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精练
展开【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挟飞仙以遨游挟:携同,带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答案】C
【解析】适:享受,享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明烛天南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A
【解析】A.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动词的使动用法。D.名词的意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都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表疑问语气。③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
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C.至于泰安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C
【解析】A.古今义都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B.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C.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D.古今义都指凌乱,杂乱不堪。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A.客有吹洞箫者B.固一世之雄也
C.而今安在哉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A
【解析】A.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6.下列各项中,引用或化用的句子对应关系不当的一项是(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诗经》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孟子》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庄子》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短歌行》
【答案】B
【解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
7.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在古代,“阴阳”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答案】B
【解析】应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8.下列对《赤壁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景物,展示了一个澄澈朦胧的悠然意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B.第二段的歌词,运用“楚辞”笔法,用“桂”“兰”“月”暗示自己的高洁情操,用“美人”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君思想。
C.描写箫声的一段文字,运用比喻、比拟、叠音、拟声、侧面描写等手法。
D.第二段由“扣舷而歌之”到“倚歌而和之”,“悲”的情绪逐渐跌落,逐层深化,转化自然,丝丝入扣。
【答案】C
【解析】没有“比拟”的手法。
9.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五六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答案】B
【解析】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苏轼在《赤壁赋》开头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月出后升于天际的景象,最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早晨到来天光照耀的情境,做到了首尾呼应。
(3)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羡慕什么呢?
(4)《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知东方之既白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4)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登泰山记
[清]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夐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③。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有删改)
【注】①夐(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方格。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B.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C.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D.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答案】D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有带科学色彩的,有带抒情色彩的。
B.泰山,又名岱山、外方。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
C.督师,明清时除皇帝外最大的地方官员,掌有较大的兵权。师,军队。督师,统率军队的意思。
D.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答案】B
【解析】“外方”为嵩山的古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启迪。
【答案】C
【解析】“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分析错误,文章最后仍然在描写登泰山的情况。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答案】(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
【参考译文】
一定要置身在高而敞亮的地方,然后心和眼睛才不会被近处的事物遮蔽,才可以抒发我胸中广大高远的志向。所站的地方越高,看到的地方越远。以前,孔子登上泰山后,就认为天下变小了,不是指人的目力能穷尽广阔的天下,而是因为天下群山中高大邈远之境没有超过泰山的,到了泰山就感觉到胸怀豪迈旷达,与天相接,广阔无限,即使广阔的天下,也不能够扰乱自己的思绪。
同治四年(1865),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曾公的名望在全国被人们推崇。第二年,(曾公)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字申甫)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名胜古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宏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所去过的地方没有达到这座山的百分之一,而泰山景色美丽、富有灵气,各处有各处的美景,意象大不相同,但又无法描绘出来,我因此没有写出来。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抬头望岩石的缝隙,白云悠闲地飘浮。越阶可以向上,不知道通向何处。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徂徕山雄踞旁边,高出群山,它的山峰仿佛能达到泰山的半腰,而郡城坐落在原野上,像棋盘一样。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然后才知道不登上泰山的山顶就不知道众山的确不高呀。人的自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走出尘世之表象,摒弃浅陋狭隘的见解,那万物就不能成为蒙蔽我的事物了。而事物特殊的形态、奇特的意趣,在我所注视的范围内没有隐匿的。那些如泰山这类有形的高,往往不能长久地保持,只有如精神境界这类无形的高才不会很快离自己而去。
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
过了三天,骑着马很快回到了济宁,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复习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