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矢志不渝,以至于献出生命,也算是没有背弃自己的志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两个人在位卑而窘迫时,自责其身,不轻易地让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
    “者”在主语“此两人”后面,作一停顿,表示下面将要有所解释,所以C处断句;
    “污隐困约之时”作时间状语,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所以H断句;
    “愿知”作谓语,省略主语“此两人”和宾语“自己”,谓语后断句,所以K处断句。
    故选CHK。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说”,同“悦”,喜欢。/同“悦”,取悦。句意: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来取悦吴王。
    B.正确。“数”,责备。/命运,命数。句意: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C.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句意: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要像对待兄长⼀样对待他。
    D.正确。“顾”,反而。/看看。句意:难道反而不用他的计策吗?/君臣互相看看。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让赵襄子杀了他”错误。根据原文“遂伏剑自杀”可知,豫让是自杀而死。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事奉;“众人”,像对待一般人一样;“遇”,对待;“故”,所以。
    (2)“明”,贤明;“掩”,掩盖;“美”,美德;“死”,为……献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可知,豫让缺乏智谋,不能预料三家灭智氏的阴谋以挽救智氏,难以称得上是国士。
    根据“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其亦不欺其意者也”可知,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矢志不渝,以至于献出生命,也算是没有背弃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豫让,是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做成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都释放了他。不久,豫让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事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肯定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杀它,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节义,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材料二:
    曹沫作为鲁国的将军却丢失了鲁国的土地,又劫持盟主齐桓公要回失地,管仲只是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背信弃义才返还鲁国的土地,这还算可以的。我只是奇怪,智伯以国士待豫让,难道反而不用他的计策吗?豫让如果确实是一个国士,却不能预料到韩、魏、赵三家的阴谋,不能挽救智伯的灭亡,仅仅以自己的死来报智伯,这还值得议论吗?他也算不背弃自己的志向了。聂政依附于严遂,荆轲受养于燕太子丹。这两个人在位卑而窘迫时,自贵其身,不轻易地让人知道自己,而是有所等待。他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行以等待社会承认赏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怀古》①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赤壁》
    【清】赵翼④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 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
    D. 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16. 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
    【答案】15. D 16. 苏辙诗尾联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国事的担忧。
    赵翼诗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往事如烟,胜败成空,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错误。“月明渔父唱沧浪”,意为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沧浪”此处指渔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
    赵诗写三国鼎盛时期的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食”与“居”的角度阐述了“君子”的生活,然后孔子阐述了什么是“好学”。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治国”与“齐家”的关系,文章接着又阐述了“齐家”与“修身”的关系。
    (3)《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而《〈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以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①. 君子食无求饱 ②. 居无求安 ③. 欲治其国者 ④. 先齐其家 ⑤. 千里之行 ⑥. 始于足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欲”“饱”“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党校濯莲池内种植的莲花,有着自己小池碧玉的卓特之处。每年的夏天,满池荷叶像一把又一把撑开的翡翠雨伞,有的铺散在水面上,托举着晶莹透亮、滚来滚去的水珠;有的高高伫立在枝头,像一把扇子,随风摇曳。荷叶丛中,一根又一根满身带刺的荷梗昂首挺立,支撑着大小不一的荷叶与荷花。荷花仪态万方,有的 ① ;有的刚好开出两三片花瓣,似在蓄势待发;有的已全部盛开,如婷婷少女,含笑而立。荷花的颜色也是斑斓错杂,有的白如凝脂,纯洁温润;有的红如朝霞,鲜美艳丽。尤其是粉色荷花,粉中透白,嫩蕊凝珠,盈盈欲滴。站在池塘畔细细闻去,一缕缕清幽淡雅的荷香缓缓飘来, ② 。那些早早开放过的荷花,伴随花瓣的片片飘落,从娇小嫩黄的花心深处探出一头碧绿碧绿的莲蓬,仔细端详,它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诗人把由莲花到莲蓬的转换过程比喻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可谓生动形象, ③ 。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含苞欲放 ②沁人心脾 ③惟妙惟肖
    19. ①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②既形象又贴切,体现了它们之间形状上的相似性,给人以亲切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几处“有的……”并举,形成承接关系,后文写刚刚绽放,空处应该填“含苞”阶段,所以可填“含苞欲放”。含苞欲放: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第②处形容香气宜人,可用“沁人心脾(肺腑)”。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第③处与“生动形象并举,可用“栩栩如生”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莲蓬……既像是倒立的喷水花洒,又像是翻转的伞状吊灯”,使用了明喻,本体为“莲蓬”,喻体为“花洒”“吊灯”,相似点为倒立喷水,伞状,连接词为“像”;把碧绿的莲蓬比喻成倒立的喷水花洒和翻转的伞状吊灯,生动形象,突出了莲蓬的外形特点,鲜活逼真,如在眼前,亲切可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 ① ,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 ② ,之后就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 ③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互动式开展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20. 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他们才会真正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中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种题是我们经常练习,是他会做的。
    B. 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C. 有一种人,不干实事,专会沽名钓誉。
    D. 好的办法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请在文中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减少增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D 21. ①温室气体猛增 ②碳排放达到峰值 ③只有加强宣传
    22. 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会”指可能、能够。
    A.能、擅于;
    B.应当、一定;
    C.擅长;
    D.可能、能够。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这里可填写“温室气体猛增”之类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由“所谓”以及后文对“碳中和”目标的解释,可以确定此处是对“碳达峰”目标进行解释。后文说“之后就逐步降低”,显然是碳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所以此处可填写“碳排放达到峰值”。
    第三处:前文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后文说“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之类的句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与学生互动式开展交流”中“互动式”是形容交流的方式,应作定语,直接修饰“交流”,改为“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
    成分残缺,“参与……的活动中去”缺介词,与“……中去”搭配,前面可补充“到”,改为“参与到……的活动中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哪是前啊?”“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哪走,都是往前走。”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
    以上两则材料很具有启发意义。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说:“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向前,得观一路彧彧花繁;走,收获旅途风景迤逦。风雨过后,眼前便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会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眼前的名利会过眼云烟,生命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是前方,是生命的方向。前方,花开半夏,灯火可亲;前方,梦想在熠熠生辉;前方,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家国兴旺、天下太平。《雅克和他的主人》写道,“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前方,就是我们的理想希望,就是我们木铎之心,素履之往。于个人,前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与境界;于社会,前方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信修睦,天下太平;于国家,前方是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民族复兴。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为山凿井,铺路架桥,心之所向,目之所往。向前,才能踔厉奋发,青衿志远。孔子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向前,是明确自己的方向,是起跑前的蓄力助跑,是路漫漫其修远时的上下求索。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向前,是呐喊也是行动,是鼓足干劲去创造辉煌。曾经,向前的信念,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后来,向前的力量,才有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弃医从文;如今,向前的追求,才有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风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向前走,用行动实现梦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前走,要中道而走,是要走得踏实,不拖沓,不冒进;向前走,要循礼而动,是要尊重规律,不蛮干,不乱来;向前走,要有始有终,是要持之以恒,不骄虚,不泄气。《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向前走,没有“择善固执”“至诚无息”的精神是不行的,只有从点滴做起,从脚下开始,由浅而深,躬身实践,才能到达目标。
    “那咱们往哪走啊?”“往前走。”米兰·昆德拉如是写道。新时代的的领路人告诫我辈,“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人生漫漫,往前走,立身尘埃,抬望星辰;往前走,摒弃喧嚣,岁月静好;往前走,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为作文题。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都出自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其中都有关于人生方向的思考。材料一确定的方向是“远方的呼唤”,要“向前走”;材料二对“前”这个方向提出了疑问,得出“往哪走,都是往前走”的结论。材料一的“向前走”,本身就包含选准方向的意思;材料二的“往哪走,都是往前走”,既强调方向,也强调行动——走。因此,考生写作时,可从方向这个角度立意,也可从行动这个角度立意,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从辩证的角度进行立意。
    两段来自米兰•昆德拉不同作品中的话,能给时代青年特别是已经步入高三的考生带来感悟和思考。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自身在学业或人格上存在的弱点不足自己应该有了较为真切的认识,面对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比如作业拖延、时间管理无序、课堂低效、沉溺电子产品、偏执任性、情绪化等等问题,明知自身的不足,却不敢正视抗争,不去努力改观,不去拔节成长,这就是面对成长中问题的软弱表现,那这样的青年就要面对米兰•昆德拉描绘出结果---“倒在街头,倒在地上”。那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大胆的“往前走”——正视不足,奋力抗争,毫不犹豫,大步向前,然后获得改观,获得成长。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指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拥有怎样态度,如在逆境中摆脱软弱,勇敢向前走。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如在心态上可以指出,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这是抗争的基础。此后,在行动中指出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才能有有效的抗争;或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这是抗争的行动支持。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在激流中奋起抗争,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立意:
    1.选准方向,勇往直前。
    2.只要行走,哪个地方都有风景。

    相关试卷

    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南区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三名,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